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釋開仁 2015.7.18. 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 (1) 是要在 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 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 不能使它改變,成佛也只是悟 到這必然理則, (2) 依著清淨的 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釋開仁 2015.7.18. 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 (1) 是要在 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 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 不能使它改變,成佛也只是悟 到這必然理則, (2) 依著清淨的 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釋開仁 2015.7.18

2 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 (1) 是要在 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 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 不能使它改變,成佛也只是悟 到這必然理則, (2) 依著清淨的 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

3  (1) 流轉的緣起法,不是個別的 因果事相,是在無限複雜的因 果幻網中,洞見因果的必然系 列。  (2) 個別的因果事相,名為緣生 法。

4  因果事相中,看出他必然的系 列,即有情流轉的必然階段; 因果事相,總不出此必然的理 則。凡能悟入此因果必然的理 則,名為得法住智。 ( 《以佛法研究 佛法》 p97)

5 過去 無明惑 因 行業 現在 識,名色,六處,觸,受苦果 愛,取 愛,取惑 因 有業 未來 生,老死苦果

6 惑(無明; 愛、取) 業(行;有) 苦(識、 名色、六入、 觸、受;生、 老死)

7 惑 業 苦 惑 發業力、潤生力 貪,瞋,癡 業 身、語、意業 善、惡、不動業 苦八苦,蘊處界

8 緣起 理性 十二有支的 相依性、必然性 Eg. 無明行識 流轉 此有彼有此有彼有 還滅 此無彼無此無彼無

9  聖道,是「古仙人之道」,所 以不僅是實踐,而且是實踐的 理性。以正見為眼目,以純潔 的行為(語、業、命)為基礎, 為解脫所必經的正軌。

10  確見此本然必然而普遍的理則, 所以肯定的說:「得八正道者, 得初沙門,得第二第三第四沙 門(果)。除此已,於外道無 沙門」 ( 《以佛法研究佛法》 p96)

11

12

13  佛法不但是人類的,而且是一 切有情的。然而佛在人間,佛 法的修學者與被救護者,到底 是以人類為主。如忽略這普度 一切有情而以人類為本的精神, 如某些人專心於放生 ( 魚龜 ) ,而 對於罹難的人類反而不聞不問, 這即違反了佛法的精神。

14  佛法的中道行,為人類德行的 深化又廣化。所以,  以實證此法為目的,  以隨順此法的思想行為為方法,  以厭離迷情而趨向正覺為動機。

15  淨化自心的「定慧熏修」, 「離惑證真」,達到法的現覺, 即德行的深化。  由於自心淨化,能從自他關係 中得解脫自在,更能實現和樂 清淨的人生理想於世間,所以 說「心淨則眾生(有情)淨」。

16  佛法的德行,不但為自他相處, 更應從自心而擴大到器世間的 淨化,使一切在優美而有秩序 的共存中,充滿生意的和諧, 所以說「心淨則國土淨」。

17  1. 人天的德行是一般的;  2. 聲聞的德行,進展到深刻的 淨化自心;  3. 菩薩的德行,更擴大到國土 的嚴淨。

18 八法: 1. 道德根源:無貪、無瞋、無癡 2. 道德意向:慚、愧 3. 道德努力:精進、不放逸 4. 道德純潔:信

19

20  以在家的身分來修學佛法,有 獨特的行持,這才能超過一般 的人間正行而向於解脫。修行 的項目,主要為五種具足:  一、信具足。二、戒具足。  三、施具足。四、聞具足。  五、慧具足。

21 五種具足 八正道 一、信具足 正見、正志 二、戒具足 正語、正業、正命、 正精進 三、施具足 四、聞具足 正精進、正念、正定 五、慧具足

22  正見: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  1 、知因果、善惡、流轉、解脫的 正見,以此為本而立志、實行,這 是世俗的人天正行。  2 、對因果、事理、四諦、三法印 等,從聽聞正法而得正確深切的信 解;即是能向出世而成為無漏的。

23  八正道有二類:  【 1 】有「世俗有漏,有取,轉 向善趣」的,  【 2 】有「聖出世間無漏,不取, 正盡苦轉向苦邊」的。  這二者的差別,根本在正見。

24  得了佛法的正見,即應引發 「正志」 ── 奘譯正思惟。  這是化正見為自己的理想,而 立意去實現的審慮、決定、發 動思。

25  1 、從理智方面說,這是思慧 ── 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 達到更深的悟解;  2 、從情意方面說,這是經思考 而立意去實現。

26  思慧不僅是內心的思考,必有 立志去實現的行為,使自己的 三業合理,與正見相應。  所以正志同時即有見於身體力 行的戒學,這即是正業、正語、 正命。

27  正語:是不妄語、不綺語、不 兩舌、不惡口,及一切的愛語、 法語。  正業:是不殺、不盜、不淫, 與一切合理的行動。  正命:是合理的經濟生活。

28  「正精進」是離惡向善、止惡 行善的努力,遍通一切道支。  如專從止惡行善說,即戒的總 相。以正見為眼目,以正志所 行的正戒為基礎,以正精進為 努力,這才從自他和樂的止惡 行善,深化到自淨其心的解脫。

29  有三種角色: 1. 攝在戒學:正語、業、命 + 正 精進 2. 攝在定學:正精進 + 正念、定 3. 通三學

30  「正念」是對正見所確認而正 志立意求它實現的真理,念念 不忘的憶持現前。  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繫念不 忘而得一心,即「正定」。由 於一心的湛寂,如實正智能依 之現前。

31 五根、五力八正道 1 、信 正見、正志 2 、精進 正語、正業、正命、 正精進 3 、念 正念 4 、定 正定 5 、慧 ( 依定得解脫的正見 / 無漏慧 )

32 八正道三慧三學 正見正見聞 正志、 正語、正業、正命 思戒 正勤、正念、正定 修 定慧定慧 現證解脫

33

34 八正道〔攝三十七品〕三學 正見(四念處、擇法、慧、信) 慧 正思惟(志) 正語、正業、正命戒 正精進(四正勤)通三學 正念(念) 定 正定(四神足、定、喜、捨、 輕安)

35  正見生正志,正志生正語,  正語生正業,正業生正命,  正命生正方便,正方便生正念,  正念生正定。

36  賢聖弟子如是心正定,頓盡淫、 怒、癡。  賢聖弟子如是正心解脫,頓知 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不更受有,知如真。

37  菩薩的修行六度,  出發於三心,歸結於三心,  又進修於三心的推移過程中。  三心:信願、慈悲、智慧

38  起初,以大悲心、真空見來確 立大徹悟、大解脫的大菩提願, 即是發菩提心 ── 這等於八正道 的從正見而正志。不過八正道 重於解脫,不談慈悲。

39  本著三心和合的菩提願,從自 他和樂本位,修施、戒、忍、 精進,也略學禪、慧,作種種 利他事業 ―― 這等於八正道的 從正志到正精進,即是修大悲 行。

40  這樣的本著三心而精進修行, 等到悲心悲事的資糧充足,這 才轉向自心淨化,修定發慧 ―― 這等於八正道的從正精進 到正定。由利他而自利,證無 所得的空寂理,這是般若的實 證。

41  接著,本著實證慧導攝的三心, 廣修六度,再從自他和樂本位, 「成熟有情,莊嚴國土」,即 是以自利成利他的大悲行 ── 略 近聲聞自證以上的隨緣教化。

42  自利利他圓滿,圓成究竟的大菩 提。  佛的大菩提,即無貪、無瞋、無 癡三善根的圓成;也是依法、依 世間、依自的德行的完成。成佛, 即是擴展人生、淨化人生,圓滿 究竟的德行,這名為即人成佛。

43


Download ppt "釋開仁 2015.7.18. 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 (1) 是要在 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 的必然性。這必然理則,佛也 不能使它改變,成佛也只是悟 到這必然理則, (2) 依著清淨的 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