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魚的介紹
目錄 蓋班鬥魚 介紹 三班鬥魚 介紹 資料來源: http://tw.search.yahoo.com/search?p=%E8%93%8B%E7%8F%AD%E9%AC%A5%E9%AD%9A+%E5%9C%96%E7%89%87&ei=UTF-8&fl=0&vc=&x=wrt&meta=vc%3D
蓋班鬥魚 學 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 ( LINNAEUS )生態習性:本種為初級性淡水魚,喜棲息於河溝、池沼、稻田等水草茂盛之靜止水域中,性喜好鬥,主要以浮游生物及昆蟲幼蟲為食。分布狀況:原本廣泛分布於台灣本島北、中、南各地之平原區,現除少數地區外,已極罕見,由於數量稀少,已被列為“珍貴稀有之保育類野生動物”。
介紹 硬骨魚綱鬥魚科。左右側扁,口小吻短,眼睛大。其鰓可以在水中﹑空氣中吸取氧氣。喜歡棲息於池塘或沼澤裡。雄魚善鬥,在交配期間,身體顏色會變紅,且負責保護魚卵。
台灣鬥魚 台灣鬥魚台灣溪流中珍貴稀有的原住民 學 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naeus) 英 名:paradise fish 分 類:PERCIFORMES 鱸形目 Anabantidae 魚科 另 稱:蓋斑鬥魚、三斑鬥魚、天堂魚、龐鼓辣、台灣金魚
特 性 一、溫差適應力強:台灣鬥魚在攝氏4度~38度的水溫中依然可存活。 (台灣鬥魚最佳生長的水溫範圍約為攝氏20度~27度) 特 性 一、溫差適應力強:台灣鬥魚在攝氏4度~38度的水溫中依然可存活。 (台灣鬥魚最佳生長的水溫範圍約為攝氏20度~27度) 二、不需涵氧量:台灣鬥魚因為使用特殊呼吸器官-迷器, 可從水面直接吸取空氣,因而達到呼吸的目的。 (所以台灣鬥魚常常會將頭浮出水面呼吸空氣。) 三、耐飢餓:蓋斑鬥魚耐飢餓程度可達三個月。 (但不會有人故意要餓牠來考驗牠的能力吧? ~_~ 還是多愛護牠比較好...)
台灣鬥魚以浮游動物、昆蟲幼蟲、蚊蟲幼蟲為食物來源。 食 物 台灣鬥魚以浮游動物、昆蟲幼蟲、蚊蟲幼蟲為食物來源。 特別嗜食蚊蟲幼蟲 平均體重0.676g的蓋斑鬥魚 每日可吞食孑孓304隻 每日可吞食蛹307.5隻
三班鬥魚 學 名: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naeus) PERCIFORMES 鱸形目 Anabantidae 魚科形態特徵:體呈橢圓而側扁,口小,下頜突出。體被櫛鱗 ,頭部圓鱗,側線不明顯。背鰭之第3、4根軟 條,臀鰭之第6、7根軟條,腹鰭之第 1根軟條 及尾鰭之上下葉均延長,尤以腹鰭更延長為絲 狀。身體灰綠色,體側有10條藍綠色橫帶,橫 帶間為淺紅色。頭部由吻端至鰓蓋有一藍黑色 紋,鰓蓋後上方有一暗綠色圓斑,周圍為黃色 。雄魚為叉形尾,雌魚為凹形尾。生態習性:主要棲息於河溝、池沼、稻田等水草茂盛之靜 水域中。性喜好,具迷器之輔助呼吸器官, 可生存於低溶氧的水域。嗜食水生昆蟲的幼蟲 、蜉蝣動物,具有控制孑孓或其他有害昆蟲幼 蟲的能力。繁殖期,雄魚先在水草多的水面上 以口吐泡沫築巢,雌魚再將卵產於泡巢中,雄 魚有保護幼魚的行為。棲地分布:野外族群數量稀少。
鬥魚的介紹: 大家都知道三義的特產是木雕,但是還有一項特產可能就很少人知道了,那就是蓋斑鬥魚。三義素有蓋斑鬥魚的故鄉之稱,許多本地人就算沒養過蓋斑鬥魚,也幾乎看過。 鬥魚是熱帶觀賞魚的一種,英文通稱為“天堂魚“,台灣土產的鬥魚,鰓蓋後方有暗綠色的圓斑,故稱之為蓋斑鬥魚,閩南語稱“三斑“,客家話稱“龐鼓辣“,日本人稱“台灣金魚“。 蓋斑鬥魚最大約可長到7公分左右,雄魚體色鮮豔,在清明節前後氣溫回升之際,背、腹、尾鰭會一直延長,約到體長的一倍,身上鱗片會散發紅、籃光澤,相當美麗。雌魚體側較暗,尾鰭較短,和雄魚亮麗的打扮不能相比。 蓋斑鬥魚除了好鬥,鰓上的『迷器』呼吸輔助器官,使牠可直接在低溶氧的環境中呼吸,有時會接近水表,枕著水草睡覺,省去上下呼吸的麻煩。繁殖期更是充滿觀察的樂趣,發情的雄魚固守自領域,驅逐其他雄魚,在水面上不斷的吐氣泡築泡泡巢,等待雌魚授精,然後將魚卵啣至泡泡巢孵化,孵化期間雄魚還會負責守護魚卵的工作,驅趕想接近泡泡巢的雌魚,免得被貪吃的雌魚把魚卵給吃了。 民國三四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三義鄉間的稻田、池塘、沼澤、水圳到處可見蓋斑鬥魚,不像現在由於土地大量開發,自然環境遭受破壞,數量已經銳減許多﹔民國七十八年政府將蓋斑鬥魚列入保育野生動物,禁止一般人自大自然中捕捉、販賣鬥魚。 研究台灣鬥魚多年的清大教授曾晴賢指出,蓋斑鬥魚可在攝氏四度到三十八度的水溫中存活,喜歡吃昆蟲或孑孑等,能耐飢餓達三個月,一次產卵約三五百粒,幼魚存活率約五成,繁殖飼養相當容易。值得一提的是鬥魚對防治病媒蚊相當有效,一尾平均體重零點六克的蓋斑鬥魚一天可吞食三百隻孑孑或蛹如大量繁殖可有效防治病媒蚊。
鬥魚屬於淡水熱帶魚類,是個豐富熱鬧的大家族,自然界中有許多各式各樣的原生種鬥魚種類分佈於世界不同角落。其中較著名的有貝莉卡鬥魚、安索奇鬥魚、藍帶鬥魚、莉薇培鬥魚、科吉邢鬥魚(嫣缸鬥魚)、霹靂馬鬥魚、帕斯風鬥魚、哈維鬥魚、耐吉鬥魚,甚至台灣本土也有珍貴、亟待保育的蓋斑鬥魚(台灣三斑鬥魚)。鬥魚家族都有著與生俱來的亮麗外型,在許多觀賞魚愛好者的精心培育改良下,鬥魚開始呈現出有別於自然原生種之更多、更令人驚豔的風貌,不論體色、鰭型或是體態,均呈現出高度觀賞價值。這些經過人為育種改良,高觀賞價值的鬥魚,稱為展示級鬥魚(ShowBetta)。這些美麗的展示級鬥魚可是索價不菲,從數千至數萬仍令許多愛好者趨之若鶩!我們在市面上最常看到的品種,是其中原產於泰國,被稱為「泰國長尾鬥魚」或「泰國鬥魚」的人工衍生種。泰國鬥魚生命強韌、易於繁殖培育,因此售價低廉。一尾數十元的平民價格,加上體態、顏色上都有一定觀賞水準,大眾接受度高,因而廣為流行!
扇尾鬥魚 扇尾鬥魚 是一般國外所稱的 Show Betta 或 Half Moon Tail. 90年代初期, 歐美便改良出擁有誇張鰭型的扇尾鬥魚. 或許是國情的不同, 在泰國改良數百年的鬥魚始終是在增強打鬥能力, 而歐美卻發展出比賽美麗的泰國鬥魚, 扇尾鬥魚最大的特徵就在於鰭條的分裂, 在尾部尤為明顯, 扇尾鬥魚的尾部鰭條, 由基部算起可分岔三至四次, 等於一支鰭條可分岔為八到十六支 (2的3次方到4次方), 當然除了分岔以外, 張開的角度也很重要, 通常在優秀環境成長的扇尾鬥魚尾部張開的角度有150度到180度, 除了尾鰭外它的胸鰭也因鰭條的分岔而變成非常可愛的圓型. 雙尾型的扇尾鬥魚也因分岔的鰭條而顯得美,總之飽滿的鰭型是扇尾鬥魚最大特徵。
這次我們所要談的扇尾鬥魚, 是一般國外所稱的 Show Betta 或 Half Moon Tail 一般人都以為鬥魚是最好養的魚一,但是這可要看您是用麼標準來看,以不死為原則當然是很容易,可是看它每天只有吃東西的時候才動,這樣的生活品質行嗎?健康快樂的鬥魚,應該是鰭大而長,而每天只要是燈亮著的時候就張著鰭跟鄰居炫耀自己的雄壯威武,想要達到這個目標, 當然要幫它找個鄰居,不過這只是第一步,適當的容器,多變的食譜,適當的換水,良好的醫療,通通具備才能達成我們讓鬥魚健康快樂的最終目標。
標準成熟的皇室紅緣三線(Mato grosso),血紅的背鰭鰭緣一直是玩家夢寐以求的表現!紅色尾鰭的發色更是不辜負"皇室型"的美稱!!
深色身體(Dark Body)的雙尾(Double Tails)蝶翼(Butterfly)鬥魚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