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发 热 第二临床医学院诊断学科.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 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 源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 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发 热 第二临床医学院诊断学科.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 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 源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 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发 热 第二临床医学院诊断学科

2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 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 源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 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3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正常人一般为 36 - 37 ℃ 左右 正常人一般为 36 - 37 ℃ 左右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 1 ℃ 下午〉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一般〈 1 ℃ 下午〉 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 升高 上午,运动、进餐、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稍 升高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老年人稍低于年轻人

4 二、发 生 机 制 1 、致热源性 (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 1 、致热源性 ( 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引起 ) 外源性致热源 内源性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微生物病原体 炎症渗出物 无菌坏死物、抗原抗体复合物 白细胞致热源:白介素、肿瘤 坏死因子、干扰素 通过血脑 屏障 发 热 通过激活 白细胞 ( 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产热 > 散热

5 2 、非致热源性发热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颅脑外伤、出血、 炎症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亢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等 散热减少的疾病: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 等

6 三、病因与临床分类 1. 感染性发热 *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7 2.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术后、烧伤、出血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内分泌代谢障碍:如甲亢、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皮肤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如中暑、脑出血等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 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 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范畴。

8 四、临 床 表 现 发热的分度 低热 37.3 ~ 38 ℃ 低热 37.3 ~ 38 ℃ 中等度热 38.1 ~ 39 ℃ 中等度热 38.1 ~ 39 ℃ 高热 39.1 ~ 41 ℃ 高热 39.1 ~ 41 ℃ 超高热 41 ℃以上 超高热 41 ℃以上

9 五、热型及临床意义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 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 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 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 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常各具有相应的热型。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0 1.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 ~ 40 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 ~ 40 度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度。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及伤寒高热期。

11 4039383736 ℃ 稽留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2 2 、驰张热( remittent fever) 体温常在 39Ċ 以上 波动幅度大, 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 ℃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 脓性炎症等。

13 40 39 38 37 36 驰张热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4 3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 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高热 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 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高热 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15 40 39 38 37 36 间隙热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6 4 、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体温渐升至 39 Ċ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 反复多次。 体温渐升至 39 Ċ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 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 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常见于布鲁菌病。

17 40 39 38 37 36 波状热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18 5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19 40 39 38 37 36 不规则热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天数

20 必 须 注 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 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 必 须 注 意 以下情况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 不典型或变成不规则热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 个体反应性的不同。

21 六、伴 随 症 状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 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败血症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 瘤等。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淋巴结结核、白血病、淋巴 瘤等。 肝脾肿大:常见于病毒性肝炎、白血病、淋巴瘤、 自身免疫病等。 肝脾肿大:常见于病毒性肝炎、白血病、淋巴瘤、 自身免疫病等。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 巴比妥 类药物中毒。 昏迷:先发热后昏迷常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 巴比妥 类药物中毒。

22 七、问 诊 要 点  起病时间、季节、起病情况(缓急)、病程、热度 高低、频度(间隙性或持续性)、诱因;  有无畏寒、寒战、大汗或盗汗;  多系统症状询问,是否伴有咳嗽、咳痰;腹痛、呕 吐、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疹、出血、头痛、 肌肉关节痛等。

23 4. 患病以来一般情况 5. 诊治经过 6. 传染病接触史、疫区史、手术史、职业史等


Download ppt "发 热 第二临床医学院诊断学科.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 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 源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 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