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一○年一月 邹德慈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体系框架 《城市规划:迎接新挑战》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一○年一月 邹德慈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体系框架 《城市规划:迎接新挑战》"—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一○年一月 邹德慈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体系框架 《城市规划:迎接新挑战》

2 2 一、什么是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 三、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度框架 四、中国城乡规划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方向

3 3 一、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 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 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重要特点是:综合性、战略性、前瞻性。

4 4 城市规划是一门科学。 现代城市已成为一个巨量因子不断变化的动态巨系统, 城市规划也就发展成为一门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独 立的科学。 城市规划是一项政府职能。 它是国家管理城市的必不可少的综合性行政职能,也是 城市政府进行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工具。 城市规划是一种社会活动。 在规划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不能离开公众的参加、支 持和监督。  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

5 5 社会正义: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追求理想社会到 “ 田 园城市 ” 的提出。 城市美化:对工业化初期大城市丑陋、恶劣环境的批 判到改善城市生活环境和面貌。 1. 西方 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源于 19 世纪末欧美工业化的 初期。 二、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与发展

6 6  近 100 年来,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和理论经历 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 20 世纪各阶段时期的主要特征: 20 世纪初至二次大战前,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功能的 分析,集中反映于《雅典宪章》( 1933 );

7 7 二次大战后至 80 年代,城市规划的交叉学科大为扩 展,联系经济、社会、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开始 对功能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对静态的 “ 终极状态 ” 蓝图的否定等,集中反映于《马丘比丘》宪章 ( 1977 ); 80 年代后,出现了对理性主义规划的批判;环境问 题凸现对规划理念的影响,出现了 “ 新城市主义 ” 、 “ 紧 凑城市 ” 、 “ 精明增长 ” 等新理念。

8 8 2. 中国 依据一定的型制规划和建设城市,如 “ 周礼 考工记 ” 的 记载; 依据地域的自然条件(山形、地势、气象等)选择城 址,确定空间布局结构,如 “ 管子 ” 的论述; 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两个主要传统:

9 9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早期(建国前)的现代城市规划 学自西方,实践较少。 建国后的规划实践主要分两个时期: 计划经济时期( 1949 - 1978 ) 城市规划是 “ 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具体化 ” 。规划是 一种按计划任务而进行的 “ 设计 ” ,是贯彻国家方针政 策的工具,缺乏对自身发展理论的研究,固守规定的 模式。  中国现代城市规划

10 10 转型时期( 1978 -至今) 经济体制从 “ 计划经济 ” 转变为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 引起中国的城市规划从思想、理念、制度、体系的全 面变化,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框架。

11 11 三、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度框架 1. 城乡规划法  2007 年 11 月 28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 过, 2008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 全法共分 7 章 70 条。包括总则、城乡规划的制定、 实施、修改、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  在城、镇的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 《城乡规划法》。

12 12  城市和镇应当依照《城乡规划法》制定城市规划 和镇规划。城市、镇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应当符 合规划要求。  依据《城乡规划法》,中国城乡规划的体系包括: 省域(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城市规划; 镇规划; 乡规划; 村庄规划。 按规定程序报批,批准后方可实施。

13 13 2. 城市发展的方针和原则  中国城市发展的方针自本世纪以来调整为: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2005 年中共中央关于 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 1978 年以来的方针一直是严格控制大城市 规模。  制定城乡规划的原则: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 约土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  其他原则包括: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 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 和其他公害。符合防灾减灾、公共卫生、公共安 全需要。

14 14 3. 城乡规划的制定(程序和方法)  城乡规划依法制定。各层各类规划由各级人民政 府组织编制,并分别由上一级政府审批。建设部 依据规划法颁布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 。  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详 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 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应当依据已批准的控制性 详细规划。

15 15 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一般为 20 年。并对 更长远的发展作出预测性安排。  城市、镇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发展布局,功能分 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禁止、限制和适 宜建设的地域范围等。其中一部分内容规定为强 制性的。  总体规划中包括各类专项规划(如道路交通、绿 地、水系、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 等)。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制定专项的名城保护规 划;总体规划批准后还应制定 5 年为期的近期建设 规划。

16 16  规划报批前,应将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论证会、 听证会等形式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  大城市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密切, 城市规划与区域城镇体系(城镇群)的规划相结 合是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  两种非法定规划 战略规划 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又称概念规划。 城市设计 城市实体空间的综合环境设计,三维的设 计。

17 17 4. 城乡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 科学发展观是总的指导思想。  以人为本 —— 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和需要,包括: 经济的、生活的、文化的、科学的、教育的、交 往的;协调现实与长远的矛盾。

18 18  可持续发展 —— 以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与合理容 量为限度,不阻碍今后发展为条件;节能减排, 环境友好。  和谐、宜居 ——“ 人、城市、自然 ” 的和谐; “ 人与 人 ” 的和谐;公平的社会和宜居(安全、就业、适 用的居所、方便的公共服务、便捷的交通、清洁 的空气水体、普及的绿化、宜人的面貌)。

19 19 5. 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管理  城乡规划的实施主体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要统筹兼顾周边农村的经济社 会发展。  城市新区和各类开发区的设立,应该在总体规划 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内。  城市旧区改建应当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 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

20 20 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统筹安排、综 合开发、合理利用原则。  城乡规划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用地、水源地、自 然保护区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等,都禁止擅 自改变用途。  城市规划区内的 “ 五线 ” 管理:红线(道路)、蓝线 (水体)、绿线(绿地)、黄线(重要基础设 施)、紫线(历史文化街区、建筑保护范围)。

21 21  在城、镇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项目实行许可证管 理制度,包括: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 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 城乡规划的修改,按 “ 城乡规划法 ” 规定的程序进行。  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由地方人民政府和城乡规 划主管部门进行,并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并接受监督。自 2006 年起, 实行由上级主管部门向地方主管部门派专职督察 员的制度。

22 22 四、中国城乡规划当前存在的 主要问题和改革方向 1. 城乡规划要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放在目标 的首位,研究低碳排放的措施,落实在规划中。 2. 加强人文社会方面的内容,关注民生、公平、和 谐城市的构建,运用公众参与的方法,真正落实 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23 23 3. 提高规划的技术手段和水平,包括信息化、智能 化;市政公用设施和环境保护工程的技术水平; 城市设计和环境设计的质量等。 4. 地方政府领导的正确规划理念是发挥规划作用的 重要关键。

24 24 谢 谢 !


Download ppt "1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学术顾问 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一○年一月 邹德慈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与体系框架 《城市规划:迎接新挑战》"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