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供應鏈管理
學習目標 解釋何謂供應鏈。 解釋供應鏈管理的必要性與其潛在利益。 解釋外包的重要性。 確立供應鏈管理的目標。 列舉供應鏈管理的要素。 了解供應鏈管理的策略、戰略與作業議題。 描述長鞭效應與其產生的原因。 解釋策略夥伴的價值。 討論供應鏈中資訊交換的關鍵重要性。 概述創造有效供應鏈的關鍵步驟與潛在挑戰。 解釋企業組織中採購功能的重要性。 描述採購的職責。 解釋價值分析。 了解採購中道德行為的方針。
導論(1/3) 供應鏈: 一連串的組織,包括和生產及遞送產品與服務有關的設施、功能與活動。 這一連串組織開始於原料的供應商,擴展到最終端的顧客。 設施是指倉庫、工廠、製程中心、配銷中心、零售商通路和辦公處。 功能與活動包括預測、購買、存貨管理、資訊管理、品質保證、排程、生產、配銷、遞送和顧客服務。
導論(2/3) 供應鏈管理 為了整合供給與需求之目標所發展出的協調策略。 供應鏈的管理者為組織中各層級的人,負責管理組織內或經由組織的供給與需求。 運籌 供應鏈的一部分,包括貨品、服務、現金與資訊的前後流向。 運籌管理包含了組織內、外運輸的管理、原料的掌控、倉儲、存貨、訂單履行與配送、第三方運籌及逆向運籌(指貨物由顧客手中退回)。
導論(3/3)
供應鏈管理的議題 改善作業的必要性。 增加外包的水準。 運送成本的增加。 競爭壓力。 擴張全球化範圍。 電子商務的重要性提升。 供應鏈的複雜性。 管理存貨的必要性。
長鞭效應 存貨水準的波動隨著供應鏈的各組織往原點推演而漸漸變大。 供應商管理存貨(VMI)來解決問題。供應商追蹤配銷和零售商,以及監督商品供應狀況,才能在供應不足時及時補充存貨。
全球化供應鏈 愈來愈多的組織進行外包,並追求在本國市場外的其他機會;他們的供應鏈也逐漸變成全球化發展。 全球化供應鏈更為複雜,複雜因素包括:語言與文化差異、通貨匯率的變動、武裝衝突、運送成本與前置時間的增加以及合作與信任關係的需要。
外包 外包已成為企業的主要趨勢,可以降低成本和專注於企業的核心能力。 外包優點: 降低成本 取得競爭優勢 避免大規模裁員 使小型公司從規模經濟中得到獲利 外包仍有風險存在。
有效供應鏈管理的利益 提供公司整合鏈上分散的組織及功能。 有效率的供應鏈管理能有: 較低的存貨 低成本 高生產力 強大的應變能力 較短的前置時間 高利潤 較高的顧客忠誠度
供應鏈管理的要素
運籌 物料、服務、現金及資訊在供應鏈上的移動。 運籌包含設施間的移動、貨品和物料的進出貨裝運,以及在整條供應鏈中資訊的互通有無。
設施間的移動 貨品在製造設施間的移動為生產控制的一部分。圖11.4 顯示物料在設施間移動的步驟: 從進貨的運輸車到接收區。 從接收區到儲存區。 從儲存區到使用處(例如工作中心)。 從工作中心到下一個地點或到暫存區。 從最後的作業程序到最終的儲存區。 從儲存區到包裝區/運送區。 從運送區到出貨的運輸車。
進出貨的裝運 交通管理 監督進出貨品的裝運。 可能在運輸產生延遲和中斷(高速公路施工、卡車司機罷工等)。
配銷需求規劃 一套存貨管理及配銷規劃的系統 適用於多階層的倉儲系統(工廠和地區性倉庫)。
第三方物流 將運籌管理外包。企業將倉儲及配銷交給這領域的專業公司。 潛在利益: 專家的知識 完整發展的資訊系統 有能力獲得較適裝運比率 能讓公司更專注於核心事業
逆向運籌 供應鏈中的物品從最終端回流至上流。 物品回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有缺點、尚未出售,或是因為顧客改變心意而賣不出去。 目的是再次塑造或創造回收物品及報廢商品的價值。
電子化企業 運用電子科技,使企業的交易更有效率。 電子化企業(或電子商務)包括不同企業組織間的互動,以及個體與組織間的互動;其應用則包括網路上的買賣、電子郵件、訂單及運送的追蹤,以及電子資料交換。 公司也可運用電子化企業來促銷產品與服務,並提供相關資訊。
電子化企業的優點(1/2) 公司擁有全球的市場;顧客也有全球的商品可以選擇,並且更容易取得資訊。 由於可以在任何地方提供服務,公司能提升競爭力和服務品質,也有能力了解顧客需求。 公司可以藉由訪問及資訊,分析不同產品的利益。 公司可以蒐集與顧客偏好有關的詳細資訊,進而具備製造大量客製化及個人化商品的能力。例如透過網路購買個人電腦,顧客可以決定最終規格。 供應鏈回應的時間會變短。對產品最大的影響是可以透過網路配銷,例如電子出版業及軟體的配銷。
電子化企業的優點(2/2) 中介商及傳統的零售商或產品服務提供者會減少,甚至全數消除。這個過程能減少成本,並增加產品的購買選擇。 成本的節省和價格的減少是由於交易成本減少。公司可以透過在網路上購買與運作,減少人事成本。 電子化企業允許虛擬公司的存在,只單純在網路上配銷,減少成本。亞馬遜及其他的網路商店可以擁有較低的價格,因為他們不需要零售商和倉儲空間。 使資金籌措困難的小公司擁有發展空間,並得以在行銷及基礎架構上投資。
建立有效的供應鏈 建立一個有效的供應鏈需要連結市場、配銷通路、製程以及供應商。供應鏈的設計必須能夠讓所有供應鏈上的參與者都有所獲益,因此,他們才有動機合作。 這些參與者必須能夠: 分享預測 及時確認訂單狀況 取得合作夥伴的存貨資料
成功供應鏈的要素 信任 有效溝通 供應鏈的可見度 事件管理能力 四種能力 監控系統 通報能力 解決方案的能力 衡量長期績效的能力 績效矩陣
供應鏈作業參考模型矩陣 觀點 矩陣 可靠性 準時送達 處理訂單的前置時間 供貨率 完美訂單的完成率 彈性 供應鏈回應時間 產品彈性 費用 供應鏈管理成本 保證成本之於收入的比率 每位員工的附加價值 資產/利用率 總存貨的供應日數 現金循環時間 淨資產週轉率
RFID 技術 無線射頻識別 一項使用無線射頻來識別物件的技術,例如供應鏈中的貨品。 可連結到平台、貨箱或其他個別的品項。 RFID 標籤提供獨特的識別特性。
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 著重在供應鏈上與交易夥伴分享資訊,並一同進行規劃、預測與補貨。 CPFR 系統納入了關鍵資訊(例如促銷的時機),可有效減少供應鏈中需要大量存貨的限制。在 CPFR 的觀念下,預算會被凍結,而且可以應用於運送規劃上,消除了傳統的下單程序。
建立有效供應鏈的步驟(1/2) 發展策略目標與戰略,這些將引導整個建立的程序。 整合與協調供應鏈內部的活動,需要以下活動: 克服這些由功能性思考所導致的阻礙,這些阻礙會使得系統趨於局部最佳化,無法達成最終追求的整體供應鏈最佳化。 轉換資料與協調活動。
建立有效供應鏈的步驟(2/2) 同時與供應商和顧客協調活動,包含供給與需求的議題。 協調整個供應鏈的計畫與執行,需要跨供應鏈的資料轉換系統,以及允許取得作業上有用的資訊。 考慮能否形成策略夥伴關係的可能性。
供應鏈最佳化 最大化股東和顧客的價值。 必須整合供應鏈上所有成員一同達成,並且協調分配鏈上成員的資源,使產品流、服務流、資訊流最佳化。 為了要達成最佳化,必須最大化資訊傳輸的速度,並且把反應時間最小化。
挑戰 整合各獨立組織的障礙。 達成執行長、董事會、管理者和員工間的共識。 取捨的權衡: 批量與存貨的取捨。 存貨與運輸成本的取捨。 前置時間與運輸成本的取捨。 產品多樣性與存貨的取捨。 成本與顧客服務的取捨。 小型企業。 多樣性與不確定性。 回應時間。
採購 基於產品與服務的策略,來加以發展與運行採購計畫。 採購的業務: 確認供應來源 協調合約 維護供應商資料庫 在時間與成本最有效率的管理下,得到需要的產品與服務
採購介面 作業 法律 會計 資料處理 設計與工程 驗收 供應商
採購週期 採購部門收到採購申請: 所需物品或物料的描述。 必要的數量和品質。 所需的交期。 何人申請採購。 採購部門選定供應商。 依據盤商而配置訂單。 監視訂單。 接收訂單。
集中式採購 集中式採購 透過結合許多訂單,以得到大量的數量折扣,比分散式訂單擁有較低的價格優勢。 可以得到供應商較好的服務及重視。 能讓公司將特定的項目種類指派給專門人員負責,因此可以把心思放在相對較少的項目上,使得行動更具效率。
分散式採購 分散式採購 擁有能夠察覺不同地區的需求以及較快速回應的能力。 通常能比集中式採購更快速反應。 當工廠設址很廣時,也許可以由當地進行分散式採購,節省運送成本,也可以增進區域內的意識。
採購活動的道德行為準則
供應商管理 選擇供應商 供應商分析:評估供應商的價格、品質、聲譽與服務。 供應商審核 使供應商維持生產(或服務)能力、解決品質和運送問題的能力,並評定供應商績效。 供應商認證 對供應商政策及能力詳細的檢驗。 供應商關係 維持良好關係是維持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 供應商夥伴關係 運送方案的評估
將供應商視為對手或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