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地理试卷讲评 (综合题部分) 南京师大附中 葛翠兵 2010年1月29日
二、综合题 27.图17中弧线ABC为晨昏线的一段,阴影部分为黑夜,图18为地球极地俯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6°34′S 45°E A B C b a 0° 图17 图18 (1)请把图17中的晨昏线转绘到图18中,并用“ ”表示夜半球。(2分)
27.图17中弧线ABC为晨昏线的一段,阴影部分为黑夜,图18为地球极地俯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分析] 45°E (1)条件: A (2)图形特征: C ①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且切点以北的地区为黑夜; 66°34′S B 图17 ②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是45°E
27.图17中弧线ABC为晨昏线的一段,阴影部分为黑夜,图18为地球极地俯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结论: 66°34′S 45°E A B C 图17 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至南极点之间为极昼,北极圈以内则为极夜。 ② 45°E的地方时为0点或者24点。
(1)请把图17中的晨昏线转绘到图18中,并用“ ”表示夜半球。 (1)请把图17中的晨昏线转绘到图18中,并用“ ”表示夜半球。 (1)条件: 图18为地球极地俯视图 (2)图形特征: 图示的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图18中的中心点为北极点 (3)结论: b a 0° 结合以上分析,要完成此题需要确定两点:一是直射点的位置,尤其是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二是晨昏线的位置。 图18
由于夜半球的中央经线是45°E,时间为0时或者24时,而直射点所在经线的时间为应为12时,因此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经度=180°—45°=135°,而且是西经135度。
b a 0° N 135°W 45°E b a 0° 135°W 45°E
27.图17中弧线ABC为晨昏线的一段,阴影部分为黑夜,图18为地球极地俯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6°34′S 45°E A B C 图17 (2)此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是 ▲ 。 (3分)
提示: 利用第一题的相关结论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因此,南回归线上的太阳高度角最大为90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 (2)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北极圈以内出现极夜。(3分)
27.图17中弧线ABC为晨昏线的一段,阴影部分为黑夜,图18为地球极地俯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6°34′S 45°E A B C 图17 (3)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_ ▲__(快、慢),该季节南京的气候特征是 ▲ 。 分析: ①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附近,因此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3)该季节南京的气候特征是 ▲ 。 分析: ②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南京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它冬季气候的特征应该是低温少雨。
气候类型 冬季气候特征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寒冷干燥 低温少雨 温暖干燥
27.图17中弧线ABC为晨昏线的一段,阴影部分为黑夜,图18为地球极地俯视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6°34′S 45°E A B C b a 0° 135°W 45°E 图17 图18 (4)该日,a点昼长为 ▲ 小时,b点日出为 ▲ 点,a点在b点的 ▲ 方向(3分)。
b a 0° 135°W 45°E a点位于北极圈上,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为极夜,因此a点昼长应为0小时, b点位于赤道上,因为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因此b点的日出时间应为6点。 a点位于北极圈上,b点位于赤道上,因此a点位于b点的北方,又因为顺着地球自转方向是先到b点再到a点,因此a点位于b点的东方,所以a点在b点的东北方向。
28.图19中阴影部分表示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硅谷 乙 图19 (1)图中阴影所示气候类型是▲气候,其分布规律是▲。(3分) 图示信息分析: 图中阴影部分位于北纬30度以北,大约在北纬30度至40度之间,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基本规律,该地区应该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甲 硅谷 乙 结论: 图中阴影所示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
28.图19中阴影部分表示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硅谷 乙 图19 (2)比较该气候在甲乙两地分布的差异▲,并从地形的角度解释其原因▲。(3分) 分析: 比较同一气候在不同地区分布的差异,主要就是比较其分布范围的大小,而分布范围的大小又和地形、洋流等密切相关,本题只要求从地形的角度分析原因,主要就是分析地形是否起到阻挡作用。
甲 硅谷 乙 结论: 从图中可以看出,地中海沿岸面积广大,北美西岸面积狭小(1分) ,这是因为地中海沿岸山脉多呈东西走向,有利于西风深入(1分);北美西岸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西风的深入。 (1分)
28.图19中阴影部分表示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硅谷 乙 图19 (3)简述甲地区的一些国家大规模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最主要自然优势▲。(2分) 地中海气候区最主要自然优势应该是气候优势,尤其是它的光、热的优势。 分析: 结论: 热量充足(1分),光照强烈(1分)
28.图19中阴影部分表示某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硅谷 乙 图19 (4)意大利新工业区以▲ 为独特的发展模式,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体系。以“硅谷”为代表的高技术工业区发展的共性区位条件有 ▲ (4分)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独特发展模式称为工业小区 甲 硅谷 乙 分析: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独特发展模式称为工业小区 高技术工业区发展的共性区位条件主要从技术、交通、环境等方面去分析。 结论: 科技水平高(高素质人才多)(1分) 便捷的交通(1分) 优美的环境(1分)
(1)图20中①农业区是河套平原, 影响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 。(1分) 29.读图20和图21,回答下列问题。 110° 包头 ① 铁 煤 图21 图20 (1)图20中①农业区是河套平原, 影响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 。(1分)
从河套平原所在的区位分析影响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110° 包头 ① 铁 煤 分析: 从河套平原所在的区位分析影响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河套平原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区,属于干旱区。影响其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就是水源
(2)图21所示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 ,相对于图20所示地区其生产的最主要优势自然条件是 ▲ 。(3分) 29.读图20和图21,回答下列问题。 110° 包头 ① 铁 煤 图20 图21 (2)图21所示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 ▲ ,相对于图20所示地区其生产的最主要优势自然条件是 ▲ 。(3分) 分析: 图示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和苏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该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图21所示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季风水田农业 110° 包头 ① 铁 煤 图20 图21 结论: 图21所示地区农业地域类型主要是季风水田农业 它相对于缺水的图20地区的最主要的优势自然条件是夏季高温多雨,水热条件好。
(3)比较包头钢铁企业和宝山钢铁企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29.读图20和图21,回答下列问题。 110° 包头 ① 铁 煤 图21 图20 (3)比较包头钢铁企业和宝山钢铁企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
包头钢铁企业 宝山钢铁企业 优势区位条件 接近原料(铁)1 燃料产地(煤)1 市场广阔(1分) 交通便利(1分) 图21 图20 铁 煤 110° 包头 ① 铁 煤 图21 图20 包头钢铁企业 宝山钢铁企业 优势区位条件 接近原料(铁)1 燃料产地(煤)1 市场广阔(1分) 交通便利(1分)
(4)图20所示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5分) 29.读图20和图21,回答下列问题。 110° 包头 ① 铁 煤 (4)图20所示部分地区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5分) 原因的分析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图20 分析: 荒漠化——植被覆盖率低——降水少——气候干旱 荒漠化——沙漠的扩大——风、沙
结论: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异常) 地表植被稀少 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 地表多沙质沉积物(气候必答,给1分,其他答案点任答1点给1分,共2分) 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1分) 人类的不合理活动(2分,写出具体表现形式的最多给2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20世纪80年代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迅速由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成为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发达地区。 (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以 ▲ 型产业为主的工业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导致其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外,最重要的国际背景是▲ 。(2分) 图22
结论: 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它的优势是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因此首先发展的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读材料一,“珠三角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20世纪80年代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产业转移”,很显然,最重要的国际背景就是国际产业结构调整(1分)
(2)改革开放以后,三大经济圈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4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三:我国三大经济圈位置示意图22 (2)改革开放以后,三大经济圈一直是我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这些地区共同的优势区位条件有 ▲ (4分) 分析: ①区位条件分析主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对于工业来讲最主要的是社会经济因素。 图22
分析: ②三大经济圈的共同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理位置,社会经济条件主要从: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劳动力、科技水平等方面去分析。
结论: ①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②工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 ③市场广阔、对外开放度高④教育和科技水平高,劳动力素质高 ⑤国家政策的扶持 ⑥现代工业发展历史较长、基础设施较完善等。 (以上任答四点,答对1点得1分,其他答案合理也可以酌情得分。)
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目前,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正经历着从“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的新跨越。珠三角经济圈作为东部地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产业转型中实现了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的双突破。 (3)实现由“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新跨越的过程中,不断伴随着产业转移。当前东部地区移出的产业特点多为 ;这类产业转移对实现“效益东部”的影响有 。(4分)
分析: 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多样,但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它移出的产业也应该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结论: 移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有:技术含量低、高消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等(答对1点得1分,共2分)
东部移出产业是一种产业的转移,意味着东部地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局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3)实现由“速度东部”到“效益东部”新跨越的过程中,不断伴随着产业转移。当前东部地区移出的产业特点多为 ;这类产业转移对实现“效益东部”的影响有 。(4分) 分析: 东部移出产业是一种产业的转移,意味着东部地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局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图22
结论: 有利影响: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缓解土地、水源、资源、能源相争的矛盾;缓解环境污染压力; 不利影响:部分劳动力就业矛盾加剧等。 (从经济、生态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即可,答对l点1分,共2分) 。
31.阅读下列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15分) 图23 1949—1978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图24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 ▲ ,改革开放以后,江苏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 ▲ 。(3分)
总趋势的判断主要是开始和结束年份的数值的比较。 图23 1949—1978年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图24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总趋势的判断主要是开始和结束年份的数值的比较。 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1分) 结论: 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2分)
(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 ;苏南和苏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是 ▲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6分) (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 ;苏南和苏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是 ▲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6分) 20世纪末江苏省小城镇分布示意图 分析: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图24表示这一时期江苏城市化进程。 小城镇空间分布特点主要从不同区域分布的疏密程度以及影响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等方面去分析。
结论: 仔细阅读和分析图例及全图可以看出,苏南地区小城镇密度高于苏北, 另外从图中还可以看出主要交通线沿线小城镇密集。
(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 ;苏南和苏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是 ▲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6分) (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 ▲ ;苏南和苏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是 ▲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6分) 20世纪末江苏省小城镇分布示意图 分析: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图24表示这一时期江苏城市化进程。 小城镇数量的多少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又和工业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结论: ①苏南城市化水平高、起步较早(目前速度无法比较,不能答速度快慢)(2分) ②苏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北,近代历史上苏南地区工业发展历史长(2分)
(3)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3分) 资源 土地(耕地)资源锐减、 生态 土地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 人类生活 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 任答三点,答对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3分
(4)在江苏省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分)。 分析: 减轻影响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已经造成的影响而言的,因此可以采取对诊下药的方法进行分析。 规划 节能 节水 绿化 防治污染 ①加强城市的科学合理规划 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景观保持协调,建立良性循环
规划 节能 节水 绿化 防治污染 ④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⑤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⑥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任答三点,答对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3分。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