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选修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基础落实 一、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
选修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基础落实 一、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 (1)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 盾十分尖锐。 ①在政治上, 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 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长 老会议,但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没有实 际权力,形同虚设。 贵族
2
②在经济上,贵族通过 、土地兼并等方 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 (2)工商业奴隶主与特权贵族之间的矛盾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的工商业者在经营活动 中,经常使用奴隶劳动,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 层。随着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工商业奴隶主对 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分享 政治权利的斗争。 (3)梭伦登上雅典的政治舞台 公元前 年,雅典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再度激化, 在内战一触即发的危急关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 政官,并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 力,由他全权修订法律,进行改革。 放高利贷 594
3
2.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 (1)经济领域的改革 ①颁布“ ”:废除所有债务,禁止借贷 以人身作抵押;由于欠债而卖身为奴的公民, 一律释放,被卖到外邦作为奴隶的公民,由城 邦拨款赎回;废除“六一汉”制度,因债务而 被抵押的土地一律归还原主。 影响:解除了 对平民的威胁,不少 因欠债为奴的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人身自由。 ②限制土地兼并,杜绝贵族侵占 的财产。 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制定“遗嘱法”, 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 给指定的继承人。 解负令 债务奴隶制 平民
4
影响:使贵族的土地兼并受到制约,贵族逐渐失
去了扩展势力的物质基础。 ③鼓励发展农业和 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 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 ④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推动雅典对外贸易的稳 定发展;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 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 之徒。 (2)政治方面的改革 ①确立 制度:按财产多少把雅典公民划 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享受的权 利也越多。 工商 财产等级
5
影响: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世袭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为非贵族出身的工商业奴隶主开辟
了参政议政的途径,是历史的进步。 ②进一步打破贵族专权,改革国家权力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规定公民 大会有权决定战争、媾和等国家大事,并有权选 举国家公职人员,包括第四等级在内的所有公民 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从雅典最初的四个部落中 各选100人,组成“ ”,前三个等级的 公民都可以当选。“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 四百人会议
6
常设机构,主要职责是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
备决议,实际上执掌最高统治权。在司法制度方 面,设立 作为最高司法机关,成员 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此外,梭伦还废 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 影响:改革国家权力机构,大大提高了公民参政 议政的积极性,削弱了贵族长老会议的权力,赢 得了公民的广泛支持;司法制度的改革,打破了 贵族对司法审判的长期垄断。 公民陪审法庭
7
难点突破 为什么说梭伦改革提高了平民的地位?
(1)经济上:他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 制,使平民摆脱了沦为奴隶的厄运。 (2)政治上:①按财产多寡分配权利,改变了以 出身决定权利的规定;②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 权力机关,创立了四百人会议和公民陪审法庭,赋 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的权利。
8
3.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 (1)进步意义 ①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梭伦 改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 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 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 的基础。 (2)历史局限——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没有根本 解决 梭伦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不同的政治权利,富 有的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 优势,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 利;氏族制度残余仍得以存续,贵族势力依旧 存在。
9
重点讲解 梭伦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改革前夕,贵族政治面 临严重危机,平民希望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贵 族也希望暂时稳住局势。 (2)采用了可以行得通的办法,即寻求有限度的 平衡,这也正是梭伦的基本思想。 (3)梭伦是全权的立法者,但他本人却严格遵循 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遵规守法的 典范。
10
二、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 、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 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方面的变化 ①农业发展: 和 出现并逐步推广,加 上兴修水利、农田施肥等措施,大量荒地得到开 垦,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②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 有新成就。 ③商业日趋活跃: 、临淄、宛、陶等城市成 为繁荣的商业中心。 大动荡 铁农具 牛耕 邯郸
11
④阶级关系变化: 确立,进一步削弱 了人身依附关系,社会阶级关系变化,旧贵族势 力开始分化没落,有的向新兴地主转变,社会上 出现自耕农等新的阶层。 (2)政治方面的变化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带来上层建筑的改革。战 国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 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以选贤任能、奖 励军功来改革世卿世禄制,以实行俸禄制来取代 封邑制,以中央集权制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 政。达到这些目的的最有效途径是变法改革。 土地私有制
12
①春秋时期的变革 齐国的管仲改革: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农工商 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他采取 “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即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 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 权。鲁国实行“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 行了“初税亩”,“履亩而税”。这就公开承认 了土地私有。 初税亩
13
②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的出现 进入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 被 所取代。新兴地主的经济和政 治势力越来越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 权,发展封建经济。同时,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 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达到对内巩固统治、对 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的目的。于是,变法改革成为 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在各国蓬勃兴起。 封建土地私有制
14
③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 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赵国 和韩国等也陆续进行了变法改革。 (3)军事方面的变化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 为主;战国时期主要是 战争。为了在战争中把握主动权,各国都致 力于变法改革,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 实力。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很多国家都进行了 改革变法。 争霸 兼并
15
(4)文化领域的变化 在文化领域,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 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思想文化领域 呈现繁荣景象,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 陆续诞生、出现百家争鸣的热烈局面。其中,提 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的法家学 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各国推行 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16
2.秦国变法改革的条件和机遇 ①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 力; 相 对较弱。 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法 家学说,容易受到 秦国国君的认同。 ③当地民风质朴、尚武精神 充斥。 奴隶主贵族势力 (1)秦国改革 的有利条件
17
(2)秦国面临的历史机遇:一方面,长期扼制秦
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 削弱;另一方面,中原地区众多士人纷纷游说各 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 革创造了可能性。 (3)秦国改革的直接原因:公元前361年, 继位。那时,各诸侯国会盟,拒绝邀请秦国参 加,使其受到很大刺激,认为是莫大耻辱,决心 发愤图强,改革国内的经济、政治与军事,使秦 国迅速强盛起来。 秦孝 公
18
3.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和内容 (1)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商鞅变法首先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 力。主要措施包括: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 制度,以法 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一举 措,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 发展农业的积极性。 ②重农抑商,奖励 :鼓励农民努力耕织, 生产粟帛多的,可以受到奖励,免除徭役;限 制工商业。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要 求严格执行。 井田 耕织
19
(2)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商鞅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在富国的基础上实现强 兵。为此,商鞅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①奖励军功,废除“ ”:建立二十等 爵制,奖励军功。按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 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严厉禁止私斗。宗室成 员没有军功者,剥夺其贵族身份。 ②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 法:规定居民 要登记户籍,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奖励告 密,实行连坐法,一家犯法,其他各家都得举 报。以此强化对基层民众的统治。 世卿世禄制 连坐
20
③普遍推行县制: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全国划
分为31县,由国君委派县令进行管理,加强中央 集权。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 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诗书。根据李悝的《法经》 制定了秦律。 ⑤社会风尚习俗领域的改革:禁止父子及成年兄 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21
4.商鞅变法的结局及历史作用 (1)商鞅变法的结局: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 世,秦惠文王即位。秦惠文王的亲信诬告商鞅 谋反,惠文王下令发兵捕拿商鞅。商鞅兵败被 杀,尸体在咸阳被车裂示众,为变法献出了自 己的生命。 商鞅本人虽死,但他“废井田”、“ ”、 “ ”等改革措施却保留下来,新的生产关 系和设县、什伍户籍等政治体制也在秦国确立, 再也无法动摇了。 开阡陌 重农桑
22
(2)商鞅变法的进步作用 ①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一次 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 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 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 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 作用。 ②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 陌,从根本上确立了 。 ③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 ,使 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 建设从此开始。 土地私有制 血缘宗法制度
23
④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
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此,秦国在对外兼并 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相继打败韩国和魏国,为 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变法的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鼓吹 。 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 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 痛苦。 ③变法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 限。例如,变法条文中明确规定按爵位等级占有 数额不同的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 法性,等等。 轻罪重罚
24
重点讲解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以 及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的历史潮流,符合历史发 展的趋势;秦孝公全力支持,信任商鞅;厉行法 治,赏罚分明;改革的历史条件成熟;商鞅既有改 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启示: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改革者需要更 多的决心与勇气。
25
命题视角 考向探究 (1)“梭伦改革”与世界近现代史上 的改革及中国历史的内容联系比较,是命题的主
考向探究 (1)“梭伦改革”与世界近现代史上 的改革及中国历史的内容联系比较,是命题的主 要角度,也是备考的重点。(2)从题型上看,多 个新课标省区已明确规定,改革等选考内容都以 非选择题形式命题。在复习中,应把重点放在材 料解析题型上。(3)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 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的发生,这一 阶段的社会变革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知识 之一,考查可能性较大,且可以将生产工具的改 进、生产力的发展与改革事件联系考查。(4)从 考查的角度看,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是 重要知识点。复习时,还要注意与古今中外的改 革相比较。
26
例题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再以出身而是以财产的数量来划分 公民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则待遇有所不 同。……公民大会选举或罢免一切公职人员, 决定宣战、媾和、制定法律等一切国家大事。 奖励外国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 权;雅典公民必须让儿子学会一门手艺,否则 儿子可拒绝赡养其父;鼓励橄榄油出口。
27
材料二 梭伦的诗歌 其一: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 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 平静。 其二: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 前面,不许它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着优势。 其三:我制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按照 正义,人人各得其所。 请回答: (1)材料一是梭伦改革的内容,请概括归纳改革 涉及哪几个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梭伦改革有何特征?体 现了梭伦改革的侧重点是什么? (3)梭伦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的形成有何影响?
28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阐释
历史问题和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第(1)题阅读 材料,归纳概括梭伦改革的内容,注意语言要精 炼。第(2)题注意要结合材料来概括,注意要全 面具体。第(3)题再现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从高 考的命题趋势看,试题大多会以新材料、新情境 出现,要提高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29
答案 (1)涉及等级划分,公民大会职权及官吏任免,对待工商业的态度。规定:以财产的多少
划分等级;由公民大会产生或罢免官吏;鼓励工 商业发展,提倡学习手工技艺。 (2)特征:节制、折中、公平和法律面前人人 平等。 侧重点:缓和社会矛盾,振兴雅典城邦。 (3)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
30
例题2 (2008·山东文综,33)阅读下列材料, 完成问题: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城郊有个叫克里埃尼图斯 的青年。他出身平民,家庭贫困,不具备担任 官职的财产资格。后来,克里埃尼图斯开办手 工作坊,生产葡萄酒并销往市场。5年后,他的 年总收入达到了280麦斗,跻身于第三等级。 (1)按梭伦立法,跻身第三等级的克里埃尼图 斯能享受什么政治权利?如果生活在秦国,依 据商鞅之法,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自己的 社会政治地位? (2)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剥夺 了贵族特权,在此过程中,两者采取的策略有 何不同?
31
解析 本题考查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内容比 较。第(1)问要注意梭伦改革中关于公民享有权 利和参与政治管理的资格由财产决定,而不是取 决于出身。秦国商鞅变法中提高政治地位的内 容,应结合秦国的时代背景和变法的具体内容 回答。 答案 (1)担任低级官职(或除执政官外的各级 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立军功;努力耕织。 (2)梭伦: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商 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
32
课时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 从贵族中选出,最初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
材料一 雅典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 从贵族中选出,最初设立3名,主管宗教、战争 和行政事务,任期10年。后来又增添了6名司法 执政官,9名执政官任期缩短为1年。 材料二 雅典城附近的土地多石、缺水,收成 非常有限。平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辛勤耕 作,却常常食不果腹。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向 贵族借种子、工具或口粮,为此,不得不将土 地或人身抵押给债主,在田间立起石碑作为土 地抵押的标记。若欠债的农民不能按期还债,
33
土地便归债权人所有,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替贵族 种地的雇农,必须将土地收成的5/6交给地主。当 时人身抵押十分流行,无地的农民只有人身这一最
后的“财产”可以支配。一旦无力交纳地租,农夫 本人及其妻子、儿女就会被债主捉去抵债,要么在 债主家中服劳役,要么被卖到国外当奴隶。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雅典城邦怎样的政治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雅典平民怎样的生活状况?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判断当时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4
答案 (1)贵族在政治上专权。 (2)平民生活困苦,贵族通过高利贷、土地兼并 等方式盘剥平民,以致平民无力还债成为“六一 汉”,直至全家沦为债务奴隶。 (3)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35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最能体现人民权威的改革是克里斯梯 尼创立的“陶片放逐法”,又称“贝壳放逐 法”。(见下图) 材料二 雅典公民如果认为某人危害城邦利 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当写有某人名 字的陶片达到一定数量时,他就要被放逐国 外,这就是所谓的“陶片放逐法”。
36
材料三 梭伦完成改革后,毅然辞官远游,坚决
拒绝当僭主,并赋诗道:“如果我保全我的故 国,不在僭主政治和无情的暴力中插手,玷辱我 的佳名,我就是无愧的;我这样做,只会使我的 声名凌驾一切其他的人们。” 回答问题: (1)“陶片放逐法”实施的目的及意义如何? (2)“陶片放逐法”的实施有何特点?对我们今 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3)结合材料三说明,梭伦这样做的目的何在? 体现了他的哪些优秀品质?
37
答案 (1)目的:防止独裁势力建立独裁统治,
确保民主政治的长期存在。借鉴意义:有利于雅 典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 (2)特点:简洁易行,适应性强;保密性原则, 有利于保护当事人。意义:拓宽民主监督的途 径,加强民众对政府的监督。 (3)目的:保全国家,保护自己的声誉。品质: 立法为民、坦荡无私、献身民主政治建设的精神。
38
3.阅读材料: 材料一 商鞅在变法中实行按军功授爵,制定 二十级爵,也称“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 大小授官。二十级爵位中,一级称为公士,十 六级为大上造,二十级为彻侯。各级爵位都享 有相应等级的田宅、奴婢和衣服等)。宗室贵 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不得授爵位和取得贵族 身份,不能享有特权,即使家境富裕,也不允 许大肆铺张,有功劳者才可享受荣华富贵。 材料二 他(梭伦)把雅典公民按土地收入和 财产的多少分为四个等级:凡是年收入超过500 麦斗谷物的为第一等级,称富豪级;年收入在
39
500至300麦斗之间的为第二等级,称骑士级;年 收入在300至200麦斗之间的为第三等级,称双牛 级;不足200麦斗的一律归入第四等级,称日佣 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第一、二等级能够担 任执政官等高级官职,第三等级能担任低级官 职,第四等级不能担任官职。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两次改革中为限制特 权、追求社会公平与公正所采取的措施。
40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上述两次改革在
政治、经济措施上的主要不同点。并分别指出两 次改革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产生的不同 影响。 (3)两则材料能不能作为判断两场改革性质的依 据?说明理由。 答案 (1)奖励军功。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2)不同点:政治上:梭伦改革包含民主政治; 商鞅变法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经济上:商鞅 变法重农抑商;梭伦改革鼓励发展工商业。不同 影响:梭伦改革:进一步打击氏族制度残余,促
41
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
基础。商鞅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废除了 奴隶主贵族特权,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 形成。 (3)能。判断改革性质的依据主要是看改革最终 维护哪个阶级的根本利益。 解析本题列举了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的两则材料, 对这两次改革进行比较和考查。在结合所学知识进 行分析的同时,要注意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
42
4.阅读下列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他 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 兵”。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 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主要点是:限 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废公族疏远 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 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 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 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 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 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43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
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解析 第(1)问比较两次改革的主要不同之处: 吴起变法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总 结,可得出主要是进行政治改革;商鞅变法则要 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可知是从政治、经济、思 想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第(2)问,商鞅 变法和吴起变法的背景、目的、性质都相同,而
44
且措施也类似,但结果却一成一败,这就要从两次变法的策略去思考。商鞅变法采取的是循序渐进的办法,历时长,并能采取措施取信于民,阻力相对较小;而吴起变法则急于求成,时间短、树敌多、阻力大。
答案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 革为主;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 的制度。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 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吴起变法抑制贵族, 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 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
45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 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 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 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 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 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 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4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
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 鞅之“诱”,结果如何?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 说法的原因。 解析 本题通过两段材料考查战国时期秦国的商 鞅变法。第(1)问要认真审题,有三小问,第一 小问是从材料“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 不尽出”可以得出商鞅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 济实力;第二小问材料“利其田宅”可以直接得 出答案;第三小问从“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 下无敌”可以看出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第(2) 问实际是分析秦军战斗力强的原因与秦的军事制 度及巩固后方有很大关系。
47
答案 (1)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 力;“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 织,免除徭役;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 富兵强的目的。 (2)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 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 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48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 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 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 公曰:“善!”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 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 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 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 役);事未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
49
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 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 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 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 社稷。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 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 殉,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50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 么?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得以推行的 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 法的主要措施。 (3)从材料三中找出一句原话,概括商鞅变法的 历史作用。材料三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 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解答此题要结合材料和相关知识作答。
51
答案 (1)法家思想。秦孝公支持;顺应历史潮 流;措施有效。 (2)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井田制;重
答案 (1)法家思想。秦孝公支持;顺应历史潮 流;措施有效。 (2)实行什伍连坐制;奖励军功;废井田制;重 农抑商;实行县制;统一度量衡。(任答4点即可) (3)“倾邻国而雄诸侯”。“务本”指重视农业 生产;“王制遂灭”指奴隶制度被废除。 (4)旧贵族的反扑和因秦孝公之死使其失去了政 治支柱。 返回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