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九O年代 台北市立美術館 國際展覽之策略探討 呂佩怡 89.12 指導教授:張譽騰 黄海鳴
研究動機 以國際取代國内認同 輸出式與輸入式的展覽 90年代前 package式的展覽 研究範圍 1995年 1995~2000年
北美館的國際展分類 Package 輸出至國外 在地國際化之展覽
研究方法 文獻資料 深度訪談 個案分析 (一)展覽的詩 (二)展覽的政治學 對內研究 對外研究
文獻回顧 新博物館學 博物館、論述與權力
Ch.2 論述的轉變 本土論述:「台灣意識」、「主體性」的美術論戰 一、九O政經、文化背景 至日本參展、李明盛參加雙年展、觀摩 90年代初 台灣美術的本土/國際論戰 新本土觀 本土論述的停歇
Ch.3本土化論述的再度確認與國際化之伏筆 民進黨執政台北市 1996雙年展後本土化熱潮退燒,深化的本土概念轉化為「國際化」論述。
1996雙年展:台灣的主體性 系譜與檔案 當代議題 1認同與記憶 2視覺思維 3環境與都會 4情欲與權力 市民美學
95年後赴澳展、威尼斯雙年展。 自行策展,對外發聲 走入國際的意義 1.把台灣美術帶向國際主流藝術 2.國際化是在「完整社會結構下」所呈現的自我風貌 3.競爭力的表現 4.國際化-對話策略
第四十六屆威尼斯雙年展1995 【台灣˙藝術】 參展背景 評選委員 評選過程 崔廣宇
1995參展藝術家 連德誠http://www.itpark.com.tw/artist/index/137/-1/1
黃進河
吳瑪悧
黃志陽(黃致陽) http://blog.artintern.net/blogs/index/huangzhiyang
侯俊明
第四十七屆威尼斯雙年展 【未來、現在與過去1967-1997】 【台灣˙台灣---面目全非】 參展背景 評審方式與評審團 南條史生、呂清夫、蕭勤、黃海鳴
1997參展藝術家 陳建北
吳天章
李明則
王俊傑
姚瑞中
雙年展民間版 【聚合與裂生:台灣三位藝術家】 羊文漪策展 吳瑪悧、莊普、范姜明道 異地創作
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 【意˙亂˙ 情˙迷:台灣藝術三路線】 策展機制改變:策展人制 評審團(2外3台:Martin,Rogers,呂清夫、李長俊、薛保瑕) 石瑞仁 與米香
台灣的獨立策展人發展 Curator 美術館展覽組 90年代初期:畫廊 反對黨與政府機構策展 廢省錢的資源釋放:嘉義裝置藝術展、歷史之心、九九峰當代 1998第一屆全球華人美術策展人會議
1999參展藝術家 黃步青、陳界仁、洪東祿(應屆畢業生)
想像的共同體 外交指向的展覽- 對民族的想像能召喚出一種歷史宿命感,被賦予一種「台灣的想像共同體」之一員。 被形塑的「台灣特色」-東方主義 共犯的異國情調:他性機器(otherness machine)
第四章 在地國際化的台北雙年展
1998年首度轉為國際雙年展 【1998年台北國際雙年展:慾望場域】 以亞洲為範疇。 策展人:南條史生 http://www. nanjo 1998年首度轉為國際雙年展 【1998年台北國際雙年展:慾望場域】 以亞洲為範疇。 策展人:南條史生 http://www.nanjo.com/ 【2000年台北國際雙年展:無法無天】 雙策展人:徐文瑞、傑宏˙尚斯 強調全面國際化
【慾望場域】 國際間影響 定位與策略:小型的、個性鮮明。聚焦亞洲。 展覽運作:日本策展人。 亞洲城市面向,南條史生策展論述 羊皮紙式的多重都市論
批評 以經濟為依據並簡化論述單線式的推論至「慾望」 呈現的只是當下混亂的真實世界之模擬再現,並未找到「後殖民身分認同」,或者是臣服於資本主義下的認同。 面對全球化資本主義商業的迫切慾望作為自我認同的首要因素。
藝術家策展人統籌處理 四地區36位藝術家:中國八位,日本九位,韓國七位,台灣十二位。 陳界仁、簡扶育、侯俊明、黃進河、劉世芬、梅丁衍、蔡海如、王俊傑、魏雪娥、吳瑪悧、吳天章、袁廣鳴。 蔡國強、徐兵、王慶松、草間彌生、中山大輔、柳幸典…..
外地藝術家對台灣粗淺的印象,創作易流於表面與淺薄。 威尼斯雙年展與台北雙年展 展覽空間:影響之後展覽空間的思考方式
【無法無天】 換館長黃才郎 雙策展人:Jerome Sans、徐文瑞 對話與學習 國際化與年輕化 顧問群 策展概念:無法無天 (放棄文字論述)
「這樣的雜交性格創造了我們的身心認同身分,鑄造了一個新的現代性。這是大混合的文化,這個時代擁有不斷重新出發、重新啟動的無邊疆域。」---節錄
尋找藝術家:「開放約談」活動 18國31位藝術家,皆具多重身分、多重職業或者具跨領域者。 展覽特質: 對全球化的歌誦與強烈遊戲性格 連接在地方式之一:現場製作、互動參與
藝術家作品 泰國藝術家「通通20元」 抽獎、嗑瓜子、看影片 一分鐘雕塑 →與跨國商業模式類似
台灣藝術家 張夏翡、鄭淑麗、洪東祿、李明維、林明弘、王俊傑。 擇善固執 嗑高潮 微生物協會:衣計畫 壇城計畫 無敵鐵金鋼 美術館地板被套彩繪
小結 開啟了多元可能性、改變制式想法與做法、營造活潑氣氛、藝術&商品-Museum與大賣場、與「台北」的在地關聯?
「在地國際化」的意義 在地的交流意義:與在地脈絡的接聯 自立舞台,自建觀點?
1998年:慾望場域(Site of Desire) 2000年:無法無天(The Sky is the Limit) 2002年:世界劇場(Great Theatre of the World) 2004年:在乎現實嗎?(Do You Believe in Reality?) 2006年:(限制級)瑜伽(Dirty Yoga) 2008年:本屆無特定主題。
總結 國際/本土論述的轉變
北美館國際化策略背後之意識 國際政治延伸至文化範疇 主體性的匱乏與自信心不足
北美館國際化策略之影響 正面影響: 透過交流刺激想法,建立國際網絡 美術館內部結構改變 負面影響: 資源過度集中,自然產生排擠效應 台灣當代藝術的「類典範化」
未來發展建議 藝術展覽多層次進階管道 成名四部曲 加入研究 知識研究體系與藝術生態網絡建立
附錄:訪談 林曼麗: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李玉玲:國際公關事務小組 羊文漪:1995威尼斯雙年展承辦人 石瑞仁:1999威尼斯台灣館 陳建北: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