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3 2

4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5 4

6 5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生理性止血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 粘附聚集释放、血浆凝固三个过程, 并彼此密切相关。

7 6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胶原、微纤维 Ⅻ Ⅲ 血小板粘附、聚集 限制血流 血小板释放 凝血酶 ( ADP 、 TXA 2 、 PAF 、 IP3 ) 血小板聚集成栓 纤维蛋白 血管期细胞期血浆期 (初步止血)(加固止血)

8 7 正常止血机制 血小板因素: 在血液中,血小板是最小的细胞。血小板 在电子显微镜下像橄榄形、盘状,也有不规 则形。正常人 1/3 的血小板平时贮存在脾脏 中。血小板是从骨髓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小 块胞质,每个巨核细胞可产生 2000-7000 个 血小板。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作用。血 小板的寿命平均为 8-10 天。

9 8

10 9

11 10 正常止血机制 血小板因素: 血小板超微结构:  膜糖蛋白:与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有关  膜外层:可吸附大量的凝血因子、酶、蛋白质  微小管和微丝:构成血小板框架以保持形态  溶胶及凝胶物质:主要为血栓收缩蛋白  胞浆内:含 α- 颗粒、致密颗粒、溶酶体

12 11

13 12

14 13

15 14

16 15 循环血平均 生存期 8-10 天 主要功能 止血

17 16

18 17

19 18

20 19

21 20 正常止血机制 血小板功能:  粘附功能  聚集功能  释放功能  促凝功能  血块收缩功能

22 21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粘附功能:指血小板粘着在非血小板表 面的现象。 血小板 GP Ⅰ b 内皮下组织:胶原、微纤维 血浆因子Ⅷ相关蛋白( vWF ) GP1b — vWF — 微纤维或胶原

23 22 Sub-Endo VWF Platelet GPIb-IX-V Platelet Adhesion

24 23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聚集功能: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彼 此粘着。 血小板 GP Ⅱ b/ Ⅲ a :纤维蛋白原受体。 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 钙离子 必须有聚集诱导剂存在( ADP 、 Adr 、胶原) GP Ⅱ b/ Ⅲ a —— 纤维蛋白原 —— GP Ⅱ b/ Ⅲ a Ca ++

25 24 Platelet Aggregation Fg Platelet GPIIbIIIa

26 25

27 26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释放功能:血小板颗粒内容物分泌、 释放到细胞外的现象。诱聚剂均可诱导血小 板释放反应。 α- 颗粒: β 血小板球蛋白( β -TG )、 PF4 、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PDGF )、 vWF 、纤连 蛋白( FN )、凝血酶敏感蛋白( TSP )、Ⅰ、 Ⅴ 致密颗粒: ADP 、 5-HT 、 ATP 、抗胞质素 溶酶体:含多种蛋白水解酶

28 27  -G L  AA  TXA2 Platelet  -TG PF4 TXA2 Platelet Releasing Reaction ADP DB

29 28 血小板的脂质代谢 磷脂 花生四烯酸 内过氧化物 ( PGG 2 、 PGH 2 ) PGD 2 、 PGE 2 、 PGF 2 a 磷脂酶 A 2 环氧化酶 异构酶 前列环素合成酶 前列环素( PGI2 ) 6- 酮 -PGF1a 血栓烷合成酶 血栓烷 A2 ( TXA2 ) 血栓烷 B2

30 29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促凝活性: PF3 :可使膜磷脂重排,提供血液凝固过程 中连锁反应的场所 加速因子Ⅻ转变为Ⅻ a 直接活化因子Ⅺ 释放 PF4 与 β- 血小板球蛋白,加速凝血过程

31 30 Va Ca+ VIIIa +IX Ca++ Xa X Fg VWF 血小板促凝活性

32 31 正常止血机制  血小板收缩功能: 血栓形成 血栓中血小板形成伪足 纤维蛋白 血小板伪足中收缩蛋白收缩 纤维蛋白丝缩短 血块收缩 ⅡaⅡa Ca ++

33 32 actinomyosin 血小板收缩反应

34 33

35 34

36 35 正常凝血机制 正常凝血过程 以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为特征的,血 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凝胶状态的现象称为血液 凝固。瀑布学说的基本观点是:许多凝血因子 在血液中均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当其中 某一因子被激活后,便以另一个因子为底物而 将其激活,多个酶原按一定规律被激活即产生 生物放大作用,最终导致纤维蛋白的生成和血 液凝固。

37 36 凝血因子特性

38 37 正常凝血机制 l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酶促反应 过程,分三个阶段: F 凝血活酶形成阶段 F 凝血酶形成阶段 F 纤维蛋白形成阶段

39 38 正常凝血机制 l 凝血活酶形成阶段:由于启动方式和激 活因子的途径不同,又分为: F 内源性凝血途径 F 外源性凝血途径

40 39 凝血与纤溶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内皮损伤 → 胶原 TF XII→XIIa XI→XIa IXa IX VII/TF VIIa/TF VIII→VIIIa XaXX Va←V 凝血酶原凝血酶 组织损伤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XIII→XIIIa 交连的纤维蛋白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激活物 FDP 纤溶系统

41 40 实验室检查 病因 凝血酶活化 纤溶酶活化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溶酶 纤溶酶原 AT↓ 、 TAT↑ 因子 II ↓ F1+2 F1+2 ↑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优球蛋白 溶解时间 ↓ 纤溶酶原 ↓ FDP D- 二聚体 D- 二聚体 ↑ Fig纤维蛋白单体 肽 A 、肽 B 肽 A 、肽 B↑ 单体复合物 纤维蛋白 微血栓形成 干扰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抑制血小板功能 消耗凝血因子、血小板 出血 FDP↑ 3P(+) aPTT 、 PT↑,Plt↓ Fig 、 V 、 VIII 等 ↓ 纤维蛋白单体 ↑

42 41

43 42

44 43

45 44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F 细胞抗凝机制 F 体液抗凝机制 F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46 45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细胞抗凝机制:  正常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血栓功能;  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可以清除进入血循环 的促凝物质 。  肝细胞能清除存在于血液中已激活的凝 血因子。

47 46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体液抗凝机制:  抗凝血酶Ⅲ:灭活Ⅹ a 、Ⅱ a 、Ⅸ a 、Ⅺ a 、Ⅻ a  蛋白 C 系统:灭活因子Ⅴ和Ⅷ;阻止因子 Ⅹ a 与血小板的结合 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组织因子凝血 机制的主要拮抗物  其他抗凝物质:肝素、 α 2 - 巨球蛋白、 α 1 - 抗胰蛋白酶、肝素辅因子 - Ⅱ

48 47 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栓形成过程中, 存在于组织、血浆及尿液中的纤溶酶原 激活物,通过外激活途径,激活纤溶酶 原形成纤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形成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纤维蛋白凝块溶解, 使血流保持畅通。 纤溶系统由纤溶酶原、 t-PA 、 u-PA 组 成。

49 48 出血性疾病分类 l 血管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l 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l 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l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 l 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l 综合因素引起的出血

50 49 出血性疾病分类 血管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 先天性: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 获得性:过敏性紫癜、维生素 C 缺乏、 单纯性紫癜

51 50 出血性疾病分类 血小板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 数量异常: 原发性: ITP 、 TTP ; 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急性白血病、再障。  功能缺陷: 粘附异常:巨血小板综合症、血管性血友病 聚集异常:血小板无力症 分泌异常:灰色血小板综合症、 δ 贮存池病 促凝功能缺陷: PF3 缺乏症

52 51 出血性疾病分类 凝血因子异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 遗传性:血友病甲、乙、丙  获得性:肝病性凝血因子缺乏、维生素 K 依赖性凝血因子缺乏

53 52 出血性疾病分类 循环中抗凝物质增多:因子Ⅷ抑制物、 肝素样抗凝物质和狼疮性抗凝物质增多 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原发性、继发性纤 维蛋白溶解 综合因素引起的出血: DIC

54 53 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 血管及血小板疾病 凝血障碍疾病 性别 女性较多 多为男性 家族史 常无 常有 出血诱因 自发 外伤 皮肤粘膜出血 多见广泛 少见 深部血肿 少见 多见 关节腔血肿 少见 多见

55 54 出血性疾病实验室检查 初筛试验:出血时间、凝血时间、毛细血管 脆性试验、血小板计数、血块退缩试验 确证试验: 血小板功能试验: 外源凝血途径: PT 内源凝血途径: APTT 、凝血活酶生成及纠 正试验 共同途径: TT

56 55 常见出血性疾病的筛选试验 项目 血管性疾病 血小板疾病 凝血异常 出血时间 ± ± ± 凝血时间 - ± + 血小板计数 - ± - 血块退缩 - + - PT - - ± APTT - - + TT - - ± 纤维蛋白原 - - ±

57 56 几种常见出血性疾病的筛选试验 主要疾病 BPC BT PT APTT TT Ⅰ 血管性紫癜 正常 正 or 延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血小板减少症 减少 延长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血小板功能异常 正常 延长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血管性血友病 正常 延长 正常 延长 正常 正常 凝血异常 ( 内源 ) 正常 正 or 延 正常 延长 正常 正常 凝血异常 ( 外 源 ) 正常 正常 延长 正常 正常 正常 凝血异常 ( 共同 ) 正常 正常 延长 延长 正常 正常 DIC 减少 延长 延长 延长 延长 减少

58 57 出血性疾病治疗 血管因素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 局部止血:局部压迫;局部用药(肾上 腺素、凝血酶、明胶海绵、中药)  降低血管壁脆性和通透性的药物:曲克 芦丁、卡巴克络、酚磺乙胺、维生素 C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 血管收缩药:垂体后叶素

59 58 出血性疾病治疗 血小板因素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 促血小板生成药: TPO 、酚磺乙胺  增强血小板功能药:立止血、酚磺乙胺 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 免疫抑制剂: VCR 、 CTX 、硫唑嘌呤  脾切除:  输注血小板:

60 59 出血性疾病治疗 凝血障碍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 维生素 K  血浆及凝血因子制品

61 60 出血性疾病治疗 l 纤溶亢进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F 氨基己酸 F 氨甲苯酸 F 抑肽酶

62 61 出血性疾病治疗 l 其他治疗 F 血浆置换 F 基因治疗 F 手术治疗


Download ppt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