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 “工程性” 和“创新型” 的缺失及成因 吴昌林 2007年11月5日
引言 工程人才培养的质量引起了高层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企业对此评价如何? 在工程教育体系中,存在何种的不适应?
一、近十多年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回顾
专业面向的扩大 原有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设备及工艺、机床、农业机械、矿山机械、食品机械、纺织机械、林业机械,等等 现有机械类专业(1998专业目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数学、物理、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 基础知识的拓宽 数学、物理、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学 数学、物理、化学、热流体、力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计算机、测试与控制
课内学时的缩减 原四年制课内教学学时:3200左右 现四年制课内教学学时:2400左右
实践性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现行 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未改革的旧体系。 顽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滞后 实践性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现行 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是未改革的旧体系。 实践性教学面对:政策、环境、人员、设备等方方面面的困难。
二、企业界对高等教育的反馈 (对某大型机械集团公司下属10个企业的调查结果) 二、企业界对高等教育的反馈 (对某大型机械集团公司下属10个企业的调查结果)
人才培养计划 学校宽口径培养(也是为了就业),非常基础、浅表的知识内容,教科书知识老化、不专业(企业要求专业性)
课程设置 各大学课程设置大同小异,应与企业密切沟通;有些课程无大用,课程设置不符合企业需要;机械专业,控制的内容多,“机”的内容主要是机床(内容陈旧)
实践、实习 学校实践、实习流于形式 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无法接收学生实习
素质教育 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培养少
对毕业生的评价 学生独立性强、思路开阔、时尚、知识面广。 但知识广而不深,专业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差。缺乏持续创新的能力,浮躁,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弱,急功近利。 学生熟悉工作须在企业工作3-4年左右。
企业界反馈的核心问题 人才培养中“工程性” 和“创新型” 的缺失
三、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培养要求(国内大学例)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⑴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与社会科学基础; ⑵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工程学、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基础知识; ⑶具有本专业必要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⑷具有本专业领域内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方向以及汽车工程方向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 ⑸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 ⑹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专业认证要求 应检验其毕业生能否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 (1)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2)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 (3)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4)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 (5)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6)具有社会责任和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7)具有在多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和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 (8)知识面宽广,并具有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知识,进而足以认识机械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 (9)具有终生教育的意识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讨论 国内大学人才培养要求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要求比较抽象。 国外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分二个主体:专业应用能力(1-5)和社会(职业)适应能力(6-9)。
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讨论 专业应用能力方面: 国内大学人才培养着重本专业必要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要求,即比较狭隘的“设计能力”的理解。 国外工程教育强调所谓“设计能力”,即对于具体工程问题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同时要求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专业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讨论 社会(职业)适应能力方面: 国内大学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理论性强、可操作性差。在工程师社会责任、职业道德和人际交流等方面针对性不强。 国外要求比较具体,与课程体系有关联。
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C大学例)
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课程开设不全,1953年院系调整后机械专业的热流体教学内容被砍掉。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讨论 流体力学、传热学、热力学课程开设不全,1953年院系调整后机械专业的热流体教学内容被砍掉。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学时过多,其中外语、理论课学时偏高。效果较差。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讨论 人文和社会科学类学时过多,其中外语、理论课学时偏高。效果较差。
国外工程教育强调课程体系设置对能力培养的支撑,将各项能力指标一一对应分解到教学环节。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讨论 国外工程教育强调课程体系设置对能力培养的支撑,将各项能力指标一一对应分解到教学环节。 国内大学课程体系设置与学生能力的实现之间的关系比较宏观,不明了。
五、实践环节设置
实践环节设置例
实践环节设置例
课程实践(各种大作业、资料查阅、课程project)少。 实践环节设置的讨论
实践环节设置的讨论 缩减课内学时不恰当地将实践环节的学时也进行了缩减。
实践环节设置的讨论 社会(企业)实践条件差对实践环节的安排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批量方式的实习:学生人数多,只能参观不让动手,收获不大。 个别联系的实习方式:机会较少,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
实践环节设置的讨论 课程实验效果差。实验教学人员地位低、待遇差;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脱节;学生人数多、实验设备跟不上等因素使实验质量不高。
六、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
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例
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例
师资队伍的专业背景例
年轻化趋势 45岁以下的教师为主体 高学历趋势 研究生学历为主体;博士40-50% 高职称趋势 高级职称为主体;助教缺乏或没有 工程经历弱化 师资队伍状况的讨论 年轻化趋势 45岁以下的教师为主体 高学历趋势 研究生学历为主体;博士40-50% 高职称趋势 高级职称为主体;助教缺乏或没有 工程经历弱化
七、“工程性” 、“创新型” 缺失成因探讨 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难以支撑 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师资队伍缺乏工程经历
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