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慧蓉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2014/10/3 (五)於政大公企中心 我國自辦評鑑大學系所評鑑效標 之內容分析 陳慧蓉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2014/10/3 (五)於政大公企中心
大綱 研究背景 研究目的 相關文獻 研究結果與討論 結論與建議
研究背景 我國自辦評鑑已於2012年啟動 自辦評鑑分為兩階段 教育部頒布34所大學及26所科技大學校院符合申請資 格 可建構各校系所評鑑效標 第一階段:機制審查 第二階段:實質審查
研究目的 第二週期 系所評鑑效標 深入了解各校評鑑效標建立情形 分析自辦大學評鑑效標 與第二週期(101年)系所評鑑效標比較 分析28所大學校院建構之評鑑效標 與第二週期(101年)系所評鑑效標比較 我國自辦評鑑大學 評鑑效標 第二週期 系所評鑑效標
研究方法 依兩種方法分析 從評鑑效標數量與整體架構分析 以內容分析法進行比較
第二週期評鑑效標 (101年) 5個評鑑標準 每項評鑑標準之下,均設置數個參考效標 值得注意的是,此架構並未設置特色評鑑效標 理念、目標與特色 課程規劃與設計 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 學習資源與環境 組織、行政運作與自我改善機制。 每項評鑑標準之下,均設置數個參考效標 共有38個效標 值得注意的是,此架構並未設置特色評鑑效標 在103年新修訂之評鑑架構才加入上述特色效標
研究結果 —從評鑑效標數量與整體架構分析 比較28校自辦評鑑標準與效標 及第二週期評鑑標準與效標 根據差異性,分為三種類型: 使用與評鑑中心類似之評鑑 架構與評鑑標準; 評鑑架構類似,但是加入特 色標準或是特色指標; 使用完全不同的評鑑架構
第一類型:同中求異 超過半數以上 (16 所大學,佔57.1%) 主要改變評鑑效標 細分為三種次類型
深入比較各校刪減的評鑑指標,很多學校刪減的是蒐集畢業生的資訊,包括雇主意見之調查。 類別 大學數目(%) 大學名稱 (評鑑標準數/評鑑指標數) 1-1. 使用類似的評鑑架構、標準與指標 (評鑑指標30-38項或以上) 10所 (35.7%) U23 (7/30), U32 (5/30), U29 (5/32), U13 (6/35), U8 (5/36), U5 (5/38), U24 (5/40), U4 (5/44), U5 (5/44), U31 (5/45), 1-2. 使用類似的評鑑架構及標準,但小幅改變評鑑指標 (評鑑指標介於20-30項) 3 所(10.7%) U16 (5/27), U21 (5/27), U30 (5/28) 1-3. 使用類似的評鑑架構及標準,但大幅改變評鑑指標 (評鑑指標在19項以下) U26 (5/6), U20 (5/15), U17 (5/19) 共計 16所(57.1%) 如:有些大學根據學校特色,加入國際化標準或是學生的語言能力,作為新增加之評鑑指標。 深入比較各校刪減的評鑑指標,很多學校刪減的是蒐集畢業生的資訊,包括雇主意見之調查。
第二類型: 加入特色標準或特色指標 類別 大學數目(%) 大學名稱 (評鑑標準數/評鑑指標數) 2-1. 加入特色標準 3所 (10.7%) U18 (8/28), U3 (7/31), U34 (8/33) 2-2. 加入特色指標 6所(21.4%) U28 (5/35), U10 (5/37), U6 (5/42), U7 (5/42), U12 (5/43), U19 (6/60), 2-3. 加入特色標準及特色指標 1所(3.6%) U2 (6/23) 共計 10所(35.7%)
第二類型: 加入特色標準或特色指標 根據分析,大部份大學是以「學院」為單位,讓其 根據優勢與劣勢分析,自行設計特色評鑑標準或特 色評鑑指標; 然而少數學生人數在10000人以下的中、小型大學, 則是以「系所」為單位, 讓各個系所自行設計其特色評鑑標準與特色評鑑指標 由於系所數目較少,相對來說,學校也較容易整合各 系所之意見。
第三類型: 完全創新的評鑑架構 共有2所大學(佔7.2%) 一所大學內部品保機制成熟(10年以上) 另一所強調充分發揮學校特色, 以CIPP模式(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 model) 為架構,對教學及學習成效進行品質掌控。 另一所強調充分發揮學校特色, 以由下往上的方式,要求各系所分析優劣勢、機會、 及威脅,據此擬定教育目標,並發展評鑑標準與效標; 再透過系所、學院、學校三個層級逐步整合。
分析方法二 以內容分析法分析
以「評分表」作為工具 2分 學校與第二週期效標內容相同或僅為 項目合併 1分 類似但缺少(或增加)部分名詞或缺少 連接詞 0分 不同
研究結果 與整體平均值比較 相似性高,且新增數低(11校) 相似性高,新增數高(7校) 相似性低,創新性高(5校) 28所大學平均計分為(1.26, 8)= (相似性,新增效標數) 相似性高,且新增數低(11校) 相似性高,新增數高(7校) 新增效標>8 相似性低,創新性高(5校) 新增效標均>8 相似性低,新增效標少(3校) 檢視此3校的原因,是在第二週評鑑效標的框架之 下,大幅減少評鑑效標。
整體檢視 刪除最多的效標 依序為「在職班碩博士學生的數量與品質」 「院系所提供空間與設備支援」 新增效標最多的是 特色效標 國際化程度
研究討論 我國目前自辦評鑑大學的評鑑架構、標準與指標之發 展情形,發現大部分大學仍採取較保守的方式,採取 與評鑑中心類似的結構與內容 分析背後的可能原因, 各校對於新的自辦評鑑政策,仍在觀望當中,因此對於 是否能夠大幅改變,仍在試探當中; 可能是時間較為倉促,因為內部評鑑機制的建立,往往 需要十年以上,在其他國家,通常只開放給評鑑系統教 為成熟的學校,而我國自辦評鑑政策自宣布到實施,時 間僅有短短一年,各校早已在第一及第二週期的洗禮之 下,熟悉了評鑑中心的評鑑架構與評鑑標準。 因此若希望看到各校發揮特色,發揮大學自主精神, 建立完善之內部品質保證機制,需要給各自辦評鑑大 學更多的時間。
自辦評鑑的未來展望與大學自主的銜接 自辦評鑑可促進各校發會自主性,充分發揮特色 大學自主與績效責任,一直是長久以來各國所關心之 重要議題。 由於大學是公共資源,政府有責任對大學之辦學績效進行 監督。 但是,另一方面,若增加大學之自主性,將可幫助其 自我改善教育品質,並且有效建立內部品質保證之機 制。 各國因為不同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情境、常用 標準及實務,而發展出不同的大學自主層級以及高等 教育品質監督方式,不過,基本上,各國都希望透過 評鑑體系,建立大學為主體的內部監督體系,以維繫 大學的辦學品質。
自辦評鑑的未來展望與大學自主的銜接 我國在2012年12 月,高教評鑑體系展開了新紀元, 教育部的此項新政策,可以被視為對於高等教育長 期要求大學自主的一項正式回應。 然而,如何在績效責任與大學自主之間平衡,亦開 啟了一個重要的話題,期待各界深思。 如何在強調大學自辦評鑑之下,仍維持適當的品質, 是極需各界先進共同思考的。
感謝聆聽,敬請指教及建議 陳慧蓉 E-mail: hjchen@tea.ntue.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