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八单元 17 — 18 世纪的启蒙思想. 为什么继文艺复兴之后, 17 世纪的欧洲再次 发生了思想解放运动? 一、启蒙运动的发生 1. 原因: 西欧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 自然科学的发展,导致近代唯物主义 哲学的确立 经济: 政治: 科学文化:
Advertisements

单元 小结 西方 人文 精神 的起 源及 其发 展 单元 小结 西方 人文 精神 的起 源及 其发 展 一、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历程 二、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 之际的批判思想的比较 二、启蒙思想与中国明清 之际的批判思想的比较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推进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含义: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农村 根本原因: 措施: 意义 “ 一大二公 ” 人民公社旧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座位排列(严格按方阵、学号就座) 空 位 旅 游 管 理 行 管 1 班 行管 2班 旅管 3班 旅管 2班 旅管 1班 讲 台 进门.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自主创业.
第八章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中华民国时期)经济思想
“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全球化的原因和条件: 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各国、各地区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 2、全球化的原因和条件: ①20C八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网页设计师的职业成长规律 主讲:刘万辉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你知道这幅画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由谁创作的吗?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
个人金融产品营销与业务创新 中国民生银行零售银行部 成都.
早期的西方殖民扩张.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二战”中遭受轰炸的德国城市 第24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二、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进程 马尼拉亚太地区高级财政金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加强地 区金融合作新机制的设想,又称“马尼拉框架协议”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欧洲启蒙运动.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回顾知识: 资本主义国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半总统半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 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 光荣革命 法国大革命 英国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Harvard ManageMentor®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第9课 西欧和 日本经济的发展.
第22课 引领时代的思考 ——欧洲启蒙运动.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人工智能 制作人:蔡燊林 张恩玮.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欧洲 启蒙思想.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 基于激励机制的一个设计 李鑫 刘乾坤 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中心支行.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2019/9/19 互联网产业、立法与网规 张钦坤 腾讯法务部.
Sssss.
时事报告 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1 【复习指导】 通史复习,应注意按历史发展的时空顺序,分阶段梳理、整合必修与选修模块的内容,立体呈现同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分析阶段性特征,重新建构整体知识网络。 学习政治文明史,要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理清线索,把握概念,如郡县制与分封制等;这样;注意各个时期的重要政治观念,如中国古代韩非和董仲舒的君主专制理论等;善于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进行比较;注意联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专题一 古代中国: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1 【复习指导】 学习物质文明史,要化繁为简、理清思路;注重归纳,总结规律;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及历史与现实热点的联系等;运用发展生产力的眼光来评价历史事件与人物;注重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学习文明精神史,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以天文、历法、科技、教育、医学、史学等栏目为经,以时间顺序为纬,梳理知识点;注意总结规律,尤其要注意中国发达的古代科技不能够顺利转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2 【内容总结】 1、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 起源奠基时期、形成和发展时期、曲折发展和鼎盛时期、继续发展时期、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2 【内容总结】 2、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容有: ①政治上: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②经济上:小农经济的确立与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不断进步,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以纺织业、陶瓷业、冶炼为代表的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③文化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辉煌的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绘画的发展、灿烂的文学成就、多姿多彩的戏曲有艺术。

第一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第一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文明 1 【阶段特征】 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是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的重要时期,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世袭制、分封制,对古代中华民族的政治观以及伦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标准着中华文明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交替、除旧布新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2 【知识梳理】 1、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完善。 ①最高统治权利继承秩序确立和初步完善。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到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继承制度臻与完善。 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商实行的内外服制度初步建立了地方管理制度,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运用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推行变法,以秦商鞅变法为代表,打破了旧的权利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2、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①农业。生产工具上,石器时代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商周时期为青铜工具,春秋末年出现铁器、牛耕;耕作方式上,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春秋时期为个体生产,到战国时期,“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所有制度上,商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国有制),春秋时期出现土地私有制,到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除井田制(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 ②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手工业基本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青铜冶炼业发达,春秋出现冶铁业。 ③商业。商周时“工商食官”,春秋战国出现大量私商,出现金属铸币,形成都会。

3、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 ①上古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了先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反映。 ②“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儒家、法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各领域所形成的理论,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③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的进化,诗歌(代表作《诗经》《楚辞》)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数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3 【难点解析】 儒家思想中“礼”的含义及与仁的关系。 (1)“礼”是孔子社会观的集中反映。第一,礼指周礼,即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体现了孔子对西周制度的向往。第二,礼指为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主,通过礼来规范和整齐民众的行为。第三,礼指修身的手段,儒家认为人的行为是需要约束的,要用内在道德来约束自己。 (2)“仁”与“礼”的关系:① 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如礼何”,没有仁就没有礼。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具体表现。因此要克己复礼。还主张“为政以德。”②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是人的道行之一。③荀子比孟子更重视礼,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第二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第二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秦汉文明 1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政治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立和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断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文化上,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医学、造纸术、地动仪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1、政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2 【知识梳理】 1、政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 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 汉巩固发展了中央集权制(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

2、经济方面: 小农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修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汉用煤冶铁)、陶瓷(秦陶佣) 、丝织(汉丝绸之路)等技术世界领先。 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

3、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 秦焚书坑儒。 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大一统),汉武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科技(《九章算术》、地动仪、造纸术、麻沸散等)领先世界。

3 【重点透视】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目的、史实、评价。 ①含义:“重农”就是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抑商”就是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②目的:直接目的在于确保赋税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即安定人心。 ③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历代封建王朝继承并发展。

3 【重点透视】 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含义、目的、史实、评价。 ④史实:西汉高祖和武帝的“抑商”措施。明清统治者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由官府垄断盐、茶经营;官府出台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⑤评价: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第三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 第三阶段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和鼎盛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明和隋唐文明 1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经济上,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隋唐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经济上,政策的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对内外交通的发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商业的繁荣;文化上,领先世界,兼收并蓄。

政治: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 2 【知识梳理】 1、魏晋南北朝时期。 政治:经历了三国鼎立、西晋短暂统一、十六国与东晋对峙、南朝与北朝对峙,三省体制逐步形成,出现孝文帝改革,形成民族大融合趋势。 经济:北魏均田制和租调制,北方经济破坏与恢复,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商业水平低下。 文化:儒学吸收佛 道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齐民要术》、灌钢法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技术,祖冲之的圆周率领先世界,王羲之的书法与顾恺之的绘画达到很高水平。

2、隋唐时期。 政治: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发展了科举制,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唐中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经济: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出现曲辕犁,农业发达;制瓷业分南青北白两大类,成为独立生产部门,出现“唐三彩”;纺织业出现织丝技术;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布局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大运河开通,“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兴盛,长安、洛阳成为世界性大都市。 文化科技:三教融合;唐诗鼎盛;城市文化繁荣,唐传奇出现;书法、绘画艺术进入新高峰;僧一行实测子午线,火药被发明并用于军事。

②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员。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宰相权利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3 【重点透视】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评价、 作用。 (1)演变: ①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员。 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宰相权利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 ④宋朝:宋朝在地方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⑤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 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 、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2)评价: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封建统治;但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制约,实际效果有限。 (3)作用:古代监察制度所起的主要作用是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第四阶段 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 第四阶段 古代文明的继续发展时期:宋元文明 1 【阶段特征】 宋元时期,政治上由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逐步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科技领域内的发明创造出现高峰,文化继续发展,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是中华文明继续发展阶段。

2 【知识梳理】 1、政治上: ①国家政权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宋代积贫积弱,民族矛盾尖锐,王安石变法(背景、内容、影响、失败原因)未能改变这种局面,汉族政权先后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辽、 北宋、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最终元朝实现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帝国。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宋朝中央设“二府”、 参知政事和三司,削弱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地方兵权财权,设立知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解决了长期以来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有效地管理地方政府,为后世所沿用,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经济上: 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越隋唐水平。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①农业上,精耕细作,农产品商品化加强。 ②手工业生产技术和规模进一步发展,私营手工业明显增多;宋出现瓷都景德镇,瓷器成为主要出口产品,元烧成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北宋普遍用煤冶铁;元代新兴的棉织业兴盛,黄道婆革新棉纺织技术; ③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商业活动地点与时间不再受限制;北宋出现最早的纸币“交子”,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上“陶瓷之路”兴盛,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文化上: 科技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播到世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授时历》);宋代理学有了重大发展(二程、朱熹);宋词元曲是主要文学形成;文人画、风俗画各领风骚(《清明上河图》)。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市民阶层的壮大,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多元化增强,突出表现在宋词、宋话本、风俗画、南戏、元杂剧等成果上;宋代市民生活多姿多彩,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极其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3 【重点透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极其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1)含义:“和”是儒家在探究“天人”、“人人”、“人我”等关系中总结出来的处世智慧。儒家从个群关系、人我关系出发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现世和谐与社会和谐。所以“和为贵”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根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

3 【重点透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极其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2)表现: ①孔子的“和”。 “和为贵”:认为“和”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而且是调解人们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处世方式和治国之术。“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外表的相同和一致。“和而不同”是道德修养或者说理想人格的标准。 ②孟子的“和”: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在决定荣辱成败问题上,将人和看的比天时、地利更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极其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3 【重点透视】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含义极其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表现。 ③董仲舒的“和”: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而且将“和”提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认为“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 ④理学家的“和”:以物我和谐为目标,以人我和谐为手段,以自我和谐为基础,或从物我和谐推及人我和谐,从人我和谐推及物我和谐。十分重视人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于自然的和谐是全部人生和谐的现实基础,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与境界。

第五阶段 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第五阶段 明清之际的中国: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 (1368——1840) 1 【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社会处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一方面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并以孕育了新的经济因素,带有向工业文明转型的趋势;另一方面,专制主义发展到顶峰,统治者运用国家机器力图压制新的经济因素与思想观念,最终使古代中华文明没有在明清时期实现转型,走入近代社会。随着同时期欧洲成功地迈向工业文明,古老的中华文明面临严重的危机。

1、政治上: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2 【知识梳理】 1、政治上: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①明初废行省设三司,加强对地方控制;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专制皇权;开八股取土,加强思想控制 ②清设军机处,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大兴文字狱,钳制了思想。

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水稻产量高;玉米、番薯引进、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2、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繁荣,商品经济空前发达。 ①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世界领先,水稻产量高;玉米、番薯引进、推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冶炼业(焦碳冶炼)、丝织业(苏、杭)棉织(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制瓷业(五彩、珐琅彩)全面发展。

③商品经济出现新特点;大批中小工商业城镇兴起;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农产品商品化;徽商、晋商等区域性商团形成。 ④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些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但清政府的“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文化上承古萌新。 ①《农政全书》《天工开物》《本草纲目》说明传统科技还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②思想上出现新观念,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批判旧思想与专制制度,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理学有新发展(王阳明心学)并占据了主流地位。 ③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君主专制强烈色彩。 ④文学艺术繁荣,出现四大小说名著;书法绘画更加多样化、平民化、 世俗化;京剧诞生,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③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而是在西方产生的原因 中国: (1)诞生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到较大的规模 3 【重点关注】 1、中西科技发展史 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 ②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③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而是在西方产生的原因 中国: (1)诞生的土壤: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到较大的规模 (2)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及与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 (3)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使知识分子埋头书本,脱离实际生产,缺乏对自然科学的研究 (4)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不利于培养研究自然科学的人才。 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根本原因:日趋腐朽的封建制度.

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原因 (1)资本主义生产发展需要科技知识——奠定基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2)16、17世纪伽利略、培根、牛顿等科学家创立了一般规律和经典方法 (3)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希腊自然哲学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新航路开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4)显微镜、望远镜发明——手段和工具 (5)欧洲国家保护、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教育和专利制度,组织科研机构,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2、中西方反封建思想的不同之处。 中国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 (1)尚未突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没有提出资本主义性质的新政权方案; (2)对以后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法国的启蒙思想: (1)彻底批判封建制度与封建神学,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2)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②汉代: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市令或者市长进行管理。 ③南北朝:民间集市“草市”出现。 4 【难点解析】 1、中国古代“市”的发展演变。 ①秦代: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 ②汉代: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官府设市令或者市长进行管理。 ③南北朝:民间集市“草市”出现。 ④唐代:“草市”作为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⑤宋代: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夜市” “晓市”出现。原先不设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 ⑥明清:都市商业区相当繁华。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自16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东方终于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了。 西方之所以率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原因有: (1)地理大发现后,迅速走向世界,对海外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2)文艺复兴为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及掠夺榨取行为提供了精神上的准备。 (3)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 (4)西方在国内有较好的政治环境,对资本主义经济实行扶持和保护政策。

2、自16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东方终于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了。 东方落后的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2)东方封建国家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打击工商业。 (3)东方国家维护传统教化,禁锢非正统的思想。如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

专题二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及与同一时期中华文明的比较 专题二 古代希腊、罗马文明及与同一时期中华文明的比较 1 【阶段特征】 政治上:古希腊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成为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在古代罗马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成为欧洲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备的一套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文化上:古代雅典的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早期人文思想家。他们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为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确立过程: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式确立——伯里克里改革时期达到繁盛。 2 【知识梳理】 1、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确立过程:梭伦改革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式确立——伯里克里改革时期达到繁盛。 基本特征: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其运行机构主要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 民众法庭;雅典人还创立了抽签法、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差额选举制等运行模式,以保证民主政治的实行。

2、希腊先哲的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根源。 公元5世纪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从以前对神的研究转为更多地关注自然和人的本身,于是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等早期人文思想家。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苏格拉底宣传“知德合一”、“认识你自己”等哲学思想。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3.罗马法起源与发展过程: 习惯法——《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公民法;万民法等,其核心是“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作用及意义:维系和巩固了帝国统治;民法;陪审制;律师制;诉讼原则等对后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他们俩出生的时代接近(时代背景相似) 第二、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第三、他们的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 3 【重点关注】 1、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 相同之处: 第一、他们俩出生的时代接近(时代背景相似) 第二、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 第三、他们的理论皆散见于学生的著作中。 第四、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五、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上 不同之处: 孔子主张“仁”,强调“礼”,认为贵贱有序;苏第一次在哲学上发现“自我”认识到人类理性的力量,体现对思想自由的追求。

2、诸子百家和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 诸子百家 智者学派 研究内容 都研究社会问题,都研究人类本身 社会大背景 社会动乱,战争频繁 成就 都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如孔子和苏格拉底。 都是思想解放的产物,有早期的人文主义萌芽 不同点 产生原因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国需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表现形式 互相批判互相影响 修辞学,公开演说 发展历程 儒学成为百家之首。人文主义萌芽逐渐消失,沦为封建统治的枷锁 经过中世纪的一千多年思想黑暗时期。人文主义开始复兴 背景 处于战国兼并战争频繁时期 处于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顶峰。城邦内部纷争不断 目的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强调个人为统治服务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人的能力的发挥

4 【难点解析】 1、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政制政体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的比较 比较项 古代中国 古希腊 政体 中央集君主专制政体 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 政体特征 皇权至上;政权世袭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形成条件 依托大河平原;小农经济;国大民众 依托海洋港湾;工商业经济;小国寡民 政体之利 有利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大工程的兴建,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促进思想文化空前活跃 政体之弊 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平等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体成为束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它把权利交给所有的公民,轮番而治的形式易导致极端民主。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作用 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希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并且他们的政治制度为后代沿袭和仿效

2、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比较 相同点: 1都注重人与社会。古希腊先哲的思想中充满了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认为“人性善”等等,也无不关心人与社会。 2都将道德看作政治的基础,认为匡正道德是振邦救国的根本。孔子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所以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的学说,孔子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家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不同点 儒家思想 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 强调“社会”的人: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格守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所扮演的角色,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强调“个体”的人: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辩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无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的明显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 讲究天人合一,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自然和科学的探究。 在其人文主义精神中充满理性和激情,理性是认知世界,发明技术,探索宇宙自然的奥秘的力量;激情是追求浪漫,寻找快乐,欣赏美感的动力。

专题三 近代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 1 【复习指导】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复习时注意这三条主线的交融与影响,准确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2、注意理清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南京国民统治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等时间概念与近代化历程的关系。 3、本专题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时,应了解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加深对专题内容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4、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要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 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2 【内容总论】 1、近代中华民族在列强侵略的屈辱中,在世界潮流的刺激下,为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前80年(1840——1919)以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后30年(1919——1949)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要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提 基础),二是社会的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目的、要求)。

2、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特点: ①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多种势力阻挠,中国近代化进程缓慢,艰难曲折。 ②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过程,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与实现近代化的发展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中国近代化区域集中在沿海沿江城市,行业集中在工业领域,农村地区和农业始终没有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④中国近代化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属于“欧风美雨”的产物。

3、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 ①先天的不利条件:没有资本原始积累,资金准备不足;缺乏科技支持,技术准备不足;欠缺技术人才,人才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思想准备不足。 ②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封建专制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近代中国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

第一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孕育(1840——1860) 1 【复习指导】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面临重大变革。一方面,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下,中国社会一步步沉沦。另一方面,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被迫与先进的西方列强接触,使中国社会不自觉地孕育了进步因素。但由于传统自然经济根深蒂固,专制主义势力仍然强大,广大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加上外国势力的阻挠,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仅仅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近代化的因素,近代化的历程并没有真正开始。

2 【阶段特征】 1840年至1860年,在外国资本中央的侵略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3 【知识梳理】 政治上: ①1840年,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签定《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领土、关税、司法等一系列主权。 ②1856年,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反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整个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 ③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掀起太平天国运动。前期颁布《天朝天亩制度》作为革命纲领,后期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救国方案《资政新篇》,成为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结晶。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经济开始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新的经济因素尚处于萌芽状态。

思想上: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开始了开眼看世界的历程。

对西:①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力量的增强,提升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 4 【重点解析】 工业革命对西方和中国的影响。 对西:①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力量的增强,提升了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能力。 ②促使资本主义制度扩展和不断完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已经稳定的国家,如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民主范围有所扩大;未能建立稳定政治制度的国家如德国、法国,则通过颁布宪法,将政治制度明确下来。 ③是欧洲各国工人阶级力量逐步加强,导致工人运动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 对中:①外国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②外国商品大量进入中国,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社会新的经济因素逐渐出现,洋务运动出现,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第二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60——1895) 1 【复习指导】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对外国的了解进一步加强。这一时期,清政府与外国出现短暂“和好”局面,因太平天国被镇压,农民运动也暂时进入低潮,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带动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中国近代化真正起步。

2 【阶段特征】 19世纪60年代到1895年,地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开展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随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夹缝中诞生。这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领导阶级是地主阶级,近代化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

①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 【知识梳理】 经济上: ①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中国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19世纪60——90年代兴起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建立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推动了中国早期的近代化。 ③19世纪60 70年代,在外资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一批近代民族工业在东南沿海诞生。

政治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丧失。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定《马关条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思想上: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希望引进西方科技维护清政府封建统治,挽救中国的危亡;在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派中分化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希望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实施君主立宪制。

社会生活上: 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中国的近代教育与交通运输业在这一时期开始起步。

1、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4 【重点透析】 1、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与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不同。 ①时代背景:明清之际,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萌芽兴起,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能力比较有限;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完成工业革命,希望获得海外市场,对外扩张的能力大增强。 ②双方地位:明清之际,中国示被外国侵略,中外双方地位平等;清末民初,中国被西方列强侵略,双方是殖民国家与半殖民地的关系。 ③传入内容:明清之际传入的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而清末民初除西方科技外,还有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④影响:早期西学东渐只在少部分读书人中传播,没有使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革,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传播范围较广,并引发了资产阶级改良与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2、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鸦片战争以前,为扭转贸易逆差,进行鸦片走私贸易。造成白银大量外流,银贵钱贱。 ②1840——1894年以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采取开埠通商、控制海关等方式。逐步瓦解了中国自然经济,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③1894——1931年以资本输出为主,采取放贷款、办工厂、开银行、修铁路等方式。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扩大在华政治势力。 ④1931——1945年军事侵略与经济撤标相结合,采取直接控制工矿业、强占耕地、统治农产品、控制金融等手段,实施以战养战。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灾难。

第三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复习指导】 从甲午战争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中国跨越了清末,民初(北洋军阀统治)两个阶段,是中国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与译著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在甲午战争后与一战期间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两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代表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其下层代表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国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2 【阶段特征】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中坚力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创性地建立了共和政体,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一时期,近代化的“整体发展”体现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全方位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3 【知识梳理】 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这一时期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呈现出全方位波浪式推进的特点。 ①从清政府来看,经历了从1898年镇压维新变法到20世纪初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1912年在辛亥革命的风暴中结束了260多年的统治。 ②从资产阶级内部来看,1898年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标志着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启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1911年孙中山的革命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成为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间也曾引发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③从北洋军阀的统治来看,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制造帝国主义,中国政局动荡不安,中国近代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④从无产阶级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发动国民革命,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新纪元。

经济上: ①以民族工业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19世纪末,帝国主义大规模对华进行资本输出,外国资本在华势力不断增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快发展。

思想上:思想的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表现在: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 ②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把从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反理论学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 ③资产阶级激进派: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④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科学理论。 ⑤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社会生活上: ①教育:现代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②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深刻,沿海城市人的衣食住行渐趋西化。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4 【重点透析】 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特征。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学“器物”到学“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 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潮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2、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多元化的经济结构: ①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1956年)。 ②外国资本主义(19世纪40年代——1949年)。 ③洋务经济(19世纪60年代——1895年) ④民族资本主义(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56年) ⑤官僚资本主义(1927年——1949年)。 ⑥新民主主义经济(1927——1956年)。

中国近代多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影响: ①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复杂化: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使中国社会性质特殊化:中国 社会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使中国革命斗争长期化: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革命,中国民主革命经过近百年的艰苦奋斗才取得成功。 ④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力量多元化。

第四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复习指导】 本阶段是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同时也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近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的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有所发展的十年,推动了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抗战时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同时,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2 【阶段特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本阶段近代化重点在政治领域。

政治上: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3 【知识梳理】 政治上: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①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②国共合作领导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相持阶段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抗日、中共七大)取得伟大胜利。 ③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合作抗日、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挺进中原、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使中国走上独立发展民主富强道路。

经济上: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①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②抗战期间;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③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④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

思想上: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并发展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君主立宪制: 4 【重点透析】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制度的探索。 君主立宪制: ①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产生,他们主张在政治上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②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运动,他们主张在中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但由于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而失败。

民主共和制: ①20世纪初,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中提出了“创立民国”的主张。 ②通过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元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 ③1912年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还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④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限制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 ⑤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将内阁制改为总统制,规定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将民主政治制度破坏殆尽,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但政治现代化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实行专制统治,但不得不打着中华民国的牌子。

专题四 近代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1 【学习点拨】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其主要特征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增长等。这些牲可视为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14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工业文明的准备、确立和不断深化的时期。在学习中要注意:第一,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春笋,以增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第二,理解从专制到时民主、从人治到法治历程的曲折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服务的理想。第三,认识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必然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以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2 【内容总论】 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经历了四个阶段: 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工业文明的大门。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以现代化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道德在思想领域获得了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最终完成了现代化历程。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3、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第一阶段 向工业文明迈进(14——16世纪末) 1 【学习点拨】 14——16世纪是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的时期。学习中,要注意不同时期人文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注意不同时期人文思想的演变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既能分析西方人文精神的阶级属性和时代变化,又能肯定西方人文精神中属于人类整体的价值观念,对历史人物、作品及思想作出符合历史客观实际的认识与评价。从历史背景和现实影响的角度,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 【阶段特征】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1、文艺复兴(14—16世纪末):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于15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3 【知识梳理】 1、文艺复兴(14—16世纪末):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于15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 它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古典的文化,而是正在形成之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借此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文化,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造舆论。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 创造精神及科学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薄伽丘、达芬奇等文学艺术巨匠的作品,闪烁着人文主义思想,成为人类思想文化的宝贵遗产。

2、新航路的开辟: 15—16世纪之交,受追求黄金欲望的驱使、商业危机的促进、宗教狂热的驱动和自信心的推动,经过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 新航路开辟了“一体化”进程,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即贸易范围扩大和贸易中心转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3、宗教改革(16世纪早期): 1517年,由马丁•路德掀起的西欧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它的核心内容是“信仰得救”和“预定论”。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精神枷锁,西欧各国的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得以发展。

4、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权利法案》

19世纪:工业革命后 (1)自由主义思潮 (2)民族主义思潮 (3)社会主义思潮 4 【重点关注】 1、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演变 15——16世纪: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想 17——18世纪:启蒙思想(理性主义) 19世纪:工业革命后 (1)自由主义思潮 (2)民族主义思潮 (3)社会主义思潮

资本主义政治思想的演变 人文主义: 在资本主义萌芽初步发展,封建教会神学统治人民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它们反对的主要是宗教神学思想,追求现世的幸福。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对当时的科学,哲学甚至生活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对人主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晚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理性主义: 它是17、18世纪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自然科学发展和专制主义强化的必然结果。理性主义主张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不仅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为未来的“理性”社会描绘了一幅蓝图。

自由主义: 它是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希望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民族主义: 在欧洲,主要表现为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的民族统一、民族独立运动;在亚洲和非洲,特别是亚洲,则表现为与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相结合的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民族独立运动。

2、西方对中国态度的转变 在17世纪及18世纪的早期,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要大的多。当西方人学到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及政治制度时,油然产生一种崇敬的心情。中国被尊为一切文明的典范,这是由于它的孔子伦理学说,它的科举制度,它的重视文治轻视军事征服,它的精美的手工艺品,其中包括瓷器、丝绸及漆器。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1646—1716)赞美中国皇帝康熙“为超乎一切之上的伟大的……君主,是神一般的人,他靠智力管理一切,然而他也是靠教育取得品德和智慧的……因而获得统治的权力”。 只有到18世纪中期以后,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才开始减弱,这部分地由于一些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的种种劣迹受到中国人民的仇视,也是因为欧洲人开始萌生侵略中国的野心。

1600——1760年间,东西文化交流显然比以前有更大的进展。利玛窦、南怀仁、汤若望等传教士来华传播欧洲的自然科学的同时,也大量翻译介绍中国的古代经典及文学哲学作品,大大影响了欧洲知识界,可以这样说:这个时期东西文化交流的特点是:第一,东西文化是对等交流的;第二,“东学西渐”是以深层次的哲学及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而“西学东渐”,是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对此后东方国家的近代化具有深远影响。

“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是世界两个文明的交叉与交融,东西方文明在太平洋上的交融,则是亚太区域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到1760年为止,世界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如果说地理大发现之打破世界地区隔绝状态,是向世界连结成一个整体的目标迈进的第一步的话,那么1760年实现的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便是第二步。

二是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欧洲国家开辟了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为促进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 【难点解析】 1、15—16世纪重大的远洋航行。 一是郑和下西洋。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从1405—1433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成为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扬了国威,传播了友谊。 二是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欧洲国家开辟了通往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为促进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 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强调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批判神性和神权的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3、中国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转型的影响。 马克思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火药传入欧洲,使欧洲的武器制造逐渐居于领先地位,同时促进了采矿业和金属业的迅速发展。 指南针的传入,为欧洲的造船和航海事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保证,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打开世界市场 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入欧洲,便利了文化知识的传播,成为新教传播的工具,对欧洲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有力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第二阶段 开启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 (公元17世纪——18世纪末) 1 【学习点拨】 17、18世纪,英、法、美等国爆发的政治革命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学习中,要注意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不同国家的表现形式,理解政治文明的内涵(观念、组织、制度和行为)和基本特征(民主化和法制化),认识政治文明在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2 【阶段特征】 17、18世纪,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为了获得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开展了反对封建专制(殖民)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首先,英国爆发了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革命,为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也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土壤,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科学形成。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新兴的美国开创了政治新体制,法国大革命摧毁了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法治取代人治、公民取代臣民,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开启了大门。

1、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16——18世纪): 3 【知识梳理】 1、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16——18世纪): 荷兰组建商业垄断公司,垄断航海。英国主要通过商业战争和掠夺、黑奴贸易。18世纪中期,英国夺取了大片殖民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成为“日不落帝国”。

2、经典力学: 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牛顿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标志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经典力学对欧洲知识界最显著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新的思维习惯,一是新的研究方法。其中的思维习惯——相信更改、怀疑旧权威(包括宗教)具有更深远的作用。

3、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及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大抗议书是(英国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通过内战,议会处决了国王,废除了君主制、成立了共和国;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统治权,改造了君主制。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转变,确立了以法律保障个人自由权利的制度。它启发和推动了美、法等国资产阶级争取普遍人权和国家公民资格的革命斗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主权,国王“统而不治”。18世纪早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4、启蒙运动(17——18世纪): 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和俄国。它是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核心内容是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启蒙思想家提出了天赋人权学说、三权分立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等,描绘了未来国家制度的蓝图,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的作用,对亚洲国家的思想解放起了催化剂作用。

5、《独立宣言》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独立宣言》是1776年北美十三个殖民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文件。 它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提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和革命的原则。这些原则成为以后美国的意识形态,为美国此后200多年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它也直接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对亚洲、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②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稳定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同时又为避免君主专制,独立不久的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它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原则,影响深远。但它允许奴隶制存在,忽视了人民基本权利。

6、法国大革命和《人权宣言》: ①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还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推动了欧洲各国革命。但革命期间形成的小土地耕作制成为法国工业化的钳制力量。 ②受美国《独立宣言》的影响,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不久,制宪会议颁布了《人权宣言》,核心内容是人权和法治。《人权宣言》将启蒙运动主张的“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安全和反抗压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和“天赋人权”等观念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思想武器。

4 【重点透析】 1、17-18世纪中西发展差距扩大的原因。 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启蒙运动风行,产业革命爆发,欧洲列强凭借自己强大的综合力量,力图按自己的意志重新改革世界。此时期的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并逐渐达到顶峰,政治腐败;农耕文明继续发展,人口迅猛发展;文化专制,思想界万马齐喑;对外闭关锁国。经过200年的发展,中西差距越来越大。

2、中国传统文明对西方近代文明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为伏尔泰反对法国的专制政权提供了有力武器。西方文官制度始于对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模仿。

3、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及影响。 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18-19世纪人民群众同情或支持反专制统治、追求自由、平等等人权斗争基本上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如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法国人民在大革命期间的多次武装起义 英国人民同情法国大革命、中国辛亥革命反对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等。反对建檄文的制定也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如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

4、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的共同历史作用。 开启了现代法制社会的先河,在推动人类社会由君主专制转向民主政治、由人治转向法治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第三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 (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 1 【学习点拨】 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是工业文明时代的确立与扩展时期。学习中,要掌握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及主要成就;了解工业革命的扩展即其影响下的世界近代工业文明成果,即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扩展和完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2 【阶段特征】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发了工业革命。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向西欧和美洲的一些国家扩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工业文明转型,工业文明时代到来。随着工业文明的扩展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不断扩展和完善。同时,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和弊端的逐渐暴露,一些思想家和改革家纷纷提出改造资本主义的方案。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后的失望和不满,催生了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

3 【知识梳理】 1、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18世纪末扩展到欧美各国,19世纪70年代完成。工业革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对立为基本特点的两极社会结构取代了传统的多层社会结构,并使思想政治领域、社会观念、文化教育、人们的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引起了东西方关系的变化,使东方从属西方。同时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传到世界各地,猛烈地冲击着旧思想、 旧制度。

2、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和议会制的完善。 光荣革命后的很长时期里,土地贵族和金融寡头通过控制议会而掌握国家政权;到十九世纪初,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改革,分享权利。面对澎湃兴起的改革浪潮,统治集团的审时度势和适时退让是改革方案最终生效的关键。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是英国议会史的一次重大改革,开创了日后议会改革法案的先河,推动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与政权中来,有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19世纪中期,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政党组阁制度确立下来,英国议会制进一步完善。

3、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和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1875年)。 19世纪法国政体多次变迁的原因:法国民众的广泛和法兰西民族的爱国精神,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法国封建势力的不妥协及封建欧洲的背景等。具体表现在: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先后建立。工业革命在法国扩展,工业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1875年,国民议会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君主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其通过使法国政局稳定下来,加速了法国民主化进程,有利于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

4、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 由于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普鲁士领导了三次王朝战争,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1871年,德意志帝国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保留了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德意志帝国宪法》是德国人民追求民主制度的一大成果,它为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

5、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宪章运动(19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1848年)、第一国际(1864-1871年)和巴黎公社(1871年)。 ①19世纪30、40年代,英国工人发动了争取普选权的《人民宪章》运动,对英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改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条件。 ②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和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西欧社会贫富分化明显,工人阶级生活非常悲惨,再加上政治上无权,独立工人运动兴起。为探寻公正的理想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全世界无产阶级与被压迫人民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从此,社会主义运动迅速发展。 ③第一国际推动各国工人参加民主运动,工人运动进一步走向国际合作的道路。 ④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政权,它打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了以无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家政权。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设民主制度的一次尝试。19世纪70年代,无产阶级在政治上尚未发展成熟,法国资本主义处于上升阶段,是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

6、进化论与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艺术: 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标志生物进化论诞生,其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它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把“变化”、“发展”的观念引入科学领域,使人类的思想发生了飞跃。 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与艺术占据主导,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是杰出代表。 19世纪30、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成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的文学思潮,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巨著。

4 【重点透析】 1、世界市场与工业革命的互相促进。 18世纪英国在殖民地贸易和航海方面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凭借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英国的海外市场不断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机器大生产的产品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工厂生产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原料,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为各地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条件。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使其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19世纪60年代末,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表现形式 不断改进完善的主要原因及历史作用。 代议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两种形式。 随着工业革命发展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加上人民群众的不断斗争,改革的深入,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 以议会制上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和党政治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施,从政治体制上对君主专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大厦的顶梁柱,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力保障。

3、人类对公平、公正理想社会的追求进程。 ①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博爱。主要史实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 ②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政治权力。主要史实有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1875年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③工人阶级开展了反对资产阶级的不平等、追求政治权利和改善生活的斗争。主要史实有英法德三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想王国的追寻、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等。 ④文学家和艺术家对资本主义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主要史实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

第四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纵深发展 (19世纪晚期—— 20世纪初) 1 【学习点拨】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工业文明的深化时期。在学习中,要注意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主要成果及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注意从科学技术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关键是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2 【阶段特征】 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形成,大企业时代到来,以科技为依据 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 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现代经济模式基本成熟,同时,以欧美工业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标志着工业文明向纵深发展。

3 【知识梳理】 1、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的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科技的促进、自然科学的新发现、部分国家所需资金(资本)的获得等都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表现在电力的广泛运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新、新电讯手段的发明以及化学工业的建立等方面。

2、电气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英国科学家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德国科学家制成发电机。比利时人格拉姆发明电动机,随后,电灯、电话、电报等电气产品纷纷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的广泛应用,为工业提供了方便而价廉的新动力,成为人们所使用的最重要的能源,它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而且加速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造成了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革,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3、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推动作用及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影响。 人口流通为移民国家带来了劳动力和技术,加强了欧洲与海外的经济文化联系;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资本输出加强了欧美与各国的经济联系、为欧美带来利润、市场、原料,引导输入国家的生产方向;殖民扩张使亚非拉绝大多数地区沦为欧美工业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其经济也成为欧美工业国所控制的世界市场折组成部分和附庸,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国际分工日益明显。 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促进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加强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同时也使经济危机国际化。

4、艺术的发展: 光学的发展启发了印象派艺术的产生,印象派美术代表作有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音乐代表作有德彪西的《月光》等。电气时代的到来,为电影诞生出现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己拍摄的电影短片,标志电影诞生。

1、两次工业革命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4 【重点透析】 1、两次工业革命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家主要依靠投入、资本积累来促经济增长,加之经济结构问题,导致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以科技为依据、以提高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组织为组织形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为解决社会矛盾找到了出路。

2.工业时代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影响。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一次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出现了新的生产组织——工厂。与手工工场相比,工厂的特点是将生产资料与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即机器大工业;企业所有权、经营权均归资本家所有,工人成为机器的附庸。工厂的纷纷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为了追求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的列强积极对外扩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盛行。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大企业)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力、煤炭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近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大企业及垄断组织(国内财阀、国际联合公司、跨国公司等)。与中小企业相比,垄断垄断组织的特点是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国家机器;由专业人才进行管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主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信条,政府与垄断组织联系密切。

3、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阶段特征。 ①16至18世纪中期,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下,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以西欧的大西洋沿岸地区为中心,国际贸易开始具有全球性;贸易的商品种类突破奢蓍侈品的范围,大众消费品和日用工业品增多;贸易数量大增;开始出现商品交易所之类的有固定组织的市场。 ②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英国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英国的工业产品行销于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工厂”。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随着欧美国家的发展,美国、德国、法国等欧美工业国家开始分享有关的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形成了欧美工业国共同主导的统一市场。

专题五: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1 【要点掌握】 1、新中国建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主要有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建设、外交领域建设、科学文化建设。相关史实头绪多,建议在复习中针对每个历史阶段,整合政治、经济、理论、外交、科学文化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掌握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失误,总结经验教训,其中又以经济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内容。 2、新中国现代化建设历程,特别关注经济建设的内容。(1)学会归纳每个历史阶段经济建设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2)关注一些重要年份,如1956、 1958 、1978 、1992等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年份。 3、学习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一方面注意分析与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也要注意将中国现代化建设放在国际大环境中进行思考。如中国建设与苏联建设的比较、中国在不同时期选择建设道路时面临的国际环境。 4、传统史学一般把共和国史分为过渡时期、全面建设十年、“文革”十年、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学习时注意与本专题所划分的历史阶段的关系。

2 【专题总论】 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6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第一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 1 【要点掌握】 理解“这渡时期”这个历史概念,掌握过度时期中国政治 经济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掌握重大历史概念,如一五计划、一化三改、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代表大会、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求同存异方针;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与世界史内容结合,如与苏联进行比较。

2 【阶段特征】 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3 【知识梳理】 1、1949年,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新中国建国初,中国共产党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度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工业指标超额完成。 ①全国工业总产值大增。 ②新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③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5、两大阵营对立中的中国外交: 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中国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主要相似之处和存在的共同问题。 4 【重点关注】 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与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建设的主要相似之处和存在的共同问题。 主要相似之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时进行;制定五年计划;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共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或片面强调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以忽视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

第二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第二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1 【要点掌握】 运用归纳法总结本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失误 、经验与教训;准确把握重要历史概念,如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左倾错误;理解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外交的新成就与新变化,注意外交的首要目标是争取国家利益;本阶段包括了传统上所说的“全面建设十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文革十年”。

2 【阶段特征】 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仪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左倾错误的发展。 3 【知识梳理】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制定了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左倾错误的发展。 经济上,1958年提出盲目求快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轻率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困难。 政治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多党合作制与政治协商制遭到严重破坏。1959年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从60年代初开始,中央开始纠正“左”的错误,提出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但是,“左”的错误并未彻底纠正,终于导致“文革”的发动。

3、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①经济: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 ②科学技术: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发射第一枚中进程运载火箭、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③文化: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极大促进了我国文学艺术与科学的发展。 ④教育: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及高素质人才。

4、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发展。 这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挫折和损失的内乱。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经济建设受到沉重打击;思想禁锢,文化教育事业严重受损。 十年文革期间,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和广大干部 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东方红-Ⅰ”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培养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等。

5、外交成就。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人两国邦交正常化,国际上出现更广泛的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表明从50年代以来美国孤立、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我国时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建设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 第三阶段 社会主义现代建设重振与辉煌(1978年改革开放后) 1 【要点掌握】 准确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历史事件和概念;准确理解有关本阶段的重要历史结论,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转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共十四大为我国规划了21世纪的行动纲领等。

2 【阶段特征】 从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至今,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本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纠正“左”倾错误,从中国国情出发,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随着改革开放应运而生并发展、完善。

3 【知识梳理】 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后,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对外开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4、民主与法制建设成就突出。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 1982年人大通过了《新宪法》。 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 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在民主制度建设上,人民代表大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完善,基层民主得到推广。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开始酝酿。 5、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成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开始酝酿。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中共十三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1992年南方谈话,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并形成体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新的科学概括,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邓小平理论”概念,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6、科技、文化、教育事业成就。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银河-Ⅰ”型和“银河-Ⅲ”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9年第一艘“神州”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7.外交事业的新突破。 大力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001年与其他六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8、“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7年和1999年正式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一国两制”得到成功运用。

专题六 现代世界:20世纪以来世界文明的演进 1 【学习点拨】 1、世界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包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历程的调整、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格局、战后经济全球化问题及科技文化的发展。复习时要从客观上统览教材,以现代化史观和整体史观来把握世界现代史的发展历程。 2、重点关注苏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资本主义现代化历程中罗斯福新政的创新之处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归纳比较两者在经济政策上的突破性运用。 3、认识整体世界形成过程,它的发展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从16世纪开始,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亚美大陆文明出现了全球性交汇,引发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两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让一体化进程的步伐越来越迅速,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成为一个整体。 4、复习现代科学技术,除了解主要成就之外,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到世界日益朝着多元化、科学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2 【内容总论】 1、从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开始,世界进入现代史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世界朝着整体化大步迈进的历史时期。从宏观上来看,世界现代史是以纵向和横向发展为经纬主线,构成了世界现代化体系。纵向是指现代化的发展,横向发展是整体世界的发展。 2、20世纪以来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打破了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成果之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经历重大改革后获得了新的发展。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有力地推动世界现代化向纵深拓展。 3、20世纪以来的整体世界的发展,经济文明上,表现在两种现代化模式并进,资本、商品、技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频繁,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增多。政治文明上,表现在到6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趋势的走向,整体世界中的国际关系出现民主化的趋势。精神文明上,表现在多元化、理性化、民族化并存的多元一体的世界出现。

第一阶段 两种现代化模式的并进(1917——1945) 1 【学习点拨】 关于苏俄的经济发展问题,要特别注意新经济政策的创新之处,联系罗斯福新政借鉴计划经济的做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综合分析这种突破意识形态的经济政策的运用的现实意义;复习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自我调节,关注罗斯福新政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对当下金融海啸的启示。

2 【阶段特征】 20世纪上半期,对现代化转型的不适应引发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剧烈的动荡。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创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开创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的另一个突破性进展体现在罗斯福新政上。罗斯福新政通过干预经济,顺应了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在资本主义类型的现代化国家具有开创意义。

3 【知识梳理】 1、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 列宁在俄国发动十月革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资本主义现代化一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途径——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俄国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新经济政策肯定了市场和货币的作用,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随着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的进行,斯大林模式形成。斯大林模式在形成的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存在严重的弊端。

2、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随即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导致危机深化。1933年罗斯福政府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大危机,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其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科学与文化的新发展: 20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提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盛行。1926年,贝尔德发明了电视,电视迅速成为最普遍的大众媒体。

4 【重点分析】 1、罗斯福新政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相同点:①背景相同,都面临严峻的经济困难局面。②手段相同,都动用国家机器,干预和指导经济。在农业政策上,两者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机,巩固了统治。 不同点:①根本目的不同:苏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美国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②性质不同:前者社会主义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改革。③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以市场调节为主;后者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④侧重点不同:前者以农业为主,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后者是以工业为核心,实行工业复兴法。

2、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三次重要改革和调整机遇。 一次是1921年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一次是1933年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一次是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克服计划经济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现代化建设打开了新局面。可以看到,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第二阶段 整体世界的扩展(1945年至今) 1 【要点掌握】 以整体史观为指引,复习二战后的历史,从横向把握世界现代史的发展特征;关注全球化的进程、推动因素、实质及影响;联合国的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WTO、欧盟等;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国际格局,重点掌握冷战、世界多极化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给世界带来的全方位影响。

2 【阶段特征】 二战后,世界现代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两种制度从冷战相持到和平竞争、相互借签,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速,政治上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都推动着整体世界迅速发展。

3 【知识梳理】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越出了一国的范围,亚洲和欧洲出现了运用社会主义模式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国家。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两大阵营对峙开始。

2、苏联的改革及苏东剧变: 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苏联先后出现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但他们的改革并没有摆脱这一模式的束缚。东欧一些国家的改革成效也不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遭受了重大挫折。

3、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缓解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的矛盾,使生产关系较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进入成熟时期。

4、(20世纪50 年代——70年代)战后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迅速恢复。 从50 年代初到70年代初,运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力,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大量福利国家的出现。1973年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发达国家相继陷入“滞涨”状态。

5、 战后,两种意识形态的矛盾开设尖锐,“冷战”开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沙条约组织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从60年代开始,欧共体建立,日本崛起,与美国形成三足鼎立。第三世界力量的壮大,多个政治力量的崛起,有力地冲击着两极格局。90年代初,两极格局崩溃,“冷战”局面结束,世界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6 、战后,诞生了一系列国际政治、经济组织,如联合国、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间的合作不断加强,整体世界走向制度化和体系化、多元化。

7、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欧洲一体化进程(欧盟),80年代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贸合作组织的建立,使区域集团化加速,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与整体世界的发展。

8、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果,如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原子能技术、生物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为全球化进程与整体世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①概念:所谓的全球化,就是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 4 【重点关注】 全球化相关问题。 ①概念:所谓的全球化,就是商品、劳务、资本、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历史过程。 ②形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开始,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全球化时代。 ③成因: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商品流通的渠道;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全球化提供技术手段;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全球化的促成因素。

全球化相关问题。 ④表现:贸易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生产全球化,国际分工日趋成熟;金融全球化。 ⑤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扩展。 ⑥影响:全球化为各个国家提供更了多的发展机遇,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不同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一步扩大,世界各国经济过于相互依赖,同时还引发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从长远来看,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