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歐洲的統合—歐盟的成立與擴張 第二節 歐洲的區域發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自然環境 2. 區域聯盟. 一、自然  1. 歐亞大陸的西側。  2. W :大西洋; S :地中海; E : 烏拉山、高加索山與亞洲分界。  3. 歐洲地形:平原、山地與冰 河。  4. 氣候:西風、暖流、緯度與 海陸位置。
Advertisements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战略机遇期的中国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和政策走向
APEC組織架構圖 APEC經濟領袖會議 (AELM) APEC企業諮詢委員會 (ABAC) APEC年度部長會議 (AMM) 專業部長會議
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福建省福清东张中学 周继专.
關於大潤發 About RT-Mart 我們的歷史 Our History 我們的願景 Our Vision 我們的團隊 Our Team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國內利率之變動 3.25% % 2.036% 年利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第9章 區域經濟整合.
當代國際企業.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国际关系和外交战略 重要论述专题辅导
中国现代历史中考复习(三)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1.經濟 2.區域差異 歐洲(二).
Bank 3.0 證券產業發展趨勢 與數位化應用 富邦證券 副總經理 郭永宜 (行銷暨商品督導)
朝代顺序 国家的产生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国 辽、宋、夏、金、元 明、清 社会的变革时期
世界文化地理篇(上) 第十一章 歐洲概述.
党课(2015年4月27日) 主题:2015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 主讲:朱伟清 上南北校党支部 2015年4月27日.
台灣國家公園巡禮 製作:翁顗棋.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面对经济全球化 2.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第一章 觀看世界的方式 第一節 區域的意義及其劃分 第二節 文化景觀與文化區 第三節 國家間的結盟 第四節 經濟發展下的世界.
第8章 區域經濟整合.
第二部分 专题突破 专题六 党的发展历程—— 2016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國際金融專題 亞太國家的股價和匯率之間的共整合關係 林秉毅 授課教師 :楊奕農老師.
12 歐洲(二) 第一節 歐盟的發展與問題 第二節 古老歐洲的再出發 --以西班牙為例 第三節 轉型奮起的東歐諸國.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春天的故事之开放篇.
柬埔寨 U 王詩惠.
视频资料 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视频资料 中国加入WTO的历程 资料卡片 中国代表团团长石广生于2001年11月11日晚在多哈签署中国入世议定书。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Chapter 3 全球貿易環境:區域市場特性與互惠貿易協定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第2章 歐洲概述與歐洲西半部-南歐 ㄧ、歐洲概述 (一)位置與範圍:歐亞大陸西北側,濱大西 洋、北極海,緯度跨35°~71°
台灣對中國的投資 WTO 與兩岸經貿投資專題.
六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第6章 匯率制度.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
越南現況資料.
空中巴士與波音公司 飛機設計特點.
第六組 許茹雯 李翔雲 王秀旬 張碩峰 麥嘉容 廖子誠
第8章 区域经济整合.
南亞地形圖 單 4 元 亞洲(二)──南亞、中亞與西亞 社會學習領域 投影片 16 配合社會(五) 三上地理 4 ─ 1.
歐洲聯盟的文教政策 郭為藩.
南韓經貿發展 前言 1950年,因韓戰爆發,令韓國變成廢墟。所有人都認為,韓國不可能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也不會再有未來。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中国期货市场的产生、培育与未来 深圳市期货同业协会会长 管焱彬.
歐盟簡介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European Union) 1993年11月1日,歐盟正式誕生,總部設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第5課 北美洲 一、自然環境 (一)位置與範圍:美洲北半部,包括美、加 兩國 (二)美洲的畫分:課文、地圖(※必背!!)
經濟學 學經濟.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寡占市場的特徵.
水與綠建設計畫 滾動式檢討報告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93年7月1日.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 2006/10/31 報告者:蔡宜君.
數位教學導讀及案例分享 經濟日報產業研究中心 楊璨羽.
第十一章 經貿2-國際經貿活動與組織 11-1 國際貿易活動 11-2 跨國投資(FDI) 11-3 外匯的收支 11-4 國際經貿組織.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歐 盟 市 場 經 濟 希臘 進口 系級: 國 際 商 務 4 B 姓名: 黃 顗 慈
習作2-2 題目+解答 第一關 西亞、中亞的自然與人文環境 圖一  歐洲分區簡圖      請依據圖一中的標示,將正確代號填入空格中。   
五年級數學科 體積與容量 的關係和單位 白田天主教小學下午校 趙國鴻.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機綠. 在這綠色老屋 碰撞出更多 人與人相遇的機 率 綠.
花王集團.
貳.企業願景、使命與目標(1/3) 願景 利害關係人 內部利害關係人 外部利害關係人 高階領導者必須創立一種以顧客為焦點的、清晰可見的價值
P106.
韩中FTA与未来的韩中经济合作 外交通商部 貿易部長 朴 泰 镐
新事業發展專題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智慧運輸(ITS)推動成果及未來展望 行政院交通部
NewsWeek No.2 人權修法懶人包 配合高中公民第1冊第3章.
Chapter 4 Multi-Threads (多執行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節 歐洲的統合—歐盟的成立與擴張 第二節 歐洲的區域發展 第七章 歐洲(二) 第一節 歐洲的統合—歐盟的成立與擴張 第二節 歐洲的區域發展

第一節 歐洲的統合—歐盟的成立與擴張 一、歐盟的成立 二、歐盟的擴張 歐盟的經濟實力

歐盟的成立(一) 二次大戰後的歐洲百廢待興,出現許多新興國家,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美國與蘇聯勢力進入歐洲,以「鐵幕」為分界,彼此鬥爭,形成所謂「冷戰」。在此背景下,歐洲各國為加強經濟復建工作,也希望避免因民族主義或關稅保護而再起爭端,1951年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義大利與西德六國簽訂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合作生產銷售煤與鋼鐵。

歐盟的成立(二) 1957年 3 月在羅馬簽訂新約,創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EC)及「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ruatom)。這三個共同體在1967年合併為單一的行政機構,改稱為「歐洲共同體」(EC),通稱「歐洲共同市場」,目的在創造共同市場,取消會員國間的關稅,促進會員國間勞力、商品、資金、服務的自由流通。

歐盟的成立(三) 1985年 6 月14日西德、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五個國家在盧森堡的一個小城市申根(Schengen)簽署「申根協議」,並於1990年 1 月19日進一步簽署所謂的「申根公約(Schengen Convention)」,主要目的是讓會員國取消彼此間的邊境管制,持有任意會員國有效身分證或簽證的人可以在所有會員國境內自由流動,配合單一歐洲法案進一步實現整合政治經濟的大型單一歐洲市場,讓歐洲成為真正的共同市場,所有會員國公民都可以在市場內自由居住、旅遊、購物與就業。

歐盟的成立(四) 1992年 2 月簽訂隔年生效的馬斯垂克條約,將「歐洲共同體」更名為「歐洲聯盟」(EU),共同發展外交及安全政策,加強司法及內政事務上的合作,並於2002年 1 月 1 日正式啟用共同貨幣「歐元」,至此終於初步完成歐洲聯盟國家貨幣整合的理想。

歐盟的成立(五) 為了追求和平與發展,歐盟會員國承諾共同努力,透過常設組織與常駐代表共同決策,以民主的模式確保歐洲的共同利益與長期發展。檢視歐盟的成就,經濟一體化是其主要貢獻之一,並且透過共同市場與關稅同盟成為世界三大經濟板塊之一。 目前全球三大經濟板塊貿易值已占全球貿易總值的近 8 成,其中以歐盟為最高,不管進出口均達世界總貿易值的 3 成多,其每年所創造的GDP 僅次於東亞地區,但每人 GDP 卻遠高於東亞地區,僅次於北美自由貿易區,由此可見其經濟實力。

世界三大經濟板塊的比較(2005) 經濟板塊 會員 國數 面積 (千平方公里) 人口數 (百萬人) GDP(美元) 總貿易值(百萬美元) /占世界總值(%) 十億美元 每人 進口 出口 EU (歐盟) 25 3,978 461.3 9,927 21,519.6 4,120,005 /38.3% 3,987,610 /38.4% NAFTA (北美自由貿易區) 3 21,589 430.4 14,184.9 32,957.5 1,913,287 /17.8% 1,311,728 /12.6% 東亞地區 22 410,005 2,209.1 10,438.7 4,2725.3 2,415,957 /22.5% 2,725,749 /26.2% (資料來源:Economic Fact Sheets http://www.dfat.gov.au/fs/ 及 The APEC Region Trade and Incestment 2005,WTO 網站)

羅馬條約簽訂會議

申根公約 申根公約的目的是取消會員國間相互之間的邊境管制。根據該協定,旅遊者如果持有其中一國的旅遊簽證即可合法地到所有其他申根國家旅遊。截至2003年,申根的成員國增加到15個:奧地利、比利時、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冰島、義大利、希臘、盧森堡、荷蘭、挪威、葡萄牙、西班牙和瑞典。這些國家是今天的申根區。

單一歐洲法案 為消除歐盟各成員國間對於貿易所設的障礙,經由法令規定,廢除邊界管制,形成一個沒有疆界的單一市場。文憑可相互認證、會員國人民可自由居住與就業;商品與資金自由移動、移除技術性障礙、保護智慧財產、公共採購自由化等。

歐元的宣傳海報

歐元

歐盟的擴張(一) 戰後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以前蘇聯為首的華沙公約組織相互抗衡,讓歐洲陷入兩國的軍事對立緊張氣氛中。1989年東歐鐵幕垮臺,前蘇聯與東歐集團瓦解,歐洲進入新的整合時期,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歐盟的東擴。

歐盟的擴張(二) 歐盟最初共有 6 個創始會員國,其後歷經五次的擴張,首先是愛爾蘭、英國、丹麥於1973年加入,接著是南歐的希臘(1981年),西班牙及葡萄牙(1986年)。鐵幕垮臺前歐盟共有12個會員國,此時仍通稱為歐洲共同市場(簡稱歐市12國),1990年東西德合併,歐盟面積再行擴大。

歐盟的擴張(三) 1995年的第 4 次擴張加入了芬蘭、瑞典與奧地利,2004年 8 個東歐國家以及地中海的馬爾他、塞普勒斯等10國加入,促成歐盟最大一次的東擴。2007年東歐的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亦獲准加入,至此形成擁有27個會員國的歐洲聯盟。

歐盟會員國的分布圖

歐盟的擴張(四) 東擴後的歐盟約占歐洲(不含歐俄地區)總面積的86.7%,人口約四億八千萬人,占歐洲總人口的 66.5%(2005年),和世界其它主要國家比較,歐盟27國面積僅次於俄羅斯、中國、美國居世界第 4 位;人口僅次於中國、印度居世界第 3 位。以生產總值來看,東擴後的歐盟 25 國 GDP 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歐盟佔世界人口比重(2004)

歐洲與主要國家的GDP比較(2005) 國家域組織 GDP(單位:十億歐元) 中國 1,253.0 歐洲(25國) 10,816.9 日本 3,671.6 俄羅斯 385.3 美國 10,037.1 註:中國及俄羅斯是採2003年的資料。 ( 資料來源:World Bank,Eurostat )

世界主要經濟體平均每人GDP比較

全世界各經濟體GDP所佔比例(2004)

世界貿易中各經濟體商品貨物產量所佔比例(2004)

世界貿易中各經濟體服務業所佔 比重(2003)

第二節 歐盟的區域發展 一、歐盟的區域發展政策 二、邊界合作 歐盟會員國2000年及2003年GDP比較 歐盟的區域差異

歐盟會員國2000年及2003年GDP比較

歐盟的人口密度分布圖

歐盟地區每人平均GDP(2000-2002)

歐盟的區域發展政策(一) 歐盟27國,各國國土面積大小不一,所處之地理環境各異,由於歷史發展背景的不同,各國的經濟實力與社會福利政策亦大有不同,因此形成明顯的區域差異。在歐盟發展之初,就設下以「共同分擔」的方式來幫助歐盟國家內落後貧窮的地區,達到歐洲共同體團結的共識。

歐盟的區域發展政策(二) 1975年 3 月,歐洲共同體部長理事會就全面實行共同區域發展政策達成一致意見,並設置歐洲區域發展基金(European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d, ERDF),作為歐洲共同體體縮小區域差異的重要財政工具,以促進成員國經濟和社會的平衡發展。

ERDF支持下的亞爾薩斯都市更新

歐盟的區域發展政策(三) 為追求區域的均衡發展,首先必須定義出區域發展的水準,以作為結構基金補助的依據。依據歐盟的區域發展政策,共有兩類需要協助的區域:即第一類需協助發展區域及因工業生產衰退及農業生產為主的第二類需協助發展區域 。 歐洲第一類與第二類目標區域空間分布圖

第一類需協助發展的區域 歐盟會員國中,每人GDP低於歐盟25國平均值之75%的區域,就被定義為需要補助的所謂「第一類目標區域(Objective I region)」。大致分布在南歐的希臘、南義大利、伊比利半島大部分;及東歐的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羅的海三國等,德國東部及北歐亦有部分區域屬之。這些地區均有運輸、通訊與能源等基礎設施老舊或不足的問題,且工業結構失衡,生產效率低,產品也未能配合市場需求,高失業率導致人口外流等現象。

第二類需協助發展的區域 係指四種經濟結構面臨轉型的區域,例如:舊工業區、農村地區、需都市更新地區、沿海漁村地區,這些地區的共同特性是失業率高於歐盟的平均值,因此成為需要補助以協助轉型所謂「第二類目標區域(Objective II region)」,如英國本寧山高地、法國西北與西南部、西班牙東北部、義大利中部與法德邊界、芬蘭、瑞典等南部沿海地區。 這些區域人口約占歐盟總人口的18%,有些是位在核心區內的舊工業區,因天然資源耗竭或傳統製造業如鋼鐵、造船、紡織等,缺乏競爭力而導致市場衰退;有些則是傳統農業區,因就業機會少,導致發展困難;另有些是因人口稀少、位置偏僻而產業不振。

科隆—老舊工業區

歐洲第一類與第二類目標區域 空間分布圖(2003)

邊界合作 在歐洲的整合過程中,國界不應是限制居民旅遊、通商、工作或購物的界線,因此,為了落實全歐盟各區域的統合,從邊界地區的整合著手,不失為一項有利的做法。故在歐盟區域發展基金的支持下,歐盟於1980年開始推動跨國界的合作關係。

上萊因河邊界合作區 上萊因河邊界合作區(The interreg programme for the region of the Upper Rhine)位在德國、瑞士與法國邊界,人口約 490 萬人,風景優美,具有豐富的文化資產,此一區域居民每天通勤到國界兩側地區工作,使用歐元購物、欣賞歌劇與參觀博物館,在歐盟區域發展基金的支持下,建立包含教育、環境保護、觀光與經濟發展等各項共同合作方案。

上萊因河邊界合作區範圍示意圖

阿爾卑斯山空間方案 阿爾卑斯山空間方案(Alpine Space Programme)也是其中一項區域合作計畫,成員國包括義大利、法國、德國、奧地利與斯洛維尼亞等歐盟國家,另邀請列支敦斯敦與瑞士等非歐盟國家參與。計畫的目的是希望以合乎環境負載的方式提升區域易達性,並藉著經驗與資訊的交流建立起保護人民、預防自然災害與保障阿爾卑斯山區多樣性的機制,最後再透過共同理解與合作,建設永續發展的阿爾卑斯地區。

阿爾卑斯山空間方案合作範圍

阿爾卑斯山—新空間的保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