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一) 第九章 地形(三)海岸地形
第九章 地形(三)海岸地形 第一節 海水作用與海岸分類 第二節 海岸地形
第九章 地形(三)海岸地形 海水作用 海水作用 海水作用:海水對海岸地帶進行侵蝕、 搬運、堆積作用 營力:波浪、潮汐→波浪破壞力最強 第九章 地形(三)海岸地形 海水作用 海水作用 海水作用:海水對海岸地帶進行侵蝕、 搬運、堆積作用 營力:波浪、潮汐→波浪破壞力最強 圖9-1
海水作用 海水作用形成海蝕地形、海積地形 海蝕地形:碎浪攜帶泥沙、 石礫磨蝕海岸 海積地形:波浪侵蝕下的物質經波浪、 潮汐搬運,在沿海堆積
海水作用:海岸線: 海岸線 海岸線:海崖或沙丘高坡的連線 海水對海岸進行侵蝕、堆積的界線 後方有聚落、道路 海水與陸地交界線→濱線 圖9-2
海岸分類:依海水或陸地的升降劃分: 海岸分類 依海水或陸地的升降劃分: 沉水海岸→沿海陸地下降或海平面上升 離水海岸→沿海陸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 依海岸構成物質分: 岩岸 沙岸 珊瑚礁海岸 圖9-6
海岸分類:沉水作用: 沉水作用 沉水作用:海水侵入陸地,部分山地 及河谷為海水淹沒 島嶼:原本的山嶺 岬角:原本的山脊 及河谷為海水淹沒 島嶼:原本的山嶺 岬角:原本的山脊 谷灣:原本的山谷被海水侵入 峽灣:原本被冰河刻蝕的山谷被海水侵入 圖9-3 圖9-4 圖7-11
海岸分類:離水作用: 離水作用 離水作用:沿海陸地上升或海平面下降 沙岸地區→沿海淺水區露出海面海岸範 圍甚為寬闊 沙洲→原本的沿岸沙堤離水形成 海階→原本的海蝕平台離水形成 圖9-5 海階示意圖
海岸地形:沙岸: 沙岸 沙岸:河川攜帶泥沙經平原入淺海堆積 而成 屬沙泥質海岸 以沙丘、海灘、潮埔、潟湖、沙洲較常見
海岸地形:沙岸地形: 沙岸地形 海灘→海濱地區岩屑沙粒堆積成 沙丘→灘沙受風力作用堆積於海灘後方 潮埔→位於高、低潮線之間的平坦泥地 沙洲→泥沙堆積並且凸出於海岸 潟湖→沙洲與陸地之間的淺海 1. 臺灣西部海岸,由於河流、海水的強盛堆積與離水作用,呈現典型的沙岸地形。由陸地向海,首先見到的是高大的沙秋橫阻,沙丘上常植有防風林,以防風定沙,聚落、耕地、道路乃多分布於沙丘內側,因而形成許多以「崙」命名的聚落。如:沙崙,崙背鄉等。 2. 汕或鯤鯓:海岸外側的沙洲,在雲、嘉地區沿海一帶的當地人稱之為「汕」或「鯤鯓」。如:外汕頂(外傘頂)、三鯤鯓。→沙洲上植有防風林以防風沙,常為漁村聚落所在。 內海(或內海仔):海岸外側的潟湖,在雲、嘉地區沿海一帶的當地人稱之。如台江內海。→養殖牡蠣及文蛤。 圖7-11
海岸地形:台灣西部海岸:多沙岸地形 臺灣西部海岸:多沙岸地形 海灘→多開闢成海水浴場 沙丘→分佈於沙丘後的聚落多以崙命名 潮埔→多闢成魚塭或鹽田、工業區等 沙洲→稱汕或鯤鯓,為漁村聚落所在 潟湖→稱內海或內海仔,作牡蠣或文蛤 養殖場 圖9-6
海岸地形:岩岸: 岩岸 岩岸:山地或丘陵直接瀕海形成的岩石 海岸 多灣澳,沿岸海水較深,天然良港多 適宜發展漁業及海運 岩岸:山地或丘陵直接瀕海形成的岩石 海岸 多灣澳,沿岸海水較深,天然良港多 適宜發展漁業及海運 若有斷層經過→斷層海岸 學生活動9-2 圖7-11
海岸地形:岩岸地形: 岩岸地形 海崖→波浪侵蝕,在海岸邊形成陡峭海崖 海蝕凹壁→海崖下近海面處形成向內凹入 海蝕平台→海蝕凹壁上方崩塌而成 海蝕洞→沿著海崖裂縫進行侵蝕而成 海蝕門→海蝕洞被海水貫穿而成 海蝕柱→海蝕門上方岩塊崩塌而成 圖9-9
海岸地形:台灣北部及東北海岸:多岩岸地形 臺灣北部及東北海岸:多岩岸地形 灣澳→深澳漁港 岬角→鼻頭角、三貂角 海崖→岬角面海處 海蝕凹壁→鼻頭角下方 海蝕門→石門鄉 海蝕柱→金門鄉外海
碎浪形成示意圖 當波浪進入淺海時,當波高>水深,波浪底部受到磨擦力影響,無法繼續完成完整的圓周運動,故形成之。 BACK
海濱與海岸位置示意圖 BACK
沉水海岸示意圖 BACK
峽灣海岸示意圖 BACK
離水海岸示意圖 BACK
海階-海岸上升的證據 BACK
岩岸地形示意圖 BACK
臺灣的海岸景觀 BACK
臺灣的海岸景觀 BACK
圖7-11一些常見的地形 BACK
圖7-11一些常見的地形 BACK
圖7-11一些常見的地形 BACK
BACK 學生活動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