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解 表 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解 表 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解 表 剂

2 概 念 【 组 成 】 解表药 【 作 用 】 发汗、解肌、透疹 【立法依据】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
解表剂 概 念 【 组 成 】 解表药 【 作 用 】 发汗、解肌、透疹 【立法依据】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因其轻而扬之” 【适应证】 1.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 2.麻疹、疮疡、水肿、痢疾 等初起

3 —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解表剂 —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解表剂 分 类 辛温解表剂—外感风寒证为主 辛凉解表剂—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类为主 扶正解表剂—体虚外感

5 辛温解表剂 解表剂 【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 【证 候】共证 + 无汗或有汗,项强身痛, 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证 候】共证 + 无汗或有汗,项强身痛, 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 小青龙汤

6 辛凉解表剂 解表剂 【适应证】外感风热表证; 【证 候】共证 + 口渴,咽痛,舌偏红舌 苔薄黄,脉浮数;
【证 候】共证 + 口渴,咽痛,舌偏红舌 苔薄黄,脉浮数;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麻杏甘石汤。

7 解表剂 扶正解表剂 【适应证】体虚外感表证 【证 候】气血阴阳之虚证 + 表证 【代表方】败毒散、加减葳蕤汤。

8 解表剂 解表剂使用注意 1.辨别表里 2.发汗程度 3.煎服法 4.饮食宜忌

9 辨别表里 解表剂 * 凡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痈疮已溃、虚性水肿、吐泻伤津者)不宜应用。
* 表里同病者,一般宜“先表后里”;表里俱急者,则宜表里双解。

10 掌握发汗程度: 解表剂 * 药后取汗应适度,以全身微微汗出者为佳; ·《伤寒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
* 若药后无汗或汗出不透,则外邪不得尽去。 * 若汗出太过,甚则大汗淋漓,则易伤津耗气, 甚则亡阴亡阳。

11 解表剂 煎服法: · 入汤剂不宜久煎 ; · 宜热服以助汗; · 温覆要适度; · 药后应避风,以免重感外邪; · 药后不汗,可再服。

12 饮食宜忌: ·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解表剂 饮食宜忌: ·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13 解表剂 辛 温 解 表 剂 辛 凉 解 表 剂 扶 正 解 表 剂 1 2 3

14 辛温解表剂—外感风寒表证: 其病机主要发展方向: 1.卫阳被遏 → 营阴郁滞 2.肺卫受邪 → 肺失宣降 3.表寒郁闭 → 入里化热

15 辛温解表 麻 黄 汤 《伤寒论》 ·张仲景·

16 · 麻黄汤 ·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二两 杏仁去皮尖,七十个 甘草炙,一两 【用法】

17 · 原方四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 上沫,内诸药,煮取二 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 麻黄汤 · · 原方四味,以水九升, 先煮麻黄,减二升, 去 上沫,内诸药,煮取二 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需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18 外感风寒表实证 【主治】 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病机】 · 麻黄汤 · 外感风寒 表实证 卫阳被遏→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 (太阳伤寒)
营阴郁滞 → 头身疼痛、脉紧 肺气不宣 → 咳喘 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病机】

19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功用】 【方解】 【配伍特点】 · 麻黄汤 · 君 麻黄 (1)发散风寒(2)宣肺平喘 臣 桂枝
(1)解肌发表(2)温经止痛 杏仁 降利肺气 使 甘草 调和诸药,缓和峻烈 麻、桂相须, 开腠畅营。 麻、杏相使, 宣降相因。 【配伍特点】

20 · 麻黄汤 · 【辨证要点】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2.临床运用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为 辨证要点。 【临证加减】 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辛荑 挟湿兼骨节疼痛,加苍朮、苡仁 兼里热烦躁、口干,加石膏、黄芩 使用注意

21 · 麻黄汤 · 1.气血不足不能用 2.表虚自汗不能用 3.阳气不足不能用

22 · 麻黄汤 · 【附方】 麻黄加术汤《金匮要略》 麻杏薏甘汤《金匮要略》 大青龙汤《伤寒论》 三拗汤《和剂局方》 华盖散《博济方》

23 · 麻黄汤 · 大青龙汤 【组成】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生姜切三两 大枣十二枚

24 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重发热重)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 麻黄汤 · 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 (恶寒重发热重) 【辨证要点】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 烦躁,口渴,脉浮紧 【用法】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麻黄:石膏 1:1

25 【辨证要点】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 麻黄汤 · 是治疗咳喘的基础方 三 拗 汤 【组成】麻黄 杏仁 甘草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 【辨证要点】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26 · 麻黄汤 · 华 盖 散 【组成】麻黄 杏仁 甘草 陈皮 桑白皮 紫苏子 赤茯苓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

27 · 麻黄汤 · 医案选录 伤寒表实 刘渡舟医案: 刘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C,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淅淅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舌苔薄白,脉浮紧有力。 分析: 辨证: 太阳伤寒表实之证. 治法:辛温发汗, 解表散寒. 方药:麻黄汤: 麻黄9g 桂枝6g 杏仁12g 炙甘草3g.

28 · 桂枝汤 · 桂 枝 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甘草炙,二两 【用法】 大枣

29 · 桂枝汤 · 原方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30 【主治】 外感风寒表虚证 【病机】 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 桂枝汤 · 外感风寒表虚证 卫阳浮强 → 恶风、发热、头痛、脉浮 太阳中风
营阴泄弱 → 汗出、脉缓 肺胃不和 → 鼻鸣、干呕 【病机】 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31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解】 · 桂枝汤 · 君 桂枝 1. 散风邪(风寒以风为主,也能散寒) 2. 助卫阳 臣 白芍
1. 益营阴 2. 歛汗出 生姜 助君药散邪,兼和胃止呕 大枣 益气补中,健脾生津 佐使 甘草 1. 助桂枝、生姜以辛甘化阳以实卫;助白芍、大枣以酸甘化阴以和营2. 调和诸药

32 · 调和营卫:是指能纠正营卫不和,解除风 邪的一种治法。风邪自表而入,可引起营 卫不和,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 等证候,治疗上可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 和营卫,纠正这种营卫不和的状态。

33 桂 枝 芍 药 生 姜 大 枣 甘 草 “辛甘化阳” “酸甘化阴”
辛温解表 - 桂枝汤 等量配伍:既营卫同治,邪正兼顾,相辅相成,又散中有收,汗中寓补,相反相成。 桂 枝 芍 药 生 姜 大 枣 补脾和胃,化气生津, 益营助卫 桂枝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 甘 草 “辛甘化阳” “酸甘化阴” “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 —徐彬《金匮要略论注》

34 【方解】 桂枝+芍药 生姜+大枣 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 炙甘草+ · 桂枝汤 · 营卫同治,邪正兼顾
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 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 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 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 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35 · 桂枝汤 · 本方已有汗出,为何 仍用桂枝汤发汗?

36 · 桂枝汤 · “药汗”与“病汗” 病汗 药汗 温度 有凉意(一出感觉身上发凉) 带温的 部位 局部(有的额头出一点,有的背上出一点) 遍身漐漐 病人的感受 黏滞不舒 不会有黏滞不舒服(出了药汗,神清气爽)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

37 · 桂枝汤 · 【辨证要点】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基础方, 是调和营卫、调和阴阳治法的代表方。 2.临床运用以恶风,发热,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临证加减】 恶风寒较甚者:加防风、荆芥、淡豆豉 体质虚弱者:加黄芪 兼见咳喘者,加杏仁、苏子、桔梗 使用注意

38 · 桂枝汤 · 麻黄汤与桂枝汤的区别 麻黄汤 桂枝汤 病机 外感风寒表实 外邪侵犯人体 外感风寒表虚 卫强营弱,正邪两方面 临床证候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 功用 祛邪为主 祛邪调正并进 用药 麻桂相须,针对主证,发汗力量 很强 桂芍相配 桂草辛甘化阳 芍草酸甘化阴

39 · 桂枝汤 · 【附方】 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伤寒论》 桂枝加桂汤《伤寒论》 桂枝加芍药汤《伤寒论》

40 桂枝加葛根汤 【组成】桂枝汤+葛根 【功用】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主治】风寒客于太阳经输,营卫不和证 · 桂枝汤 ·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

41 【主治】素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 桂枝汤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组成】桂枝汤+厚朴、杏仁 【功用】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素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伤寒论》

42 · 九味羌活汤 ·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组成】 羌活 防风 苍术 细辛 川芎 白芷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原著未著用量) 羌活 地黄

43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病机】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 九味羌活汤 · 外感风寒表实证 →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
风寒挟湿证 肢体酸楚疼痛 里有蕴热 口苦微渴,脉浮,苔白或微黄 【病机】 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

44 【功用】 【方解】 · 九味羌活汤 ·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君 羌活 发散风寒湿邪,止痛 臣 防风 风中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苍术
发汗祛湿,善祛太阴寒湿 佐1 细辛 祛风散寒,宣痹止痛 白芷 川芎 佐2 生地 轻泄里热 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 黄芩 使 甘草 调和诸药

45 · 九味羌活汤 · 配伍特点: 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之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 —《顾松园医镜》 1.升散药和清热药的结合运用 2.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羌活—太阳 苍术—太阴 细辛—少阴 白芷—阳明 川芎—少阳厥阴

46 · 九味羌活汤 · 【辨证要点】 1.本方是主治外感风寒湿邪而兼有里热证的常用方, 是体现“分经论治”思想的代表方。 2.临床运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肢体酸楚疼痛, 口苦微渴为辨证要点。 【临证加减】 湿重者,重用苍、羌,或加藿香、厚朴; 无内热者,去黄芩、生地;

47 香 苏 散《和剂局方》 【组成】 【主治】 【功用】 【方解】 · 香苏散 · 香附子 紫苏叶 甘草 陈皮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香附子 紫苏叶 甘草 陈皮 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主治】 疏散风寒,理气和中 【功用】 【方解】

48 【辨证要点】 · 香苏散 · 君 苏叶 (1)发表散寒(2)理气宽中 臣 香附 行气开郁 佐 陈皮 (1)行气滞畅气机 (2)化湿浊行津液
佐使 甘草 健脾和中,调和药性 【辨证要点】 1.是治疗外感风寒而兼气滞的常用方。 2.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49 辛温解表 小青龙汤 《伤寒论》 ·张仲景·

50 · 小青龙汤 · 【组成】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桂枝去皮,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两

51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病机】 风寒束表,(主证) 表里同病, 【功用】 · 小青龙汤 ·
· 风寒束表 — 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浮; · 水饮 肺失宣降 —喘咳痰多而清稀,胸闷,苔白滑; 停肺 溢于肌肤 —头面四肢浮肿,体重。 【病机】 风寒束表,(主证) 表里同病, 水饮内停。(兼证) 表证为主。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平喘止咳)。

52 【方解】 · 小青龙汤 · 外寒 里饮 君 麻黄\ 发散风寒 桂枝/ 宣肺平喘化饮 臣 干姜 \ 温肺化饮 细辛 / 助君药散寒 佐
白芍:和营养血,制约麻桂,以防发汗太过 五味子:敛肺,防肺气耗散 半夏:和胃止呕,止咳化痰 佐使 甘草:理气和中,调和诸药

53 1.散收并用、相反相成:姜、辛 + 味; · 小青龙汤 · 【配伍要点】 2.解表药与温肺药并用以表里双散。 【辨证要点】
1.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 2.临床运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54 【使用注意】 【随证加减】 · 小青龙汤 · 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
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生石膏、黄芩 兼喉中痰鸣,+杏仁、射干、款冬花 若鼻塞,清涕多者,+辛夷、苍耳子 兼水肿者,+茯苓、猪苓

55 · 小青龙汤 · 胸膜炎、胸腔积液 陈某,女,59岁。咳喘痰多反复发作4月余,伴胸痛 1周入院。曾在美国多家医院求治,用多种抗生素无效。咳喘渐甚,痰多质稀,近1周伴右侧胸胁疼痛,咳嗽气促,病情加重,而回国就诊。诊见神疲乏力,咳嗽痰多,质稀色白,卧则气短,右胸胁疼痛,咳唾转侧左侧亦有引痛。口渴喜热饮,舌淡偏暗,苔白略滑,脉细滑。胸片示陈旧性肺结核伴胸腔积液。

56 · 小青龙汤 · · 诊断:悬饮 · 方药:小青龙汤加减: 炙麻黄、五味子、桂枝各10g 细辛3g 干姜、炙甘草各6g 法夏、杏仁各12g 白芍、桃仁、云茯苓、丝瓜络各15g 水煎服,日1剂。服3剂后,咳嗽、胸痛等症明显减轻,咯痰少,可平卧。以此方加减进服20余剂,呼吸平顺,卧起行走自如,咳嗽、胸痛等症均愈。后以理中丸调理而愈。

57 附方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 小青龙汤 · 【组成】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 款冬花、大枣、半夏、五味子
【功用】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 注:小青龙汤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 本方则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 射干麻黄汤《金匮要略》

58 止 嗽 散 【组成】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主治】风邪犯肺证 表邪未尽 外感风邪 解表不彻 不药而愈
· 止嗽散 · 【组成】桔梗 荆芥 紫菀 百部 白前 甘草 陈皮 【主治】风邪犯肺证 表邪未尽 《医学心悟》 外感风邪 解表不彻 不药而愈 微有恶风发热咳嗽咽痒,咯痰不爽

59 【功用】 【方解】 · 止嗽散 · 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君 百部 紫菀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止咳化痰, 新久咳嗽皆宜 臣 桔梗 白前
一宣一降,化痰止咳 荆芥 陈皮 疏风解表 理气化痰 使 甘草 合桔梗利咽止咳,又可调和诸药

60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起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
· 止嗽散 · 【配伍特点】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起门驱贼之势。” —《医学心悟》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辨证要点】 1.是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 2.临床运用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随证加减】

61 · 止嗽散 · 咽痒咳嗽: +防风、苏叶、生姜。 痰黏难咯 +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肺燥干咳 +加瓜蒌、贝母、知母。

62 · 正柴胡饮 · 正柴胡饮 《景岳全书》 【组成】柴胡 防风 陈皮 芍药 甘草 生姜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 【功用】外感风寒轻证-解表散寒

63 · 正柴胡饮 · 【辨证要点】 1.是张介宾所创平散风寒治法之代表方。 2.临床运用以微发热恶寒,头痛身痛、 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64 辛凉解表 辛 温 解 表 辛 凉 解 表 扶 正 解 表 1 2 3

65 辛凉解表剂—风热表证 温邪侵犯人体的特点: 1.发病急,传变快。 2.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3.邪可从皮毛、口鼻而入。 4.易伤津耗气。
5.多兼夹秽浊之气。

66 银 翘 散 《温病条辨》 · 银翘散 ·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温病条辨》 ·吴鞠通·

67 · 银翘散 · 【组成】 连 翘 银 花 苦桔梗 薄 荷 竹 叶 生甘草 芥 穗 淡豆豉 牛蒡子 芦 根 【用法】

68 · 每服六钱(18g),鲜 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 取服,勿过煎。肺药取其 轻,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 · 银翘散 · “治上焦如羽,
非轻莫举”

69 温病初起 【主治】 【病机】 · 银翘散 · 外感风热 风邪犯卫 发热、恶寒、头痛、有汗或无汗、脉浮数 热蕴成毒 咽痛 邪犯肺系 咳嗽
邪热伤津 口渴 表热入里 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 【病机】 外感风热,邪郁肺卫

70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功用】 【方解】 · 银翘散 · 君药 银花、连翘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臣药1 荆芥、淡豆豉 辛散透邪
臣药2 薄荷、牛蒡子 辛凉解表,利咽解毒 佐药 桔梗 芦根、竹叶 宣肺化痰止咳 清热生津,除烦止渴 使药 甘草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71 【配伍要点】 1.辛凉药物+少量辛温之品 2.疏散风邪药物+清热解毒药物 去性取用 【辨证要点】 1.辛凉平剂,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 银翘散 · 【配伍要点】 1.辛凉药物+少量辛温之品 2.疏散风邪药物+清热解毒药物 去性取用 【辨证要点】 1.辛凉平剂,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的常用方。 2.发热,微恶寒,咽痛,口渴,脉浮数。

72 【临证加减】 · 银翘散 · 伤 津 加天花粉 热 毒 重 加马勃、玄参 热伤血络 去荆、豉,加白茅根、侧柏、栀子 肺气上逆 加杏仁
伤 津 加天花粉 热 毒 重 加马勃、玄参 热伤血络 去荆、豉,加白茅根、侧柏、栀子 肺气上逆 加杏仁 兼夹秽浊 加藿香、郁金

73 · 银翘散 · 【使用注意】 凡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者禁用。 因方中药物多为芳香轻宣之品,不宜久煎。 【病案分析】

74 医案选录 王某,男,3岁,昨晚起发热,体温38.6ºC,伴咳嗽、喷嚏、流涕,大便干,小便黄。诊查:全身皮肤遍起红疹,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
脉象浮数。 辨证:温邪犯肺,肺气不宣,郁热波及营血,外发成疹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透疹 处方:银翘散加减 银花10 连翘10 薄荷5 豆豉6 牛蒡子10 桔梗5 竹叶6 芦根15 浮萍6

75 桑 菊 饮《温病条辨》 【组成】 薄 荷 苦桔梗 生甘草 苇 根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 桑菊饮 ·
桑 叶 菊 花 杏 仁 连 翘 薄 荷 苦桔梗 生甘草 苇 根 【用法】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76 【主治】 【病机】 · 桑菊饮 · 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表热轻证 邪伤肺络 风热轻证 身热不甚,脉浮数 咳嗽 邪热伤津 口微渴

77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功用】 【方解】 【配伍特点】 · 桑菊饮 · 君药 桑叶、菊花 臣药 薄荷、杏仁、桔梗 佐药 连翘、芦根 使药 甘草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1.轻清宣散之品,疏散风热, 以清头目 2.苦辛宣降之品,理气肃肺, 以止咳嗽

78 【银翘散与桑菊饮】 【辨证要点】 · 桑菊饮 · 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银翘散—“辛凉平剂”
银花配伍荆芥、豆豉、牛蒡子、竹叶,解表清热之力强 桑菊饮—“辛凉轻剂” 桑叶、菊花配伍杏仁,肃肺止咳之力大,解表清热作用较弱 【辨证要点】 主治风热犯肺之咳嗽证的常用方。 咳嗽,发热不甚,微渴,脉浮数。

79 【临证加减】 · 桑菊饮 · 气分热盛 加石膏、知母 咳嗽较频 加黄芩 (往往因为肺热) 咳痰黄稠 加瓜蒌、黄芩、桑白皮、贝母 络伤咳血
加白茅根、茜草、丹皮 伤津渴甚 加天花粉 热毒咽痛 加玄参、板蓝根

80 · 桑菊饮 · 【使用注意】 肺热甚者当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药轻; 风寒咳嗽,不宜使用; 不宜久煎。 【病案分析】

81 医案选录 张某,男,2岁,发热3天住院,曾用抗生素治疗。会诊时仍高热无汗,神昏嗜睡,咳嗽微喘,口渴,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辨证:风温上受,肺气郁闭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透卫 处方:桑菊饮加减 桑叶一钱 菊花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桔梗五分 甘草五分 牛蒡子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苇根五钱 竹叶二钱 葱白三寸

82 · 麻杏石甘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 石膏碎,绵裹半斤 【用法】

83 · 麻杏石甘汤 · 内诸药,煮取二升, 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原方四味以水七升, 去滓,温服一升。 用法

84 【主治】 【病机】 · 麻杏石甘汤 · 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表邪未尽 脉浮数 邪热壅肺 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 动态症状
有汗或无汗,苔薄白或黄 【病机】 表邪入里化热,壅遏于肺,肺失宣降

85 辛凉疏表,清肺平喘 【功用】 【配伍分析】 · 麻杏石甘汤 · 麻黄+石膏 相辅相成,相制相成(1:2) 麻黄+杏仁 宣降肺气 石膏+杏仁
清肃肺气 石膏+甘草 甘寒生津

86 · 麻杏石甘汤 · 【麻杏石甘汤与麻黄汤】 【辨证要点】 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 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

87 【临证加减】 · 麻杏石甘汤 · 肺热重 重用石膏,加桑皮、黄芩、知母 表寒明显 减少石膏,加薄荷、苏叶、桑叶 痰多气急 加葶历子,枇杷叶
痰稠胸闷 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

88 【附方】 越婢汤《金匮要略》 · 麻杏石甘汤 · 组成: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功用: 发汗利水
组成: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功用: 发汗利水 主治: 风水夹热证

89 【麻黄石膏用量比例】 · 麻杏石甘汤 · 方名 麻黄石膏 用量比例 主要功效 大青龙汤 2:1 麻黄主要是散邪(风寒) 越 婢 汤 3:4
宣肺力大,全方治风水为主 麻杏石甘汤 1:2 麻黄宣肺平喘,全方清热为主

90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组成】 羌 活 白 芷 芍 药 桔 梗 生 姜 大 枣 石 膏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主治】 · 柴葛解肌汤 ·
柴 胡 干 葛 甘 草 黄 芩 羌 活 白 芷 芍 药 桔 梗 生 姜 大 枣 石 膏 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 【主治】

91 【方解】 · 柴葛解肌汤 · 君药 葛 根 清阳明里热,生津 柴 胡 散半表之邪 臣药 白 芷 眼眶、眉棱骨(阳明),散表止痛 羌 活
辛散解表(太阳) 黄 芩 清里热(少阳) 石 膏 清里热(阳明) 佐药 桔 梗 宣肺利咽 白芍、大枣 敛阴养血 生 姜 协助散邪 使药 甘 草 调和诸药

92 解肌清热 【功用】 1.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 【配伍特点】 2.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 【辨证要点】 · 柴葛解肌汤 ·
1.治疗太阳风寒未解,入里化热,初犯阳明或三阳合病的常用方; 2.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眼眶痛,鼻干,脉浮或微洪。

93 【临证加减】 【使用注意】 · 柴葛解肌汤 · 无汗而恶寒甚 去黄芩,加麻黄。夏秋用苏叶 热邪伤津 加天花粉、知母 里热重见咽痛
加银花、连翘 阳明经热重 重用石膏 【使用注意】 1. 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用; 2. 里热而见阳明腑实证者,不宜用

94 升麻葛根汤《和剂局方》 【组成】 麻疹初起 【主治】 解肌透疹 【功用】 · 升麻葛根汤 · 升 麻 芍 药 甘 草 葛 根
升 麻 芍 药 甘 草 葛 根 麻疹初起 【主治】 解肌透疹 【功用】 1.本方为麻疹未发,或发而不透的基础方。 2.疹发不出或出而不畅,舌红,脉数。

95 扶正解表 辛 温 解 表 辛 凉 解 表 扶 正 解 表 1 2 3

96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分类 麻黄细辛附子汤 再造散 益 气 助 阳 滋 阴 养 血 解表 败毒散 参苏饮 葱白七味饮 加减葳蕤汤

97 败毒散《和剂局方》 【组成】 羌 活 独 活 茯 苓 桔 梗 人 参 甘 草 生 姜 薄 荷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主治】 · 败毒散 ·
柴 胡 前 胡 川 芎 枳 壳 羌 活 独 活 茯 苓 桔 梗 人 参 甘 草 生 姜 薄 荷 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主治】

98 1.外感风寒湿邪: 2.气虚: 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 【病机】 · 败毒散 ·
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疼,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 2.气虚: 舌淡苔白,脉浮按之无力。 (多用于小儿、老人、病后,产后) 正气素虚,又感风寒湿邪 【病机】

99 【功用】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方解】 · 败毒散 · 君 药 羌活、独活 臣 药 川芎、柴胡 佐 药 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 佐使药
君 药 羌活、独活 臣 药 川芎、柴胡 佐 药 桔梗、枳壳/前胡、茯苓/人参 佐使药 甘草、生姜、薄荷 逆流挽舟 人参:1. 助正气以鼓邪外出,并寓防邪入里之义; 2. 令全方散中有补,不致耗伤真元。

100 · 败毒散 · 是喻嘉言用此方治疗痢疾初起而有风寒 湿表证的一种治法。对于表邪内陷入里而成 之痢疾,治疗上用此方疏散表邪,使内陷的
“逆流挽舟”法: 是喻嘉言用此方治疗痢疾初起而有风寒 湿表证的一种治法。对于表邪内陷入里而成 之痢疾,治疗上用此方疏散表邪,使内陷的 邪气还从表 (外)而出,表气疏通,里滞亦 除,其痢自止. 好像在逆流中挽舟上行,故称 “逆流挽舟”。

101 【辨证要点】 【临证加减】 【使用注意】 · 败毒散 · 是一首益气解表的常用方。 憎寒壮热,肢体酸痛,无汗,脉浮按之无力。
正气不虚,表邪较重 去人参,加荆防 气虚较重 重用人参,加黄芪 湿邪较甚,酸痛重 加威灵仙、桑枝、秦艽、防己 咳嗽较甚 加杏仁、白前 痢疾初起 加白芍、木香 【使用注意】

102 · 败毒散 · 【附方】 荆防败毒散 仓廪散 Q&A: 败毒散、荆防败毒散、仓廪散有何异同?

103 参苏饮《和剂局方》 【组成】 人 参 紫苏叶 干 葛 半 夏 前 胡 茯 苓 枳 壳 桔 梗 木 香 陈 皮 甘 草 生 姜 大 枣
· 参苏饮 · 参苏饮《和剂局方》 【组成】 人 参 紫苏叶 干 葛 半 夏 前 胡 茯 苓 枳 壳 桔 梗 木 香 陈 皮 甘 草 生 姜 大 枣 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 【主治】

104 【病机】 · 参苏饮 · 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 内有痰湿 咳嗽痰白,胸脘满闷 (脾肺)气虚 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素体脾肺气虚,内有痰湿,复感风寒

105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功用】 【方解】 【配伍特点】 · 参苏饮 · 君 药 苏叶 臣 药 葛根、人参 佐 药 半夏、陈皮、茯苓、前胡
1. 散补并行, 散不伤正, 补不留邪; 2. 气津并调, 气行痰消, 津行气畅。 君 药 苏叶 臣 药 葛根、人参 佐 药 半夏、陈皮、茯苓、前胡 桔梗、枳壳、木香 佐使药 甘草、生姜、大枣

106 【参苏饮与败毒散的比较】 【辨证要点】 【临证加减】 · 参苏饮 · 本方为治气虚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的常用方。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痰色白,胸脘满闷, 倦怠乏力,苔白,脉弱。 【临证加减】 表寒证重 去葛根,加荆芥、防风 头痛甚者 加川芎、白芷、蒿本 气滞较轻 去木香

107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 细辛二两 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主治】 2.暴哑
· 麻黄细辛附子汤 ·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 细辛二两 1.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 2.暴哑 【主治】

108 【病机】 素体阳虚,复感风寒 助阳解表 【功用】 · 麻黄细辛附子汤 · 发热,恶寒甚剧,虽重衣厚被,其寒不解,脉沉微;
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则失音,或咽痛,恶寒发热, 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助阳解表 【功用】

109 【方解】 【辨证要点】 · 麻黄细辛附子汤 · 君 药 麻黄 臣 药 附子 佐 药 细辛 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
君 药 麻黄 臣 药 附子 佐 药 细辛 助阳解表的常用组合 【辨证要点】 主治少阴阳虚,外感风寒的代表方、基础方; 治疗大寒客犯肺肾所致咽痛声哑的常用方; 恶寒甚,发热轻,神疲欲寐,脉沉。

110 【临证加减】 【使用注意】 · 麻黄细辛附子汤 · 阳虚又见气虚甚者 加黄芪、人参 兼咳喘吐痰者 加半夏、杏仁、苏子、白芥子 兼湿滞经络者
加苍朮、独活 【使用注意】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111 加减葳蕤汤 【组成】 生葳蕤 生葱白 桔梗 东白薇 淡豆豉 苏薄荷 炙草 红 枣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主治】 · 加减葳蕤汤 ·
生葳蕤 生葱白 桔梗 东白薇 淡豆豉 苏薄荷 炙草 红 枣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主治】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112 【功用】 滋阴解表 【方解】 · 加减葳蕤汤 · 君 药 葳蕤 润肺养胃、清热生津 薄荷 疏散风热,清利咽喉 臣 药 葱白、淡豆豉 解表散邪
佐 药 白薇 清热而不伤阴 桔梗 宣肺止咳 大枣 甘润养血 使 药 甘草 调和药性

113 【辨证要点】 【临证加减】 · 加减葳蕤汤 · 本方是一首滋阴解表的代表方; 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 表证较重
加防风、葛根 咳嗽咽干咯痰不爽 加牛蒡子、瓜蒌皮 心烦口渴较甚 加竹叶、花粉

114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解 表 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