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秤卓 施 Modified 8年之前
1
-1- 五、微循环微循环 微循环概念与中医认识 功能:实现物质交换 (一)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微循环的组成和血流通路 1 、组成:七个部分
2
-2- ⑴迂回通路 :迂回通路 微A 微A 后微 A 真 Cap 网微V微VCap 前括约 肌 ⑵直接通路 :直接通路 ⑶动 - 静脉短路 : 微A微A 动 - 静脉吻合支微V微V 作用:物质交换场所 作用:血液迅速回流 ( 骨骼肌多见 ) 作用:调节体温 ( 皮肤多见 ) 2. 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后微 A 通血 Cap 微V微V 微A微A
3
-3- (二)微循环的生理特点 长: 小: 薄: 慢: 低: 变:
4
-4- (二)微循环的调节 交替性、间歇性 血流量增多 血速加快 血流量减少 血速减慢 代谢产物堆积 组织缺氧 后微 A 和毛细血 管前括约肌舒张 代谢产物运走 氧供恢复 后微 A 和毛细血 管前括约肌收缩 甲床的微循环
5
-5- ( 四 ) 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1. 扩散 : 顺浓度差 ( 溶质分子 ) 2. 胞饮: 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 3. 滤过与重吸收: 压力差 ( 水分子 ) 体液的滤过
6
-6- ①部位: ②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ΔPf = ( Cap 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静水压) 六、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一)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组织液生成和回流
7
-7- (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 毛细血管血压 Cap 压 ↑ → 有效滤过压 ↑→ 组织液生成 ↑→ 组织水肿 如:心衰引起静脉回流受阻 表现: 颈静脉充盈,发绀, 静脉压增高,肝脏肿大、 腹水、双下肢水肿, X 光 片显示右心扩大 右心扩大
8
-8- 2. 血浆胶渗压: 蛋白尿或肝功 ↓→ 血浆胶渗压 ↓→ 有效滤过压 ↑ → 组织液生成 ↑→ 组织水肿 如:肝、肾疾病和严重营养不良 导致血浆蛋白减少 严重营养不良 组织水肿
9
-9- 荨麻疹 → 3. 毛细血管通透性: 烧伤、过敏 → 通透性 ↑→ 血浆蛋白滤出 ↑→ 血浆蛋 白 ↓→ 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 组织液生成 ↑→ 组织水肿 如:过敏反应、烧伤
10
-10- 4. 淋巴回流 淋巴回流受阻 → 组织液滞留 → 组织水肿 如: 丝虫病 ( 象皮肿 ) 引起淋巴管阻塞
11
-11- 七、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即成为淋巴液。 正常人每天生成的淋巴液约 2 ~ 4L ,大约相当 于全身的血浆量。
12
-12- 淋巴回流: “ 淋巴管泵 ” 淋巴管壁平滑肌和瓣膜作用 流入胸导管和右淋巴导管入血液 影响因素 : 凡增加生成的因素均能增加回流 淋巴的生理功能: 1) 回收蛋白质 2) 运输脂肪及其它营养物质 3) 淋巴结的防御屏障作用
13
-13- 本节结束!
14
-14-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概述: 调节目的 : 使血流量满足 机体活动的需要。 神经支配 心血管 中枢 反射性 调节 局部性 体液调节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调节 全身性 体液调节
15
-15- 1. 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 1 )心交感神经: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 N 支配及其作用
16
-16- ( 2 )心迷走神经 ( 副交感神经 ) 作用: 负性作用 负性 负性作用负性作用 点击》》
17
-17- 作用: 正性作用: 正性 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 正性作用正性作用 点击》》
18
-18- ( 1 )缩血管神经纤维(多量) —— 交感缩血管纤维 分布密度: ①皮肤>骨骼肌及内脏>冠脉及脑血管 ② A > V ③口径愈细,分布密度愈高 2. 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9
-19- 缩血管神经纤维的作用 ①该器官血灌流量 ↓ ② V 回心血量 ↑ 该效应的利与弊? 点击》》
20
-20- 1 )交感舒血管纤维作用: 平时无活动 激动防御时 骨骼肌血管扩张 ( 2 )舒血管神经纤维(少量) 舒血管神经纤维 点击》》
21
-21- 1. 延髓心血管中枢: 最基本中枢 (二)心血管中枢 定义:
22
-22- 2. 延髓以上的 心血管中枢: 部位:脑干、大脑 小脑、下丘脑 作用: 精确调控心血管系统 的活动; 协调心血管与机体其 他功能的活动。
23
-23- (三)心血管反射 概述 1. 压力感受性反射 ( 减压反射) ( 1 )压力感受器压力感受器 —— 颈 A 窦和主 A 弓 适宜刺激: 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相互关系:正变 血压 ↑→ 牵张度 ↑→ 传入冲动 ↑ 主A弓主A弓 颈A窦颈A窦
24
-24- ( 2 )压力感受性反射生理学意义 维持血压稳态负反馈双向调节 结果:波动不大 意义: 保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交感缩血管 N 心交感 N 心迷走 N 窦 N( 舌咽 N) 主 AN( 迷走 N) 反射弧组成 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 高位中枢 延髓 孤束核 迷走背核 心血管交感 神经元 心脏 血管
25
-25- 2. 颈 A 体和主 A 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位置: 颈总 A 分叉处和主动脉弓 适宜刺激: 血 PO 2 、 PCO 2 、 H + 传入 N :窦 N 、迷走 N 。 中枢:延髓呼吸 N 元、心血管 N 元。 过程 : (呼吸调节为主) 意义:保证脑心供血供氧
26
-26- 3 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心肺感受器 : 低压感受器 容量感受器 分布:心房、心室和肺循环 大血管壁上的感受器 适宜刺激: 容量 —— 心脏和血管 壁的机械牵张 化学物质 —— 前列腺素 缓激肽、药物.
27
-27-
28
-28- 4. 其他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 躯体交感反射 脑缺血反应
29
-29- 二、体液调节 分属:全身性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节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30
-30- 肾血灌注 ↓ 或血钠 ↓ 等 血管紧张素Ⅲ ( 活性小 ) 肾近球 细胞 肾素 (酸性蛋白酶) 血管紧张素原(肝合成) 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 转化酶 血管紧张素Ⅱ(最重要) 血管紧张素酶 A (二)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 1.RAS 的组成及作用:肾素 - 血管紧张素系统
31
-31- BP↑ (三)血管升压素( VP ) VP 的来源: 主要作用: 下丘脑视上核、 室旁核合成 ADH 垂体后叶贮存并释放入血 血管收缩 → 外周阻力 ↑ 肾保水 → 血量 ↑ 点击》》
32
-32- 三、自身调节 (一)局部代谢产物学说 低氧、 CO 2 、 H + 、乳酸 ↑ 舒血管 意义:代谢增强,血量增多, 提供更多氧;带走代谢产物 (二)肌原性学说 肌原性活动 : 血管平滑肌本身经常保持一定的 紧张性收缩 灌注压 ↑ Cap 前阻力血管收缩 阻力 ↑ 意义 : 维持局部灌流量稳定
33
-33- (四)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1. 具有舒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物质 前列环素、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 2. 具有缩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物质 内皮缩血管因子、内皮素 (五)激肽释放酶 - 激肽系统 有最强的舒张血管作用 血管内皮因子
34
-34- 第五节 器官循环 ⑴垂直穿过心肌壁, 易受压影响供血 ⑵左冠脉 → 左室前部 → 右房 右冠脉 → 左室后部, 右室 → 右房 ⑶ Cap 数∶心肌 f 数 = 1 ∶ 1 (交换充分) ⑷冠状 A 侧支细小:(易心梗) 一、冠脉循环 (一)冠脉循环解剖特点
35
-35- (二)冠脉血流的特点 ⑴血压高,流量大 ⑵摄氧高,耗氧大 ⑶受收缩影响大: 舒张期流量 > 收缩期流量 影响冠脉流量的因素: 舒张期 A 血压的高低 心室舒张期的长短 例如: 外周阻力 ↑ → 舒张压 ↑ 心率 ↓→ 心室舒张期 ↑ 冠脉血 ↑
36
-36- 2. 神经调节 ⑴心迷走 N 兴奋直接舒冠脉。 ⑵心交感 N ↑ → 心代谢 ↑→ 舒血管 冠脉 α 、 βR→ 缩血管略强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 心肌代谢水平的影响 : (腺苷最重要) 代谢 ↑→ PO 2 ↓→ATP↓ ADP/AMP → 冠脉舒 H + , CO 2 ,乳酸等增多 → 舒冠脉 冠脉血 ↑ 冠脉舒 → 冠脉血 ↑ 3. 体液调节 : E,NE, 低 PO 2
37
-37- 二、肺循环 ( 一 ) 肺循环的生理特点 1. 血流阻力小、血压低 — 故受心影响易肺淤血水肿。 2. 肺的血容量波动大 - 故可调节体循环 3. 肺部有效滤过压 ( 二 ) 肺循环血流量为负值 - 故利于肺内液体的吸收而 利于肺通气。 1. 氧分压对肺循环 血流量的调节 2. 神经体液性调节
38
-38- 三、脑循环 ( 一 ) 脑循环的特点 1. 耗氧量多(占总全身的 20% ) 2. 血流量变化小(只有流速快 -- 血流 量才大) 3. 存在血 - 脑屏障(护脑) ( 二 ) 脑血流量的调节 1. 脑血流的自身调节 仅在 60mmHg-140mmHg 可自身调节。 2. 脑组织局部化学因素 PO 2 低 、 PCO 2 高,代谢产物 如 H+ 、 K+ 等的刺激,引起脑血管扩张。 3. 神经调节 作用很小
39
-39- 循环生理与中医相关内容研究 一、心主血脉, 构成体循环系统 二、肺朝百脉, 构成肺循环系统 三、肝主疏泄, 调节动脉血压
40
-40- 本章结束!
41
-41- 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