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與四煩惱常共相應。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色、無色纏為奢摩他所攝藏故;此意一切時微細隨逐故。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系列】 《無量義經》 ( 一 ) 聖嚴法師講於農禪寺 周柔含摘記 2010/07/10.
Advertisements

生命價值與哲學思維 第五週:邏輯思維 (2) :世親《唯識二十論》 外在世界是否如夢一般,僅僅在我的意識中存 在? 耿 晴 政大哲學系助理教授 1.
初期佛教在家眾的修行樣相 溫宗堃 製
法的醫療 四念處禪修與身心醫學 溫宗堃編.
佛教心意識理論的現代探索 佛教慈濟大學 宗教與文化研究所 副教授 林建德
佛教心要的現代理解與運用 溫宗堃 正念學 佛教心要的現代理解與運用 溫宗堃 本文發表於「戒幢論壇:佛教與心理治療」研討會,2011年11月,蘇州西園寺戒幢佛學研究所。
印順導師對初期大乘佛教的探究.

共同教育中心 郭鴻基、簡旭伸、康仕仲 葉丙成、謝尚賢、李維晏 老師
玄奘及其後學的解經學: Xuanzang and the Exgesis of his Predesessors 1
佛教禪修的心要 The Heart of Buddhist Meditation
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佛教文獻詞彙數位資源之建置與應用
Chương Trình Thành Lập Đại Tạng Kinh Việt Nam
扫这里下载客户端哦~ 超星移动图书馆 让资源就在你手中 许学智.
主講:自衍法師 南華大學宗教所來訪 網址: 佛教資源檢索 利用指引 主講:自衍法師 南華大學宗教所來訪 網址:
服務於中國研究的網絡基礎設施 A Cyberinfrastructure for Historical China Studies
單元五 撰寫研究報告.
服務於中國研究的網絡基礎設施 A Cyberinfrastructure for Historical China Studies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 回归分析 后勤工程学院数学教研室 2019/5/7.
    二、依他八喻  復次,何緣如經所說於依他起自性說幻等喻?於依他起自性為除他虛妄疑故。他復云何於依他起自性有虛妄疑?由他於此有如是疑:云何實無有義,而成所行境界?為除此疑說幻事喻。云何無義,心、心法轉?為除此疑說陽焰喻。云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為除此疑說所夢喻。云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差別而生?為除此疑說影像喻。云何無義,種種識轉?為除此疑說光影喻。云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而轉?為除此疑說谷響喻。云何無義,而有實取諸三摩地所行境轉?為除此疑說水月喻。云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為辦有情諸利樂事,故
古漢語錄音機 藉助漢譯佛典追溯漢語古音 藉助漢語古音追溯漢譯佛典的語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與四煩惱常共相應。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色、無色纏為奢摩他所攝藏故;此意一切時微細隨逐故。      3、辨染意是有覆性  此意染汙故,有覆無記性,與四煩惱常共相應。如色、無色二纏煩惱,是其有覆無記性攝,色、無色纏為奢摩他所攝藏故;此意一切時微細隨逐故。

欲界的前六識 欲界因為境界愛,欲界有情有二十六種煩惱 色界、無色界的第六識 雖然沒有瞋、忿、 恨、覆、惱、嫉、慳、害、無慚、無愧現行 名為「纏」 末那則有四煩惱共行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末那→ 阿賴耶識→

一切法分為四種性格: 善性 惡性 無記性 有覆無記 有覆無記性:第七向內執阿賴耶識為我,障無我真理現前;但它不作惡事,不能記別是善或不善 無覆無記性

心體第三,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為心體,由此為種子,意及識轉。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三、釋心  心體第三,若離阿賴耶識,無別可得。是故成就阿賴耶識以為心體,由此為種子,意及識轉。何因緣故亦說名心?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轉:生起

心、意、識 心、意、識是大小乘佛教所共說 小乘佛教:《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72:「心意識三亦有差別,謂名即差別。名心、名意、名識異故。復次世亦差別,謂過去名意,未來名心,現在名識故。復次施設亦有差別,謂(18) 界中施設心, (6)處中施設意, (5)蘊中施設識故。」(CBETA, T27, no. 1545, p. 371, b5-6) 大乘佛教: 心:集起義,積集種子,能生現行;即阿賴耶識、阿陀那識 意:染汙意 識:了別境界

 復次,何故聲聞乘中不說此心名阿賴耶識,名阿陀那識?由此深細境所攝故。所以者何?由諸聲聞,不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於彼雖離此說,然智得成,解脫成就,故不為說。若諸菩薩,定於一切境智處轉,是故為說。若離此智,不易證得一切智智。

解脫差別 聲聞乘:佛雖不為聲聞人說阿賴耶識。但正觀察麁淺色等境界、苦集等性、無常等行,便能永斷一切見煩惱、愛煩惱 菩薩乘:菩薩為度化一切有情,必須成就一切境智──能隨順知道眾生意樂(好樂)、隨眠(煩惱)、界(種姓別)、根勝劣(信等五根利鈍)、有能無能(隨順五乘給予相應法門,即遍趣行)等。佛為求如是等事的菩薩說阿賴耶識法門 一切境智處:真諦譯《攝大乘論釋》:「聲聞人不作正勤求知如來境界,修行唯為自利故。諸聲聞人惑障由苦等智麁淺觀行,可得除滅。」(CBETA, T31, no. 1595, p. 159, b29-c3) 一切智智:真諦譯《攝大乘論釋》:「能生一切智智者,於一切法,無間如理、如量智生故。」(CBETA, T31, no. 1595, p. 156, c6-7)

   丁、聲聞異門教  復次,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已說阿賴耶識。如彼《增一阿笈摩》說:世間眾生愛阿賴耶,樂阿賴耶,欣阿賴耶,喜阿賴耶;為斷如是阿賴耶故,說正法時,恭敬攝耳,住求解心,法隨法行。如來出世,如是甚奇希有正法出現世間。於聲聞乘《如來出現四德經》中,由此異門密意,已顯阿賴耶識。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化地部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窮生死蘊。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根本佛教 ↓ 上座部→ 說一切有部→ 可住弟子部→ 法上部 賢冑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化地部→ 法藏部 飲光部 經量部    根本佛教     ↓     上座部→ 說一切有部→ 可住弟子部→  法上部                    賢冑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化地部→ 法藏部                        飲光部      經量部           雪山住部(根本上座部)      大眾部→  一說部            出世部            雞胤部            多聞部            說假部            制多山部            制多山西部            制多山北部

但公元五世紀,斯里蘭卡,覺音論師所著《清淨道論‧說根諦品》: 或以阿賴耶(執著)、喜阿賴耶、破阿賴耶、破阿賴耶之方便,而說為四(聖諦)。 如來出現四德經 漢傳《增一阿含》沒有所引的經文 但公元五世紀,斯里蘭卡,覺音論師所著《清淨道論‧說根諦品》:  或以阿賴耶(執著)、喜阿賴耶、破阿賴耶、破阿賴耶之方便,而說為四(聖諦)。 愛阿賴耶是總說,樂為現在,欣是過去,喜是未來

恭敬攝耳:屬耳諦聽 住求解心: 法隨法行: 法:涅槃 隨法行:修習三十七道品 四念處:不淨、苦、無常、無我 四正勤: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令增長 四如意足:欲、勤、心、觀 五根:信、進、念、定、慧 五力:信、進、念、定、慧 七菩提分:念、擇法、精進、喜、安、定、捨 八正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 為大眾部所說 於大眾部阿笈摩中,亦以異門密意,說此名根本識,如樹依根。 前六識 末那識 根 阿賴耶識(心田)

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窮生死蘊 為化地部說,該部立三種蘊 一念頃蘊 一期生蘊 窮生死蘊 有處有時見色、心斷,非阿賴耶識中彼種有斷。

如是所知依說阿賴耶識為性,阿陀那識為性,心為性,阿賴耶為性,根本識為性,窮生死蘊為性等,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     戊、總結成立  如是所知依說阿賴耶識為性,阿陀那識為性,心為性,阿賴耶為性,根本識為性,窮生死蘊為性等,由此異門,阿賴耶識成大王路。

第二章、所知依 第一節、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 第一項、釋名以證本識之有體 第二項、遮異釋 第二章、所知依  第一節、從聖教中安立阿賴耶識   第一項、釋名以證本識之有體   第二項、遮異釋 「遮」是否定,即反駁不一樣的解釋

 復有一類,謂心、意、識義一文異。是義不成。意、識兩義差別可得,當知心義亦應有異。  復有一類,謂薄伽梵所說眾生愛阿賴耶,乃至廣說。此中五取蘊說名阿賴耶。  有餘復謂貪俱樂受名阿賴耶。  有餘復謂薩迦耶見名阿賴耶。  此等諸師,由教及證,愚於藏識,故作此執。如是安立阿賴耶名,隨聲聞乘安立道理,亦不相應。

五取蘊 色蘊─物質的生命,及色、聲、香、味、觸等境界 受蘊─心在境界上活動時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想蘊─心在境界上活動,取種種相貌 行蘊─身、語、意的活動 識蘊─了別境界 取─貪、瞋、癡等煩惱

貪俱樂受 心在境界上活動,若有樂受就生貪愛心;希望時時有樂受現前──貪與樂受同時 欲界─有可愛的色、聲、香、味、觸貪 初禪─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二禪─內等淨、喜、樂、心一境性 三禪─捨、念、正知、樂、心一境性 四禪─捨樂清淨、念清淨、不苦不樂受、心一境性

初禪五禪支 尋:第六識思惟名言文句時取粗相 伺:第六識思惟名言文句時取細相 喜:修出離欲的法門真實能離欲界繫縛,第六識生喜 樂:定令身輕安 心一境性:

尋、伺差別~1 尋,謂尋求,令心匆遽,於意言境粗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匆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 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為業,並用思、慧一分為體,於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度義類別故。」

尋、伺差別~2 尋:取不淨的總相(覺) 伺:取不淨的細相(觀) 青瘀 膿爛 破壞 膖脹 食噉 變赤 散壞 骨 鎖或復骨鎖 對治美色貪 對治形色貪 觀無心識空有尸想,對治承事貪 對治細觸貪

二禪四禪支 內等淨:調伏尋、伺,令不現行,令心前一剎那沒有尋、伺,後一剎那也沒有尋、伺;平等相續而住 喜 樂 心一境性

三禪五禪支 捨:二禪有喜,此喜令心躁擾,因此要棄捨喜支。怎麼棄捨喜支?要思惟喜的過患而棄捨 念:明記無喜的境界 正知:若喜又現前,以正念迴轉,將它棄捨 樂 心一境性

四禪四禪支 捨樂清淨 念清淨 唯捨受 心一境性 又捨出入息

 若不愚者,取此藏識安立彼說阿賴耶名,如是安立則為最勝。云何最勝?若五取蘊名阿賴耶,生惡趣中一向苦處,最可厭逆,眾生一向不起愛樂,於中執藏不應道理;以彼常求速捨離故。若貪俱樂受名阿賴耶,第四靜慮以上無有,具彼有情常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若薩迦耶見名阿賴耶,於此正法中信解無我者,恆有厭逆,於中執藏亦不應理。阿賴耶識內我性攝,雖生惡趣一向苦處求離苦蘊,然於藏識我愛隨縛,未嘗求離。雖生第四靜慮以上,於貪俱樂恆有厭逆,然於藏識我愛隨縛。雖於此正法信解無我者厭逆我見,然於藏識我愛隨縛。是故安立阿賴耶識名阿賴耶,成就最勝。

五取蘊不是阿賴耶 對生命感覺苦而厭棄生命,但是末那識仍執著阿賴耶識為我 末那識 阿賴耶識(心田)

貪俱樂受不是阿賴耶 四禪以上的有情沒有樂受,末那識一樣愛著阿賴耶識為我 末那識 阿賴耶識(心田)

薩迦耶見不是阿賴耶 佛教徒信受無我的教理以後,雖然明白「我」不可得,但是在未證得阿羅漢位(大乘在七地,所謂「不動地前才捨藏」),他的道力不足以制伏俱生我執的活動,末那識仍然執著阿賴耶識為我 末那識 阿賴耶識(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