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
田园诗: 指以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篇。陶渊明的田园诗,多方面描写田园景色和农村生活,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也表现了诗人参与农村劳动的感受,以及与农民的愉快交往。本来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异趣,但随着南朝齐谢脁山水诗注意表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田园诗与山水诗的界限遂渐渐模糊。人们一般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可见其合流的趋势。
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诗歌可分为田园诗和咏怀诗、咏史诗两类。田园诗多方面地描写了农村景色和农村生活,可分三方面: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恬美静穆和他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部分以极大的热情歌咏了农业劳动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建立起来的友谊;还有一部分表现了农村的凋敝和自己的穷困生活,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志趣,并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人生理想。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和左思的传统,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以及对时政的关心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曲折暴露了社会政治的黑暗。值得注意的是,田园诗有抒怀的内容,咏怀、咏史之作也不乏景物描写,两类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诗歌的风格是平淡自然。 一是平淡与醇美的统一,陶诗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思想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意味隽永,淡而有味。 二是情、景、理的统一,陶渊明善于用白描及写意的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成高远,不纯客观地刻划景物,在他的笔下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体现着诗人的性格
陶渊明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对诗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不仅开创了田园诗,而且前所未有地将日常生活表现得情趣盎然,富有诗意,扩大了诗歌的题材;他创造了平淡自然的诗歌意境,为后人树立了诗歌艺术的更高标准。
在诗歌的形式方面的创造, 一是用新鲜活泼的内容给四言诗这种呆板僵化的形式注入新的生命; 二是发展了五言咏怀组诗,根据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命题,如《咏史》、《饮酒》、《咏贫士》、《归园田居》等,分类更加细致,在组诗的内部结构安排方面,有较前人更具匠心。 陶诗不为时人所重,唐代田园诗派兴起,奠定其地位,赵宋以后陶渊明备受推崇,确立了一流大家的地位。
饮酒⑴ 结庐在人境⑵,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⑶。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⑷。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⑶。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⑷。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⑸。
结庐在人境⑵,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⑶。 ⑴饮酒:本题共二十首,诗前有序,称这些诗都是酒后所为,故总题为《饮酒》。这里选的是第五首。 ⑵结庐:建造住宅。 人境:人们聚居的地方。 ⑶“心远”句:意思是心既摆脱了尘俗,自然会觉得所处地方的僻静。尔,如此。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⑷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⑸。”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⑷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⑸。” ⑷南山:指庐山。 ⑸“此中”二句:意思是从此时此地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真趣,想要说出来,却又觉得无法也无须明白地说出来。此二句用《庄子·齐物率》语:“辩也者,有不辩也,大辩大言。”真意,真趣。
分析 本篇写优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精神与自然景物契合无间。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车马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境。
归园田居⑴ 少无适俗韵⑵,性本爱丘山⑶。 误落尘网中⑷,一去三十年⑸。 羁鸟恋旧林⑹,池鱼思故渊⑺。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後檐⑽,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⑾,依依墟里烟⑿。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⒀。 久在樊笼里⒁,复得返自然。 ⑴归园田居:本题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一、第三首。
少无适俗韵⑵,性本爱丘山⑶。 误落尘网中⑷,一去三十年⑸。 ⑵适俗韵:合于世俗的性情。 ⑶丘山:指大自然。 ⑷尘网:尘世的罗网,此指仕宦。 ⑸三十年:一说应为“十三年”。从作者任州祭酒到辞彭泽县令,恰好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⑹,池鱼思故渊⑺。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⑻。 ⑹羁鸟:被束缚于笼中的鸟。 ⑺池鱼:养在水池中的鱼。 ⑻守拙:不善于做官称作“拙”,与做官要逢迎取巧相对。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後檐⑽,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⑾,依依墟里烟⑿。 ⑽罗:排列。 ⑾暧暧(ài):日光迷蒙的样子。 ⑿依依:轻柔上升的样子。 墟里:村落。 烟:炊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⒀。久在樊笼里⒁, 复得返自然。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⒀。久在樊笼里⒁, 复得返自然。 ⒀“户庭”二句:意思是归居后没有尘俗杂事相扰,因而有很多闲暇。虚室,空虚的房屋,引申为内心寂静。 ⒁樊:关鸟兽的笼子,比喻尘网。
分析 本篇写诗人归田后的劳动生活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勾勒出一个披着月色,从草木丛生的山径上荷锄归来的劳动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