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出現 先秦儒家的傳承─孟子與荀子 漢唐間儒學的起伏
儒學的興起與傳承
儒家的出現 1.時代背景:春秋末,禮壞樂崩 A.封建秩序崩解,禮樂制度蕩然無存 B.貴族沒落,知識散入民間 C.各國競爭激烈,國君用人惟才
孔子行教像 孔子為中國歷史上偉大 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 學派的創始人。 清人所繪, 中國 山東 曲阜孔廟藏
3. 孔子的思想 A. 提倡「正名」-應照自己的名分行事 B. 重視品德-尤以君主品德 a. 以教化治理國家 b. 以道德約束君主權力 C 3.孔子的思想 A.提倡「正名」-應照自己的名分行事 B.重視品德-尤以君主品德 a.以教化治理國家 b.以道德約束君主權力 C.強調君子修身立德 D.重視「禮」-以區分文化高下 E.提出「仁」的觀念 a.應從「克己復禮」做起 b.稱讚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
「史記」記載老子是管理周代圖書、檔案的官吏,熟悉 周代的典章制度,孔子曾向他請教有關「禮」的內容。 問禮老子圖 「史記」記載老子是管理周代圖書、檔案的官吏,熟悉 周代的典章制度,孔子曾向他請教有關「禮」的內容。
孔子認為弟子中唯有顏淵最能繼承他的理念。 「克復傳顏」圖 孔子認為弟子中唯有顏淵最能繼承他的理念。
4. 孔子的貢獻 A. 著述-晚年專心從事著述與教育 a. 整理古代典籍,合稱「六經」 b. 其言行被弟子紀錄,輯成《論語》 B 4.孔子的貢獻 A.著述-晚年專心從事著述與教育 a.整理古代典籍,合稱「六經」 b.其言行被弟子紀錄,輯成《論語》 B.教育-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 a.據說有弟子三千,可查出的有72人 b.其有教無類的精神-被後世尊稱為 「至聖先師」
清加封孔子碑 歷代皇帝尊崇孔子,由公加封至王。圖為 「大清皇帝冊封至聖先師孔子五代王碑
退休詩書圖 孔子始終未能施展政治抱負,晚年退而刪訂整理 古代典籍。 明代彩版「聖蹟圖」
先秦儒家的傳承─孟子和荀子 (一) 孟子 1.時代背景:戰國中期, 傳統禮制蕩 然無存 A.各國合縱連橫,攻伐 不已 B.各國競爭激烈,國君 求富國強兵之人才
2.孟子的政治思想 A.主張國君應行「仁政」-重視「養民」 與「保民」 a.國君須與人民上下一心 b.保障人民生活是國家的基本義務 B.提出「民貴君輕」 a.人民有諸除暴君的權利 b.重視民意-政府失職無法養民, 人民可以背離而去 C.期望天下能統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由於孟子主張「民貴君輕」,明太祖 朱元璋時 其配享地位一度不保,《孟子》一書亦遭刪節 孟子、曾子塑像 由於孟子主張「民貴君輕」,明太祖 朱元璋時 其配享地位一度不保,《孟子》一書亦遭刪節
《孟子》 《孟子》一書是儒家重要經典之ㄧ,孟子與其弟子 等著,以問答體裁為主。 清內府宋大字本
3. 孟子的道德觀念-「性善論」 A. 提出「四端」-指出凡人皆有惻隱 、 羞惡、辭讓、是非 之心 a. 一般人若能擴充四端,即能行善事 b 3.孟子的道德觀念-「性善論」 A.提出「四端」-指出凡人皆有惻隱 、 羞惡、辭讓、是非 之心 a.一般人若能擴充四端,即能行善事 b.國君若能擴充四端,即是行仁政 B.指聖人和凡人起初是平等的-人只要 努力都可以成為聖人
山東孟廟 孟廟,又稱「亞聖廟」,奉祀始於北宋仁宗 景祐4年 (1037),規模僅次於孔廟。為中國 山東現存歷史久遠 、保存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二) 荀子 1.人性論-「性惡」 A.人生而有好利、嫉惡之心→順其發展 ,社會必定動亂 B.認為人性需經禮樂教化的改良 C.君主應制訂禮義,節制人民不當的欲望 2.鼓勵人心向善 A.與孟子都認為後天努力不可少 B.努力改造本性,人人皆可為聖賢
荀子像 荀子主張人性本惡, 但他認為時時以禮義 克制自己,以理性控 制私慾。努力改造本 性,人人皆可以為聖 賢。
孟子與荀子比較 內容 孟 子 荀 子 相同點 倫理觀 天道觀 政治觀 教育觀 對後世 之影響 孟 子 荀 子 相同點 思想淵源皆出自孔子,雖各自主張不同,但目的卻是一樣,欲人向善 倫理觀 主張人性本善 主張人性本惡 天道觀 認為君權天授,但強調要「民意」認可 認為天是客觀存在,自有其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政治觀 主張行「仁政」,言必稱先王 主張「禮治」,言必稱後王 教育觀 人性本善,故重視以教育來感化、開啓人之善心 人性本惡,因此強調以學習、教育來去除惡性 對後世 之影響 繼承孔子,建立儒家得道統,使儒家的學說更趨完備,地位亦更鞏固 思想多為法家所承襲
漢唐間儒學的起伏 1.西漢初年-黃老治術盛行 A.目的:天下大亂方定,須與民休息 B.政治態度:清靜無為 2.漢武帝時-獨尊儒術 A.措施:置五經博士、立太學 B.關鍵人物:董仲舒 C.影響: a.「三綱五常」影響往後中國社會秩序 b.陰陽災異、五德終始之說盛行→形成 讖緯之學
明刻本「春秋繁露」 此書除大力宣揚孔子學說外,亦融 入陰陽家之學說,開後世讖緯之學。
董仲舒 於《春秋繁露》中提出「三綱五常」觀念 A.三綱:a.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b.用意:維持社會秩序的穩固 B.五常:a.仁、義、禮、智、信 b.為處理君臣、父子、夫婦及上下 尊卑關係的法則 於〈天人三策〉中提出「天人感應說」 A.利用自然現象來對君主警告─用以節制 君主權力 B.利用陰陽之說,儆示人主需行仁義德政
3.王莽-利用讖緯之說代漢 4.東漢光武帝-大力提倡儒家綱常名教 A.措施:a.表彰氣節 b.鄉舉里選孝廉入朝廷 B.影響: a.東漢中後期鄉舉里選名實不符的弊端 b.東漢後期士人為避禍,避談「清議」 ,轉向「清談」
東漢光武帝像 東漢光武帝興復漢室 ,尊崇儒術、表彰氣 節,使社會風氣淳美 ,但他本人則相當迷 信讖緯之學。
5. 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儒學衰微 A. 起因:a. 士人質疑儒家名教 b. 佛教、道教在此時大興 B. 士人崇尚:a. 老莊玄學 b 5.魏晉南北朝-玄學盛行,儒學衰微 A.起因:a.士人質疑儒家名教 b.佛教、道教在此時大興 B.士人崇尚:a.老莊玄學 b.以清談為務 c.行為放浪形骸
七賢圖 漢末以來,儒學衰微, 士大夫喜談玄妙哲理, 其中以竹林七賢為魏晉 時代的代表性人物。 清代 華?繪
6. 隋唐時代-佛教、道教更盛 A. 原因:受朝廷扶植 B. 儒學有復興之象→開啟宋 明理學先河 a 6.隋唐時代-佛教、道教更盛 A.原因:受朝廷扶植 B.儒學有復興之象→開啟宋 明理學先河 a.韓愈-從儒家立場駁斥佛老 (a)批評老子的「道德」與儒家的「道德」 根本不同 (b)批評佛教是外來之學,廢棄倫常,又 僧侶不事生產 b.李翱-認為「性善情惡」休養方法是 「滅情復性」,非禮佛方式
廣東 潮州 韓文公祠 唐憲宗 元和14年(819)迎佛骨入宮,韓愈上「諫迎 佛骨表」,遭貶為潮州刺史。 此祠為宋代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