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禮樂制度下的青銅樂鐘 組員:張大希 7980401 葉怡均 7980404 李欣容 7980405 吳彣瑾 7980407 組員:張大希 7980401 葉怡均 7980404 李欣容 7980405 吳彣瑾 7980407 吳佳鴻 7980420
目 錄 一. 何謂禮樂制度 二. 樂鐘的禮樂意義 三. 樂鐘簡述 四. 樂鐘的分類 五. 樂鐘的紋飾及分期 六. 結論 七. 參考書目 2
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起源於西周時期,相傳為周公所創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構成整個中國古代的社會制度,對後世的政治、文化、藝術和思想影響巨大。 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3
禮樂制度-五禮 五禮:中國古代禮學的根本,用以規範社會的運作 實施對象僅限於貴族而已,一般庶民透過刑罰管理,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吉禮:祭祀典禮,對天神、人鬼等 2、凶禮:喪葬用禮,殯葬服喪及陪葬品依身分地位而有 等差 3、軍禮:軍事的各種儀式,例如誓師禮、凱旋禮等 4、賓禮:接待賓客之禮,尤指天子與諸侯間的諸禮 5、嘉禮:生活喜慶,人際關係中的各種禮俗,依身分等級而不同 實施對象僅限於貴族而已,一般庶民透過刑罰管理,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4
樂鐘的禮樂意義 中國古代文化常將「禮樂」並稱,同是周代時期極為重 要的制度,也是區分等級高下、尊卑貴賤的指標之一。 其中「樂」的社會作用重在和諧精神,將百姓的思想行 為、道德準則納入統治者所要求的軌道中,確立了新的 社會等級規範和秩序,使音樂藝術的地位被提升到治國 方略的空前高度。青銅甬鐘作為樂制的核心樂器,鮮明 地表達了以器涵禮及禮在器中的等級觀念,深刻地凝鑄 了禮樂制度的本質內涵。《孟子‧萬章》:「集大成也 者,金聲而玉振也。金聲者也,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 ,終條理也。」 顯示鐘為眾樂之首,而在祭祀、宴饗等場合也都有著重 要的地位。 5
樂鐘簡述 鐘興盛於中國青銅時代,在中國的歷史悠久,是金屬材質擊奏的體鳴樂器,而先秦的「鐘」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解釋 1. 廣義 泛指所有體鳴青銅質的敲擊樂器 《古今樂錄》云:「凡金為樂器者六,皆鐘之類也;曰鐘、曰鎛、曰錞、曰鐲、曰鐃、曰鐸。」這裡說明古人將這六種青銅鑄造的樂器,以鐘作為他們的總稱。 2. 狹義 以甬鐘、鎛鐘與鈕鐘三類為限,即《古今樂錄》所言「皆鐘之類也;曰鐘、......」的後「鐘」字所云之鐘。 6
樂鐘簡述 樂鐘的構造 鐘的各部位都有特定的名稱,《周禮‧ 東官考工記‧鳧氏為鍾》云:「兩欒謂 之銑,銑間謂之于,于上謂之鼓,鼓上 謂之鉦,鉦上謂之舞,舞上謂之甬,甬 上謂之衡,鍾縣謂之旋,旋蟲謂之幹, 鍾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 于上之攠謂之隧。」 以甬鐘為例 7
樂鐘的類別 鐘 專指周、秦、漢時編懸擊奏的青銅鐘類樂器,在構造上又分成「甬鐘」和「鈕鐘」。 1 .甬鐘 於西周早期時出現,懸掛部位稱為「甬部」,甬鐘在西周滅亡後並未隨之消失,在春秋戰國時期仍沿用。 蟠龍紋鐘,戰國 8
樂鐘的類別 2. 鈕鐘 為西周晚期中原地區所興起的樂鐘,屬小型樂鐘。懸掛部位為「鈕部」,即舞部尚無甬而有方、圓或獸型的鈕。 是以其懸掛部位甬、鈕之異來區分甬鐘與鈕鐘。 鈕鐘,春秋 9
樂鐘的類別 鐘與鎛 鐘的口呈拱橋形,最早出土在西周中期之初,可分為甬鐘及鈕鐘。鎛又稱「特鐘」,此鐘舞上無甬,鈕部多附有扁環或 蟠曲堆垛的獸形紋飾。 鎛和鐘的形制大致相同,不過鎛的口是平的,且體型通常大於鐘,鎛亦有編鎛,即成組出土,大小相次,和編鐘相似可以編懸演奏。 是故,于平為鎛鐘,于彎為鐘;但晚期兩者形式上的差異已逐漸泯滅,甚至互相通用,確切分別還待研究。 10 三式 鐘,西周中期 交龍紋鎛,春秋晚期
樂鐘的紋飾及分期 b.雙龍相背紋─鼓面上,左右對稱成雙,右側外型似「巳」字。 青銅樂鐘紋飾具高度的一致化,異於其他青銅禮容器類的紋飾風格發展和變化,而鐘保留延用特定母題,有刻意而為的守舊傾向。 主要紋飾 a.渦紋─為西周時期歷時最久的母題,自初期便開始出現,至末期而衰落。鼓面上,左右對稱成雙;而單一主體由四個螺旋組成。 b.雙龍相背紋─鼓面上,左右對稱成雙,右側外型似「巳」字。 c.獸面紋與獸面銜龍紋─沒有一定的形式。開始對甬鐘長久以來所嚴守的母題規範產生影響,並鬆動了一直以來約束甬鐘紋飾使用的力量。 11
樂鐘的紋飾及分期 甬鐘,西周中期 紋飾分期上,大致可分為三期: 第一期:西周早期~中期 西周早期以渦文為元素,然而卻同存 在不同結構的渦紋紋飾,不同的編鐘 也尚未見統一的圖範,此期紋飾的表 現是帶有「隨機性」的。 到了西周中期紋飾漸有一致性,用來 描繪渦紋輪廓的細陽線紋改變成陰刻 線。 甬鐘,西周中期 12
樂鐘的紋飾及分期 第二期: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 「雙龍相背紋」加入,甬鐘開始用,主 要集中在陝西,綜合各地出土的甬鐘, 正鼓紋飾具有相當的一致性。 春秋中期甬鐘正鼓紋飾不再全盤使用晚 期以來所建立的「巳」字形龍紋圖飾, 但其母題依然遵守著「龍紋相背」的傳 統。 虢叔旅鐘,西周晚期 13
樂鐘的紋飾及分期 第三期: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 春秋晚期興起的獸面紋開始對甬鐘長 久以來所嚴守的母題規範產生了影響 ,並鬆動了一直以來約束甬鐘紋飾使 用的力量。而先有「獸面紋」,後有 「獸面銜龍紋」,不再遵循特定母題 ,與其他器物共飾。戰國中期後則有 意回歸西周晚期紋飾母題。 獸帶紋鐘,春秋晚期 14
樂鐘的紋飾及分期 母題的固守到崩解 不同於其他青銅器紋飾豐富具變化,青銅樂鐘則傾向於保留延用特定母題,可見其特殊性。第一期至第二期,母題規範性極為強烈,春秋後雙龍相背的母題更成為樂鐘的主要紋飾,然而這樣具有自我區別的特性,到了春秋晚期卻有了鬆動的趨勢,此時興起獸面紋,也開始將其他流行紋樣置於樂鐘的正鼓部上,瓦解了西周晚期以來固守的傳統,也暗示著甬鐘成為青銅禮容列器之ㄧ。但戰國中期後,在甬鐘上出現雙龍相背母題的使用,暗示了甬鐘有意回復過去正統地位的傾向。 15
結 論 樂鐘為周代祭祀、饗宴的演奏樂器,亦為貴族彰顯身分的象徵,曾盛極一時,基本上非貴族不能使用甬鐘,小型旋律樂鐘也僅見於次級貴族,如此差異也同時表現在紋飾的選擇。可能是因其象徵著「禮樂制度」,有著重要地位,且樂鐘與使用者的身分地位有著相當大的連繫,所以最初紋飾母題不追隨當時的流行風格而有著自己的特殊性。然而,春秋晚期固有母題崩解,與其它禮器共飾,可能也呼應著東周末期禮樂制度的崩解。周代以後,樂鐘不再是音樂的主流。 16
參考書目 朱文瑋、呂琪昌,《先秦樂鐘之研究》,南天出版社,1994 程長新、程瑞秀,《古銅器鑑定》,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3 朱鳳瀚,《古代中國青銅器》,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曹瑋,《周原出土青銅器4》,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 曹瑋, 《周原出土青銅器5》,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 曹瑋, 《周原出土青銅器10》,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5 《中國青銅器全集6》,文物出版社,1996 《中國青銅器全集11》,文物出版社,1996 論文─ 江雅惠,《從兩周時期中原地區青銅樂鐘之發展論其角色演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