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維持生命現象的能量 第 1 節 能量的來源
能量的來源 太陽:地球上生物能量的主要來源 綠色植物才能利用太陽以合成有機物 有機物:部分生物獲得維持生命及繁殖所需的能量
能量的來源 獲取養分方式: 自營生物(autotroph) 異營生物(heterotroph)
3-1.1 自營生物和異營生物 光自營生物(photoautotroph) 化學自營生物(chemoautotroph)
光自營生物(photoautotroph) 直接吸收光能,把二氧化碳轉換成生長發育所需的碳水化合物 陸生的綠色植物:如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蘚苔和蕨類等 海洋、湖泊及溪流中生長的水生植物、藻類和藍菌(藍綠菌)等的細胞中,都含有光合色素
化學自營生物(chemoautotroph) 微生物如硝化細茵及硫化細菌 可利用銨及硫化氫之氧化作用釋出的能量,將二氧化碳轉換為碳水化合物
異營生物 生物都必須直接或間接攝取自營生物所合成的碳水化合物,作為養分來源 包括: 草食性:牛、羊 肉食性:老虎、老鷹 雜食性:人類 寄生性或腐生性:細菌和真菌
3-1.2 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 植物光合作用主要能源來自太陽 光合反應是製造有機物養分最重要的生化反應,可分為: 光反應:葉綠餅(granum) 暗反應:基質(stroma)
光反應(light reactions) 葉綠體中吸收太陽輻射能的「光合色素」(photosynthetic pigment): 葉綠素(chlorophyll) 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
3-1.2 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 這些光合色素在葉綠餅中組合成兩個光系統(photosystem,簡寫為PS) 光系統I(PS I) 光系統II(PS II) 兩個光系統的構造相似 天線色素複合體(antenna pigment complex) 反應中心(reaction center)
3-1.2 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 天線色素複合體:含類胡蘿蔔素、葉綠素a及葉綠素b分子 反應中心:由葉綠素a分子所構成
3-1.2 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 P 680:PS II反應中心的葉綠素a P 700:PS I反應中心的葉綠素a P代表色素(pigment) 700及680代表該種葉綠素 a在波長 700 nm或 680 nm 處吸光度最大
3-1.2 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 兩種光系統的吸收光能以及所引導的電子傳遞功能,才能完成光合作用的第一階段「光反應」
光反應反應過程 1.光系統的吸光與能量傳遞: 光系統中的天線色素複合體猶如一個三角形漏斗 反應中心則猶如漏斗底下收集物質的容器
3-1.2 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 天線色素複合體所吸收的光能 傳遞給P 680或P 700,導致變成為高能量狀態的P 680*或P 700*
3-1.2 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 2.非循環的電子傳遞與光水解作用: P 680*釋放出來的電子,經由電子傳遞鏈(electron transport chain)傳遞到P 700,在此過程中會產生ATP 同時P 680所釋放的電子由光水解作用(2 H2O → 4 H+ + 4 e- + O2 ↑)所釋放的電子加以遞補
兩個光系統與非循環的電子傳遞 1957年,愛默生( Robert Emerson , 1903 ~ 1959): 發現葉綠體單獨照射遠紅光或紅光時,光合作用效率都很低 同時用遠紅光及紅光照射葉綠體時,光合作用效率則大幅度上升
非循環的電子傳遞 葉綠體中的光合色素組合成兩個光系統 即目前我們所稱的光系統I及光系統II,並且此兩個光系統進行兩個互補作用的光反應
電子傳遞 P 700*釋放的電子則經由另一個電子傳遞鏈傳遞給NADP+,而形成NADPH + H+(簡寫NADPH)
輔酶的氧化與還原 生物體有機物質的分解過程中,常有釋放「H」的現象 釋放出來的「H」即與氧化型的NAD+或NADP +反應,而成為還原型的NADH+H +或NADPH+H +
輔酶的氧化與還原 NAD +或NADP +還原成NADH或NADPH時只消耗一個H + ,但要二個e - ,所以還原一個NAD +或NADP +時,需要2個「H」反應才能進行 「H」是H +與e-所構成,其中有一個H +是在NADH或NADPH分子外圍,所以通常把還原型的NADH或NADPH寫成NADH + H +或NADPH+ H +
輔酶的氧化與還原 其化學反應式為: NAD+(NADP + )+2 H + + 2 e - NADH + H + (NADPH + H+) 許多原文課本把NADH + H+ 簡寫為NADH,把NADPH + H+ 簡寫為NADPH 為了教學方便,本章節中的 NADH + H+ 及NADPH + H+,簡寫為NADH及NADPH
光反應 光水解有氧的釋放,可利用氧釋放速率來檢測光反應的活性
非循環的電子傳遞 (non-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光水解釋放出來的電子,其傳遞順序為: H2O → P 680 → 電子傳遞鏈 → P 700 →電子傳遞鏈 → NADP+ 單方向的電子傳遞現象稱為非循環的電子傳遞(non-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非循環的電子傳遞 主要生理功能:產生暗反應所需的ATP及NADPH (圖3-2的實線箭頭)
非循環的電子傳遞 農民常用殺草劑,如DCMU,來消除生長在田地上的雜草 原因:殺草劑可中斷非循環的電子傳遞,而無法合成ATP及NADPH,以致光合作用不能正常進行,終致雜草死亡
循環的電子傳遞 3. 循環的電子傳遞: 此種電子傳遞過程比較簡單 3. 循環的電子傳遞: 此種電子傳遞過程比較簡單 沒有PS II的參與,所以沒有光水解的現象,其傳遞的電子是在PS I吸光後,由P 700*釋出 電子經由電子傳遞鏈後又傳回P 700,所以稱這種電子傳遞方式為「循環電子傳遞」(cyclic electron transport)
循環的電子傳遞 此種電子傳遞過程只有ATP,沒有NADPH 的形成(圖3-2的虛線箭頭) ATP 也可以提供暗反應所需要的能量
循環的電子傳遞 綜合上述的電子傳遞,其順序為: P 700 → 電子傳遞鏈 → P 700 循環電子傳遞過程中,部分的電子傳遞與非循環的電子傳遞相同,因此產生ATP的部位及機制,與非循環電子傳遞過程是相同的
有關兩種電子傳遞方式的不同,比較如下表:
「質子濃度梯度」 葉綠體主要在葉綠餅囊狀膜中合成ATP 在光反應時,電子的傳遞過程會導致膜外的氫離子(H+)向膜內傳遞,使膜內H+濃度相對增加,而膜外的H+濃度相對減少 膜內、外H+ 濃度的相差值稱為「質子濃度梯度」
「質子濃度梯度」 此質子濃度梯度所具有的潛能,會於膜內H+ 經由ATP合成的通道向膜外輸送時,藉ATP合成的催化作用,將ADP與無機磷酸轉化成ATP 合成ATP的機制與粒線體合成ATP的機制相同
「化學滲透假說 (Chemiosmosis hypothesis)」 英國生物化學家米奇爾(Peter Mitchell,1900~1992 )教授提出 197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碳反應(carbon reactions) 當光反應產生NADPH及ATP後,葉綠體基質中的酵素即可進行二氧化碳的同化作用 此反應過程可分為下列三個階段: 1. 二氧化碳的固定 磷酸甘油醛的形成 3. 雙磷酸核酮糖的再生
1. 二氧化碳的固定 CO2與雙磷酸核酮糖(簡稱RuBP)作用,產生磷酸甘油酸(簡稱PGA)
2. 磷酸甘油醛的形成 PGA利用光反應產生的ATP及NADPH還原成磷酸甘油醛(簡稱PGAL) 2. 磷酸甘油醛的形成 PGA利用光反應產生的ATP及NADPH還原成磷酸甘油醛(簡稱PGAL) 有些PGAL從葉綠體基質輸送到細胞質,以合成蔗糖
2. 磷酸甘油醛的形成 光反應旺盛時,產生較多的ATP及NADPH,導致產生的PGAL量多於細胞質合成蔗糖所需的量 2. 磷酸甘油醛的形成 光反應旺盛時,產生較多的ATP及NADPH,導致產生的PGAL量多於細胞質合成蔗糖所需的量 過多的PGAL滯留在葉綠體基質中,合成澱粉貯存 其他的PGAL繼續進行下列第3階段的反應
3. 雙磷酸核酮糖的再生 PGAL轉化成磷酸核酮糖(簡稱RuMP) 3. 雙磷酸核酮糖的再生 PGAL轉化成磷酸核酮糖(簡稱RuMP) RuMP再與光反應產生的ATP作用,再生為第1階段固定二氧化碳所需的RuBP,以便開始進行另一次二氧化碳固定
碳反應(caron reactions) 由上述碳反應的2及3兩階段,可知此兩個階段的反應必須利用光反應所產生的ATP和NADPH才能進行,所以光合作用順序必是光反應在先,碳反應在後
光合作用 光反應合成ATP和NADPH時,必須ADP和NADP+的供應,因此碳反應也可以調控光反應的進行
「三碳循環」(three carbons cycle ;C3 cycle) 第1階段反應可知,CO2固定作用首先產生的化合物是三個碳的PGA 三碳植物(C3 plant): 進行此類反應的植物 如水稻、大豆、燕麥、小麥等
卡爾文循環(Calvin cycle) 發現:美國科學家卡爾文(Melvin Calvin., 1911~ 1997) 196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C3植物的循環 C3植物的葉內部構造與C3循環的相關性歸納
葉綠體構造與光合作用的相關性
C3循環:C3植物 C4植物:C4循環 景天酸代謝(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CAM):景天科植物
C4循環 C4循環:C4植物如玉米、甘蔗等 生長於溫度較高而又比較缺水的地區 為適應此種乾旱的環境,通常氣孔開得很小,以減少水分的散失,卻也減少了二氧化碳擴散進入葉中的速度
植物氣孔關閉的機制 植物氣孔關閉的機制可以分為兩種: (1)水主動關閉(hydroactive closure):保衛細胞中K+濃度的減少,此種因細胞生理作用使溶質濃度減少,導致氣孔關閉的現象 (2)水被動關閉(hydropassive closure):保衛細胞中的水分直接受外界環境因子,如高溫或高光照的影響散失,此種細胞中的水直接散失,致使氣孔關閉的現象
植物氣孔關閉的機制 為了適應缺水環境,葉內部構造: 葉肉細胞 維管束鞘細胞 二氧化碳的固定也就分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葉肉細胞(mesopyll cell)進行 此細胞中的酵素對二氧化碳的親和力很高 即使進入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很低,仍然可被催化與三碳化合物結合成四碳化合物,所以稱為C4循環(C4 cycle)
C4循環 二氧化碳固定作用相當於葉肉細胞的二氧化碳收集功能 此四碳化合物輸入維管束鞘細胞(bundle sheath cell)內,再把二氧化碳釋放出來,以進行正常的卡爾文循環
C4循環 釋放出來的三碳化合物則返回葉肉細胞以進行另一次的C4循環
有些C3植物的維管束外圍具維管束鞘細胞,惟細胞中欠缺葉綠體 →沒有光合作用的功能
景天酸代謝 CAM植物:鳳梨、仙人掌及許多具肉質莖的植物,統稱為「景天酸代謝植物」 適應極乾旱的環境,須保存體內的水分 改變植物外部形態外,最重要的就是生理機能的調整 →氣孔在白天關閉,晚間開啟
CAM植物生理機制的調整 沙漠地區的CAM植物,為了避免水分的散失,氣孔只在夜晚開啟,以吸收CO2 長期的乾旱,常使植物葉片上的氣孔保持水被動關閉的狀態,故光合作用所需的CO2都依賴細胞呼吸作用所釋放的CO2 此種密閉狀態的氣體循環方式,使得CAM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約為C4植物的三分之一,為C3植物的二分之一
CAM植物生理機制 二氧化碳的固定也就猶如C4循環分為兩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 夜間氣孔開啟時進行 二氧化碳與三碳化合物作用形成四碳化合物,貯存於液胞中
CAM植物生理機制 第二階段: 白天氣孔關閉時進行 把夜間貯於液胞內的四碳化合物中的二氧化碳釋放出來,在同一細胞進行正常的卡爾文循環
所有植物的二氧化碳固定,只有藉卡爾文循環才能產生碳水化合物
ATP 光合作用光反應的電子傳遞以及有氧呼吸的電子傳遞過程中,都有ATP的形成
ATP 磷酸化作用(phosphorylation):利用能量把Pi加入ADP分子中形成ATP的作用 光磷酸化作用(photophosphorylation):光合作用產生的ATP係由光反應所引起 氧化磷酸化作用(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有氧呼吸產生的ATP係由NADH及FADH2氧化作用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