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苯丙胺类兴奋剂. 苯丙胺类作用机制 ◆ 加强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 。 ◆ 抑制单胺氧化酶的作用, 减少神经传递物 质的破坏及回收 。 ◆ 本身或其代谢物为传递物质直接作用 。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苯丙胺类兴奋剂. 苯丙胺类作用机制 ◆ 加强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 。 ◆ 抑制单胺氧化酶的作用, 减少神经传递物 质的破坏及回收 。 ◆ 本身或其代谢物为传递物质直接作用 。"—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苯丙胺类兴奋剂

2 苯丙胺类作用机制

3 ◆ 加强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 。 ◆ 抑制单胺氧化酶的作用, 减少神经传递物 质的破坏及回收 。 ◆ 本身或其代谢物为传递物质直接作用 。

4 肾上腺素神经元 Norepinephrine ---- 警觉 ( 中枢 ) 降低食欲 多巴胺神经末稍 Dopamine ---- 局部运动活性 ( 新纹状体 ) Stereotyped behavior 刻板的重复行为 神经元 5-HT, Dopamine --- 干扰知觉 ( 边缘系统 ) 精神病行为 mesolimbic system Amphetamine

5 苯丙胺 ( Amphetamine) CH 3 NHCH 3

6 中枢兴奋剂 早在 1887 年人们就已经合成了苯丙胺 1919 年日本一位化学家又合成了甲基 苯丙胺,起初它们被广泛用于治疗发作性 睡病、多动症、减肥、巴金森氏病、解救 中枢神经抑制,治疗轻度抑郁症,久而久 之,产生了医源性成瘾 苯 丙 胺

7  1927 年有关苯丙胺产生的兴奋性和欣快 感被首次描述,从而促使滥用  二次大战中,给士兵服用苯丙胺以消除 疲劳  于战后的日本,将用于军事目的的库存 甲基苯丙胺大量投放市场,有 50 多万人 滥用,其中5万人患苯丙胺精神病  70 年代,很多国家限制苯丙胺的生产和 使用

8 冰毒

9 冰毒即兴奋剂甲基苯丙胺,因其原料外观为纯白结晶 体,晶莹剔透,又由于它的毒性剧烈,人们便称之为 “ 冰 毒 ” 。 “ 冰毒 ” 的成瘾者,以每天要强迫性服用大量毒品为 待征。这些人每天使用 “ 冰 ” 以保持兴奋,否则他们难以度 过;如此极易导致过量中毒死亡。 滥用方式:采用口服、静脉注射 中毒症状:极易导致精神病状态,表现出活动过度,情 感冲动,野蛮,妄想,偏执狂,幻觉甚至有杀人倾向 。 冰 毒

10 心血管系統 心悸, 心跳过速, 血管收縮, 高血压, 心律不齐, 心肌梗塞, 心衰, 休克。 神经精神系统 流汗, 颤抖, 躁动, 激怒, 意识混乱, 肌肉震顫, 抽搐或舞蹈症, 脑血管病变, 脑出血。 安非他明精神病 ----- 被害妄想, 紧张恐慌, 高度警觉, 随时防卫, 产生错觉, 视幻觉,听幻觉 及无意识的重复动作 ( stereotyped behaviors ) 。 其它 体温上升, 橫纹肌溶解, 急性肾衰竭, 恶心, 呕吐。 安非他明类急性中毒临床表现 ë ë ë

11 依严重性可分三級 轻度 : 多话, 躁动不安, 恶心, 呕吐, 失眠, 脸部潮红, 身体颤抖, 散瞳, 盗汗。 中度 : 以上症状加剧, 有意识混淆, 胸闷, 高热, 反复性动作, 极度惊慌, 错觉, 幻觉, 高血压, 心跳过速。 重度 : 上述症状加剧, 并有高热, 昏迷, 抽 搐, 脑出血, 心律不齐, 心衰, 腎衰, 休克死亡。

12 安非他明类致死亡原因 1. 心脏血管衰竭。 2. 脑血管病变。 3. 高烧及抽搐后的并发症如横纹肌溶解, 急性肾衰竭。 4. 精神症状严重时的伤害事故。 5. 其他药物或感染的并发症。

13 安非他明类戒斷症狀 远较酒精、安眠药、吗啡等症状轻。 疲倦 嗜睡 ( 5 天 ) 焦躁不安 食欲大增 、睡眠障碍、肌肉痛、腹痛 妄想、幻想、幻听消失 沮丧 情绪低落 自杀企图

14 安非他明中毒的特性 1. 损害神经細胞 产生严重的疲劳和抑郁感。 2. 产生依賴性 (Dependence) 及 耐药性 (Tolerance) 慢性化的疲劳或不安, 造成强烈精神依赖性。 1 日 1 ~ 2 次, 增加到 6 ~ 7 次的耐药性。 3. 有再发現象 (Flash-back) 4. 突发的幻觉 5. 身体机能损害

15 摇头丸 摇头丸(MDMA)

16 摇头丸 MDMA ,属于中枢神经兴奋剂。 俗称忘我、亚当、狂喜、快乐丸、摇头丸。 1. MDMA ( Methylenedioxymethamphetamine ), 具 有安非他明的兴奋作用. 命名为亚当 ( ADAM ) 。 2. MDMA 为 1914 年首先由德国 Merck 药厂专利合成 的一种强力食欲抑制剂。 3. 1980 年代中期, MDMA 使用者感觉欣快, 多话且与人 亲近, 故以 [ 忘我 (ECSTASY) ] 。 1980 年代后期, 应用到跳舞俱乐部或各种聚会, 俗称 [ 狂喜 (RAVES)] 。 4. 1990 年, MDMA 的非法制造与滥用在欧洲地区激增。 5. 1996 年 9 月, 首例滥用 MDMA 药物, 查获新加坡进 口的 [ 快乐丸 ] 。

17 摇头丸

18

19

20 MDMA 药理作用 1. 幻觉及类似安非他明的兴奋作用。 2. 使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精力旺盛,运动 过度。 3. 产生心理上的依赖, 其耐药性较安非他明 发生迅速。 4. 滥用方式以口服使用,20 ~ 60 分钟內产 生作用, 高峰期达 2 小时。

21 短期副作用 运动过度,导致缺水,体温过高而产生痉挛 或晕倒甚至因呼吸系统衰竭而致死亡。 长期作用 食欲不振,恶心,牙关紧闭,肌肉痛 ,运动 失调,流汗,心悸疲倦及失眠。 安非他明类似作用 体温过高,血管疾病,高血压,心律不齐, 横纹肌溶解 ,急性肾衰竭。 精神症状 抑郁,严重焦虑,睡眠障碍,夸大妄想。 MDMA 毒性作用

22 这原是一对漂亮的眼睛,在吸食安非他明六 个多月后,造成严重的眼结膜出血 。

23 吸食安非他明二年后,他常常怀疑在蚊子叮 过的脓泡里长了「蛆」,他好害怕,不停的 挖著傷口、不停的挖 ……

24 吸食安非他明一年后,他开始有了幻听 … 有 人告诉他:手臂里藏有不干净的东西。他拿 刀不停地往自己的手臂割下去,一心想挖出 不干淨的东西 。


Download ppt "苯丙胺类兴奋剂. 苯丙胺类作用机制 ◆ 加强神经传递物质的释放 。 ◆ 抑制单胺氧化酶的作用, 减少神经传递物 质的破坏及回收 。 ◆ 本身或其代谢物为传递物质直接作用 。"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