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與公民責任 14.1 企業社會責任學理 14.2 企業社會責任推行 14.3 三重基線與永續經營 14.4 企業公民價值 14.5 企業公民責任 問題與討論
14.1 企業社會責任學理 14.1.1 概念發展發展背景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概念的發展背景,源自於二十世紀工業發展極盛之後所引發的人文反省,先進國家在工商業發展達到一定的經濟成熟度後,人民或企業體開始對於企業本身與環境及社區關係展開省思。
隨著全球化的經濟發展整合,大型企業開始跨國性地將生產及銷售的觸角,延伸至許多開發中國家。 開發中國家為求經濟發展的快速成長,往往在過程中犧牲了環境保護的需求。 隨著CSR概念逐漸發展與成熟,世人關注的焦點則從已開發國家拉至開發中國家。 社會大眾對企業的期待愈來愈高,開始要求企業目標不應只針對股東權益及利潤,亦須擔負更多的社會責任。
14.1.2 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 「企業社會責任」係指:企業承諾持續遵守道德規範,為經濟發展做出貢獻,並且改善員工及其家庭、當地整體社區、社會的生活品質。 企業社會責任融合了商業經營與社會價值,將所有利益關係人的利益,整合到公司的政策及行動之內。
14.1.3 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論 管理學者卡爾路(Carroll)於1996年,將企業的社會責任類比於一個階梯,階梯式企業社會責任包括了四個部分。
一、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位於經濟責任之上,公司不可以違法來追求經濟利潤,故要合法經營事業。 二、經濟責任 企業能夠生產社會所需,能夠賺錢生存下去,保障員工及股東的生計與權益,是盡到最基本的責任。
三、倫理責任 在法律之外,社會對公司也有不少倫理的要求及期盼,包括了公司應該做些什麼,不應該做些什麼等。 四、慈善責任 法律沒有規定企業非做善事不可,企業都是出於自願參與慈善活動。 企業的經營應該還是以生產單位,股東權益為優先考慮,而過度強調倫理或慈善責任並不適當。
14.1.4 企業社會表現模式 有三大面向:社會責任、社會回應及社會問題 1. 社會責任面:經濟、法律、倫理、慈善等責 任。 1. 社會責任面:經濟、法律、倫理、慈善等責 任。 2. 社會回應面:事前準備行為(proaction)、包容或吸納性行為(accommodation)、防衛性行為(defense)、事後回應行為(reaction)等。 3. 社會問題面:股東、職業安全、產品安全、 歧視、環境、消費者問題等。
14.2 企業社會責任推行 企業組織的功能就是創造利潤,而政府應以其所課徵之稅收解決社會問題。對一個企業而言,應先衡量本身能力與平衡內外利益後,再決定應採取的行動。 14.2.1 企業社會責任的類型 一、依社會責任的行動 不可否認的是,現今企業愈來愈重視其應負擔的社會責任。
將一個企業所採取社會責任之行動,劃分為如下八類: 1. 在製造產品上的責任。 2. 在行銷活動中的責任。 3. 員工的教育訓練的責任。 4. 環境保護的責任。 5. 良好的員工關係與福利。 6. 提供平等僱用的機會。 7. 員工之安全與健康。 8. 慈善活動。
二、依社會責任的受益人 (一)內部受益人 1. 對顧客的責任 2. 對員工的責任 3. 對股東的責任
(二)外部受益人 1. 特定外部受益人:如企業採用平等僱用原則,使得婦女、殘障、少數民族等成為受益人。 2. 一般外部受益人:這些活動使得一般大眾都受益。例如,保護環境活動,防止水污染、空氣污染,或者捐贈教育機構、贊助文化藝術活動等。 企業不但要先從「利己」的社會責任做起,更要提升到「利他」的倫理層次,以塑造一個名符其實的現代企業。
14.2.2 為何推動企業社會責任 一、「利益」與「風險」的雙重交叉分析 CSR概念的主要訴求對象是企業,在研擬廣宣策略上,勢必要能緊扣住企業體本身的動機而設計。 初期發展階段,除了對於企業法律責任面的要求之外,勢必要能將CSR的運作及實踐,緊扣住「利益面」(獲利面)的需求,即以「經濟責任」作為的層次為基礎,再逐步將概念的實踐面推廣延伸至倫理責任,甚至慈善責任。 透過「利益」與「風險」的交叉雙重分析,配合現存的實際案例說明,將能有效誘發企業發展CSR的動機。
二、推動CSR概念的利益 1. 員工對於企業有更高的參與感。 2. 員工對於企業有更高的信任感。 3. 帶動新的企業經營理念。 4. 降低人事的流動率。 5. 降低員工缺席的情形。 6. 生產力的整體提升。
三、不採行CSR相關措施的可能風險 企業經營的規模愈是龐大、企業的歷史愈是長久,就愈禁不起商譽方面的打擊與考驗。經過多年所辛苦經營而成的企業體,可能會因為一個CSR爭議的單一個案面臨即將倒閉的風險。 推動CSR相關活動似乎是企業經營在避險政策上,不可或缺的一環。
14.3 三重基線與永續經營 14.3.1 三重基線與企業社會責任 1992年,地球高峰會宣示了永續發展的全球願景,數百家大企業為了響應永續發展的號召,簽署了永續發展商業契約。 有遠見的領袖必須認識到企業的健康發展,除了金融資本及物質資本外,還需要自然資本、人文資本、社會資本及倫理資本。如何平衡及良好運用這些資本,提高企業生產力,為社會創造財富,無疑是企業的世紀大挑戰。
二十一世紀的企業若要永續經營,必須徹底調整理念,從對單一基線的堅持,轉變成對「三重基線」,即所謂的財務、環境及社會方面的關懷。 14.3.2 三重基線企業內涵 所謂的三重基線(triple bottom line),是指包括:財務基線、環境基線及社會基線的三個層面。
一、財務基線 公司經營的經濟效益,由公司財務年報展示出來。 財務基線是指公司經營的經濟效益,記錄這條基線就是公司每年向股東交待公司績效的財務報表,即公司的溢利或虧損等財政資訊所代表的效益。
大多數的審計都只限於財務資訊,但有少數宣稱實行可持續經營的公司,會在財務報表外,另做一些環境審計或社會審計。 有些公司使用了「生態效率」這個審計指標,用以評審公司在經濟活動中的環保業績。
二、環境基線 公司經營是否有遵守環境原則,主要關心經濟資本,而環境底線的核心是自然資本。 怎樣記錄及報告自然資本相當複雜,內容有待確定。 環境基線要求公司關注公司活動,不要損害自然資本的可持續性。
相關的指標包括:公司在遵守環保法令及標準的情況、內部環保管理系統的表現、能源使用、廢物處理、循環再造、使用生態科技。 業界現正研議制訂一套最低限度的指標,量度環境業績。在國家或生態系統層面的環境業績,現時尚未有一套公認的指標來做審計。
三、社會基線 社會基線(social bottom line)的重點,放在社會資本及人文資本的保持及開發。 社會資本包括:社會成員之間的互信,以及建立互惠合作的關係與能力。 人文資本對包括教育、醫療衛生及營養方面人文的投資,才能創造高素質的公民來協助可持續的發展。 近年開始流行的社會審計(social audit),目的就是量度企業社會責任。
14.3.3 永續經營新理念 一、生命週期產品 從一個生態的角度來檢視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由其「誕生」到「死亡」,所留下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s),即從產品的構思開始,經歷設計、研發、生產、銷售、使用、損壞、棄置,都涉及不同程度的生態成本。
產品生命週期是指產品生態的生命週期(ecological life-cycle),而不是指其企業的生命週期(business lifecycle)。 絕大多數的公司,只關心產品的經濟成本,產品一旦到了消費者手上,責任就算完成;不會關心生產產品的原材料,是否符合生態倫理。 環境成本,包括:資源浪費、掩埋場及焚化爐的社會及環境成本。
二、「搖籃到搖籃」生產 負起產品從「搖籃到墳墓」的責任;同時更要跨前一步,承擔「搖籃到搖籃」(from cradle to cradle)的責任,用最創意的方法及科技,從設計、生產、行銷、維修、保養、回收等各方面,實行零污染、資源效率、無廢物、零浪費等永續經營理念。 永續企業將經營重點從製造產品,轉變成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功能的服務。 顧客不用購買產品,而只是租用產品,公司定期為顧客提供產品維修保養及更換產品。
三、精實生產 這個理念來自日本,豐田汽車公司利用這個理念,為汽車業創新很多的生產技術。 任何吸收資源但沒有創造出價值的活動,都被視為廢物。 精實生產所依循的思維 1. 公司要認真思考每一樣產品所創造的價值。 2. 公司必須找出該產品的價值流(value flow)。
3. 價值流必須連續不間斷。 4. 鼓勵顧客從整個系統中抽取價值。 5. 參與其中的人要追尋完美。 四、生態方向盤 在開發新產品時,要有一個有用的方向,由歐洲道瓊(Europe Dow)所研製出來的「生態方向盤」(ecocompass)。
(一)六個面向 1. 潛在的健康及環境風險。 2. 資源保育。 3. 能源強度。 4. 物料強度。 5. 再製造、再使用、循環再造。 6. 改良產品的耐用性。
(二)指引目標 由生態方向盤所指引的目標,包含: 1. 減低物料強度。 2. 減少對人類健康及對環境的風險。 3. 減少能源強度。 4. 加強廢物再用及再製造。 5. 加強資源保育及使用再生物料。 6. 延長產品的功能與服務。 生態效益本身雖然不足以決定一個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但卻可以成為其競爭力不可或缺的條件。
14.4 企業公民價值 14.4.1 企業應承擔社會責任 主張企業應負責任公民的一方,認為私人公司對社會負有利潤動機以外的責任;企業必須為更廣泛的社群服務,不只是效力股東;企業應該抱持開明的自利觀點,因為協助解決社會問題,才能為自己創造更好的經營環境。主張自由放任一方,堅稱企業的唯一使命是生產產品與服務以求獲利,因為在這麼做的同時,企業已經對社會作出最大貢獻,所以已經負起社會責任。
14.4.2 企業的公民價值 亞洲地區雖然比較沒有產生如此清楚的辯論,但是企業皆具備對社會的進步與國家的發展要有實質貢獻的觀念。 企業愈來愈願意在企業社會責任投入大量長期資金,他們體認到必須與形形色色的利害相關人對話,而且自己的所作所為應該被許多人「看得到並且能夠衡量」,同時需要由上到下全力投入。企業社會責任,不是用來粉飾門面的東西,而是深深存在於企業核心的要務。
現階段的公司應該具備的企業公民價值 1. 企業公民價值已反應在公司每一個核心價 值的討論中,並在公司治理中扮演重要的 角色。 2. 每家公司均廣泛使用內部稽核、內外部標 竿比較,以及持續改善的量化指標,以逐 步提高其公民績效的標準。在設定目標、 達成目標狀況及溝通上,也都採取高度透 明化的作法。
3. 在報告與評估的工作中,採用廣為人知的. 國際標準或規範,如全球永續性報告推動. 計畫(GRI)、國際道德責任組織、國際環 4. 採用外部獨立組織的稽核員,其成員來自 會計師事務所或非政府組織(NGOs),監 督報告與績效量化的作業。
14.4.3 公民價值與商業利益 1. 提升商譽。 2. 吸引員工效力。 3. 增進未來商機。 4. 預先研判與改善風險管理。 1. 提升商譽。 2. 吸引員工效力。 3. 增進未來商機。 4. 預先研判與改善風險管理。 5. 節約營運成本。 6. 擴大競爭優勢。
14.4.4 全新典範的到來 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新的國際經營環境形成,亞洲與西方的這些不同的傳統逐漸拉近。全球各地掀起「企業新經營方式」的相同力量,也助長人們對企業公民意識產生全新關注。 「企業公民」意味著企業不能只滿足於做個「經濟人」,還要做一個有責任感與道德感的人。 處於全球化的環境中,企業參與全球事務的角色與範疇大於以往。企業公民意識必須是一種心念思維,此已被視為企業策略規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4.5 企業公民責任 14.5.1 另一種企業領導方式 負責任的企業就是另一種方式來展現領導力。阿亞拉基金會(Ayala Foundation)把社會承諾與服務式領導(servant leadership)觀念,灌輸給菲律賓的未來領袖,並形成他們緊密關係的理想方式。泰國企業鄉村發展鼓勵曼谷的外來勞工,回流家鄉省分與社區服務。 聯合利華印度子公司(Hindustan Lever)在當地400座村落提供無息貸款給農民,幫助他們飼養照顧牛隻,改善牛奶質量。
14.5.2 邁向世界標準 社會會計(social accountability)標準與社會稽核(social auditing)的發展,是企業公民意識正加速改善的正面訊息。 近年來,社會責任8000(SA8000)、環境稽核(environment auditing)等國際標準陸續出現。 追求最高利潤、增進股東的持股價值、貢獻於社會進步等目標,長期而言必將是融合成一體。
14.5.3 企業公益內部化 IBM動用4萬名員工義工,把科技帶到社區;「夢工廠」在洛杉磯,與社區大學、高中合開課程,提供低收入家庭學生進入娛樂產業的知識,課程還包括實習與師徒經驗傳授。 美國休閒鞋大廠Timberland的員工,每年可以申請40小時的有薪休假做社會服務。 企業運用內部人力來回饋社會的模式,同時也塑造了行善與服務的企業文化。
臺灣技嘉科技,利用網路平台替農民與企業團購搭橋,創造了一個公益通路的新模式。 技嘉科技的「公益福利平台」,整合了資訊流、金流、物流,讓產銷緊密結合,員工網路訂購後不需要付現,而是由人力資源部在帳面上,將個人福利金扣除,由於買方都是公司員工,貨物送到定點即可,可以大大減少物流成本。
14.5.4 企業公益與商機 公益內部化的最長久之計,應是能和「商機」、「經營策略」做整合。可口可樂在印度結合家電公司與銀行,提供小額貸款給社區居民購買手提式保溫箱。 美商惠普在印度協助婦女開設「行動照相館」。
14.5.5 企業公益也須國際化 「面對貧窮問題,不是給他們錢就能解決」,解決貧窮必須找到一個「方程式」。 企業不僅要獨善其身,更應兼善天下。 一位企業領導者除了要讓企業獲利之外,也要帶領企業致力於社會責任與公民責任,參與整個社會的公益活動,這不僅可以解決社會貧窮的問題,也能為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商機。
問題與討論 1. 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為何? 2. 階梯式企業社會責任的論述為何?哪些責任是 企業必須要遵守的? 1. 企業社會責任的定義為何? 2. 階梯式企業社會責任的論述為何?哪些責任是 企業必須要遵守的? 3. 企業社會表現模式的論述為何? 4. 依社會責任的行動,可將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哪 些類型? 5. 生態方向盤的指引目標為何?
6. 精實生產的意涵為何? 7. 生命週期產品的意涵為何? 8. 由搖籃到搖籃的意涵為何? 9. 三重基線企業內涵為何? 10. 企業公民價值的重要商業利益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