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立溪口國民中學 辦理96年度推動自由軟體學校資訊融入教學 領域:社會 學期:96-1 年級:7年級 單元:溪口鄉簡介 教師:張雅梁
社會文化 一、文化的意義 二、文化的內涵 三、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四、文化與生活 五、溪口鄉文化介紹
一.文化的意義 1.文化的意義:文化是指人類因應生存的需要而發展出來的一套生活方式。 2.人類所創造出來的一切事物,都屬於文化的範圍。
一.文化的意義 3.由歷史觀點來看,文化是人類努力創造的成 果。經過長期的累積,代代延續,形成具有 特色的傳統。 4.具體的說,文化包括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 的知識、信仰、道德、法律和風俗習慣等。
【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 本土文化 外來文化 大多數人所共同接受與遵行的主流價值和概念。 社群中其他小團體所發展出不同於主流文化的價值型態
二.文化的內涵 宗教信仰、哲學思想、崇尚真善美。 法律制度、校規、習俗 交通工具、房屋建築、通訊方式、服裝式樣
三.文化傳承與創新 社會成員若願意認同自己的社會文化,建立共識,自然會新舊交融,發展出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新文化。
四.文化與生活 1.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漸富裕,人們更加重視文化生活。 2.近年來,政府對提倡文化生活不遺餘力。例如:舉辦各類藝文活動、鼓勵地方民俗活動。 3.提昇文化生活是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責任。 4.文化無好壞優劣,對各種文化都應該以尊重與包容的態度面對,既能保有豐富的多元文 化,也能解決因文化差異帶來的歧異與衝突
四.文化與生活 文化交流時應考慮自身社群主流文化的重點,不應一昧接受西方強勢文化,而放棄傳統的文化特色。這樣會造成文化斷層,影響未來的發展。
四.文化與生活 未來的多元社會,文化交流將越頻繁, 文化的獨特性將成為競爭的重點
五.溪口鄉文化介紹 美哉溪口 1.溪口鄉地理位置 2.溪口鄉人文歷史 3.宗教信仰 4.文化產業 5.溪口鄉文化生活館
1.溪口鄉地理位置
2.溪口鄉人文歷史 先民在石龜溪兩岸登陸,藉水運之便,先在岸邊建 立據點再向內陸發展,如大埤鄉的新街(今大徳村)、 大林鎮的走猪港(今湖北里早知)等曾經是石龜溪內 陸河港,均繁華一時。由石龜溪上岸的先民大多數係 客家籍,溪口鄉住民也是由閩粵兩省移來,而小部份 廣東語言早經同化福建,而使原先民之客家語言及文 化風俗習慣日漸式微,出現鄉土文化傳承之危機。
3.溪口鄉宗教信仰 溪口鄉柴林村開元殿是鄉民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主奉民族英雄鄭成功。開元殿的興建頗具傳奇,建廟之初,開台尊王鄭成功神像,由鄭家祖先鄭士回從大陸迎回台灣,迄今餘年,一直供奉在柴林村鄭氏家宅。民國56年(1967)農曆春節前後,村人每於夜晚,望見一盞紅燈由遠處飛入鄭家廳堂;在那幾天當中,鄭家香爐無故多次發爐。遂於正月初日晚上扶輦,多輪番上陣卻不見動靜,直到由鄭武財扶輦,神威大作,攆轎發出強大力量,任誰皆無法讓其停止。許久,開口用日語指示,經過翻譯得知,開台尊王承領玉旨,要在本地濟世救人。此消息一出,不數日傳遍全省。此後,香火鼎盛,各地前來膜拜之信徒,絡繹不絕,蒙恩信眾,不計其數。
4.溪口鄉文化產業 「踢毽子」與「擲陀螺」
4.溪口鄉文化產業 溪口的名產-鵪鶉 鵪鶉蛋製作過程: F:\溪口生活館資料\鵪鶉蛋製作過程.doc
4.溪口鄉文化產業 酸菜 每年10月、11月入冬後種植的芥菜,收割採收後先曝曬一天,再放入直徑十五台尺、深九台尺近一丈的大水泥槽內,像一口特大號的井,舖一層芥菜撒一層鹽巴,層層堆疊,最後水泥槽上方再蓋上兩層塑膠布,用大石頭密密壓實,使槽內密不透風,經過數十天左右才開封取出,經再加工處理後,即成為口味獨特令人回味無窮的溪口有名特產。
4.溪口鄉文化產業 鳥仔餅的由來
4.溪口鄉文化產業 特色產業-圓藺草蓆 溪口鄉曾是國內「圓藺草」的主要產區,「圓藺草蓆」也是溪口特色產業之一,主要外銷日本,把它視為台灣檜木一樣珍貴,只是隨著時代發展,草蓆產業沒落,編製草蓆的盛況不在,目前僅存溪北村的陳永豐一家業者在苦撐,勉強維持這項溪口鄉的傳統產業。
竹編王國--竹簍是外銷大宗 4.溪口鄉文化產業 竹簍以桂竹為素材,竹材剖成長條細片狀後,須由工人烤軟打彎,再讓熟練的師傅編製竹片,最後把厚竹片套上編仔的半成品、綁上鐵絲後,竹簍即告完成,過程全以手工處理。 天赦庄竹編產業興盛時期,曾被封為竹編王國,後來竹編被塑膠和紙箱取代後,天赦的竹編產業漸走下坡,一家家竹編廠相繼歇業,如今只剩兩家竹編廠。
4.溪口鄉文化產業 手工拉麵師傅--何信魁 以純手工拉製麵線,自產自銷,他說,製造細細的麵線,首先以中筋麵粉加鹽揉拉,而且,一開始拉麵就不能停止,在拉成細麵時,還要上架曝曬40 分鐘以上,才能製作鄉土味極濃的傳統食品。
5.溪口鄉文化生活館 在文建會的政策中,將鄉鎮圖書館轉型為地方的「生活學習中心」,一直是重要目標之一。而「溪口鄉文化生活館」就是一座具有圖書館、藝文推廣及客家族群文化保存等多功能的鄉鎮生活學習中心,於民國九十六年底正式啟用,成為全國第一個具綠建築概念的圖書館與文化館,也是首座鄉鎮市圖書館轉型為「地方文化生活學習中心」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