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 物 氧 化 电子传递链 生物技术学院--生化教研室--陈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浙江省普陀中学 张海霞 例谈高中生物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目标? 1 、知识: 提高审题能力 强化、突出主干知识。 易化、突破难点知识。 细化、整理基础知识。 2 、能力: 提高解题技巧 提高表达能力.
Advertisements

第24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第二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第一节 氧化还原电势 第二节 生物氧化概述 第三节 电子传递链(呼吸链) 第四节 氧化磷酸化
第七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ATP与其它高能化合物 氧化磷酸化.
第六章 线粒体.
第十一章 红细胞酶缺乏症 医学技术系 侯振江.
生物 第二章 植物的營養器官與功能 第二章第1節 根、莖和葉的構造.

维生素与辅酶 维生素(vitamin)是参与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一类微量有机物质。这类物质由于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所以必需由食物供给。已知绝大多数维生素作为酶的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在物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机体缺乏维生素时,物质代谢发生障碍,引起维生素缺乏症。 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ATP与生物能源.
氧 化 磷 酸 化.
第九章 糖 代 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第六章 细胞的能量转换 ——线粒体和叶绿体 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两个能量转换细胞器,它们能高效地将能量转换成ATP。线粒体广泛存在于各种真核细胞,而叶绿体仅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它们的形态结构都呈封闭的双层结构,内膜都演化为极其扩增的特化结构,并在能量转换中起主要作用。
生物電化學短講 生物體能量 呼吸作用 生物電子傳遞系 糖與醣 葡萄糖 糖解作用 檸檬酸循環(TCA cycle) 電子傳遞鏈 傳導概論
本文件不代表官方立場,且作者已盡力確保資料的 準確性,惟任何未經授權擅自使用本資料所造成的損害,作者不負賠償責任。
第28-29章、脂代谢 28.1 脂肪细胞是哺乳动物脂肪的主要贮存处 28.2 脂肪酸氧化的主要方式是-氧化
看考题 谈复习 年高考中光合作用相关考题解析
生物氧化.
糖代谢中的其它途径.
第七节 维生素与辅因子.
氧化还原体系 ——供氢体与递氢体 化学专业2010级化学三班王金 学号
第 六 章 脂 类 代 谢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三酯酰甘油的中间代谢 第三节 类脂代谢 第四节 血 脂.
脂 类 代 谢 第九章 本章主要介绍脂类(主要是脂肪)物质在生物体的分解及合成代谢。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脂肪酸在生物体内的氧化分解途径—β-氧化和从头合成途径,了解脂类物质的功能和其他的氧化分解途径。 思考 脂类代谢 返回.
第七章 脂类与脂类代谢.
请做好 上课准备.
第七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第二篇 发酵机制 发酵机制: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底物)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内在规律 积累的产物 微生物菌体 酶 厌气发酵:
第九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第 八 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肝 性 脑 病.
第六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萧蓓蕾.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与调节 新陈代谢: 生物体进行的所有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的总和。 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包括:
The Others Oxidative Enzyme Systems without ATP Producing
生 物 氧 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五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电子传递链 第三节 氧化磷酸化.
微生物的代谢.
Chapter 4. Biological Oxidation
第七章 新陈代谢和生物氧化 第一节 新陈代谢 第二节 氧化磷酸化.
第八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生 物 氧 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第23章 糖异生和其他代谢路径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Chapter 4. Biological Oxidation
三、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H经呼吸链传给O2 生成H2O 的同时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生 物 氧 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15 柠檬酸循环.
4.3.2 需传递链的生物氧化体系 由多个酶进行催化 底物脱下来的电子和氢需经过一系列的传递体传递给氧 含黄素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
第六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张 健.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生物固氮) 一、固氮微生物 二、固氮酶 三、影响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 莒县四中生物组 何建坤.
Biological oxidationa
Escherichia coli to decompose polluted water and sludge
二、呼吸链 electron transfer chain ,ETC,respiratory chain
第10章 脂类代谢 主讲教师:王玉.
第9章 脂代谢.
第4章 生物能学与生物氧化 (bioenergetic and Biological Oxidation)
CHAPTER 7 MITOCHONDRION AND PEROXISOM.
第6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主讲老师:王玉.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
1.ATP的结构: A-P~P~P 高能磷酸键 ADP+ Pi+ 能量 酶 磷酸基团 腺苷.
第十章 生物氧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制作者:靖江市刘国钧中学 薛晓燕.
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教学实践 自制葡萄酒与酵母菌形态观察 第二组 组员:陈安书 董思瑶 裘佳妮 田 泳 王 凯 叶 琳.
四、胞液中NADH的氧化 1. -磷酸甘油穿梭作用: 存在脑和骨骼中.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光合作用.
Tel: 环境微生物学 侯森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 Tel:
第 六 章 生 物 氧 化 概 述 第一节 生成ATP的氧化体系 第二节 其他氧化体系.
Chapter 6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生 物 氧 化 电子传递链 生物技术学院--生化教研室--陈颖

回顾 乙酰CoA TAC 糖原 三酯酰甘油 蛋白质 Ⅰ:分解 葡萄糖 脂酸+甘油 氨基酸 Ⅱ:氧化分解 Ⅲ:氧化磷酸化 CO2 ADP+Pi ATP 2H H2O 呼吸链 (NADH、FADH…)

本节主要内容 电子传递链的组成 电子传递链的功能 ATP的产生方式 3

呼吸链 定义 代谢物脱下的成对氢原子(2H)通过多种酶和辅酶所催化的连锁反应逐步传递,最终与氧结合生成水,这一系列酶和辅酶称为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又称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fer chain)。 亚细胞定位:线粒体内膜 外膜 内膜 基质

(一)呼吸链的组成 四个蛋白复合体 人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 * 泛醌 和 Cyt c 均不包含在上述四种复合体中。

NAD(P)+和NAD(P)H的结构

NAD+(NADP+)和NADH(NADPH)相互转变 以NAD+为辅酶:3-P-GADH LDH PyrDH α−KGDH MalDH 异CitDH 以NADP+为辅酶:G6PD 6PGADH Mal酶 二者皆可:GluDH 氧化还原反应时变化发生在五价氮和三价氮之间。

FMN-黄素单核苷酸 FMN结构中含核黄素,发挥功能的部位是异咯嗪环,氧化还原反应时不稳定中间产物是FMN• 。

铁硫蛋白 (iron-sulfur protein ) 铁硫蛋白中辅基铁硫簇(Fe-S)含有等量铁原子和硫原子,其中铁原子可进行Fe2+  Fe3++e 反应传递电子。 Fe4S4的氧化还原反应

泛醌 泛醌(辅酶Q, CoQ, Q)由多个异戊烯连接形 成较长的疏水侧链(人CoQ10),脂溶性, 在膜中 可流动。 不固定于复合体,呈游离状态。氧化还 原反应时可生成中间产物半醌型泛醌。

细 胞 色 素 细胞色素是一类以血红素(铁卟啉)为辅基 的催化电子传递的酶类,根据它们吸收光谱不同而 分类。

血红素中的铁原子可进行Fe2+⇌Fe3++e反应传递电子, 属单电子传递体。

呼吸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的位置 基质侧 P129 延胡索酸 琥珀酸 胞液侧 Q e- Cytc 线粒体内膜 Ⅱ Ⅳ Ⅰ Ⅲ NADH+H+ 1/2O2+2H+ H2O P129

1. 复合体Ⅰ: NADH-泛醌还原酶 功能: 将电子从NADH传递给泛醌 (ubiquinone) 复合体Ⅰ NADH→ →CoQ FMN; Fe-SN-1a,b; Fe-SN-4; Fe-SN-3; Fe-SN-2

复合体Ⅰ的功能 NADH+H+ NAD+ FMN FMNH2 还原型Fe-S 氧化型Fe-S Q QH2

2. 复合体Ⅱ: 琥珀酸-泛醌还原酶 琥珀酸→ →CoQ 功能: 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 复合体Ⅱ 功能: 将电子从琥珀酸传递给泛醌 复合体Ⅱ 琥珀酸→ →CoQ Fe-S1; b560; FAD; Fe-S2 ; Fe-S3

复合体I和II在线粒体内膜中的功能

3. 复合体Ⅲ: 泛醌-细胞色素c还原酶 功能:将电 子从泛醌传递 给细胞色素c 复合体Ⅲ QH2→ →Cyt c 复合体III电子传递过程是通过“Q循环”实现的,Q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电子传递过程,最终电子从泛醌经铁硫蛋白传递给Cyt c1。每2分子QH2通过Q循环生成1分子QH2,将2个电子传递给Cytc1,并向膜间隙释放4H+ 复合体Ⅲ QH2→ →Cyt c b562; b566; Fe-S; c1

其中Cyt a3 和CuB 形成的活性部位将 电子交给O2。 复合体Ⅳ 还原型Cyt c → → O2 CuA→a→a3→CuB

掌握 NADH氧化呼吸链 FADH2氧化呼吸链 复合体ⅠI 复合体ⅠV 复合体ⅠII 复合体Ⅰ

各种呼吸链抑制剂的阻断位点 抗霉素A 二巯基丙醇 CO、CN-、 N3-及H2S × × × 鱼藤酮 粉蝶霉素A 异戊巴比妥

热能 解偶联剂可破坏电化学梯度,使氧化和磷酸化解偶联 H+ (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 胞液侧 Q 基质侧 Ⅳ Cyt c 解偶联 蛋白 Ⅰ Ⅲ F0 F1 Q Ⅱ 解偶联剂可以在胞液侧结合H+,运回基质侧,从而破坏电化学梯度,使氧化和磷酸化解偶联 基质侧 ADP+Pi ATP (棕色脂肪组织线粒体)

3.ATP生成的方式 掌握 * 定义 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是指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又称为偶联磷酸化。 底物水平磷酸化 (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是底物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生成高能键,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例P131

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hypothesis) 电子经呼吸链传递时,可将质子 (H+)从线粒体内膜(对质子不通透)的 基质侧泵到内膜胞浆侧,产生膜内外质子 电化学梯度储存能量。当质子顺浓度梯度 回流时驱动ADP与Pi生成ATP。

化学渗透假说详细示意图 - - - - - - - - - 胞液侧 + + + + + + + + + + Q 基质侧 2e—》10 H+ Ⅲ Ⅰ Ⅱ Ⅳ F0 F1 Cyt c Q + + + + + + + + + + - - - - - - - - - H+ 延胡索酸 琥珀酸 NADH+H+ NAD+ 1/2O2+2H+ H2O 2e—》10 H+ 质子势,pH势都是产生能量的前提 基质侧 ADP+Pi ATP

氧化磷酸化偶联的部位 ATP ATP ATP 氧化磷酸化偶联部位:复合体Ⅰ、Ⅲ、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