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忍妮 殷 Modified 8年之前
1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伤寒杂病论》及其思想
2
内容提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要求: 了解《伤寒杂病论》的曲折命运 理解《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学术思想
3
伤寒杂病论 约公元 200 年~ 210 年,张仲景博览群书,广 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成《伤寒杂病论》 219 年,张仲景去世 ,《伤寒杂病论》开始 了民间传播的旅程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4
晋朝,太医令王叔和偶然见到了这本书,已是 断简残章 王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各种抄本,最终找 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 《伤寒论》。著论 22 篇,记述了 397 条治法, 载方 113 首,总计 5 万余字 清代名医徐大椿: “ 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
5
宋仁宗( 1023-1056 )时 : 翰林学士王洙于翰林院书库里 发现了一本 “ 蠹简 ” ,被虫蛀了 的竹简,书名《金匮玉函要略 方论》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
6
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 论》,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 方知为仲景所著 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共计 25 篇,载方 252 首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
7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宋代都得到了校订 和发行。 除重复的药方外,两本书共载药方 269 个,使用 药物 214 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与整理 伤寒杂病论
8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辨证思维 注重 “ 标本 ” 分析
9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伤寒例第三 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列, 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 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 耳。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 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 春夏多热病者, 皆由冬时触寒所致 …… 《阴阳应象大论》第五: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
10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内经 》追求运动平衡的思想 “ 中和 ” 思想内容 六经功能的太过不及 ,皆能令人 病 ,因此提出 “ 阴阳和必自愈 ”
11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伤寒杂病论 六经失和则病 与自然之和 脏腑之和 症状之和 脉象之和
12
太阳病.治疗如经云: “ 其在表者 ,汗之可也 ” 立法、处方、服法 ,均特别示人维护太阳之 和.特别强调汗之不可太过,戒之温服,啜热 粥 .不可尽剂,不可过汗淋漓 ,同时告之,不 及者可再吸热粥取微汗。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六经失和则病
13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 xī )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 汤主之。方一。 桂枝 三两,去皮 芍药 三两 甘草 二两,炙 生姜 三两,切 大枣 十 二枚,擘 。 上五味,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 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 令一时许,遍身执执,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 并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 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
14
与自然之和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仲景依据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必须与自然之气 相和 。顺应自然,人与自然之和的含义是指地人的 生命活动 ( 生理、病理 ) 置于自然界之中,两者互相 开放 。互相制约.特别是自然界之六气对人的制约。 仲景在论中把太过不及致人于伤寒为病 内经云: “ 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 所谓天和, 即人对自然界 六气的适应 。这种平衡一旦破坏 ,遇人体正气虚对即发 为病 。反之。人体六经的病变也可惜助自然天气而有向 愈之趋势。
15
伤寒论中就有六经各病欲解时的条文,例如: 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戊上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太阴痛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这六条欲解条文可以看出伤寒论六经各病与 自然时象之气是有密切关系的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与自然之和
16
脏腑之和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 ,涩则 小便数,浮涩相博大便则鞭,其脾 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
17
症状之和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 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少阴病恶寒而倦 。时自烦,欲击衣被 者 .可治 少阴病。恶寒身倦而利 ,手足逆冷者 , 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18
脉象之和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四季各经,皆有平脉。六经各有典型病脉如太阳病 脉浮,阳明脉洪大。少阳之弦、太阴之迟缓 、少阴 之微细等,还列有每病转愈和加重恶化的脉象 发汗多若再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 者死 ,脉自和者不死
19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20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金匮要略 》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大黄附子汤方: 大黄 三两 附子 三枚(炮) 细辛 二两 治 : 寒实内结 “ 胁下偏痛,发热 ,其脉紧弦 ”
21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补乃扶正气之不足,泄乃祛邪气之有余。补泄药 合用多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 虚实错杂之时,纯补虚则闭门留寇,单攻邪则正 气愈伤,补泄兼施,攻邪不伤正,补虚不留邪。 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为治疗少阴里 虚兼太阳表实证而立。 少阴里虚当温补,太阳表实当发汗,少阴与太阳 两感,应温经与发汗同施,方中麻黄解表以散邪, 附子温经以助阳,二药相伍,扶正祛邪,细辛既 助麻黄解表,又助附子温经散寒
22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升浮和沉降之性的药物合用的方法多用于治疗 脏腑之性气机升降失 常所导致的各种疾病。 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升降相因,出入有序,则人体健康;反之即病, 甚则死亡。 治疗 胃虚痰阻、噫气不除证的旋覆代赭汤 , 用旋覆花 、代赭石、半夏、生姜理气化痰以降 浊,复用人参 、炙甘草 、大枣健脾养胃以升 清,诸药合用,降中有升,升中有降,升降相 因,阴阳并调 ,使清升浊降,气机调畅 ,诸 症悉除。
23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润即滋润,具有滋润作用的药物,多能生津润 燥,滋阴养血,如生地黄、芍药、麦门冬 、阿 胶等,但其性阴柔,质多黏腻 ,易阻气机,损 伤阳气,腻膈碍胃,滑肠致泄。 燥即燥湿,具有燥湿作用的药物,多能健脾燥 湿,如半夏、苍术、茯苓等,但性多辛热燥烈 或淡渗利湿,易耗气伤阴助热。
24
猪苓汤为治疗阴虚水热互结 ,小便不利而设,方中 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清热利水,与阿胶滋阴养血 润燥并用,使水邪去而阴不伤,滋阴血而不恋湿。 二者合用,补偏救弊,使湿祛而不伤阴,滋阴而不助 湿,刚柔相济,并行不悖。 〖方源〗 《伤寒论》 “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者,猪苓汤主之。 ” 〖组成〗 猪苓 去皮 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碎,各一 两 [ 各 9g] 〖用法〗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 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方歌〗 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 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25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散即发散、宣散一般味多辛香,具有宣肺解表 、 行气解郁等功能。 收即收敛、收涩,具有收涩固脱等功能。 前者易伤正,后者易留邪,二者相伍运用,则可取 长补短,使散不伤正,收不滞邪,多用于虚实夹杂 的病证。 如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驱风解表为君药;芍药 苦酸,和营敛阴为臣药 ;二者一散一收,发表中 寓敛汗之意,和营中济调卫之功。另有生姜助桂枝 以散表邪,大枣助白芍以和营阴,共为佐药。炙甘 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合,使微微欲似汗出,表 邪得解,营卫调和。
26
四逆散功能疏肝解郁,为治疗肝气郁结,气 机不利,阳郁于里不能布达四肢致厥。 “ 结者散之 ” ,故用柴胡、枳实疏肝行气解郁, 发越郁阳。 “ 散者收之 ” ,故用芍药敛阴和营以调肝脾, 甘草缓急和中 “ 故用柴胡以解之,枳实以泻之,芍药以收 之,甘草以和之也。 ” 四药合用则肝气条达, 郁阳得,肢厥自愈。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内经思想的继承发展
27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辨证思维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 髓也。 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28
太阳中风头痛:太阳中风,邪袭肌表,太阳经气运行受 阻,故头痛。因太阳经脉行于头后及头顶,故头痛部位 多在后头及头顶。 “ 太阳病,头痛 ,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太阳伤寒头痛:太阳伤寒,风寒外束,邪犯太阳经脉, 经气运行不畅,故头痛。头痛部位亦多在后头及头顶。 “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 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辨证思维 《伤寒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9
邪入少阳头痛:邪人少阳,循经上扰头痛,少阳经气不利, 故头痛。因少阳经行于头侧部,故头痛部位多在头之两侧。 并治日: “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 发汗,发汗则谵语 ……” ; “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 小柴胡汤主之 ” 。 辨证思维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伤寒论 》 辨少阳病脉证
30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的学术思想 注重 “ 标本 ” 分析 辩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 标,末也;本,源也 病因病机为本,症状为标 里病为本,表病为标 缓者为本,急者为标 扶正为本,祛邪为标
31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