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位揭露日侵华罪行日本记者 ——— 本多胜一 正义是记者的灵魂. 1931 年生于日本国长野县 1959 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在日本最大的报社 “ 朝 日新闻社 ” 工作 1968 年任该社编委。其作品《极限之民族》获 菊池宽文奖 1969 年因报道越南战争获皮恩国际记者奖 1971 年中日尚未恢复邦交,本多胜一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位揭露日侵华罪行日本记者 ——— 本多胜一 正义是记者的灵魂. 1931 年生于日本国长野县 1959 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在日本最大的报社 “ 朝 日新闻社 ” 工作 1968 年任该社编委。其作品《极限之民族》获 菊池宽文奖 1969 年因报道越南战争获皮恩国际记者奖 1971 年中日尚未恢复邦交,本多胜一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位揭露日侵华罪行日本记者 ——— 本多胜一 正义是记者的灵魂

2 1931 年生于日本国长野县 1959 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在日本最大的报社 “ 朝 日新闻社 ” 工作 1968 年任该社编委。其作品《极限之民族》获 菊池宽文奖 1969 年因报道越南战争获皮恩国际记者奖 1971 年中日尚未恢复邦交,本多胜一从 6 月至 7 月就在中国各地采访,回国后 8 月至 12 月在《朝 日新闻》连载他的访华报道《中国之行》,深刻 揭露日军在中国的战争暴行,对战后以 “ 受害者 ” 自称的日本产生了强烈冲击。 1983 年、 1984 年、和 1987 年他针对日本右翼 “ 南京大屠杀是子虚乌有 ” 的无耻言论三次到中 国,沿当年日军的侵略路线实地调查、采访、取证,写出了《屠杀与报道》、《笔下 的阴谋 -- 驳山本七平的诈骗术》,《去往南京之路》 、 《南京大屠杀始末采访录》等 文章和著作,有力地反击了日本右翼势力。 2006 年在南京国际和平论坛上,被授予特别贡献奖章。

3 上世纪 60 年代后期到 70 年代初,本多曾 4 次实地采访越南战争。本多 说: “ 亲眼看到美国在越南的所作所为,受到良心和正义的驱使,我 产生了一个疑问:当年侵略中国的日军到底在中国干了些什么?由此, 我萌发了要到中国采访的念头。 ” “ 本多胜一 ” 这个名字第一次为世人所知,是在 1971 年。那年的 8 月至 12 月,日本《朝日新闻》连载本多胜一所写的报道《中国之行》,文 章客观、公正地写出了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他的正义感打动 了许多人,因为到现在也很少有日本记者能够公正地报道日本侵华相 关史实。 从 1971 年开始,本多胜一作为《朝日新闻》记者多次赴中国实地调查, 本多是第一次来中国,当时他根本不知道南京大屠杀这回事。但是, 他在采访过程中听到了大量有关大屠杀的事情,感到非常震惊,于是 就决定去南京采访相关史实。回国后把了解到的南京大屠杀真相写进 《中国之行》并在《朝日新闻》上连载。他在书中写了这样一句话: “ 对于中国人来说,日本军国主义不是一种抽象的语言或数字,而是 亲人被残杀、家园被烧毁的具体景象。 ”

4 由于战后长期的错误教育引导, 日本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保守 主义倾向是非常明显的。据《读 卖新闻》 1982 年的舆论调查显示, 将侵华战争看作侵略战争者不到 1/10 。中小学生们看了《山丹之 塔》、《听,冤魂的呼声》等反 战影片后,不但不从反战角度来 欣赏,反而情不自禁地发誓说: “ 此仇必报 !”“ 下次一定要打一场胜 利的战争 !” 以致使仗义执言的家永 三郎、本多胜一等进步人士不仅 受到右翼势力的威胁和政府的冷 遇,而且还要忍受来自周围群众 “ 卖国贼 ” 一类的讽刺和谩骂。

5 作为一个日本人,要撇开民族偏见和国家利益来揭开本民 族犯下的滔天罪行是需要勇气的。 在真相和国家利益之间,本 多胜一选择了真相,这是一个记者在面对这样困境的时候能够 作出的最高选择。 本多胜一选择了事实,选择了真相。数十年 来他一直受到右翼势力的围攻,即使在新闻界内部,他也承受 着巨大压力,但是他从未屈服。他坚信, “ 正义是记者的灵魂 ” 。 坚持报道事实的本多胜一受到了 来自国内右翼势力的压力。右翼势力 不但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还跑到他的 家里和孩子读书的学校威胁,最终他 们被迫搬家,孩子也被迫转学。在新 的学校里,孩子只好改成妈妈的姓。 直到如今,他家的地址对外还是保密 的。而当年 “ 百人斩 ” 凶手的家属更是 将他告上了法庭。

6 1973 年日本作家铃木明出版《南京大 屠杀之虚幻》一书中首次指出 “ 百人斩 ” 为 虚构。此后在日本,关于 “ 百人斩 ” 是否属 实成为争论的话题。 2005 年,参与百人斩 的两名日军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的 3 名 遗属向东京地方法院控告《东京日日新闻》 于 1937 年 11 至 12 月间的报道失实,和 《朝日新闻》于 1971 年出版的《中国之旅》 一书中所提及关于两名军人的 “ 百人斩 ” 竞 赛失实并损害其名誉,向该两出版社索偿 3600 万日元。东京地方法院审判长土肥章 大于 2005 年 8 月 23 日裁定报道属实并非捏 造,驳回赔偿请求。撰写《中国之旅》的 前《朝日新闻》记者本多胜一在判决后指 “‘ 百人斩竞赛 ’ 真实性无容置疑,原告意图 否定整个南京大屠杀以至对中国发动侵略。 不过在诉讼过程中找到新的事实和资料, 却进一步肯定这个史实。 ”

7 2006 年 12 月 22 日,日本最高法院第二法庭 审判长今井功及审判官共同判定,终审驳 回侵华日军 “ 百人斩 ” 刽子手向井敏明、野 田毅的遗属等原告,状告《朝日新闻》原 记者本多胜一、《每日新闻》报社、柏书 房出版社等的上诉要求,上诉人向井、野 田要求原告本多胜一等人刊登道歉广告的 诉求同时被驳回。侵华日军战犯遗属为 “ 百 人斩 ” 翻案上诉, 终审败诉 。

8 本多胜一以一种难以置信的勇气深入到被报道对象之中, 用亲历的报道方式把最难以触及的真实展现给读者。 在报道爱斯基摩人的时候,他选择了与爱斯基摩人同吃同 住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他曾经住进爱斯基摩人狭窄的 冰屋里,睡在只铺了一张皮子的所谓的床上,皮下就是硬 邦邦的冻土层;吃的是粘糊糊、水渍渍的冻肉;下海狩猎 的小船破烂不堪,须有一人专司往外舀水。 这些经历使本多胜一不仅能客观、公正地反映这个尚处于 原始状态民族的生活、劳动、家庭等状态,与他们共同生 活的经历还使他能真正地以平等、友善的角度,去反映这 个民族。所以本多胜一的报道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了对 这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深刻理解,同时还能够给读者真实感, 比一般的报道方式更加具有表现力。

9 《中国之行》 、 《美利坚合众国》、《加 拿大 爱斯基摩》、《极限之民族》、《新 几内亚高地人》 、 《去往南京之路》 、 《南京大屠杀始末采访录》等

10 《南京大屠杀始末采访录》 线路寻访幸存者,与历史档案相验证,弄清真相,揭开日军在南 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以确凿的事实批驳了日本右翼所谓的 “ 南京 大屠杀是子虚乌有 ” 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始末采访录》在日本 引起很大反响,本多说: “ 虽然有人向我抗议,但很少有人说我 的报道是假的。少数右翼分子说我 ‘ 卖国 ’ ,并把我告上法庭。 ” 本多先生表示,他写书 “ 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日本 ” ,他说, 不论是日本的右翼分子,还是日本的当政者,都必须明白,绝 对不能再做歪曲历史,侵略别国的蠢事。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由于事发时不可能 有严肃的统计,战争结束后双方各执一词,成为 悬案,得出一个绝对精确的数字实非易事。日本 右翼趁机大做文章,以无法证实的 “ 回忆 ” ,竭力 淡化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缩减遇难人数,企图彻 底抹去日军欠下的血债。本多胜一自1971年 即赴中国作实地调查,数次沿着侵华日军的行军


Download ppt "第一位揭露日侵华罪行日本记者 ——— 本多胜一 正义是记者的灵魂. 1931 年生于日本国长野县 1959 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在日本最大的报社 “ 朝 日新闻社 ” 工作 1968 年任该社编委。其作品《极限之民族》获 菊池宽文奖 1969 年因报道越南战争获皮恩国际记者奖 1971 年中日尚未恢复邦交,本多胜一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