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邦 曹 Modified 8年之前
2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3
耳外科的业务范畴 耳聋的手术治疗 传导性耳聋:鼓室成形术、听骨链重建、人工镫骨 神经性耳聋:植入式助听器、人工耳蜗植入 听神经瘤、颈静脉球体瘤等侧颅底肿瘤 面神经外科:面瘫、面肌痉挛 眩晕的外科治疗 三叉神经痛 脑脊液耳鼻漏的修补
4
耳解剖学
5
位于颅骨二侧,与顶骨、蝶骨、枕骨相接,由鳞部、 鼓部 、乳突部和岩部组成 + 茎突 颞骨 颞骨与周围结构的连接 1 枕乳缝 2. 鳞乳缝 3. 枕骨 4. 顶乳突缝 5. 鳞缝 6. 顶骨 7. 颞骨 8. 蝶鳞缝 9. 额骨 10. 蝶骨 11. 颧骨 12. 下颌骨 13. 外耳道
6
成人左侧颞骨外面观 1 = 外耳道; 2 = 道上三角; 3 = 颞骨鳞部; 4 = 乳突尖; 5 = 鼓乳裂; 6 = 颧突; 7 = 下颌窝; 8 = 颞线; 9 = 岩鼓裂; 10 = 茎突; 成人左侧颞骨内面观 3 = 颞骨鳞部; 11 = 脑膜中动脉沟; 12 = 岩骨; 13 = 内听道; 14 = 乙状沟; 15 = 岩上窦沟; 16 = 岩下窦沟; 17 = 岩尖; 18 = 弓状隆起; 19 = 颈内动脉管内口
7
9. 鼓切迹 10. 道上棘 11. 道上三角区 12. 颞线 13. 顶切迹 14. 外耳门 15. 乳突部 16. 枕缘 17. 乳突鳞缝 18. 乳突孔 19. 鼓乳裂 20. 乳突切迹 21. 乳突 22. 岩鼓裂 23. 鼓部 24. 茎突 左侧颞骨外面观 1. 顶缘 2. 颞骨鳞部 3. 颞面 4. 蝶缘 5. 关节后突 6. 颧突 7. 关节结节 8. 下颌窝
8
左侧颞骨内面观 5. 脑膜中动脉 后支沟 6. 弓状隆起 7. 岩上沟 8. 内耳门 9. 茎突 1. 岩鳞缝 2. 乙状沟 3. 乳突孔 4. 前庭小管口
9
左侧颞骨下面观 1. 颈鼓小管 2. 颈动脉管 3. 鼓室小管开口 4. 乳突小管沟 5. 蜗水管外口 6. 乳突小管 7 颈静脉窝 8. 颧突 9. 关节结节 10. 下颌窝 11 岩鼓裂 12. 鼓部 13. 茎突 14. 外耳门 15. 茎乳孔 16. 乳突 17. 乳突切迹 18. 枕动脉沟 19. 乳突部
10
内听道底解剖关系(右侧) 3. 面神经区 4. 前庭上区 5. 垂直嵴 6. 前庭下区 7. 单孔 8. 蜗中央管 1. 横嵴 2. 蜗区 (螺旋孔径)
11
外 耳
12
外耳解剖 耳廓 耳前切迹-可作切口(此处无软骨连接) 耳廓前皮肤与软骨粘连紧 血肿难吸收 易冻 易痛 外耳道 2.5-3.5cm 外 1/3 :软骨 ; 内 2/3 :骨 两个狭窄:骨与软骨交界处 骨部距鼓环 0.5cm 处 ( 外耳道峡 ) 检查:成人后上提,婴幼儿向下拉
13
外耳解剖 1. 三角窝 2. 耳甲艇 3. 耳甲腔 4. 耳甲 5. 耳前切迹 6. 耳屏 7. 耳屏间切迹 8. 耳垂 9. 耳轮 10. 对耳轮上脚 11. 对耳轮下脚 12. 耳郭结节 13. 舟状窝 14. 对耳轮 15. 耳轮脚 16. 外耳道 I9. 对耳屏
14
中 耳
15
中耳解剖 鼓室 咽鼓管 鼓窦 乳突
16
中耳解剖 - 鼓室划分 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为界 上鼓室 中鼓室 下鼓室
17
中耳解剖 - 鼓室外壁内面观 1. 锤砧关节 2. 锤上韧带 3. 锤骨头 4. 鼓隐窝 5. 锤骨前突 6. 鼓膜前皱襞 7. 鼓膜前窝 8. 鼓索 9. 咽鼓管 10. 鼓膜缘 11. 紧张部鼓膜 12. 砧骨体 13. 砧骨短脚 14. 鼓窦 15. 砧骨窝内的砧 骨后韧带 16. 鼓膜后皱襞 17. 砧骨长脚 18. 鼓膜后窝 19. 砧骨豆状突 20. 鼓索的径路 21. 鼓膜张肌止点 22. 锤骨柄
18
中耳的解剖 - 外壁 - 鼓膜 鼓膜: 半透明膜,约 9*8*0.1mm3 上为松弛部,下为紧张部 三层结构:上皮层 纤维层 粘膜层 右侧鼓膜 1. 松弛部 2. 锤骨短突 3. 锤骨柄 4. 紧张部 5. 光锥
19
中耳解剖 - 鼓室内壁 内壁 - 即内耳的外壁 中央 - 鼓岬 后上方 - 前庭窗 ( 卵圆窗 )- 前庭 后下方 - 蜗窗 ( 圆窗 )- 鼓阶 前庭窗上方 - 面神经管水平部 面神经管上后方 - 外半规管凸 前庭窗前方 - 匙突
20
中耳解剖 - 鼓室内壁 颈静脉球 颈内动脉 蜗窗小窝 鼓膜 鼓索神经 砧骨 锤骨 鼓膜张肌 附着处 咽鼓管鼓口 鼓膜张肌半 管 鼓岬 大脑颞叶 匙突 鼓索神经孔 面神经 锥隆起 外半规管凸 面神经管凸 镫骨底板 鼓窦入口
21
中耳解剖 - 鼓室前壁 前壁 - 即颈动脉壁 下部与颈动脉相隔 上部两口 : 鼓膜张肌半管开口 ( 上 ) 咽鼓管半管鼓室口 ( 下 )
22
中耳解剖 - 鼓室前壁 1. 鼓隐窝 2. 镫骨 3. 鼓室盖 4 鼓膜张肌肌腱 5. 匙突 6 岩浅大神经 7. 岩浅小神经 8. 肌咽鼓管隔 9. 鼓膜张肌 10. 咽鼓管 11. 鼓室颈动脉壁 12. 鼓室的迷路壁 13. 锤骨头 14. 锤上韧带 15. 锤骨颈 16. 锤前突和锤前 韧带 17. 锤骨外侧突 ( 锤骨短突 ) 18. 锤骨柄 19. 鼓膜脐 20. 鼓膜缘 21. 纤维软骨环 22. 鼓沟
23
中耳解剖 - 鼓室后壁 后壁 - 即乳突壁 上部小孔 - 鼓窦入口 砧骨窝 - 面神经管水平段垂直段交界处后方 前庭窗高度 - 锥隆起 面神经隐窝 - 后鼓室径路
24
中耳解剖 - 鼓室后壁 1. 镫骨 2. 砧骨 3. 鼓索神经 4. 面隐窝 5. 鼓索嵴 6. 鼓索隆起 7. 锥隆起 8. 外侧鼓室窦 9. 茎突隆起 10. 锤骨 11. 鼓室窦 12. 蜗窗小窝
25
中耳解剖 - 鼓室上壁、下壁 上壁 - 即鼓室盖 与颅中窝大脑颞叶分隔 婴幼儿的岩鳞裂未闭合 中耳感染进入颅内的途径之一 下壁 - 即颈静脉壁 与颈静脉球分隔 有缺损 - 蓝鼓膜
26
中耳解剖-鼓室内容物 听骨(人体最小的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 听骨链 听骨韧带:锤骨的韧带,砧骨的韧带,镫骨的韧带 鼓室肌肉:鼓膜张肌、镫骨肌 鼓索神经 1. 锤骨上韧带 2. 锤骨前韧带 3. 鼓膜张肌 4. 砧骨上韧带 5. 砧骨后韧带 6. 镫骨肌
27
中耳解剖-咽鼓管 鼓室与鼻咽的通道,外 1/3 骨部,内 2/3 软骨部。骨部与 软骨部交界为峡部 在肌肉收缩作用下咽口开放,以调节鼓室气压 小儿咽鼓管接近水平,管腔短,内径宽 ,咽部感染易 传入鼓室 1. 砧骨 2. 鼓膜 3. 下颌窝 4. 茎突 5. 颈内动脉 6. 鼓膜张肌 7. 咽鼓管咽口
28
中耳解剖-鼓窦 鼓窦:上鼓室与乳突间的通道,鼓室后上的含气腔 1. 鼓窦 2. 鼓室盖 3. 外半规管 4. 面神经管 5. 前庭窗 6. 鼓膜张肌管 7. 肌咽鼓管隔 8. 面神经管裂孔 9. 颈动脉管 10. 咽鼓管骨部 11. 鼓岬 12. 锥隆起 13. 蜗窗 14. 鼓沟 15. 茎乳孔 16. 乳突气房
29
中耳解剖-乳突 乳突:颞骨内的气房 分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 分布:乳突尖群,乙状窦周围群,窦脑膜角群, 迷路周围群,硬膜外群,颧突群, 面神经周围群
30
内耳解剖 内耳又名迷路,含有听觉与平衡觉感受装置 内耳又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 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膜迷路内有内淋巴 内淋巴高钾低钠,外淋巴低钾高钠,两者互不相通
31
内耳解剖-骨迷路前外侧观 致密骨质,包括前庭、半规管、耳蜗 1. 前半规管 2. 总脚 3. 外骨壶腹 4. 壶腹端脚 5. 单脚 6. 外半规管 7. 前庭窗 8. 后半规管 9. 后骨壶腹 10. 前骨壶腹 11. 椭圆囊 12. 球囊 13. 前庭 14. 蜗顶 15. 耳蜗中周 16. 耳蜗顶周 17. 蜗底 18. 前庭嵴 19. 蜗窗
32
内耳解剖-骨迷路内面观 1. 前半规管 2. 总脚 3. 外半规管 4. 后半规管 5. 壶腹 6. 前庭水管口 7. 蜗管隐窝 8. 总脚口 9. 椭圆囊隐窝 10. 前庭嵴 11. 球囊隐窝 12. 耳蜗 13. 鼓阶 14. 骨螺旋板 15. 前庭阶 16. 蜗水管口 17. 蜗窗
33
内耳解剖-前庭 耳蜗和半规管之间, 3 个骨半规管的 5 个开口 球囊隐窝,椭圆囊隐窝 外壁:前庭窗镫骨底板封闭
34
内耳的解剖-骨半规管 3 个弯曲的骨管:外、上、后半规管 两侧外半规管同一水平
36
内耳解剖-膜迷路 由膜管和膜囊组成,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及膜 蜗管,各部互相连通 1. 前半规管 2. 总脚 3. 内半规管 峡部 4. 后半规管 5. 外半规管 6. 内淋巴囊 7. 壶腹 8. 椭圆囊 9. 椭圆囊管 10. 球囊 11. 球囊管 12. 联合管 13. 前庭盲端 14. 内淋巴管 窦部 15. 壶腹
37
内耳解剖-膜迷路 椭圆囊 前庭后上方,囊壁有椭圆囊斑,感受平衡觉 球囊 前庭前下方,内前壁有球囊斑,感受平衡觉 膜半规管 附于骨半规管的外侧壁,借 5 孔与椭圆囊相通
38
膜蜗管 位于骨螺旋板与骨蜗管外壁之间,内含内淋巴 18. 基底膜 19. 螺旋器隧道 20. 内、外柱细胞 21 鼓阶 22. 鼓唇 23. 内螺旋沟 1 螺旋缘 2. 前庭唇 3. 螺旋神经 节内束 4 螺旋神经 节 5. 前庭阶 6. 前庭膜 7. 内毛细胞 8. 外毛细胞 9. 盖膜 10.Hensen 细胞 11.Claudius 细胞 12. 前庭膜嵴 13. 血管纹 14. 螺旋凸 15. 外螺旋沟 16. 基底膜嵴 17. 螺旋韧带 内耳解剖-膜迷路
39
基底膜 其上有螺旋器 (Corti 器 ) ,由内、外毛细胞等组成 11.Claudius 细胞 12. Deiters 细胞 13. 外柱细胞 14. 螺旋 器隧道 15. 基底膜 16. 螺旋血管 17. 内柱细胞 18. 鼓唇 19. 神经纤维 20. 弓状带 21. 梳状带 1. 螺旋缘 2. 前庭唇 3. 盖膜 4. 外毛细胞 5. 外隧道 6.Henson 细胞 7. 内螺旋沟 8. 缘细胞 9. 内毛细胞 10.NueI 间隙 内耳解剖-膜迷路
40
人听觉传导径路模型 1. 内侧纵束 2. 上核 3. 外侧核 4. 内核 5. 下核 6. 前庭脊髓束 7. 前庭神经节
41
人听觉传导径路 1 听皮质 2 听纹背侧 3. 听纹中间 4. 听纹腹侧 5. 网状结构 6. 内侧膝状体 7. 下丘 8. 背核 9. 外侧丘系 10. 腹核 11. 上橄榄复合体 12. 耳蜗背核 13. 耳蜗腹核
42
前庭神经的中枢通路 1. 听皮质 2. 四叠体下臂 3. 耳蜗 4. 内侧膝状体核 5. 下丘核 6. 外侧丘系核 7. 上橄榄复合体 8. 耳蜗神经核
46
耳的生理学 听觉 平衡觉
47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空气传导 声波 → 耳廓 → 外耳道 → 听小骨 → 前庭窗 → 外、内淋巴 → 螺 旋器 → 听神经 → 各级神经核团 → 听觉中枢
50
声音传入内耳的途径 骨传导 声波经颅骨途径使外淋巴相应振动,并激动耳蜗螺旋器 产生听觉 移动式骨导 压缩式骨导
51
外耳的生理 集声作用 辨别方向 共振作用 保护作用 声波增压
52
中耳的生理 变压增益 传声变压结构:鼓膜与听骨链
53
中耳生理-鼓膜的生理功能 有效振动面积: 55 mm 2 ,解剖面积的 2/3 镫骨底板面积: 3.2 mm 2 , 1/17 倍
54
中耳生理-听骨链的生理功能 锤骨柄与砧骨长脚长度之比为 1.3:1 ,可使声压传到前 庭窗时增加 1.3 倍,故声波达到镫骨底板时可提高 1.3×17=22.1 倍,相当声强级 27dB ,声波从空气达内耳 淋巴所衰减的 30dB 通过中耳的增压作用得到了补偿
55
中耳生理-鼓室肌的生理功能 镫骨肌 收缩时牵引镫骨头向后,使底板前部向外跷起,导 致外淋巴压力减低
56
中耳生理-咽鼓管的生理功能 保持中耳内外压力的平衡 引流作用 防止逆行性感染的功能 防声作用
57
听觉生理 传音功能 感音功能
59
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1 kHz tone 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250 Hz tone Basilar membrane displacement for a 4 kHz tone
60
平衡生理 人体维持平衡主要依靠前庭、视觉及本体感觉,其 中前庭系统最为重要 前庭是特殊分化的感受器,主司感知头位及其变化
61
半规管的生理功能 感受正负角加速度的刺激
62
球囊及椭圆囊的生理功能 感受直线加速度,维持人体静态平衡 球囊斑:感受头在冠状面上的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 椭圆囊斑:感受头在矢状面上静平衡和直线加速度
63
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