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經濟學 奧地利學派中的善念與善行 Theory of Sympathy and Righteousness in Austrian Economics 黃春興 2015-03-14
章節: 一、經濟學的價值中立問題 二、奧地利學派對善的論述 三、經濟學的終極問題
0-1. 善念與善行 中文與英文的語意略有不同: 佛教的善念與善行: 0-1. 善念與善行 中文與英文的語意略有不同: Sympathy and Righteousness :指的是人同此心,追求現世的和諧。 善念與善行:指的是超越現實,追求更高層次的真實。 今天講題是中文,不是英文。 佛教的善念與善行: 佛教的善,其指向是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善,存在於菩薩的追求和價值判斷。 法華經的「隨順眾生」是方法上的主觀選擇。 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目標的主觀堅持。
0-2. 討論善與經濟學的難題 當前社會科學家普遍接受: 社會科學必須維持價值中立,如同自然科學。(Marx Weber) 0-2. 討論善與經濟學的難題 當前社會科學家普遍接受: 社會科學必須維持價值中立,如同自然科學。(Marx Weber)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的一支,也必須維持價值中立。 我的質疑:既然價值中立,經濟學家可以為自由民主的政府服務,也可以為極權專制的政府服務。 如果我不認同,是我錯了?還是韋伯錯了? 如果我沒錯,為什麼韋伯會犯錯?
一、經濟學的價值中立問題 新古典經濟學: 接受價值中立,將經濟學區分實然 (positive economics)與應然(normative economics)兩部分。 丟棄擁有獨立判斷和自主意志的創業家,在分析上以均衡取代創新。 接受給定的政策目標,尋找實踐政策的最適推動方案。
1-1. 亞當史密斯的善關懷 分工與專業化可以是為經濟成長的客觀法則,但社會為何需要追求經濟成長? 1-1. 亞當史密斯的善關懷 分工與專業化可以是為經濟成長的客觀法則,但社會為何需要追求經濟成長? 經濟成長能夠提供一般百姓更好的薪資與生活水準,但為何這是他關心的問題? 《國富論》回答了蘇格蘭啟蒙問題:個人自利行為與社會福祉要如何協調?
1-2. James M. Buchanan 的善質疑 難道經濟學家不能自己尋找最適的政策目標?為何人們要接受給定的目標? 他稱此為憲法經濟學。 他在自傳中提到:只憑制度,我們還是無法完全避免來自經濟波動與政治波動的干擾。於是,他到鄉下買了農場,期許能給自己一個寧靜(tranquility)的生活空間。
1-3. Carl Menger 的社會科學方法論 他批評德國歷史學派以歷史經驗作為論述方法,主張經濟學必須改採自然科學的邏輯論述。 他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客觀的自然界,是擁有獨立判斷和自主意志的個人和他們組成的社會。 韋伯繼承和重建德國歷史學派,而芝加哥學派的Frank Knight翻譯韋伯的經濟社會學。
1-4. 學者與價值中立 作為觀察者: 作為改革者: 個人作為自然界的觀察者,即使觀察過程很主觀,也無法改變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 1-4. 學者與價值中立 作為觀察者: 個人作為自然界的觀察者,即使觀察過程很主觀,也無法改變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 人類學家在田野調查時,也期待把觀察對象視為客觀存在,很謹慎地不去干擾。但是,他仍會將自己世界的文化與行為方式帶進被觀察社會。 作為改革者: 社會科學的本質在改進社會的現行生活,而不僅在觀察。 人會不斷尋找改變社會生活的方式: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
1-5. 奧地利學派的文化演化論 每個時點都存在擁有創業家精神的個人。 個人都有判斷/選擇和跟隨/模仿的能力。 1-5. 奧地利學派的文化演化論 每個時點都存在擁有創業家精神的個人。 他們以其觀察和理想,構思可以從現實去實現理想的作為。此人為(制度)創業家,其作為是規則創新。 制度是規則的集合。 個人都有判斷/選擇和跟隨/模仿的能力。 當創業家的創新規則為他人普遍模仿後,便成為新的制度的一部分。 個人除了模仿,也會修正。 修正後的規則也同樣吸引其他人的模仿。 新舊規則形成競爭,並在競爭中不斷演化。
1-6. 文化演化並無客觀存在的規則 規則的連續創新與修正,使得社會的發展和運作無法在事前預知。 1-6. 文化演化並無客觀存在的規則 規則的連續創新與修正,使得社會的發展和運作無法在事前預知。 社會的發展和運作規則不僅非客觀存在,而是事前並不存在,是隨著社會的演化而逐漸被人們所塑造出來。 本質上,社會的發展和運作規則不同於自然界,因存在著人類(創業者與跟隨者)的參與造化。
1-7. 演化過程衍生自個人的價值關懷 每位創業家,除了以其主觀觀察現實外,更擁有自己的理想,而此理想構成他的價值關懷。 1-7. 演化過程衍生自個人的價值關懷 每位創業家,除了以其主觀觀察現實外,更擁有自己的理想,而此理想構成他的價值關懷。 創業家根據其價值關懷與價值判斷,構思可以從現實到理想的行動,包括行為規則、社會規範、法律等。 前仆後繼的創業家和一般人的普遍跟隨,推動了社會的演化。
1-8. 社會科學無法價值中立 雖然個人在構思行動時必須仰賴邏輯,但決定行動的基礎是他個人的價值觀。 1-8. 社會科學無法價值中立 雖然個人在構思行動時必須仰賴邏輯,但決定行動的基礎是他個人的價值觀。 雖然社會發展無法預知,但演化過程還是由片段之個人的理想追求所累積出來。 每個人的價值觀和其理想左右了整個演化的方向。 例如: 憲政民主的發展 對自由經濟的捍衛
二、 奧地利學派對善的論述 議題:一個由自由人所組成的社會,可以發展出怎樣的文明? 論述: 善念與善行:有利於以上論述的進行。 二、 奧地利學派對善的論述 議題:一個由自由人所組成的社會,可以發展出怎樣的文明? 論述: 交易、競爭、合作是由自由人所組成之社會的發展基礎, 自由人將在同意共同遵守的規則下進行交易、競爭、合作。 自由人經由交易、競爭、合作而充分發揮個人的知識和創意。 善念與善行:有利於以上論述的進行。
2-1. 一人世界的善念與善行 定義:在一個不涉及他人,也不影響他人的生活範圍。 追求之價值:感受真實生命的存在。 善念與善行: 2-1. 一人世界的善念與善行 定義:在一個不涉及他人,也不影響他人的生活範圍。 追求之價值:感受真實生命的存在。 善念與善行: 個人的尊嚴與行為的愼獨、 對眾生的平等與慈悲。
2-2. 兩人世界的善念與善行 定義:相互認識、相互影響的一群人。 追求之價值:感受生命的溫暖與感動。 善念與善行: 2-2. 兩人世界的善念與善行 定義:相互認識、相互影響的一群人。 追求之價值:感受生命的溫暖與感動。 善念與善行: 對他人行為的尊重與寬容。 個人在合作上的誠懇與認真。
2-3. 多人世界的善念與善行 定義:一群人經由間接交易而結合的人們。 追求之價值:感受生命的安定與繁榮。 善念與善行: 2-3. 多人世界的善念與善行 定義:一群人經由間接交易而結合的人們。 追求之價值:感受生命的安定與繁榮。 善念與善行: 個人行為的正直、對工作的敬業、對法律與規則的遵守、對現世缺點的勇於改善與創新。 對他人行為的尊重與行為後果的寬恕。
2-4. 個人生活的擴大與反饋 生活的擴大: 由一人世界到兩人世界,再到多人世界,經由交易與合作對象的不斷擴大,讓自己與人們可以享受彼此的資源、知識、與能力的產出。 生活的反饋: 在多人世界的安定與繁榮中,體驗兩人世界的溫暖與感動,再返回一人世界,感受真實生命的存在。
三、經濟學的終極問題 我在經濟成長論中已討論過永續經濟成長的可能方式。 在此討論經濟成長的終極可能後果。
3-1. 經濟成長的終極可能後果 成長的持續必須仰賴商品不斷的多樣化,否則立即會呈現邊際效用遞減。所以,成長意味著個人所得成長的速度趕不上商品種類的增加速度。 於是,個人預算分配到個別商品的數額,將隨著經濟成長而縮減。個人對於各種商品的不滿足感將增加。 成長的終極後果,可能只會加劇個人的不滿足感。
3-2. 從不滿足到富足 慾望起於人的學習,而需要起於個人的認知。 個人不需要貪求各種元商品。 3-2. 從不滿足到富足 慾望起於人的學習,而需要起於個人的認知。 人有慾望才有需要,但正確的需要是個人知道他是否有預算能力去滿足其慾望,並理解其成本。 個人不需要貪求各種元商品。 多元商品是為了造福多元社會,使每個人都能找到最適和他的商品。 個人有責任挑選自己真愛的商品種類,讓自己的消費專精於該商品種類。 個人的真愛未必是物質性的,可以是文化性、道德性、或宗教性。
3-3. 極樂世界的經濟學意義 佛教的終極境地: 普賢願海:令一切眾生,智身具足。(地藏亦然) 無限精進:供養一切諸佛,無邊際劫,歡喜無倦。 經濟學的steady state,可類比於佛教的極樂世界,但即使不斷成長,又如何能保證個人不會出現終極的邊際效用遞減? 普賢願海:對自己提出一項幾乎難以實現的大願。 無限精進:每位佛與大菩薩代表不同法門的修行楷模。
四大菩薩的宏願 觀音菩薩:大悲 文殊菩薩:大智 地藏菩薩:大願 普賢菩薩:大行 悲智願行 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