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非意願的和抗拒的案主 報告者:葉晁昌
同一個案主身上,常發現混合非意願與抗拒的混合狀況。 案主對於投入助人歷程中各階段和步驟需要做的工作的遲疑。 根源:案主 抗拒 當案主覺得自己被強迫時的反撲。 根源:助人者(Bischoff & Tracey, 1995)或助人歷程周遭的社會情境所激發出來的。 同一個案主身上,常發現混合非意願與抗拒的混合狀況。
非意願:擔憂改變 非意願狀態的表現: 非意願的緣由: 談論安全或不重要的議題、看起來不確定要什麼、透過過度合作的方式妨害助人歷程、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並藉此當成不前進的理由、不努力改變行為、不樂意負起責任。 非意願的緣由: 畏懼深層的心靈接觸 缺乏信任 憂慮瓦解 羞愧 畏懼改變
抗拒:對強迫的反應 非自願性(involuntary)的案主通常是抗拒的。 抗拒可以被視為是健康的癥候。 許多社會文化的變數可能扮演抗拒的要素,像是性別、歧視、宗教、社會階級、教養、文化等。
處理非意願和抗拒的原則 避免對非意願和抗拒做沒有幫助的回應 助人者,由其是新手助人者,在遇到不合作的案主時,常常會感覺到困惑。 由於被各種情緒(恐慌、煩躁、敵意、內疚等)所困惑,會做出各種沒有幫助的反應。
發展建設性的方法來處理非意願和抗拒 探索你自己的非意願和抗拒 將一些非意願和抗拒看成是正常的 接受並處理案主的非意願和抗拒 將非意願看成逃避 助人者可以瞭解自己的各種非意願和抗拒,並找出方法來克服。 將一些非意願和抗拒看成是正常的 接受並處理案主的非意願和抗拒 核心原則。 將非意願看成逃避 非意願是一種逃避形式,無須看成是案主的不良意志。 檢驗你的處遇品質 必須要是現實的和有彈性的 助人者所能做得是有限的,要瞭解個人和專業的限制。
與你的案主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 協助案主搜尋超越抗拒的動機 將案主當成一個助人者 公平的社會是建基於相互尊重和共同參與的計劃上,因此,盡量建立一個與助人目標一致的相互關係。 協助案主搜尋超越抗拒的動機 應用案主的利己主義和腦力激盪,找出可能的動機。 納入案主的重要他人。 將案主當成一個助人者 看法的改變可以協助案主處理他們的非意願。 策略:助人者扮演案主,且展現出和其相同的非意願與抗拒;案主扮演諮商者,並且協助你克服你對於工作或合作的勉強。 Hanna 、 Hanna 和 Keys(1999) 曾經為反抗諮商且充滿攻擊性的情少年提出50個策略,可分成三個類別:伸向案主(reaching clients)、接納他們(accepting clients),以及連結他們(relating clients)。
心理的防衛:非意願和抗拒的陰影面 案主是在不知不覺中表現出非意願和抗拒,用許多方式試圖掩蓋它們,因此在某些形式上,心理防衛就是非意願和抗拒。 Cramer(1998)區辨抗衡機轉(coping mechanisms)和防衛(defenses) 抗衡:一個意識的和有意的過程。 防衛:潛意識和無意的過程。 Vaillant(2000)談到,防衛就像「非本意的抗衡機轉」(involuntary coping mechanisms)。
過去理論家認為,防衛式處理本能衝動的方式;現在有些理論家認為,防衛在維持自尊和讓我們保持完整性上,扮演重要角色(Cooper, 1998)。 防衛是一種歷程,「透過這個歷程,人們欺騙自己、增強自尊,以及培養不實際的自我幻覺」(Cramer, 2000 ; Baumeister, Dales, & Sommer, 1998)。 認知失調對防衛來說只是一個比較好的字眼(Paulhus, Fridhandler, & Hayes, 1997)。 因為失調是不舒服的,人們應用各種策略來保衛自己。
Cramer(2000)將防衛放在一個成熟連續線上。 刻度高處:預期、利他主義、幽默、昇華和壓抑。 刻度低處:錯覺投射、精神病的否認和精神病的扭曲。 證據顯示,當案主變好時,用不成熟防衛的情況會減低,應用成熟防衛的情況會增加(Vaillant,2000)。 防衛不一定都是病原性的或病態性的。 防衛保護著人們免於焦慮,但是也會讓人們落入麻煩的境地。 防衛在短期內對較低的焦慮是有效的,但是長期來看,會將人推到危險的境界。
Thanks For Listen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