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看待死亡 高雄班/施芳雅 2011.12.31
壹. 哲人看待死亡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人是向死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 海德格指出,人必須正視死亡,從恐懼中明白自己活著的重要性。 為自己計劃未來時,必須包括死亡。人不該衹接受生命,而拒絕接受死亡。 死亡與生是一體的,死亡不可免,隨時會降臨,那就學習與它共處,所以人應隨時準備死亡。
哲人看待死亡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年-1626年 「死亡之於年青人,總是遙不可及的吧。年青人甚至於認為死亡是别人的事,是老人的事,却不曾想過自己也将不可避免地老去,最後也會面對死亡。」<論死亡>
哲人看待死亡 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年 「一個老年人如果還該學習的話,那就只該學習如何去死。」
哲人看待死亡 路德維希·安德列斯·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1872 唯物主義者第一部著作《論死與不朽》,抨擊個人不朽的概念. 。
名人看待死亡 賈伯斯Steve Jobs –2011年 「死亡是生命最棒的發明」
貳.人無法接受死亡的來臨 1.情感上 關係的失落與終止. 如喪慟(Grief),是對喪失或死別的多重反應。這些反應除了在感情上外,也包括生理、認知、行為、社交及精神的層面。 京劇/失子驚瘋
貳.人無法接受死亡的來臨 ※王 戎 喪 兒 萬 子 , 山 簡 往 省 之 , 王 悲 不 自 勝 。 簡 曰 ﹕ 「 孩 抱 中 物 , 何 至 于 此 ? 」 王 曰 ﹕ 「 聖 人 忘 情 , 最 下 不 及 情 。 情 之 所 鍾 , 正 在 我 輩 。 」 簡 服 其 言 , 更 為 之 慟 <世說新語傷 逝 第 十 七>
貳.人無法接受死亡的來臨 2.狀態上 異於生的恐懼。 恆河畔待死者/ 遺體/ 腐屍/ 骨骸
貳.人無法接受死亡的來臨 3.不可知性 聽聞與想像。 埃及阿尼草紙生死之書 /審判與煉獄 / 地獄18層說。
參.對於生死問题的看法 第一種 是入世的態度 第一種 是入世的態度。這是一种樂觀的態度,也就是活的時候好好地活着,不要去想死後怎麼樣,對人生始终抱樂觀的想法,認為人生本身就是有意義的,人生的意義不受死亡的影響。 快樂主義哲學的創始人伊壁鳩鲁,他说:死亡是和我們没有關係的,因為我們活着的時候還没死,等我們死了的時候,我們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没必要去想它,過好每一天生活,享受人生的快樂就好了。 儒家也是這種態度,重生輕死,甚至不想死亡也不談。
第二種 是超脱的態度 第二種 是超脱的態度。就是超脱於生與死之上。既不樂觀也不悲觀。這種觀點的代表便是莊子。莊子在《齊物論》中把生死等同起来,認為是一回事。 “無古今而後入於不死不生”,便是说人應該超越時間,無所謂以前现在以後。 把人與萬物自然融為一體了,從宇宙自然的角度去看待一切東西,自然也就能超然於物外,看淡生死了。
莊子生死觀 生也死之徒 ,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 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耶?皆有所一體。--知北遊 「安時處順,哀樂不能入」表現莊子「不哀死」的態度。
莊子與髑髏對話 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鋮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醜,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 於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者似辯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 莊子曰:「然。」 髑髏曰:「死,無君於上,無臣於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 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 髑髏深矉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 (莊子至樂) ※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 , 可各作一 聲以送 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世說新語傷 逝 第 十 七>
第三種是打破生死界限的說法-基督教 第三種是打破生死界限的說法,體現在宗教上。又可分為兩派:一派是永生論,即基督教的靈魂不死論。也就是把看待生死的问题超越於肉身之上,於是人便獲得了永生,即靈魂不朽。
第三種是打破生死界限的說法-佛教 受佛教影響的叔本華就說「最善之策是不要存在」 另一派是没生也没死,生死都只是一種幻象,即佛教的虚无論(四大皆空)。佛教連人的肉身、現世生活都一概否定了,認為那都只是因缘而生因缘而滅的幻象,無所謂生也就無所謂死。就是從“我執”中解脱出来。 雖然有輪迴說,但其真正的主張却是斷輪迴,最高境界歸於寂滅、涅槃。 受佛教影響的叔本華就說「最善之策是不要存在」
肆.結論 一般人若想减輕對死亡的恐懼感,最好的辦法就是一生當中不斷地去体驗失去,思考死亡。 蒙田說,想得多了就對死亡這件事好像很熟悉,一旦來臨,就不會感到太突然了。
透澈生死 看透生死,不但不会使人變得消極,反而可能起積極作用。
痛苦 林風眠﹝Lin Feng Mian﹞﹝1900~1991﹞
活出意義來
創造生命的意義 尼采,他是一个虚無主義者,認為生命本質上没有什麼意義,但我們並不因此就不熱愛生命了,我們就要為本無意義的生命創造出意義來。 因為生命本身就充满了魅力,好好地活着,合理地按排生活,提高生命的質量。
黃梨洲生命智慧 存,吾順事,歿,吾寧也。 薄葬觀念
在至高點看生死 故人笑比林中葉 一日秋風一日疏 虛谷 因為看透生死,使人又具有一種超脱的精神,我們就能够站到一個高度去看待,自然便能從容以對了。 故人笑比林中葉 一日秋風一日疏 虛谷
一本關於生命的書 身無長物 大體是捐 物盡其用 以火火之 繼研磨之 灰飛煙滅 萬化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