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与衡量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正确理解货币政策的含义。 2.重点掌握一般性政策工具,熟悉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 用指导。 3.了解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4.掌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作用与选择标准,熟悉利率、货币供应量、超额准备 金和基础货币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 5.了解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因素和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正确理解货币政策时滞 的含义。 6.掌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异同点,能够结合实际经济情况协调配合货币政策 与财政政策,了解西方对货币政策总体效应理论评价的演变。 【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 2.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作用和选择标准 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二、教学难点 1.货币政策工具的理解和运用。 2.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的选取。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及其内容 1.货币政策的定义: 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及其内容 1.货币政策的定义: 货币政策也是金融政策,它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经济 调控目标而采用各种方式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 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称。 货币政策内容: 政策目标、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监测和控制目 标实现的各种操作指标和中间目标、政策传导机制和政 策效果等基本内容。
二、货币政策目标 稳定物价 充分就业 经济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
三、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稳定物价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 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 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红色字体是为了引起注意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政策 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
二、选择性政策工具 定义: 是指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个别企业或某些特 定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 包括: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不动产信用控制 消费者信用控制 优惠利率
存款准备金政策 定义: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存款规定 存款准备金率,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等货币存款机构按规 定比例上缴存款准备金; 产生与发展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内容: 规定存款准备金比率,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规定可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资产的内容,一般只能是中 央银行发行的现金和中央银行创造的存款。 规定存款准备金计提的基础:一般是确定存款余额。
存款准备金政策作用 保证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资金的流动性。 集中一部分信贷资金 调节货币供应总量 存款准备金政策优点 对存款货币银行影响是平等的 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 局限性: 存款准备金政策缺乏弹性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能会使商业银行资金严重周转不良
再贴现政策 定义: 内容: 调整再贴现率 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再贴现政策的传导机制: 作用: 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 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 内容: 调整再贴现率 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 再贴现政策的传导机制: 作用: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影响全社会的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 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 再贴现政策有一定的“告示效应”
优点 央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并在一定程度上 体现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调节货币总量和信贷结构等。 不足: 中央银行在再贴现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再贴现与否取决于 商业银行 再贴现率的高低有限度,如果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再贴现 率无论多高,都难以遏制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贷款 相对于法定准备金率来说,再贴现率容易调整,但随时调整 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等。
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 ,也称“公开市场操作”) 定义: 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 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 一种货币政策手段。 内容: 根据货币政策目标的需要及经济情况,选择最佳时机、最适当的规模买 进或卖出国库券、政府公债等,增加或减少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作用: 1.调控存款货币银行准备金和货币供给量。 2.影响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
优点: 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手里,其操作规模 与大小完全由中央银行控制。 公开市场业务对经济的震动较小。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 公开市场业务可迅速操作。 局限性: 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较强,政策意图的告示作 用较弱 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定义: 指中央银行对有价证券的交易,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 限额,其目的在于限制利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 中央银行通过提高保证金比率来控制信用的优点: 可以控制证券市场信贷资金的需求,稳定证券市场价 格。 可以调节信贷结构,限制了大量的资金流入证券市场, 使较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流通领域
不动产信用控制 定义: 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客 户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的限制条件,控制不动产贷款的 信用量,从而影响不动产市场的政策措施。 内容: 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的最高限额、最长 期限以及首次付款和分期还款的最低金额。 目的: 目的在于防止房地产行业或其他不动产交易,因贷款规 模的扩大而发生膨胀,防止产生投机性交易。
消费者信用控制 定义: 指中央银行对消费者购买房地产以外的耐用消费 品所规定的信用规模和期限等的限制性措施。 主要内容: 规定用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时第一次付款的最 低金额; 规定用消费信贷购买商品的最长期限; 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种类,对不同 消费品规定不同的信贷条件,等等.
优惠利率 定义: 指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 的贷款利率,目的在于刺激这些部门和行业的生产,调 动它们的积极性,以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和 优化。 中央银行实行优惠利率有两种方式: 中央银行对需要重点发展的部门、行业和产品制定较低 的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具体执行; 中央银行对这些行业和企业票据规定较低的再贴现率, 以引导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和规模。
利率最高限 定义: 利率管制的目的在于防止金融机构用提高利率的办法 在吸收存款方面进行过度竞争,以及为牟取高利进行 风险存贷活动。 又称利率管制,是指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最 高水平。 利率管制的目的在于防止金融机构用提高利率的办法 在吸收存款方面进行过度竞争,以及为牟取高利进行 风险存贷活动。
信用配给 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及客观 经济形势的需要,权衡轻重缓急,对商业银行系统 的信贷资金加以合理的分配和必要的限制。
流动性资产比率 流动性资产比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流动性资产 在其全部资产中所占的比重。 可以达到限制商业银行信用过度扩张、约束其稳健 经营的目的。
中央银行使用行政控制手段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额。 控制方式有两种: 信贷规模控制 信贷规模控制:是规定贷款量的最高限额。 中央银行使用行政控制手段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额。 控制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控制贷款总量的最高额度; 一种是对贷款进行边际控制,即控制贷款增长的最高比率或幅度。
道义劝告 是指中央银行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 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布通告、指示或与各金融 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婉 转劝其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使其放款的数量和投资的方向,符合中央银行的要求, 从而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
窗口指导 是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 动向,规定商业银行每季度贷款的增减额,并要 求其执行。
三、其他政策工具 直接信用控制 利率最高限额 信用配给 流动性资产比率 信贷规模控制 间接信用控制 道义劝告 窗口指导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第三节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一、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货币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理论分歧 关于利率与货币供应量 关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关于传递机制 注:下划线部分为超级链接
中间目标 政策工具 操作目标 最终目标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也称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或中间目标,是相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 目标而言的。 包括:近期中介目标(操作目标)、远期中介目标(中间目标) 中间目标 政策工具 操作目标 最终目标 (营运目标)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货币政策的近期中介目标 货币政策的远期中介目标 可测性 可控性 相关性 准确性 相容性 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 利率 货币供应量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衡量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1. 紧缩性货币政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再贴现率。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衡量 一、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1. 紧缩性货币政策 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提高再贴现率。 加强公开市场业务。 2.扩张性货币政策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降低再贴现率。 公开市场操作。
二、货币政策的时滞 是指货币政策从制定到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效果所必 须经历的一段时间。 包括: 内部时滞 认识时滞 行动时滞 外部时滞 操作时滞 市场时滞
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共性: 这两大政策作用于同一个经济范围,即本国的 宏观经济方面; 这两大政策均由国家制定; 最终目标一致。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区别: 政策的实施者不同。 作用过程不同。 政策工具不同。 可控性不同。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手段和配合方式 “双紧政策”; “双松政策”; “松货币、紧财政”政策; “紧货币、松财政”政策。 这四种组合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政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