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珍稀动物大揭秘 四7班 许泽川.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珍稀动物大揭秘 四7班 许泽川."—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珍稀动物大揭秘 四7班 许泽川

2 目录 扭角羚 荒漠猫 黑麂 白唇鹿 普氏原羚 帝雉 蓝鹇 绿尾虹雉 黄腹角雉 蓝马鸡 藏马鸡 白鳍豚 大鲵 麋鹿
扭角羚 荒漠猫 黑麂 白唇鹿 普氏原羚 帝雉 蓝鹇 绿尾虹雉 黄腹角雉 蓝马鸡 藏马鸡 白鳍豚 大鲵 麋鹿 莽山烙铁头 地球----我们唯一的家

3 扭角羚 别名羚牛、金毛扭角羚、牛羚,属于牛科,学名为 Budorcas taxicolor。 体型粗壮,体长200厘米左右,肩高150厘米左右,体重250千克左右。雌雄均具角,角形弯曲特殊,呈扭曲状,故而称其“扭角羚”。其吻鼻部裸露,并以一明显的鼻中缝分开,前额隆起。 尾短,四肢强健,前肢特发达,肩高大于臀高。被毛短而松,但体侧下方披毛特长。我国分布 的四个亚种毛色均不同,秦岭亚种为白色或金黄色;不丹亚种则为浅棕色,且有一明显的黑色 背中线,初生牛犊为咖啡色。 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中。营群居生活,少者3~5只,多者数十只或上百只。群 中都有“哨牛”,职责是站在高处警戒。扭角羚看上去又粗又笨,但反应很敏锐,攀爬能力较强。以各种树枝、树叶、竹叶、青草等为食,随着季节和食物基地的变化而迁移。繁殖期6~8 月份,孕期8个月左右,每胎1仔。 产于陕西、甘肃、四川、云南及西藏。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GO!

4 荒漠猫 荒漠猫可算是神秘的小动物,它们还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哦(当然,据说蒙古也略有分布)。说它们神秘,是因为人类对它们所知不多,甚至连居住地都不能确定。以前人们曾记载在我国,它们可能分布在四川、青海、甘肃、宁夏和陕西等地。但经过有关人员科学评估后,认为它们目前只出现在青海西部和四川北部注(1),不畏气候的恶劣,在那里的荒漠、山林边缘、高山灌丛和高山草甸地带生活。由于数量稀少,它们被定为我国II级保护动物(不知道目前是否上升到I级)。听说青海西宁人民公园中的动物园曾成功繁殖出荒漠猫,使园内荒漠猫数量达到10只,这也使西宁动物园成为目前世界上所有动物园中荒漠猫数量最多的一个。它们的存在也帮助人们对荒漠猫有了些更多的了解。 荒漠猫的体形较大,大概身长60-85cm左右。不过身形较为粗壮,四肢比较短。大概是因为住在寒冷地带的缘故,它们的毛又长又密,还有厚厚的绒毛。在冬天它们的毛色较浅,呈浅黄褐色,到了夏天则变深了。它们背上中部的毛色较深,呈深红棕色,而腹部则是灰黄等浅色。全身也没有明显的条纹,不过有时体侧和四肢会点缀些不明显的斑纹。它们的尾巴很长,尾巴背面颜色和体色相同,但在长尾巴的末端还会环绕些暗棕色的条纹,到了尾尖则变成了黑色。它们的头部比较宽,两颊各有一条深色条纹。耳朵的根部为淡红棕色,尖上还有2cm左右长的短丛毛。它们的爪子都有粗密的长毛覆盖,大概是为了适应那些崎岖道路。 据了解,荒漠猫也是热衷于在夜间和晨昏的时候四处活动的家伙。同时也热衷独居。也就是说男猫女猫之间只有在每年1月至3月的恋爱季节才会在一起待上一阵子。它们小小的恋爱结晶一般在2个月后出生,大概有2-4只,当然带孩子的又是任劳任怨的猫妈妈们。 荒漠猫一般选择洞穴居住,合适的天然洞穴当然是最好。据说这种洞穴还分繁殖洞和临时洞两种。繁殖洞顾名思义是猫妈妈带孩子住的地方,一般安置在向南斜坡上,为了安全起见,都有好几米深(3-5米左右),听说还有1-3个弯道,且只有一个出口。而临时洞呢,一般是离食物不远的地方,洞道浅,还有好几个出口。这样的洞穴一般供男猫们使用(看看看看,单身汉就这么惨啊……唉……不过女猫单身的时候住什么洞呢??)。 它们的食谱主要由多种啮齿类动物、鼠兔、旱獭、鸟类等组成。有时食物紧缺的时候不得不跑到人类居住的地方搞点家禽填饱肚子。它们的听觉十分敏锐,据说有时能依靠聆听鼹鼠在地穴里的活动情况把鼹鼠从地洞里挖出来。 威胁荒漠猫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偷猎、化学毒物及生存环境改变(瞧,都是咱们人类的原因)。因为它们原本数量稀少,即便它们不是偷猎的主要对象,但这些因素也会深深影响它们的未来。如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目前它们被我国列为II级珍稀保护动物,在国际上则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GO!

5 黑麂 别名红头青麂、乌金麂、蓬头麂,属于鹿科,学名为 Muntiacus crinifrons。 黑麂是麂类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体长100~110 cm,肩高60 cm左右,体重21~26 kg。雄性具角,角柄较长,头顶部和两角之间有一簇长达5~7 cm的棕色冠毛。冬毛上体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较长,一般超过20 cm,背面黑色,尾腹及尾侧毛色纯白,白尾十分醒目。 栖息在山地丛林中。胆小怯懦,恐惧感强,大多营独居生活。有游走觅食的习性,在一定的范围内来回觅食,直到吃饱为止;以乔、灌木嫩枝叶、花果或草本植物为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约6个月,每胎1仔。黑鹿是我国特产动物,有较高的研究、经济价值。产于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唇鹿 GO!

6 白唇鹿 别名 岩鹿、白鼻鹿、黄鹿 学名 Cervus albirostris 英文名 white-lipped deer 鹿科 Cervidae 分布 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西藏东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唇鹿的体型大小与水鹿、马鹿相似。头骨泪窝大而深。唇的周围和下颌为白色,故名“白唇鹿”,为我国特产动物。成年雄鹿角的直线长可达1米,有4-6个分叉,雌性无角。蹄较宽大。通体呈黄褐色,臀斑淡棕色,没有黑色背线和白斑。 栖息在海拔 米的高寒灌丛或草原上。白天常隐于林缘或其他灌木丛中,也构件登流石滩和裸岩峭壁,善于爬山奔跑。喜欢集群生活。主要采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植物,也吃多种树叶,有食盐的习性。发情交配多在9-11月份,雄性间有激烈的争偶格斗,孕期8个月左右,每胎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鹿茸产量较高,是名贵中药村。白唇鹿 GO!

7 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又叫滩原羚、滩黄羊等,体形比黄羊稍小,体长大约为110厘米左右,肩高约50厘米,体重约15千克。尾巴较短,不足11厘米。夏毛短而光亮,呈沙黄色,并略带储石色,喉部、腹部和四肢内侧均为白色,臀斑为白色。冬季毛色较浅,略呈棕黄色或乳白色。角长约30厘米,角的下半段粗壮,近角尖处显著内弯而稍向上,末端形成相对钩曲,这点与朝内后方弯曲的黄羊角不同。 普氏原羚是我国特产动物,分布于青海、内蒙古西部、新疆东南部、甘肃北部、宁夏等地。栖息在比较平坦的半荒漠草原地带,一般海拔高度在3400米以下,从不到达更高的山峦,也不到纯戈壁地带活动,所以被称为“滩黄羊”。它有季节性水平迁移现象,集群活动,冬季成群向南迁移,到植被较丰富、雪薄和有水源的地方,夏季复又北返。性喜群居,行动迅速而敏捷,疾驰如飞。虽然嗅觉较差,但视觉和听觉却很发达,所以十分机警,能够在大范围内活动觅食、饮水,也能逃避敌害。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及其他沙生植物的嫩枝、茎、叶为食,冬季则啃食干草茎和枯叶,忍耐干旱的能力较强。 普氏原羚的发情交配期是12月至翌年1月,雄兽之间的争雌斗争不算激烈。产仔期间群体暂时解散,雄兽结成小的群体或者单独活动,雌兽则单独到山凹的高草丛或灌本丛等较为僻静的地方分娩,每胎产1仔,偶尔为2仔。 普氏原羚皮毛及肉品质均佳,但数量极为极少,应该对它进行深入的科学考察,摸清种群分布与资源数量,为制定保护管理方案,规划自然保护区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严禁猎杀。 GO!

8 学名 Syrmaticus mikado 英文名 Haiwan long-tailed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台湾中部及东部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雄鸟全长86厘米左右。雄鸟体羽几乎全为紫蓝色,背、胸具金属光泽。尾长,尾上覆羽黑色具显著白色横斑。雌鸟体羽大都呈橄榄褐色,尾羽大都呈栗色或棕色,具黑色横斑。嘴黑色,脚暗灰至绿褐色。 栖息于海拔 米的针叶林、疏林峭崖间。主要取食野草莓、蕨类等绿色植物,兼食昆虫。3-5月间繁殖,筑巢于密林地面上或树干上,以干树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乳白色。 帝雉 GO!

9 别名 蓝腹鹇 学名 Lophura swinhoii 英文名 Swinhoe’s blue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台湾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为我国台湾省特产鸟类。全长约80厘米。雄鸟羽冠和背部白色;上体余部及下体羽毛黑色而闪蓝色金属光泽;肩羽红褐色;脸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红色。尾羽除中央一对为白色外,皆为黑色而带蓝色。嘴淡角色,脚鲜红色。雌鸟体羽以红褐色为主,杂以黑纹及黄斑。 栖息于海拔 米山地原始阔叶林地,偶尔可见在海拔很低的稠密丛林间。繁殖期3-7月份,筑巢于地面上,以细枝、干叶为材。每窝产卵5-8枚,淡黄色,无斑点。 蓝鹇 GO!

10 绿尾虹雉 别名 贝母鸡学名 Lophophorus lhuysii 英文名 Chinese monal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青海、四川、甘肃。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型鸡类。全长约80厘米。雄鸟头顶有一簇青铜色至红铜色的羽冠。上体羽多呈紫铜、蓝绿等色,具金属光泽;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飞羽黑褐具绿缘,尾羽蓝绿色。下体黑色,嘴角灰色,脚黄灰色。雌鸟体羽暗褐色,背白色,飞羽及尾羽具褐色横斑。栖息于海拔 米的灌丛、草甸及裸岩处。食植物根、茎、叶、花及昆虫,嗜食贝母根茎,故又称“贝母鸡”。3-4月份开始繁殖,筑巢于陡峭的岩洞中。每窝产卵3-5枚,黄褐色,具大小不同的紫褐色 GO!

11 别名 角鸡、吐绶鸟 学名 Tragopan caboti 英文名 yellow-bellied tragopan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褐带棕黄斑。下体棕黄。脸部裸皮朱红色;有翠蓝色及朱红色组成的艳丽肉裙及翠蓝色肉角,于发情时向雌鸟展示。雄鸟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杂斑。 栖息于海拔 米的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内。以蕨类及植物的根、茎、叶、花、果为食,尤对交让木(Daphniphllum macropodum)的果实及叶有依赖性。繁殖期3-6月份,雄鸟有复杂的求偶炫耀。在树上筑巢,十分简陋。每窝产卵3-4枚,由雌鸟孵卵28天出壳,雏鸟早成。 黄腹角雉为我国物产鸟。早自梁、唐以来就为古人所记载,至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雄鸟发情时肉裙与肉角的展示就有生动逼真的记述,并以此特性而命名“吐绶鸡”。 黄腹角雉的栖息环境狭窄,种群密度甚低。北京师范大学自80年代以来,对其野外生态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于1986年首次饲养繁殖成功,现已育成子三代人工种群 黄腹角雉 GO!

12 蓝马鸡 别名 角鸡、松鸡学名 Crossoptilon auritum 英文名 blue-eared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青海、甘肃、宁夏、四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鸡类。全长约90厘米。体羽青灰色,具金属光泽,披散如毛发状。头顶和枕部密布黑色绒羽;两簇白色耳羽呈短角状;面部裸皮鲜红色。飞羽带褐色,具金属紫蓝色外缘。中央尾羽特长而上翘,羽枝披散下垂如马尾,两侧尾羽基部白色,其余为紫蓝色。嘴淡红色,脚珊瑚红色。栖息于高寒山区,常集群活动于树林及灌丛间。主要吃植物性食物,也食昆虫。4-6月间繁殖,此期间成对生活。产卵于荫蔽树丛下的地面上,每窝6-12枚,灰褐色或淡青绿色,有淡棕色斑点。孵卵期26-27天。 GO!

13 藏马鸡 别名 白马鸡学名 Crossoptilon crossoptilon 英文名 white-eared pheasant 雉科 Phasianidae 分布 为四川、青海、西藏、云南等地留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型鸡类。全长96厘米左右。体羽主要为白色。头顶具短曲黑色绒状羽;耳羽白色,呈短角状;面部裸露,鲜红色。飞羽灰褐色。尾羽特长,基部灰白,向后转为紫铜色,末端呈深蓝色,均具金属光泽。嘴粉红色。脚鲜红色,雄鸟有距。 栖息于海拔 米的针阔混交林及高山灌丛中,常集群活动。以蕨类、草叶、草根、云杉球花、青稞种子等为食。5月-6月上旬繁殖,筑巢于林中枯朽倒木下面,用枯枝、苔藓、枯草等铺成,内垫残羽。每窝产卵6-9枚,土黄色或青灰色,纯色无斑。孵卵期至少22天。

14 哺乳纲,栖息于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汛期水位上升,结群游入洞庭湖及附近繁殖,水位下降回长江,多在深层活动,晨昏靠近浅水捕食鱼类,濒临灭绝。 白鳍豚俗称白鳍、白夹、江马。属哺乳纲、鲸目、白鳍豚科。它的分布仅局限于长江中下游,尤以湖北省沙市以下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苏的长江段为多。 白鳍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它是研究鲸类演化和生物进化的宝贵材料。它有发达的大脑,是一种聪明而有智慧的动物,它有“回声定位”和声纳等特殊功能。具有流线型的体型,丰富的皮下脂肪,游泳敏捷,这些结构在仿生学上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白鳍豚体呈纺锤形。吻突极狭长,上颌和下颌几乎等长,且微上翘。体长为吻长的6倍。体色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颈部两侧、耳孔后及鳍肢上方区域有一半圆形的白色宽纹,在肛门上方的尾侧有两道半月形的白色宽纹。 白鳍豚喜在远离岸边的江心主流区活动,为疏人性豚类。在行动中有集群习性,常三五成群在江心活动,偶尔也进入湖泊、支流与长江干流汇合处活动。白鳍豚用肺呼吸,每隔一二分钟就要露出水面换一次气。换气时总是头先出水,有时会喷出水花,出水呼吸时会发出声响。当天气闷热、暴雨即将来临之际,它便频频露出水面一起一伏,群众称为“白鳍拜江”。 白鳍豚是肉食性动物,其视觉很差,靠自身发出的超声波讯号发现食物并突袭式吞食。食性以鱼为主,常在浅滩、岔流以及支流汇合处觅食。其食量甚大,一般摄食量可占体重的10%~12%。 白鳍豚雌性6龄、雄性4龄可达性成熟。生殖交配期在4月~6月,怀孕期约9个月,至翌年一二月份在江中分娩。母豚每年只生1胎,每胎1仔,偶有双胞胎。刚出生的幼豚哺母豚乳汁长大,并随群活动。 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建成后,使长江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航运业的发展、河道整治、机动船只增加、水质污染、江湖淤塞、使用有害渔具及有害捕捞方法等,严重威胁着白鳍豚的种族延续。据实测统计,现长江白鳍豚资源量已不足100头,远低于国宝大熊猫。为使白鳍豚在自然界不被灭绝,国家已将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并将长江天鹅洲古道和安徽铜陵江段划为自然保护区,保护和增殖白鳍豚资源,拯救濒危物种。 白鳍豚

15 又叫娃娃鱼,世界最大的两栖类,我国特有,栖息于山地溪流,昼伏夜出,捕食鱼虾昆虫,体外受精,广布我国,以华中和华南多;叫声类婴儿。 大鲵,别名娃娃鱼,属于有尾目、隐鳃鲵科,学名为Andrias davidianus。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最长可超过1米。头部扁平、钝圆,口大,眼不发达,无眼睑。身体前部扁平,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四肢短扁,指、趾前五后四,具微蹼。尾圆形,尾上下有鳍状物。体表光滑,布满粘液。身体背面为黑色和棕红色相杂,腹面颜色浅淡。 大鲵生活在山区的清澈溪流中,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面以下。每年7~8月间产卵,每尾产卵300枚以上,雄鲵将卵带绕在背上,2~3周后孵化。 大鲵为我国特有物种,因其叫声也似婴儿啼哭,故俗称“娃娃鱼”。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由于肉味鲜美,被视为珍品,遭到捕杀,资源已受到严重的破坏,需加强保护。 大鲵主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我市也偶有所见,其个体不大,往往被人误认为一般鱼类。2001年夏天,我市溪口镇集贸市场一摊位上曾被市民发现有一条仅长数厘米的大鲵出售,购下后送有关部门签定,目前饲养在滕头村水馆内。 大鲵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鲵 GO!

16 偶蹄目(Artiodactyla), 牛科(Boridae),山羊亚科 (Caprinae),藏羚属 (pantholops),青藏高原特有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被列入附录1。是世界范围内严格保护和禁止贸易的物种。藏羚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新疆南部,过去在印度和尼泊尔少量分布。20世纪初,藏羚种群总数在100万只以上,是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代表。80年代末期以前,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每群数以千计的藏羚在旷野中奔跑,铺天盖地,尘土飞扬的气势令人惊叹。但是,由于国外藏羚绒制品非法贸易的驱使,80年代末期开始,国内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大肆捕杀藏羚,而且犯罪手段日益武装化、团伙化,使藏羚遭到了空前的厄运: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域日益缩小。据1999年有关权威人士估计,藏羚种群总数大约不到7.5万只。   为了拯救濒临灭绝的藏羚种群,我国各级政府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在藏羚羊主要分布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并组织开展武装反盗猎行动,特别是1999年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组织青、新、藏三省区进行的“可可西里1号行动”对严厉打击盗猎犯罪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年10月在西宁召开藏羚羊保护及贸易国际研讨会并发布《西宁宣言》,促使有关藏羚绒制品的加工、消费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通过多年来不懈的努力,盗猎犯罪发案率明显下降,特别是今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境内尚未发生一起既遂的盗猎案件,藏羚种群也有所恢复,保护工作取得了80年代以来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藏羚英文名Tibetan antelope,俗称藏羚羊,因其雄体的长角特别对称而且基本挺直,从远处侧视往往会看成一个角,又曾被人称为“独角兽”。   藏羚体形较大,雄体体长在 mm,肩高 mm,雌体体长 mm,肩高 mm,头形宽长,吻部宽阔,鼻腔明显鼓胀,鼻孔几乎垂直向下,整个鼻端被毛。无眶下腺。上唇特别宽厚,雄体有一对特殊的长角,直竖于头顶之上,仅角尖微向内向前弯曲。角有环棱,角前面环棱突出而后面环棱和缓,角尖光滑无棱。雌羊无角,乳头一对。尾短小,尾端尖。四肢匀称,强健,蹄略侧扁而尖。除头部、四肢下部及尾内侧以外,通体绒毛厚密,毛形直,有波状弯曲,绒纤细柔软,绒纤维直径一般在10-12微米之间,最细6微米。藏羚身上有一特殊的构造, 即在腹部内侧相对后肢处有左右两个向腹内的空囊,从收缴的藏羚皮对其进行观察,发现空囊内有黄色分泌物结晶,对其成分尚未进行分析。     藏羚羊 GO!

17 麋鹿 属于偶蹄目,俗称四不象,栖息于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生植物为食,1894年以前曾饲养于北京南苑,以后仅余少数于国外,野生种均已灭绝,1985年后由英国运回若干只放养。分布范围: 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后野生种灭绝。北京动物园1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7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年繁殖成功 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 GO!

18 全长可达2m。具管牙的毒蛇。是蛇亚目蝰蛇科下的一个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湖南省。这个品种的蛇并非属于眼镜蛇属,然而却跟一些眼镜蛇一样,能喷射毒液因而闻名(详见射毒眼镜蛇)。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莽山烙铁头蛇头尾部莽山烙铁头蛇头部呈三角形,形如一块烙铁。尾部呈白色,因此又被称为莽山白尾蛇。通身通身黑褐色,其间杂以极小黄绿色或铁锈色点,构成细的网纹印象;背鳞的一部分为黄绿色,成团聚集,形成地衣状斑,与黑褐色等距相间,纵贯体尾;左右地衣状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完整横纹或前后略交错。 莽山烙铁头 GO!

19 根据当今人类社会各民族和自然界各物种生存与发展的现状,我曾经这样断言:人类,作为这个地球的主宰,如果能够做到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任意消灭其它物种,也可以无所顾忌地任意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与环境的时候,人类也就到了自己消灭自己的时候了。 人类和其它物种一样,都是地球自然条件和环境的产物。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和生存在地球上的所有物种结成了共生共存的自然生物链。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与发展,现在,我们人类已经贵为自然界的主宰,基本上具有了任意消灭其它物种的能力,这已经被我们所消灭的几万个物种的遗迹所证实。人类制造的核武器,也已经可以把所有物种包括我们人类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毁灭若干次了,我们还不可以任意消灭其它物种吗?事实上,在运动演进的自然界中,每年还有几千个物种正在被人类有意无意地消灭着。而这个地球的适应人类生存的原始生态和环境,也正在被人类以从未有过的能力和速度破坏改变的面目全非了。然而,地球却不容许人类怀疑自己不可战胜的威力。 厄尔尼诺、全球变暖、高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还有由此产生的地震、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也愈演愈烈,让人类面临了一次又一次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被人类肆意破坏的地球,正在以十倍、百倍的愤怒和威力报复着我们人类。并且正积蓄力量可能用毁灭恐龙等主宰物种的方式,对人类给予最后的毁灭性打击,以证实它不可挑战的本质和力量。 地球----我们唯一的家 GO!

20 谢谢观赏!


Download ppt "珍稀动物大揭秘 四7班 许泽川."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