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為分析改善學童的能力
目標 基本的行為理論 分析行為的方法 如何改變兒童的行為 建立良好的關係 兒童常見的行為問題 使用行為技巧改善常見的問題 介紹0-6歲的部份語言及概念發展 如何應用不同的提示技巧 回應及獎勵 利用「行為分析」改善學童的語言及概念 邀請學童為實習對象 www.therapists.com.hk
1. 基本的行為理論
人的行為是受環境所決定 傳統的行為改變理論 巴夫洛夫(I. P. Poavov)所發表 的古典制約理論 skinner的操作制約 行為改變方法由來 傳統的行為改變理論 巴夫洛夫(I. P. Poavov)所發表 的古典制約理論 skinner的操作制約 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 人的行為是受環境所決定
常見幼兒不恰當行為: 打人、推擠、搶玩具、不遵守規則、 擲物件、尖叫、吼叫、不合群、過於 固執等等………….. 幼兒的不恰當行為 常見幼兒不恰當行為: 打人、推擠、搶玩具、不遵守規則、 擲物件、尖叫、吼叫、不合群、過於 固執等等………….. therapists.com.hk
基本行為法則:效果律(Law of Effect) 人的行為複雜及千變萬化,但亦有一定的規律。 簡單來說,當我們作出一個行為(無論是理想或不恰當 的行為)之後,隨之而來是正面的、鼓勵的回應(例如 讚美或獎勵),將來我們再做這個行為的機會就會增加; 相反,當我們作出一個行為之後,隨之而來是負面的、 否定的回應(例如批評或責備),甚或沒有回應,將來 我們再做這個行為的機會就會減少。 www.therapists.com.hk 6
行為 正面 / 鼓勵的回應或後果 效果律(Law of Effect) 7
行為 負面 / 否定的 回應或後果 效果律(Law of Effect)
效果定律 例子:兒童主動回答問題後,無論他答對 或錯,家長都很正面地讚賞他的主動和嘗試, 將來兒童再主動回答問題的機會就會增加; 相反,假如兒童回答之後,家長批評他, 將來兒童再主動回答問題的機會可能會減少。 9
第二部分 分析行為的方法
2. 分析行為的方法 a.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和功能 兒童的行為動機比較簡單,主要為: 爭取喜歡的東西, 例如: 讚美、注意、物質獎勵、活動等 (2) 迴避不喜歡的東西 例如: 責備、忽視、懲罰、討厭的活動等
能夠掌握兒童行為背後的動 機,就可幫助家長決定應該 採用那些方法去改他們的行 為,亦可讓家長預計採用那 些方法會比較有效和那些方 法將會徒無功。
b. 分析行為的前因及後果 一個行為 (Behaviour) 的出現,通常都有前因和後果。 前因(Antecedent) 是指曾經在行為出現之前發生的事, 這些事件(包括人物、環境、事情)可能是誘發這個行 為的因素;後果(Consequence) 是指行為出現之後有何 事發生,例如兒童會否得到一些獎勵或失去一些權利。 前因和後果,往往是影響一個行為會否發生的重要因素。 如果能充分了解行為的前因和後果,就能掌握如何改變 這個行為的重要線索。這套分析行為的方法,我們稱之 為「ABC 行為分析法」。 13
「ABC 行為分析法」 行為(Behaviour) 後果 (Consequence) 前因 (Antecedent) .有甚麼事發生? .通常在何時發生? .通常在何地發生? .有甚麼人在場? .發生了甚麼事? .其他人說了/ 做了甚麼? .兒童說了/ 做了甚麼? 行為(Behaviour) 後果 (Consequence) .有甚麼事發生? .兒童可從中得到甚麼? .兒童可避開甚麼? 14
ABC 行為分析法 (成人) A B C 環境 表現 回應
ABC 行為分析法 (兒童) A B C 環境 表現 回應
第三部分 如何改變兒童的行為
如何改變兒童的行為 家長在處理兒童的行為問題時,容易側重如 何去減少不恰當的行為,而忽略了如何去鼓 勵理想的行為。事實上兩者同樣重要,因為 當兒童的理想行為增加之後,自然就會較少 時間及機會去進行不恰當的行為。所以當家 長參考以下方法時,應留意將各種方法互相 配合,靈活地運用。
改變行為 前因 後果
改變前因方法 1. 訂立守則 數目適量 ― 最多三至四條 合理及容易跟從 ― 要配合兒童的年齡及發展 能夠實際執行 ― 留意客觀環境的限制 用正面的字眼 ― 指示兒童「不要」做某些行為, 只能停止不恰當的行為 沒有教導他正確的做法-兒童沒有學懂應該要 怎樣做,很快又會故態復萌
「不要大叫」改為 「保持安靜」或「輕聲說話」 「不要亂跑」改為「慢慢走」 例如: 家長必須 1. 維持公平原則,所有學童都要遵從所訂的守則。 2. 訂立規則之後,所有家長亦應一致執行。
專心的規則 眼 耳 口 手 腳 坐姿
不要問兒童「得唔得?」或「好唔好?」 等問題,避免讓兒童有機會說「不」。 2. 給予提示 / 指令 訂立守則後,兒童未必即時跟從,那就 要利用提示 / 指令,提醒兒童遵從守則。 給予提示 / 指令時:留意說話要精簡,例 如:「先舉手,然後答問題」,避免長篇 大論。 不要問兒童「得唔得?」或「好唔好?」 等問題,避免讓兒童有機會說「不」。
給予提示 / 指令的步驟: 走近兒童,呼喚其名字 給予時間讓兒童合作,約5至10秒 彎身到兒童的高度,取得其注意 給予簡單、直接、清楚的指示,讓兒童明白應該怎 樣做 兒童願意合作,稱讚或獎勵他或 兒童拒絕合作,重複提示或指令
兒童在有選擇權的時候,通常比較容 易順從及合作。 例如可讓兒童在三款小食中選擇其中 一款,或在兩項活動中選擇其中一項。 3. 給予有限度的選擇權 兒童在有選擇權的時候,通常比較容 易順從及合作。 例如可讓兒童在三款小食中選擇其中 一款,或在兩項活動中選擇其中一項。 給予兒童有限度的選擇權,可避免兒 童因為堅持得到某樣東西而發脾氣。
當預測到兒童將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家長可嘗 試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兒童投入另一項活動。 4. 分散注意力 家長如果能夠預計兩個兒童會因爭奪某件玩具 而起爭執,家長可以拿出另外兩件有趣的玩具嘗 試分散他們的注意力。之後亦可引導兒童交換玩 具,學習互相分享。這個方法尤其適合用於年紀 較小的兒童身上。 當預測到兒童將出現不恰當的行為,家長可嘗 試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引導兒童投入另一項活動。
5. 避免兒童有無聊的時間 兒童在一些空檔的時間,很容易會因為閒 著無聊而搗蛋。家長可給兒童安排一些吸 引或有趣的活動,避免他們因為百無聊賴 而出現不恰當的行為。 例如兒童正在走廊排隊等候洗手,家長可 引導他們一邊唸詩或唱兒歌,一邊做動作。
改變後果的方法 後果是指行為出現之後發生的事,正 如前文「效果律」所提及行為發生之 後的回應性質(正面的 / 負面的), 會強化或減少這個行為再發生的機會。 所以想增加兒童的好行為,就要用正 面的回應去鼓勵他們;相反,就要用 否定性的方法去減少不恰當的行為。
改變後果方法 減少不恰當的行為 鼓勵好行為
(一)鼓勵好行為: 後果是指行為出現之後發生的事 效果律: 行為發生之後的回應性質(正面 的 / 負面的),會強化或減少這個行為再 發生的機會。所以想增加兒童的好行為, 就要用正面的回應去鼓勵他們;相反,就 要用否定性的方法去減少不恰當的行為。
多用描述性稱讚,讓兒童明白因為做了甚麼行 為而得到讚賞。 避免帶貶意的稱讚,例如: 「原來小聰都懂得排隊,這樣才是好孩子嘛」。 因為同一句說話,既有讚賞「現在懂得排隊」的 意味,但又帶有批評「從前不懂排隊」的含意, 會令兒童覺得混淆,難以理解究竟家長是稱讚或 是怪責自己。 不要怕「讚壞兒童」,因為只有 當兒童做了不恰當的行為,家長也稱讚他,那才 會被「讚壞」。 兒童表現好時,應該給予讚賞。 即使兒童未能成功做到,亦要稱讚和鼓勵他的嘗 試和努力。
正面的注意包括向兒童微笑、眨眼、看 著他活動、豎起拇指稱讚他、輕拍他的肩 膀或摸摸他的頭等。但亦要留意這些表達 方式是否兒童所喜歡或接受的。 2. 目光注視 / 動作鼓勵 正面的注意包括向兒童微笑、眨眼、看 著他活動、豎起拇指稱讚他、輕拍他的肩 膀或摸摸他的頭等。但亦要留意這些表達 方式是否兒童所喜歡或接受的。 兒童表現好的時候多加留意,可避免兒 童因為缺乏別人的關注,刻意搗蛋來吸引 他人的注意。
1. 有趣或吸引的活動,例如踏單車、玩玩 具等。 3. 給予獎賞 獎賞可包括: 1. 有趣或吸引的活動,例如踏單車、玩玩 具等。 2. 當那些好行為變成習慣之後,家長就可 逐漸減少給予獎賞的次數(但仍可用口頭 讚美鼓勵兒童)。
不用擔心給予獎賞會令兒童變得依賴獎勵或 物質主義,因為我們在協助兒童建立行為習 慣時,須要給予正面及肯定的回應,讓他們 明白那些行為做得。 每個兒童的喜惡也不一樣,對一個孩子吸引的 東西,另一個孩子未必喜歡,所以給予獎賞 時要留意個別的喜好。給予獎賞時,要讓 兒童明白因為做了甚麼而得到獎勵。
五種獎賞增強物 消費性增強物:例如糖果、餅乾、飲料、水 果等可吃的東西。 活動性增強物:例如戶外活動。 操作性增強物:例如個人喜歡玩的玩具等。 擁有性增強物:使個人持有的東西,例如行 為表現好就送他一支筆。 社交性增強物:指個人所喜歡接受的語言或 身體刺激,例如口頭讚美、擁抱等。
兒童表現好的時候,可在行為獎勵表上 蓋印或貼上星星。當累積到某個數目時, 就可換取獎賞,例如有趣的活動或物質獎 勵,藉以鼓勵兒童的好行為。 4. 行為獎勵表 兒童表現好的時候,可在行為獎勵表上 蓋印或貼上星星。當累積到某個數目時, 就可換取獎賞,例如有趣的活動或物質獎 勵,藉以鼓勵兒童的好行為。 行為獎勵表可以個人為單位,亦可以小 組或全班為單位。
使用行為獎勵表的步驟: 家長可以預備一個行為獎勵表,並向 兒童解釋行為獎勵表的功用。與兒童 商討「目標行為」和「獎勵」的內容, 如何才能得到獎勵,並填寫在獎勵表 上。每當兒童做到目標行為,就在獎 勵表上蓋印或貼上星星,並且稱讚他。 當蓋印或星星累積到指定數目之後, 就給予獎勵。
開始運用行為獎勵表時,目標不要訂得太 高,要讓兒童容易得到獎勵,讓兒童建立 成功感,之後才慢慢提高難度。 使用行為獎勵表的要點: 開始運用行為獎勵表時,目標不要訂得太 高,要讓兒童容易得到獎勵,讓兒童建立 成功感,之後才慢慢提高難度。 填寫目標行為時,要簡單、明確及具體, 並用正面的字眼,例如:「先舉手,然後 回答問題」,而不是「上堂時要乖」或 「不要大叫大嚷」。
1. 刻意忽視 試用 ABC 行為分析 A- B- C- (二) 減少不恰當的行為: 對於處理一些較輕微及刻意吸引他人注意的行 為,例如扮鬼臉或扭計發脾氣,特別有效。 試用 ABC 行為分析 A- B- C-
觀看片段 我們在訓練中經常遇到 1.不合作上課 2.發脾氣 3.甚至「出位」、 「訓地」 你會怎麼辦?
2. 合理後果 兒童做了不恰當的行為,可以選擇一個配合當 時情況的後果,利用剝奪權利的方法(例如取 去引起問題的物件或中止正在進行的活 動),來處理兒童的行為。 theraists.com.hk 42
3. 冷靜時段 清楚說明兒童做了甚麼不恰當的行為,而要進行冷靜時段, 例如:「你上課時不斷談話,現在要到冷靜角五分鐘。」 帶領兒童到冷靜角,指示他安坐一段特定的時間(兩歲的孩 子約須安坐一分鐘,三至五歲的孩子約兩分鐘)。 不用教訓兒童或與他爭辯。 冷靜時段期間,不要給予兒童任何注意。 若兒童能在指定時間內保持安靜,讚賞他並讓他重新投入活 動; 若兒童未能保持安靜,可考慮採用以下提到的「隔離時段」。
4. 隔離時段 當兒童做出一些嚴重不恰當的行為,例如破壞物件 或傷害別人,又或者不肯在冷靜時段內安靜下來, 家長便可採用隔離時段。做法大致與冷靜時段相 同,分別在於要將兒童帶離活動進行的地方,與 其他人分隔開。 進行隔\離時段的地方應是: ◆ 沉悶的,沒有任何有趣的物品 ◆ 安全的,沒有任何危險的物品
其他可考慮的地方,例如: 教員室 / 辦公室的一角; ◆ 課室外的走廊。 ◆ 校長室門外;
給予冷靜角後仍然發脾氣 家長可以怎樣做? 如何改善? 給予時限 給予預告 給予解釋
連續漸進法(Successive Reinforcement)與塑造 (Shaping) 美國心理學家斯肯納設計了連續漸進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 用以實驗研究包括一連串反應的學習。此法使用的程序是: (1)先把要求個體學習的目標行為列舉出來(如訓練智能較低兒童 自己上桌吃飯); (2)開飯前他會自行走向飯桌(第一個反應)時,立即予以獎勵 (強化); (3)他走向飯桌而且自行坐上座位(第二個反應)時,立即予以獎勵; (4)坐定後自行拿起湯匙(第三個反應)時,立即予以獎勵; (5)用湯匙自行吃飯(第四個反應,亦即目標行為)時,立即予以獎勵 像此種類似“分解動作”的方式,逐步漸進,最後將多個反應連貫在一起形成複雜行為的方法,稱為塑造(shaping)
立即強化(immediate reinforcement)連續強化(continuous reinforcement) (1)立即強化(immediate reinforcement)與延宕強化(delayed reinforcement);前者指個體表現正確反應後,立即提供強化物,後者指表現正確反應後,過一段時間之後才提供強化物。根據實驗研究發現,前者效果優於後者。 (2)連續強化(continuous reinforcement)與部份強化(partial reinforcement); 前者指個體出現正確反應後,均提供強化物,後者僅選擇在部份正確反應之後,提供強化物。根據實驗研究發現,後者效果優於前者。 (樂國安,1982)
第四部分 建立良好的關係
建立良好的關係 以上提到的各種方法,可有效地 鼓勵孩子的理想行為及減少不恰 當的行為。但只是知道技巧並不 足夠,孩子是否接受你的管教, 有時要視乎家長與家長及幼兒的 關係。家長可與幼兒建立良好的 關係,令管教變得更容易。 50
良好的關係的元素 1. 多與孩子溝通 2. 表達關懷 3. 維持公平原則 51
第五部分 兒童常見的行為問
視覺 聽覺 觸覺 本體 前庭 上課 進食 到街外 日常生活 社交活動 53
行為與感覺統合之關係 視覺 聽覺 觸覺 本體 前庭 低敏 尋找及特別喜歡某種顏色 尋找及特別喜歡某種聲音 喜歡用手摸不同的物件,如:絲巾 在沉悶時搣手指、搖腳 突然自我轉動、搖晃 過敏 害怕會閃光的東西,如:閃光棒 害怕聽到高頻的聲音,如:風筒聲 逃避某種質感,如:絨毛 專心時特別喜歡某種姿態,不喜歡轉變姿態 害怕玩鞦韆 therapists.com.hk 54
第六部分 使用行為處理改善常見的問題
使用行為技巧常見的問題 1. 意外獎賞了問題行為 上美勞活動時,小明因為取不到喜愛的橙色手工 紙,坐在地上大發脾氣。老師為免影響課堂進 度,並希望小明盡快平靜下來,唯有請另一位 同學將橙色手工紙讓給他。 試用 ABC 行為分析 A- B- C- 56
2. 忽視了好行為 盈盈遵守紀律,自動自覺地做堂課,老師因而放心, 沒有理會她。相反,小聰在課室搗蛋,並拒絕做堂 課,老師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小聰身上。盈盈舉手, 想告訴老師已經完成堂課,老師也無暇回應。 試用 ABC 行為分析 A- B- C- 57
3. 倒轉了行為和獎勵的次序 樂樂不斷把玩文具或四處張望,沒有專心做堂課。其 他兒童完成堂課後預備吃茶點,只有樂樂還未完成。 樂樂遂向老師要求:「老師,我肚子很餓,我想吃 完茶點才做堂課。」老師見樂樂這樣要求,便先給 他吃茶點,期望他吃完茶點後會再完成堂課。 根據行為法則,永遠都是「先行為、後獎勵」。千 萬不要倒轉次序,否則只會徒勞無功;甚至可能會 令兒童越來越懂得與老師討價還價。 58
4. 回應 / 後果與行為發生的時間相隔太久 上常識課時,小寶與彤彤不斷談話,老師屢勸不 果,但沒有即時採取行動。下課後,老師才要 小寶和彤彤進行冷靜時段,不能參與遊戲,小 寶與彤彤顯得不服氣及不明所以。 無論是讚美、獎勵,抑或是合理後果、冷靜時 段,都要在行為發生之後即時執行,才能達到 最佳效果,切忌相隔一段時間之後才進行。 59
5. 給予非鼓勵性的獎勵 家長與小強訂立行為守則,要求小強回答問題前 要先舉手,並設立行為獎勵表。小強表現良好, 家長讓他看圖書以作獎勵,可是小強顯得非常抗 拒:「媽媽,我不喜歡看圖書!」 每個兒童的性格、興趣、喜惡都不一樣,所以無 論家長利用獎勵去鼓勵兒童的好行為,或利用方 法去減少兒童不恰當的行為,都要先了解兒童的 喜惡。 60
Antecedent 前情 Behavior 行為 Consequence 結果 A B C 玩具 哭 有得玩 禮貌 冇得玩 唔想玩 未能成功
7. 介紹0-6歲的部份語言及概念發展
零至六個月 感官反應期 (感官包括視、聽、 觸、 味、嗅覺) 以哭聲來表達需要 發出喜悅的笑聲
零至六個月 語言能力指標 對聲音有反應 能追視/ 注視眼前的物件 能發出不同的哭聲表達不同需要 能發出近似語音的聲音
零至六個月 家長提供「視」、「聽」經驗 玩具可以包含不同的「視」、「聽」剌激 家長示範發聲(重複相同或不同的音節),並讓孩子模仿
六至十二個月 社交反應期 以發聲、微笑或身體活動來引起及回應溝通 藉探索環境來了解不同事物
六至十二個月 語言能力指標 對自己姓名作出反應 尋找聲音來源並以不同表情及動作回應 有意識地發聲及做動作與成人溝通 跟成人建立共同專注及保持眼神接觸
六至十二個月 鼓勵及不應阻止兒童探索環境及身邊的事物 與兒童玩社交遊戲/身體遊戲,建立輪流作轉、目光接觸及發聲能力
一至兩歲 詞彙運用期 由手語期進至口語期 理解能力優於表達能力 模仿能力高
一至兩歲 語言能力指標 明白日常指令及常用物件的名稱 會用動作和近似單字來表達特定意思 會說出不同的單詞 會表達不同的溝通意圖
一至兩歲 家居訓練 擴闊孩子的生活經驗 鼓勵孩子跟從簡單指令 家長要用簡單直接的說話為孩子描述 物件/動作的名稱 跟孩子溝通可配合手勢及動作 家長要用簡單直接的說話為孩子描述 物件/動作的名稱 跟孩子溝通可配合手勢及動作 家長要對孩子任何的溝通行為作即時回應 跟孩子一起唱兒歌及模仿動作
二歲至三歲 開始明白並回答 「乜嘢?」, 「邊個? 」 , 「邊度? 」的問題 跟從兩部至三部的指令 能回答「做乜嘢?」的問題 開始明白並回答 「乜嘢?」, 「邊個? 」 , 「邊度? 」的問題 能回答「做乜嘢?」的問題 能回答「係唔係? 」的問題
二歲至三歲 能運用有/冇、未/咗、可以x/唔可以x 能運用上下、出入 能運用大細、長短、高矮 開始用詞語組成二至三個字的短句 能說出自己的名字
三歲至四歲 能跟從三部至四部指令 能回答 「邊個?」 , 「邊度?」的問題 能回答簡單 「幾多?」 , 「點解?」 的問題 能運用四至五詞句 能運用較複雜的句子 能使用連接詞如:同埋、跟住、然後等
三歲至四歲 能理解及說出一些簡單的因果關係 對掌握抽象性的概念如:顏色、方位、數量、分類等 能運用前後 能運用長短、肥瘦、厚薄、粗幼 能掌握 “你我”的概念、用 “我” 來代表自己
四歲至五歲 能回答 「點解?」、「點算?」、「點樣?」、「幾 時?」的問題 能跟從含有「除咗、所有」、 「2項條件」的指令 能跟從四部至六部的指令 能明白概念如: 「時間、前/後、左/右、側邊、中間」 語句發展漸趨成熟, 能運用較完整的句子
四歲至五歲 能應對日常的對話 運用邏輯思考如:擴散性及歸納性思維 於一分 鐘說出5-8項同類物件 運用邏輯思考如:擴散性及歸納性思維 於一分 鐘說出5-8項同類物件 能明白及說出事物的關係 如「排序、比較、相同」 能運用語言作思考, 回答一些假設性的問題「如果…?」 能敘述過去的事情/故事
五歲至六歲 能跟從含有「主動」或「被動」的指令 能跟從含有「左右」的指令 能跟從含有兩項條件「Double Negative」的指令 聆聽故事後,能回答有關故事的問題 能運用複句如:如果、就;一邊、一邊;雖然、但是;將字句等等
五歲至六歲 敍述故事時,內容包括:時間、人物、地點、起因、 經過、人物心情、人物對話、人物想法/ 計劃、結果 能報告剛剛發生的/以往發生的事件 能簡單地分享生活經驗
8. 如何應用不同的提示技巧
模仿 1. 直接模仿 你講乜我講乜 例子: 蘋果蘋果 姐姐食蘋果姐姐食蘋果 食佐未呀?食緊食緊 手勢(食)手勢(食)
模仿 2. 間接模仿 提供和相標相近的例子讓小朋友參考 例子: 姐姐食蘋果, 咁爸爸呢? 爸爸食pizza
口頭 1. 問句 利用問題幫助小朋友組織 例子: 用乜野切蛋糕呀?用刀切蛋糕 受傷點算呀?欣欣你有冇試過流血呀?咁媽咪幫你貼咩呀? 受傷要貼膠布
口頭 2. 提供選擇 提供不同的答案(2/3/4選1) 留意可選擇的答案的相近性 留意小朋友是否懂得回答選擇性問句
口頭 3. 字頭 起字頭 例子: 香…香蕉 陳…陳姑娘早晨 倒…倒橙汁…(喺)…杯…(度) 同…同埋 因…因為
自發 最終目標
9. 回應及獎勵 回應 – 擴張 Expansion 延展 Extension
10. 利用「行為分析」改善學童的語言及概念
A B C 前情 行為 結果 回應 -擴張 -延展 提示 模仿
11. 邀請學童為實習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