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順良 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退休/兼任副教授 客體關係取向個案問題概念化與介入策略 蔡順良 國立台灣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退休/兼任副教授 101.06.18
客體關係取向個案問題概念化整合模式
外在的客體關係 人際困擾 經常性/偶發性壓力事件 環境的缺陷 不愉快的早期親子互動經驗 心理困擾 身體/行為症狀 案主的先天氣質/體質 拒絕性客體/興奮性客體 理想化自體或客體 (貪婪的) 環境的要求與回應 缺乏鏡映的照顧者( 不利的教養文化/壞客體投射/情緒困 擾 匱乏與剝奪) 失落 投射 人際困擾 外在的客體關係 壞客體 表徵 經常性/偶發性壓力事件 環境的缺陷 不愉快的早期親子互動經驗 心理困擾 負向的投射認同 壞自體 表徵 對父母的敵意 身體/行為症狀 案主的先天氣質/體質 內攝 壓抑/轉向 基本焦慮 負面的自我意象 強迫性驅力 神經質傾向(依賴/攻擊/逃避) 不良壓力因應與防衛運作 (早期生命腳本的驗證)
個案問題概念化後,然後呢? 從深層同理(匱乏與剝奪 神經質需求/飢渴的興奮性客體尋求內涵)回應到包容(holding/containment) 理解個案問題/困擾與可能的潛意識動機的關連 幫助個案意識上的覺察
輔導教師的角色功能定位 教師本身就是治療工具(客觀反移情運用與對案主深層同理) 教師的主客/觀反移情覺察省思與運用 教師的治療功能:mirroring﹑deep empathy﹑holding/containment﹑ 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 (心靈淨化) 、observing ego
扮演案主的再生父母、輔助性自我、貴人與矯正性經驗的內涵---幫助案主從想像的/幻想的自體和客體世界進入合乎現實的世界 無法改變案主過去發生的事實/事件,但可協助案主藉由重新經驗到覺察與新發現)
工作方向與輔導目標擬定的依據(從關係建立到工作階段的任務與介入策略選擇) 對案主問題的概念化 engagement(傾聽、同理、情緒支持、包容與盟友關係建立) 案主的新客體經驗 案主的認知鬆動與重建(NTR可能出現) 從幻想到現實
理解案主的投射認同型態與教師的反移情覺察與運用(教師的觀察自我功能展現,包括同理-淨化/轉化-回應和帶有同理的拒絕) 持續的engagement和holding,並面質與分析案主不適應的行為表現形式與別人可能反應與後果的覺察 認知-行為改變與新的學習
治療關係中的矯正性經驗 案主生命腳本的改寫 認知重建 情意-行為改變 常用的治療策略: 同理回應(Klein Fairbairn Kohut )、涵容(Winnicott ) 同理的、婉轉的面質 (在engagement的關係氛圍下) 分析與詮釋 (Here and Now,Parrelling, Symbolization) 綜合運用 (結合現實治療與焦點解決治療等認知-行為策略) 治療關係中的矯正性經驗 案主生命腳本的改寫 認知重建 情意-行為改變
問題與討論
個案研討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