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亭記 國二甲 S0542041 陳姿婷
作者介紹-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 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譫州。」 → 晚年的蘇軾,想起自己的一生,官 場沉浮已是過眼雲煙,自我價值不 在朝堂, 而在黃州、惠州、譫州。 能自得其樂,為人民做一點好事, 自己已經知足。
作者介紹-蘇軾 在文學上成就非凡。 → 散文、詩、詞、書、畫。 → 與父洵、弟轍,並稱 「三蘇」,同列唐宋 古文八大家。 著作 《東坡志林》、《東坡全集》
寫作背景 蘇軾於嘉祐六年(1061)任 鳳翔府籤書判官,第二年修 建此亭,恰逢喜降春雨,於 是命名爲「喜雨亭」。文章 從該亭命名的緣由寫起,記 述建亭經過,表達人們久旱 逢雨時的喜悅。
喜雨亭記 亭以雨名,誌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周 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 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之明年,始治官舍。爲亭於堂之北,而鑿池其南, 引流種木,以爲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於岐山之陽, 其佔爲有年。既而彌月不雨,民方以爲憂。越三月,乙卯 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爲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 吏相與慶於庭,商賈相與歌於市,農夫相與忭於野,憂者 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喜雨亭記 於是舉酒於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 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荐饑,獄訟繁興,而盜賊 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遊以樂於此亭,其可得耶?今 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 樂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爲 襦;使天而雨玉,飢者不得以爲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 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 名吾亭。」
題旨-喜雨亭記 文體為「記敘文」。以記「喜雨亭」,表達與民同憂樂的情懷。 全文不長,共五百來字,四小段而已,然而卻寫出了異樣的色彩。 雜揉敘事、對話(記敘)貫串全文,最後抒其情懷(抒情)。
主旨 這篇散文緊扣「喜雨亭」三個字來寫,或分寫,或合寫,或引古 代史實來烘托,或用主客問答來渲染,思路開闊,傳達出一種情 不自禁的喜悅之情。文章以此手法貫串全文,通篇之核心繞著人 民因「雨」而「喜」,蘇軾因「人民」而「喜」的思路打轉。寫 出蘇軾的理想和抱負。 完美體現蘇軾與民同樂的大同思想。
結構分析 周公得禾 命名緣由 漢武得鼎 排比 叔孫勝狄 不雨 民方以為憂 建亭 雨 民以為未足 層遞 喜雨亭記 大雨 官吏相與慶於亭 而吾亭適成 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則無禾 盜賊滋熾 設宴 主客問答 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 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於此亭者 感懷歸功 太守 天子 造物 太空 太空冥冥,不可而名,吾以名吾亭 呼應、押韻
賞析 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全文緊扣「雨」字,先從亭的命名緣由寫起, 接著記敘建亭經過,然後點出主題(雨與國計民生的關係),最後以 歌詠作結,不僅顯示出邏輯推理的力量,而且避免了行文的枯燥無味。 → 作者緊扣一個「雨」字,一個「喜」字。在不到五百字的文章 中,「雨」字出現了十五次,有兩次作動詞使用。 →「喜」、「樂」共出現六次。通篇都貫穿着爲雨而喜的喜氣洋洋 的氣氛。 →援引了歷史上的三件事作鋪墊,說明古人有了喜事,常以其命名。 這三件事都很有趣。因爲它們與國家的政治都有關係,其中並多少 含有天人的關係。(心繫朝政)
賞析 詳略得當,疏密有致。文章第二段寫降雨經過,先以「既而彌月不雨, 民方以為憂」寥寥數語,描繪人們急盼下雨的心情,接著不厭其煩地 描寫下雨的經過。雨量由小而大,人們的心情由「未足」到「大喜」; 三個排比句,表現久旱逢雨時的喜悅:「憂者以樂,病者以愈」兩句, 歡快之情達到高潮。 →古代四大喜事之一—久旱逢甘霖 →大旱望雲霓,百姓的憂愁是可想而知的。百姓們盼望下雨, 望眼欲穿 →結果是「乙卯乃雨,甲子又雨」,這種句子,輕淡、簡單,但 不寡味。讀來是令人心醉的,一切就是那麼巧,又那麼愜人心意。
賞析 句法靈活,筆調活潑。文章在風趣的對話中輕鬆含蓄地發表見解,給 人以舉重若輕的感覺;文章體現了作者「民以食為天」的民本思想, 反映了作者與百姓同憂同樂的感情,充分展現出蘇軾年輕時的個人思 想及風格。 →無論就其使用的散文形式來看,或者就其表現的內容和給人 的藝術感受來看,都是一篇值得我們注意的藝術精品。 →這是一幅萬民同樂、官民同歡的喜慶圖,較之修的太守和民的歡樂 真不可同日而語。修之樂並沒有落到實處,是在造文、造情,而 蘇軾這裏卻是在如實地寫作落實、不空。唯其如此,蘇軾爲新落 成的亭子命名「喜雨」纔是順理成章之事,才真正具有意義。
寫作技巧 一、排比句多。 比如第一段,作者為了說明古人有喜事則名物以示不忘,舉了三個 例子,以排比句法構成,藉助這種句法,使讀者在文意方面有一種 說理透徹,充實滿足的感覺。 第二段寫大雨之後,百姓的歡樂場面以及第四段的「雨珠」「雨玉」 說,也同樣用的是排比形式。在人們喜之不盡,手舞足蹈之時,文 字上必須有所變化,一味的鬆散不可能有文字的整飭條理來得惹眼 引人。
寫作技巧 二、結尾的用韻。 《喜雨亭記》的結尾很有意思,它既照應了開頭,又給人許多的聯 想,值得我們注意。 是從太守到天子,從天子到上天,從上天到造物,其中「玉」、 「粟」押韻,「日」、「力」押韻,「功」、「空」押韻,「冥」 「名」押韻,讀之有循環不盡,均成系統的感覺,神完氣足,優雅 俊美。 然而是虛筆,真正目的則是要歸之其小小的亭宇,這樣也就把造物、 上天、天子、太守、百姓、藉助「喜」之「雨」用一個亭子聯繫了 起來,有歌唱的味道,所唱者依然是喜雨,一篇文章的主題所在。
後人評點 這篇文章,借題雖小,發揮洪荒。敘述嚴謹,想像浪漫。文筆流 暢,感慨豪放。膾炙人口,文人喜讀。 從文章表面看來,蘇東坡上任,便尋求休閒:築亭鑿池,寄詞撰 文。並不著重公務,甚至大肆宣揚「靠天吃飯」的思想。然而, 從蘇東坡其人的生平觀察,他一生為官樸素清廉,「處江湖之 遠」,「居廟堂之高」,都曾坦然經歷。勞苦功高,非等閒之輩。 供職所到之處,都善於調查研究,興修水利,植樹營林,傳播文 化。 《喜雨亭記》中之描述,築亭鑿池,引流種樹,寄詞撰文,儼然 就是治理社會、改善生態的縮影。 ─摘自向維稻〈蘇東坡(蘇軾)原創《喜雨亭記》之譯解點評〉
名句摘要 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遊以樂 於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一雨三日,伊誰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 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爲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 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文章比較 范仲淹-岳陽樓記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予作文以記 之。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爲,何哉?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 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 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文章比較 歐陽修-醉翁亭記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 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 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 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模擬寫作 蘇軾言:「古者有喜,則以名物,示不忘也。」每個人心中,皆有欣賞的事 物,而面對新喜的事物,我們總將其名賦予另一項事物,表示對此物的喜愛; 表示對此物的重視;表示對此物時時刻刻的想念。 而我亦不例外。還記得小時候,特別喜歡看真珠美人魚這一部卡通,重播幾 次,我的目光從未轉移。印象中,我特別喜歡裡面的一隻企鵝名為波波。波波 總是在美人魚公主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加油打氣,給予即時的幫助,波波對 美人魚公主們義氣相挺,從未離去過。而我也將我的小企鵝娃娃取名為波波。 而我的波波,也陪我度過一段時光。 小時候的我,特別頑皮,喜歡爬上爬下;喜歡到處遊玩;喜歡欺負人。因此, 我常常被媽媽拿藤條「伺候」。每次被打完,嚎啕大哭的時候,我總會抱著波 波,講著媽媽的壞話,現在想起來真的天真極了。特別有一次,因為被哥哥欺 負,我氣急敗壞,回答房間拿起波波就是一陣打罵,波波此時成了我的出氣筒。 波波在我的小時候,扮演著我的朋友,走了那麼一段歲月。 如今,波波在偶然一次搬家後,不見了。我找了許久,依然沒有著落。想起 與波波在一起的那些日子,他無限包容我,任我打罵,任我拳腳相向,也從未 離開過我。因為有了波波,我總是能夠很快的平復我的心情。偶然在電視上看 見那隻企鵝,我就特別想念我的波波。沒了波波,我的生活雖然依舊,卻也空 虛了許多。如果未來能再見上一面,我只想說:「我好想你,波波。」
參考資料 詩品大全 http://www.poemjoy.com/show-157-2902-1.html 讀古詩詞網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authors/183 古文觀止
END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