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課 民意表達與媒體政治 壹、民意的意義 貳、民意的表達 參、媒體與政治生活 肆、媒體的社會責任
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色之一正是 民意政治,也就是指政府的統治權 力來自人民的授權,政府的施政作 為應該以人民的意見為依歸。 壹、民意的意義 現代民主政治的特色之一正是 民意政治,也就是指政府的統治權 力來自人民的授權,政府的施政作 為應該以人民的意見為依歸。
一、民意的概念 廣義而言,所謂民意(public opinion)通常是指民眾對於公共事務、特定政策或政治人物的看法。
然而多數情況下,民眾對於某一個公共議題或是特定政策的看法,並不會完全一致,而是呈現不同甚至是相互衝突的看法,也有許多人可能對於此一議題或政策並沒有特別的意見。因此,所謂民意並不是指「所有」人民共同的看法,而是相當多的人,即公眾所表達的看法。
狹義的民意是指政府官員能察覺,並且在做決策時會加以考慮的私人意見總和。
二、民意的面向與特性 (一)民意的面向 「公眾」的角度加以區分,也有更多學者 從「意見」的角度加以區分。 關於民意面向的區分,有些學者從 「公眾」的角度加以區分,也有更多學者 從「意見」的角度加以區分。 1.從「公眾」的角度可以區分為「一般的 大眾」和「關心的大眾」 。 2.從「意見」的角度可以區分為「意見的 偏好」和「意見的強度」。
所謂的「公眾」並非單一的主體,可以再區分為「一般的大眾」和「關心的大眾」 。 一般的大眾:包括大部分對政治議題缺乏充分訊息、對公共事務沒興趣或不了解的民眾。 關心的大眾:則是指對公共事務關心,也具備較充分訊息的人們。
某個議題較為引人矚目或者和自己的 利益相關時,則過去屬於一般的大眾 也會變為關心的大眾,換言之,一般 的大眾與關心的大眾是 一個變動的概念。 這兩者之間並非一成不變,如果 某個議題較為引人矚目或者和自己的 利益相關時,則過去屬於一般的大眾 也會變為關心的大眾,換言之,一般 的大眾與關心的大眾是 一個變動的概念。
從「意見」層面來區分民意的學 者,著重的是意見本身的偏好和強度 。偏好是指民眾對某個公共議題、政 黨、候選人或政策等持贊成或反對的 意見,如果更細的劃分,還會發現有 許多人對於這些議題的看法是「沒意 見」或「不知道」,例如:許多「一 般的大眾」對於他們不太關心的議題很可能表示「沒意見」或「不知道」 。
強度則是指個人對於該議題所持 「贊成」或「反對」態度的強烈程度。 例如: 在填答問卷時經常會看到「非常贊 成」、「贊成」、「沒意見」、「反 對」、「非常反對」等選項,就是將 意見的偏好和強度這兩個面向都包含 在內。
在民主政治中,民意的偏好和強度 兩者同樣重要,因此,對於一個公共議 題或政策,贊成或反對者的人數固然重 要,但是贊成或反對者的態度,可能更 具影響力。
(二)民意的形態 政治學者根據民意所呈現的曲線,大致上將民意分為三種形態: 第一種是穩定曲線型或稱為J型曲線。 政治學者根據民意所呈現的曲線,大致上將民意分為三種形態: 第一種是穩定曲線型或稱為J型曲線。 第二種是雙峰型或稱為U型曲線。 第三種是單峰型或稱為鐘型曲線。
穩定曲線型(J型曲線) 對於不具爭議性的議題,大多數民眾的看法會趨於一致,多數集中於贊成或是反對的一端,而有一小部分的民眾則是集中於另一端。 例如:對於政府是否應採取有效的措施來肅貪,大多數民眾持支持的態度,但也會有少數人不支持,此時民意的形態即屬於穩定曲線型。此種形態的民意顯示大多數人對於該項議題具有共識,而且有較強烈的偏好。
雙峰型(U型曲線) 大多數民眾對於一個具爭議性的議題,都表示強烈的意見,且平均分布於贊成與反對兩個極端。 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 的居民對於是否要脫離加拿 大獨立建國,其民意就是呈 現這樣的形態。這種形態的 民意顯示大多數人對於此一 議題沒有共識,而且意見分 裂成兩個勢均力敵的陣營, 容易造成社會的分裂。
單峰型(鐘型曲線) 民眾對於某一議題,持中性看法的人占多數,持強烈贊成與強烈反對的人占少數。 例如:臺灣民眾對於兩岸 關係,主張維持現狀的人占多 數,主張兩岸統一和主張臺灣 獨立的人則占少數,就是屬於 此種類型的民意。這種形態的 民意顯示多數人對於此一議題 具有共識,且持極端看法的人 較少,原則上社會的穩定度較 高。
(三)民意的特性 1.公開性 民意一定要公開表達,才能匯集共 識,也才能影響政府的施政。人們可以 藉由投票反應對於執政者的偏好,也可 1.公開性 民意一定要公開表達,才能匯集共 識,也才能影響政府的施政。人們可以 藉由投票反應對於執政者的偏好,也可 以向民意代表反映意見、向政府機關請 願陳情、向大眾傳媒扣應或投書,甚至 上街頭遊行示威等,讓社會大眾及政府 知道我們的意見。
2.複雜性 社會大眾對於任何一項公共議題, 通常都會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而且其 贊成或反對的強度也各有不同。由此可 以看出民意的複雜性,也因此執政者會 運用各種方式來試圖了解民意。
3.多變性 變。原本持贊成意見的人,可能會因為該 項政策所帶來的負面效果,而改為持反對 意見。 例如:九○年代,美國國內民眾對於 3.多變性 民意會隨著時空環境的變化而有所改 變。原本持贊成意見的人,可能會因為該 項政策所帶來的負面效果,而改為持反對 意見。 例如:九○年代,美國國內民眾對於 波灣戰爭的意見,隨著戰爭的持續、美軍 傷亡人數的增加以及龐大 的軍費開銷等因素,而逐 漸有更多人從贊成改為持 反對的立場。
4.不普及性 因此,我們所知道的民意,往往並不具備普及性,可能只是部分強烈表達其意見之民眾的民意。 4.不普及性 德籍學者諾爾紐曼提出的「沈默螺旋」理論,認為假如一個人發現他的意見與占優勢的意見相符時,則他將願意公開表達其意見;反之,則隱藏自己的意見,而不願公開表達,如此一來,將形成強勢的意見會愈來愈強,甚至強過其實質,而弱勢意見則愈來愈弱的現象。 因此,我們所知道的民意,往往並不具備普及性,可能只是部分強烈表達其意見之民眾的民意。
貳、民意的表達 一、意見領袖與輿論 在民意的形成和表達過程中,意見領袖常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意見領袖可能是政治人物,也可能是不同的民眾群體中,具有影響力的人士,這些意見領袖由於具有知名度或是影響力,因此在許多公共議題上常常會直接告訴民眾該怎麼做或向民眾做分析並提出結論或建議,然後再由民眾自行決定,但事實上這些意見領袖已經引導民眾往某個方向判斷。
意見領袖們經常將他們對於公共議題或政策的看法與分析,透過媒體進行傳播或溝通,影響民眾對於公共議題的看法,進而形成輿論。
民眾透過觀看此類節目,無形中受到這些來賓言論的影響,這些意見領袖透過媒體形成輿論,的確對於民意具有影響。 例如:我們現在常見到電視中的政論性節目,主持人往往邀集一些政治人物、學者、記者、社運人士等,針對政府的政策或是某項公共議題進行討論,並提供觀眾扣應(call in)的機會,讓民眾表達意見。 民眾透過觀看此類節目,無形中受到這些來賓言論的影響,這些意見領袖透過媒體形成輿論,的確對於民意具有影響。
二、壓力團體與民意的匯集 在現代國家中,除了政黨之外,社會中還存在許多具有共同態度或共同利益,但並非以取得執政權為目的的團體,政治學者稱其為壓力團體(pressure group)或利益團體(interest group)。
壓力團體的成員因為共同觀念或利 益而結合,並企圖透過團體來影響政府 及決策者,以實現其理想或利益。這些 具有相同觀念或利益的人組織起來,透 過遊說、捐款、支持候選人、請願、遊 行、示威甚至罷工等手段,匯集與表達 民意。
民主社會中,不同團體之間的利益並不一致,對於公共議題的看法自然也不會一致,藉由許多不同的壓力團體,可以各自匯集利害相同者之意見,並設法影響政府的決策。
例如:勞工團體會結合起來,向立法機關或行政部門進行遊說或施壓,希望能制定對於勞工有利的政策。而企業主也會組成壓力團體,希望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能夠考慮企業家的利益。於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勢必要同時考慮勞工和企業主雙方的利益,尋求雙方均可接受之作法。
需要注意的是,壓力團體雖然能夠匯集民意,成為民意表達的重要管道,但是,由於這些壓力團體組成的人數、成員的社經地位、團體所擁有的資源等並不相同,因此對於政策之影響力也會有所不同。而社會中弱勢者的聲音和意見,仍然較不容易被匯集與表達。
三、民意調查 由於一個社會的成員非常多,政府 施政時,不可能去詢問每一個民眾對於 每一件事的看法,勢必只能從經過統計 抽樣所選出的少數民眾去發掘民意。民 意調查就是一種透過少數人來掌握全體 民眾意見的方式。
民意調查的主要目的,是透過調查 少數人來掌握全體民眾的意見,因此如 何抽樣便非常重要,一個抽取的樣本是 否有效,主要在於它是否能代表母群體 。 一般常用隨機抽樣等方式,從調 查之母群體中抽出一部分足以代表母群 體的樣本,以電話或郵寄問卷等方式調 查其意見,再透過統計分析而推論其母 群的整體意見。
民意調查可以做為政府決策和施政的重要依據,當政府要制定一項決策時,它可以透過民意調查,來了解民眾的意見,以決定該項決策是否可以實施;或在施政進行一段時間後,調查該項施政是否必須調整。
民意調查也可以做為候選人預估選情的重要工具。當候選人進入選戰階段,可以透過民意調查,來推估自己和對手的選民支持度,以便調整競選策略和預期選舉勝負。
雖然民意調查是相當科學及有效得知民意的一種管道,但是我們仍然要十分小心的運用這項工具,因為民意調查不僅可以探知民意,也可能被用來影響或操縱民意。
首先,應該要確定該項調查是否由 具有公信力的民調機關所進行,其次, 要確定該項調查問卷題目的用語是否具 有暗示性或引導性,可能誘使受訪者傾 向某種回答,同時還須注意其抽樣方式 是否採用科學方法。因為調查機構的立 場是否客觀中立、問題的措辭方式和樣 本的選取方法,都可能嚴重的扭曲調查 結果。
此外,我們還可以透過遊行、示威 抗議、投書、扣應或是參加政府所舉辦 的座談會、公聽會、說明會乃至公民投 票等管道來表達民意。近年來政府為某 些重大事項專設電子郵箱,也是民眾表 達民意的一種管道,我們應該善用這些 管道,並積極的表達意見,才能真正的 落實民主政治。
參、媒體與政治生活 政黨或政治人物要向民眾宣揚其政治 理念,以尋求民眾的支持,必須透過傳播 的過程。 大眾傳播媒體包括報紙、廣播、電視 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中 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 色,現代國家中,大 多數民眾關於政治方 面的訊息,主要是來 自各種傳播媒體。
一、媒體在民主政治中的重要性 (一)告知消息 (二)教育民眾 (三)提供平臺 (四)監督政府 (五)宣揚理念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在1787年寫道:「如果讓我在有政府而無報紙,與有報紙而無政府之間做決定,我毫不猶豫的選擇後者」 英國著名的政治學者柏克(Edmund Burke)在描述十八世紀晚期的媒體時,將其稱為「第四權」,因為媒體代表了一種獨立的知識源泉,不僅提供各種訊息,讓民眾充分的知情,還能夠監督政府不至於濫用權力,保護人民不受權力的蹂躪
德國學者哈伯瑪斯(J. Habermas) 也認為在民主社會中「公共領域」非常 重要,公民對於涉及公眾利益的事務, 應該有聚會、結社、發表意見的自由。
媒體的重要功能就是保持訊息的暢 通,讓民眾可以在資訊充足的情況下做 出較理性的抉擇,同時提供民眾一個場 所,針對文化和政治領域中關於公眾利 益的議題,展開理性、批判、自發性的 討論和審議,也就是創造出一個公共領 域,這也正是一種民意的展現。
二、媒體對民意的導引作用 二十世紀二○年代,學者李普曼也意識到公共輿論可以被建構、製造或引導。 早在十八世紀末葉,美國的漢彌爾頓、麥迪森與傑伊等主張聯邦主義者已懂得善用媒體的力量,有系統的在報紙上發表了八十五篇聯邦主義文獻,希望民眾具有新的憲政觀念,能夠支持政府採用「聯邦制」。 二十世紀二○年代,學者李普曼也意識到公共輿論可以被建構、製造或引導。
民意是影響政策的重要因素,所以政府、政黨或壓力團體,都會利用媒體提供資訊並影響輿論,希望能說服社會大眾接受特定的政策或目標。 例如:在六、七○年代,政府利用傳播媒體宣傳「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的觀念,成功的推廣了家庭節育政策。
政黨則會利用媒體來宣傳其政治理念或是向選民推銷其候選人,壓力團體也會善用傳播媒體,試圖說服大眾接受其主張,例如:綠色和平組織(green peace)利用傳播媒體,喚起大眾對於環境保護議題的重視等。
政治人物深刻了解必須運用各種傳播管道來展現其觀念、價值和政策,以便爭取民眾的支持,因此不僅會運用媒體爭取曝光機會,更會注意確保被報導之「品質」,以建立其在民眾心目中良好的形象,以吸引民眾的青睞和支持。
近年來在各種選舉活動中,我們 可以看到許多候選人都有專屬的人員 為其設計造型、規劃競選的標誌和口 號等,都是為了能夠爭取選民的良好 印象。
設定上,也具有導引的作用。當媒體 認為某一個議題或事件相當重要,加 以報導甚至是重複播放或廣泛討論時 ,經常能夠吸引民眾對於此一議題的重視。 媒體本身在對於一些公共議題的 設定上,也具有導引的作用。當媒體 認為某一個議題或事件相當重要,加 以報導甚至是重複播放或廣泛討論時 ,經常能夠吸引民眾對於此一議題的重視。
例如:當媒體認為地球暖化此一議 題非常重要,值得大家關注,而不斷的 討論此一話題,或是播放相關之新聞和 影片,將會引起大眾對於 地球暖化現象的關心,進 而願意為減緩地球的暖化 盡一分心力。
三、媒體報導的正面與負面作用 (一)媒體報導的正面作用 1.提供訊息、介紹新知 2.設定議題、凝聚共識 3.揭露弊案、監督施政
(二)媒體報導的負面作用 1.提供的是片段而瑣碎的訊息。 2.重視市場占有率而忽視媒體道德。 3.失真或不公的報導,誤導閱 聽大眾。 聽大眾。 4.未能真正提供一個開放的公 共領域。
肆、媒體的社會責任 正因為媒體在現代民主社會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社會大眾對於媒體應該具有的社會責任及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具有的專業倫理,也有許多期許和要求。
一、新聞專業原則與媒體自律 (一)媒體專業原則 監督權威者、揭發不公義之事及為社 會各層面發聲,因此優質的新聞專業 (一)媒體專業原則 媒體的專業目標包括提供資訊、 監督權威者、揭發不公義之事及為社 會各層面發聲,因此優質的新聞專業 是從稱職的報導開始,稱職的報導建 立在報導的正確性之上。
新聞事實,或是想藉此影響民意,新聞 記者應該嚴守專業倫理的要求,儘可能 在報導中排除自己主觀的意見或是刻板 記者應避免因個人政治立場而扭曲 新聞事實,或是想藉此影響民意,新聞 記者應該嚴守專業倫理的要求,儘可能 在報導中排除自己主觀的意見或是刻板 印象。同時記者本身應該不斷充實自己 的知識,因為記者本身的無知會使更多 大眾缺乏知識和判斷力。
(二)媒體自律 媒體自律制度是指由媒體機構自行制定行為守則或規範,建立執行機構,並規定對於違犯者的懲處方式,這也是媒體為了確保新聞自由不受政治力干預的重要作法。不論是英、美或是我國,都有許多由媒體自己成立的組織,自行訂定公約或規範來約束同業的行為。例如:英國「新聞訴願委員會實務守則」、「中華民國報業道德規範」或是臺灣記者協會新聞倫理公約等,都是由媒體組織自行訂立的規範。
新聞倫理乃是建立在具有德行的行 為之上,這些和新聞倫理有關的德行包 括:精確、誠實、真相、客觀、公平、 平衡報導、尊重個人自主性等,能夠促 進民主的進程,並且 為公共利益服務。在 媒體自律的各種公約 中,幾乎都會將上述 的德行融入公約之中。
除了上述媒體專業與自律外,有些國 家如英國則以公共基金的形式,成立英國 國家廣播公司(簡稱BBC),獨立於任何 政治機構,如此一來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的 任何節目或活動,都可以不受當局的干涉 。同時它又非商業性機構,因此可以依據 媒體專業的原則,製播各種節目,服務公 共利益,而無須考慮收益。
二、大眾對媒體報導應有的判斷力 面對媒體所具有無遠弗屆的傳播力與影響力,除了媒體本身所進行的專業要求和自我規範之外,其實廣大的閱聽大眾,也可以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我國教育部也在2002年公布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宣示從小學到成人教育全面推動媒體識讀課程,以培養民眾具備主體意識,對於媒體傳播的內容能夠進行獨立思考、判斷。
媒體識讀教育的重點在於讓學習者認知到我們生活在一個由媒體建構的世界當中,閱聽大眾所接收到的訊息並非全是真理,它們有可能是人為形塑,而未必是真實自然的,另一方面,閱聽大眾也需要注意媒體報導的內容可能呈現的是媒體出資者的利益或理想信念,而並未真正保持客觀中立。
更重要的是,閱聽大眾應該扮演主動閱聽人的角色,對於媒體所傳播訊息的意義,可以由接收者自己決定,閱聽人可以不必完全接受,甚至可以拒絕或否定媒體所傳達的意義。
置身於一個各種媒體充斥的世界中, 我們的確需要仰賴媒體提供我們各種訊息 ,但是我們也需要對於這些媒體報導的內 容抱持質疑的精神。 身為一位高中生,我們應該努力培養 自己懷疑與批判的精神,成為一位主動的 閱聽人,並學習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尊重他 人表達意見的自由,如此才能真正成為一 個民主社會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