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 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 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組員 : 張寶萃 6A(20) 葉碧麗 6A(34) 陳嘉欣 6A(16)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 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 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組員 : 張寶萃 6A(20) 葉碧麗 6A(34) 陳嘉欣 6A(16)"—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 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 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組員 : 張寶萃 6A(20) 葉碧麗 6A(34) 陳嘉欣 6A(16)

2 佛教的起源 起源於印度,至今已 有二千五百年左右的 歷史 大約在公元前六世紀 初葉,由釋迦牟尼創 立 以一己自覺心之豁醒, 仍為離苦之不二法門」 小乘佛教 : 提倡個人修 煉,其精神為「自了 自覺,渡脫苦海」 大乘佛教 : 提倡普渡眾 生,而「覺他渡他, 同登彼岸

3 佛教在東漢時已傳入 ? 此說正確 西漢未年,西漢哀帝時伊存口授《浮屠經》, 「浮屠」即佛陀之義,浮屠經即佛經 東漢初年,明帝遣秦景、王遵等二十多人至 大月氏取經,存放在蘭台石室中 其後明帝在洛陽興建了中國早期的佛寺白馬 寺,作供奉佛像及弘法之用,是為中國第一 座佛寺。 楚王英「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 可見當時佛教已傳入中國

4 為何不是在東漢時就奠下基礎 ? 仍為佛教之初創,教義 尚末精深 ( 傳播方式 : 依附當時神仙方 術和黃老道術 ) 只著重翻譯,並沒有真 正了解其中意義 ( 翻譯佛經方面 : 國人是被動 者 ) 佛教不是為國人所認識 ( 佛教流傳方面 : 不是十分順 利 )

5 仍為佛教之初創,教義尚末精深 傳播方式 : 依附當時神仙方術和黃老道術 黃老道術與佛教方面 : 明帝時楚王英把佛教依 附於黃老道中進行祭祀 , 以祈求福祥 漢桓帝時在宮中造黃金 浮屠和老子像 襄楷在延熹 7 年把「黃老」 「浮屠」並列,並說他 們皆「好生惡殺,省欲 去奢」 神仙方術與佛教方面 : 「阿羅漢」能飛行變化 > 佛是 「蹈火不燒,履刃 不傷」 > 佛教的 「因果報應」說 被東漢學者王充誤認 為「祭祀者必有福, 不祭祀者必有禍」的 鬼神降福的迷信思想

6 只著重翻譯,並沒有真正了解其中意義 翻譯佛經方面 : 漢人是被動者 譯經者主要是外來僧侶,雖有少數漢人參加,但 只是從事輔助工作 外來僧侶帶來甚麼經,漢人就譯甚麼經 對大小乘佛教典籍皆未能驅別,把他們都看作是 釋迦的教說 以譯經為主,佛學的著述和注釋極少 大量外來僧侶來華傳教,只有少數國人外出取經 以上可說明佛教尚處於早期傳播階段

7 佛教不是為國人所認識 佛教流傳方面 : 不是十分順利 初時只受到皇室及貴族信奉,人供奉佛像,以祈 求多福多壽,至未年時才在民間興起 笮融用信佛免役的方法招引信徒,前後有五千戶 之多,他所設的法會有來觀者近萬人,但他的民 戶大多數是流民,未必是佛教信徒 所以不能證明佛教在漢土廣泛流傳 趙王度說「漢時只淮西域人建立寺邑,漢人皆不 淮出家」 南齊時王儉說:「漢魏佛教未興,不見其記傳」 可知佛教的傳播仍處於起步的階段,其影響力未 能發揮,並不能在當時建立起鞏固的地位

8 然至魏晉南北朝始 奠下發展之基礎 ? 此說正確,並可分為 3 方面 :  政治方面  學術方面  教義方面

9 政治方面

10 社會動盪,民生困苦 兩漢時社會安定,佛教並沒發展餘地。 東漢末三國時代始才開始興盛,至魏晉南北朝更普 遍為人民所接受。 漢漢末黃巾之亂 州州牧割據 戰戰爭頻仍 佛教本著慈悲之心,對人民多作佈施,故吸引貧民 「因果報應」、「脫離紅塵」等說 令人民精神上得到慰藉和寄託 信佛成為國人的避難所,因此為國人所接受 人民生活痛苦, 對現實感到失望

11 帝皇崇佛 ( 君主殺戮太多,借信佛以贖罪 ) 軍閥互併,一旦得帝位,便屠殺前朝子孫。許 多時君主都因疑而懼,因懼而思悔。 因果報應,他們怕自己入地獄,也怕子孫受禍, 遂向佛求憐愍。 但他們更有一種心理:只要他日放下屠刀,便 可立地成佛。 而人民見佛家思 想使執政者較為 寬仁,所以紛紛 信佛以求庇護

12 帝皇如何崇佛 ? 三國時吳國孫權: 在建業設建初寺,是為佛教傳入江 南之始 東晉元帝: 詔佛僧入內殿講經 南北朝時宋文帝 : 用慧琳,武帝 : 用法顯參與朝政 梁武帝 : 皈依佛法,迎達摩於廣州,大弘佛法,且三次 捨身同泰寺 陳文帝 : 因常幸佛寺而不理朝政 對漢族而言佛教是外來,其說亦為外來思潮。對於五胡, 因其沒有自身的文化,故以自由的立場來接受佛教 所以五胡君主後趙石虎曾下書曰:「朕生自邊壤,忝當 期運,君臨諸夏,至於饗祀,應兼從本族,佛是我神, 正所應奉。」 可見佛教之盛,是由於君主好佛,天下風從

13 學術方面

14 清談玄學有助弘法 一些僧侶為了建立佛教的地位,獲得縉紳的認同,多 通過當時盛行的清談玄學人物接觸,藉此宣揚佛教 僧侶康僧會能與名士殷浩討論玄學 僧侶如康法暢、竺法深、支道林等,在《世說新語》 中經常可以找到他們與名士談辯的記載 當時之學名流如謝安、王羲之等都與佛教徒支道林來 往,支道林精通佛理外,又善老莊之玄學,使佛道二 家之學說調和發揮,可見清談之風正好借作發揮佛理。 可見清談玄學協助佛教打入上層社會如士大夫這 些的知識份子中

15 西僧之來華及譯經 東漢末攝摩騰和竺法蘭開啟西僧來華譯經之事業 其後有安世高、支婁迦讖等譯經,但規模仍不大 到魏晉時,才有大規模的譯場出現,敦煌的竺法護,在長 安建寺,專心譯經四十餘年,共譯出了一百七十五部經書 東晉時,道安、慧遠等結社譯經,穩固了譯場組織的基礎 至南北朝,譯經事業更進步,翻譯人才和工具俱發展完備, 翻釋亦漸正確,以順達淺白為先,不硬譯原文 天竺人鳩摩羅什貢獻甚大,他主持姚萇的國立譯場 宋、梁均建譯場於建業 ( 即南京 ) ,北涼、北齊、北魏均曾 設譯場 佛經的大量翻譯,使佛理流傳更廣,更容易深入民心

16 華僧西行取經及譯經 曹魏時朱士行以當時小品譯本文意隱晦,乃自願 西行,為西行取經的第一人。 法顯遠赴天竺,歷經水陸二路而取經 。 以前佛教經書均靠西僧翻譯,自竺法蘭精通三十 六種西域文字及華文,開華僧譯經之始,更使 【華嚴經】、【般若心經】、【法華經】等得以 廣傳中國。 後法顯取經自行翻譯, 華僧之譯 經更易為中國 人所接受和了解

17 宗派創立 早在魏晉時期,獨立的寺院經濟已逐漸形成。到 了南北朝時期,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進一步融合, 並隨著佛教的不斷普及,社會上還出現了一些佛 教學派。 兩晉以降,南北各有大師出現,當時北朝佛教由 大同、長安移佈洛陽,由洛陽而至彭城 南朝則由鳩摩羅什弟子 ( 號稱有三千之眾 ) 中秀傑 之士創立五大派。  一是道生頓悟之學,  二是僧肇開創般若宗、三論宗,  三是道融,為北地法華宗和涅槃宗之先導,  四是慧嚴,為南地法華宗和涅槃宗之先導,  五是僧導,為南派成實宗的祖宗 。

18 高僧輩出 1. 北方佛圖澄 弟子眾多,重要的有道安、僧慧等 是中國第一個取得統治者保護發展佛 教的人 遂使中國佛法事業由譯經階段轉到研 究佛理的階段 2. 道安 制訂「僧尼規範」,為出家人訂下生 活及宗教規律 主持譯經 14 部, 183 卷,編撰佛教書 籍 48 種 兼修內 ( 佛 ) 、外 ( 儒、玄、 ) ,用中國傳 統思想來解釋及發揚佛教教義,集佛 學中的般若及禪法之大成,建立「本 無宗」,為中國佛教般若學派的宗師 率領僧團數百人弘揚佛法,派弟子到 各地傳法,最重要是慧遠

19 3. 鳩摩羅什 得國家統治者支持,主持大規模譯場,得經 35 部, 294 卷 改善以往的字譯法,以意譯法譯經,更得真髓及淺易明白, 與真諦、玄奘、義淨稱為四大譯經家 所譯之經書成為日後中國佛教宗派舟重要依據 4. 慧遠 宣傳信仰佛教,則死後可往西方淨土,為「淨土宗」的始 祖 主張「內外之道,可合而明」,使佛教漸脫離儒玄學的範 圍而獨立 其盧山僧團 ( 慧遠 ) 與北方的長安僧團 ( 鳩摩羅什 ) 並為推動 佛教的重要力量 名僧相繼輩出,使中土之佛法漸創自己的道路,變為 更完備而且更適合中國的思想,而使佛法流傳更廣

20 南朝佛教發展數據: 寺院數目僧尼人數 宋 191336000 齊 201532500 梁 284682700 陳 123232000

21 北朝佛教發展數據: 寺院數目僧尼數目 孝文帝時 64787728 北魏末 3 萬餘 200 餘萬 北齊 4 萬餘 200 餘萬

22 思想界貧乏 當時中國尚欠一個統一全國 的大宗教,天子所祭的天地, 非普通人民可信仰,而當時 之道教仍在始創期,缺乏理 論基礎,並且經黃巾之亂, 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不合 上流社會,故只能在下層社 會中秘密組合。 相對來說,佛教既有哲理, 又說福報,對全個社會都合 適,正以其不分任何界限, 遂行於中國。

23

24 精微的教義 (適合中國的特殊政治社會文化環境) 當時的佛徒都深受儒道思想所熏陶,故在釋經以 至注釋佛典時,都有意無意地以儒道思想解釋佛 教教義,於是印度佛教的本來面目逐漸改變,出 現了中國式的佛教 有獨特的教義,罷脫神仙方術,黃老道術 吸收 玄學 和 儒學 般若學 外俗禮 教 出家修 道

25 提倡簡易的修煉方法 如原始佛教說「一闡提迦」是不能成佛,然而南朝的 竺道生則強調「眾生皆能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 發展「頓悟成佛」的理論,省去繁複的修煉方法 這為佛教在下層民眾的傳播尊下基礎

26 為何佛教在魏晉南北朝 始奠下發展之基礎 1. 獨立性 ( 擁有自己的獨立教義 ) 2. 普遍性 ( 更為全國國人所認識 及接受 ) 3. 互動性 ( 中外僧侶有互相交流 )

27 總結 作為一個外來宗教 東漢時期時還處於始創期,缺乏自身的獨立性和與本 土宗教的競爭力,因此難以在中國的建立自己的地位 至魏晉南北朝時,佛教建立起他的獨立性,另外發展 更趨成熟,而且更為全國人民所接受 佛教已在中國紮根,在思想和經濟上,都為隋唐時期 創立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佛教宗派,準備了條件, 因此在魏晉南北朝時 , 已為隋唐佛教興盛的發展奠下 了鞏固的基礎 到隋唐時期,佛教勢力大增,寺院經濟逐漸雄厚,建 立宗派,完成中國化佛教的創立 經歷了三武滅佛 ,到隋唐時佛教仍可發展興盛,從而可 見佛教的根基很穩固

28 佛教自東漢傳 入, 然至魏晉南 北朝始奠下發 展之基礎。 此說正確


Download ppt "有謂佛教自東漢傳入 然至魏晉南北朝始奠 下發展之基礎。 此說當否 ? 組員 : 張寶萃 6A(20) 葉碧麗 6A(34) 陳嘉欣 6A(16)"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