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海派小说 新感觉派——30年代的都市文学 回目录
2
参考书目: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大出版社; 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北大出版社;
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 张新颖:《都市的感官和现代意识的“病之花”——20年代后半期到30年代前半期上海的都市文学》;
3
海派发展的三个时期: ⑴第一代海派,从五四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叶灵凤、曾可今、章克标、林微音等;
⑵第二代海派,3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包括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黑婴、杜衡、徐霞村等 ⑶ 第三代海派,40年代涌现的后期海派,张爱玲、苏青、徐、无名氏、予且等。
4
第20章 海派小说 与京派小说对峙的,是海派小说。上海开埠以来,欧风美雨十里洋场,鸳鸯蝴蝶都市文学,相伴相生;海外新潮,总先得风气。现代派是这样,新感觉派是这样。于是海派小说与京派小说有了代的不同。借心理解析化胸中块垒,用新鲜手法描如流人欲,文学有了新的元素,遂形成新的流派。与京派远离尘世的静穆不同的是,海派强烈的入世折腾得热闹,更近于具现代节奏感的小说新貌。本章拟评述新感觉派小说及其作家、其他海派作家及其创作等。
5
第一节 新感觉派小说 一、新感觉派源流与文论 1,新感觉派是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一个小说流派。在当时的世界文坛上,这个流派同以德国为中心的表现派、以法国为中心的超现实派、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未来派、以英美为中心的意识流文学,都属于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范畴。
6
2,中国的新感觉派小说是在日本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个流派在上海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激进的青年们的彷徨、苦闷。 上海的现代都市特色。
7
二、新感觉派概貌 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是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此外还有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这些作家在1928年后,在《文学工场》、《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这些刊物上相当活跃,翻译并介绍国外的新感觉派作家的作品,并以创作实践来推 行新感觉派的理论主张。
8
新感觉派概貌
9
三、新感觉派作家 (一)施蛰存 (1905—2003),
10
施蛰存的小说 1,早期小说集《上元灯》(1929),共收入十篇小说,大多以怀旧之情回顾往日少年生活,抒情气息较浓,感情纯洁,有诗的韵味。除《渔人何长庆》外,其余九篇都用第一人称,或追忆少男少女纯情真挚的初恋,或慨叹人情世态。 2,施蛰存的小说到了《将军底头》(1932)、《梅雨之夕》(1933)和《善女人行品》,开始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观察人物的深层心理,尤其是性心理。《将军底头》收入了四篇历史小说,其中《将军底头》、《鸠摩罗什》、《石秀》都是用弗洛 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写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带有世俗化而非英雄化的倾向。
11
施蛰存的小说 3,收入《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小说集中的作品倾向于写现实生活,但也是五光十色的都市中经过感觉折射的生活,小说重在开掘人物的潜意识领域,包括梦幻与变态心理,展现的是洋场社会文化环境所滋生的特有的心理感觉。像《夜叉》、《凶宇》、《魔道》都是以怪笔写魔幻,展示人物面对喧嚣、速变、变幻莫测的都市无力把握的惶恐不宁之感。还有《梅雨之夕》中主人公面对雨雾中美丽少女而产生的潜意识波动,展现的也是都市环境中人才会有的内心深层既自由而又自我抑制的美丽幻想。
12
施蛰存小说 4,施蛰存最后一本短篇小说集是1936年出版的《小珍集》,这部小说集较多地写上海附近区域发生的种种事情,显示了某种回归写实、探索心理现实主义的新方向。
13
(二)刘呐鸥 (二)刘呐鸥 (1900—1939) 刘呐鸥于1928年开始创作,有小说集《都市风景线》(1930),另有《赤道下》 等小说。 《都市风景线》收入作者1928—1929年写的八篇小说,包括《游戏》、《风景》、《流》、《热情之骨》、《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礼仪和卫生》、《残留》、《方程式》等。这是中国第一本较多地采用现代派手法技巧写的短篇小说集,它以全新的题材、内容和艺术技巧全面地展示了中国新感觉派的风采。
14
刘呐鸥的小说
15
刘呐鸥的小说 首先,在题材方面,刘呐鸥以现代都市作为他的创作表现对象,他笔下人物的活动空间大多是都市中的赛马场、夜总会、电影院、大旅馆、舞会、酒馆,霓虹灯下、特快列车。而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繁华场里沉醉于纸醉金迷生活中的人物,如舞女、少爷、姨太太、资本家、投机商、公司职员、流氓、妓女等等,写出了现代化都市中在一种急迫的机械文明节奏下人们“坐在速度的上面”的生活。集中笔力展现现代化都市及都市中人的生活,这在文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16
刘呐鸥的小说 其次,刘呐鸥展示都市生活,目的在于暴露都市社会的畸形和人的精神病态。 时人如此评论《都市风景线》:
呐鸥先生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着他的特殊的手腕,他把这飞机、电影、Jazz(爵士乐)、摩天楼、色情、长型汽车的高速度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显然看出了这不健全的、糜烂的、罪 恶的资产阶级的生活的剪影和那即刻要抬起头来的新的力量的暗示。
17
刘呐鸥的小说 刘呐鸥的小说还写出了在喧嚣的都市中人的疏离感、孤独感。如在《游戏》中 就曾有这样痛彻的描述:
刘呐鸥的小说还写出了在喧嚣的都市中人的疏离感、孤独感。如在《游戏》中 就曾有这样痛彻的描述: 我觉得这个都市的一切都死掉了。塞满街路上的汽车,轨道上的电车,从 我的身边,摩着肩,走过前面去的人们,广告的招牌,玻璃,乱七八糟的店头 装饰,都从我的眼界消灭了。我的眼前有的只是一片大沙漠,像太古一样地 沉默。 虽置身闹市却犹如置身荒漠的感觉———这是一种与传统亲情伦理之人际关系不同的典型现代派的感觉。
18
(三)穆时英 的小说 2. 穆时英 (1912-1940):“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中国是有都市而没有描写都市的文学,或者描写了都市而没有采取了适合这种描写的手法。在这方面,刘呐鸥算是一个开端,但是他没有好好地继续下去,而且他的作品还有着‘非中国’即‘非现实’的缺点。能够避免这缺点而继续努力的,这是时英。” ——杜衡《关于穆时英的创作》
20
穆时英 的小说 ⑴《南北极》(1932)——疾恶如仇的绿林气
人物多是城乡下层的强项之辈,有着“水浒气”,《黑旋风》等作品流露出作家早期的流氓无产者意识;《南北极》写上流社会的奢侈荒淫和下层社会的贫穷辛悲两极的对立与碰撞。
21
穆时英 的小说 大多以闯荡江湖的流浪汉为主人公,写出了阶级对立,自发反抗乃至革命造反等内容。他们全部是第一人称,而且纯熟地运用了都市下层人民的口语,麻利、泼辣、粗犷,没有知识分子气。但穆时英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流露出流氓无产者的气味,无论是作品的人物或体现的思想,都有一点不正,都有一点疯狂性。 ——严家炎《新感觉派主要作家》
22
穆时英 的小说 ⑵《公墓》(1933.6)——灯红酒绿的都市风景
包括《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上海的狐步舞》 等等。 《公墓》(是以爱情和死为主题的心理小说。第一人称,格调是感伤的抒情;爱情的起点在坟墓,爱情的终点又归于坟墓)。
23
穆时英 的小说 充满着爵士乐的节奏、狐步舞的体态和夜总会的疯狂,充满着在喧嚣热闹场中的人生孤独感、寂寞感和失落感。
“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24
穆时英 的小说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 “她有一个蛇的身子,猫的脑袋,温柔和危险的混合物。穿者红绸的长旗袍,站在轻风上似的,飘荡着袍角。这脚一上眼就知道是一双跳舞的脚,践在海棠那么可爱的红缎的高跟儿鞋上,把腰肢当作花瓶的瓶颈,从这上面便开着一枝灿烂的牡丹花……一张会说谎的嘴,一双会骗人的眼——贵品哪!
25
穆时英 的小说 “我觉得每一个O字都是她的唇印;墙上钉着的Vilma Banky 的眼,像是她的眼,Nancy Carrol 的笑劲儿也像是她的,顶奇怪的是她的鼻子长到Norme Shearer的脸上去了。末了这嘴唇的花在笔杆上开着,在托尔斯泰的秃脑袋上开着,在稿纸上开着……” “Jazz,机械,速度,都市文化,美国味,时代美…… 的产物的集合体”的时髦女郎的情爱观。
26
穆时英 的小说 后有《白金的女体塑像》(1934.7) 《圣处女的感情》(1935)等
(屋子里没有第三个人那么瑰艳的白金的塑像啊“倒不十分清楚留意”很随便的人性欲的过度亢进朦胧的语音淡淡的眼光诡秘地没有感觉似地放射着升发了的热情那么失去了一切障碍一切抵抗能力地躺在那儿呢…… ) (主救我白金的塑像啊主救我白金的塑像啊主救我白金的塑像啊主救我白金的塑像啊主救我白金的塑像啊主救我主救我…… ) ——《白金的女体塑像》
27
穆时英 的小说 “用感觉主义、印象主义的方法,写了上海社会中的形形色色,人物尤以舞场男女为多,它们给当时文坛造成了一种描写都市爱情生活的甜腻腻而又轻飘飘的‘海派文学’或者‘洋场文学’的风气。”
28
穆时英 的小说 ⑶ 现代派描写手法的大量运用: “怕她病瘦了黑玉似的眼睛”(《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
“华尔兹的旋律绕着他们的腿”(《上海的狐步舞》) “灯光是潮湿的”,“口笛的调子是紫色的”( 《Pierrot》 )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是现代派的代表性作品,解剖畸形都会文化,另辟蹊径的表现手法。
29
穆时英 的小说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面的那只蓝年红灯(霓虹灯)的高跟儿鞋尖正冲着他的嘴。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红)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 强烈的色调化装着的都市啊!年红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空,天空有了酒,有了烟,有了高跟儿鞋,也有了钟…… ——《夜总会的五个人》
30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创新 首先,从题材上看,新感觉派作家浓墨重彩表现的是机械文明中快节奏的现代大都市生活,展示人物的灵魂和病态,从而开拓了一种独特类型的都市文学。
31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创新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新感觉派在表现都市特色时,“刻意捕捉那些新奇的感觉、印象”[1] ,将人的主观感觉、主观印象渗透、融合到客体的描写中,从而创造出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所谓“新现实”。 [1]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第14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32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创新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 面的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鞋尖正冲着他的嘴。
《大晚夜报》!卖报的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 面的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鞋尖正冲着他的嘴。 《大晚夜报》!忽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红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 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蓝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的都市啊!霓虹 灯跳跃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滥着光潮的天 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烟,有了高跟鞋,也有了钟……
33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创新 3,新感觉派在描绘感觉时,往往将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这些不同的方面结合起来写,用通感的手法表达一种新奇灵动的感觉。像《上海的狐步舞》中所写的“古铜色的鸦片香味”,就是把视觉和味觉联合起来;“她的眸子里还遗留着乳香”穆时英:《第二恋》),视、嗅觉通感;“那只手像一只熨斗,轻轻熨着我的结了许多皱纹的灵魂”(《第二恋》),视、触觉联用。这样贴切的通感手法的运用,使感觉更为形象。
34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创新 4,在人物描写上,新感觉派注重人物的心理分析,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开掘和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
35
新感觉派小说的艺术创新 在小说结构上,新感觉派小说创造了与传统小说不一样的结构方式。他们借鉴电影的表现手段,从表达主观感受的需要出发,采取相应的结构形式。 新感觉派小说完全打破时空顺序,如《夜总会里的五个人》采用同一时间多线并进的结构方式。开头写在同一时间里,五个人各自的活动;然后分别写这五个人在另一时间一起在夜总会里的活动,表达出一种快节奏,和面对现代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人们只能像木偶一样随波逐流的都市感觉。《上海的狐步舞》采用场景组切的方法,展示了都市多个层面的生活。
36
【本章学习参考】 一、阅读书目 严家炎编:《新感觉派小说选》 张恨水:《啼笑因缘》 二、相关文献
一、阅读书目 严家炎编:《新感觉派小说选》 张恨水:《啼笑因缘》 二、相关文献 1.贾植芳.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上、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2.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 [英]马·布雷德伯里,詹·麦克法兰.现代主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1992 6.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7.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7
【本章学习参考】 三、复习思考 1.名词解释: 海派 新感觉派 张恨水的通俗小说 2.如何理解新感觉派的现代派特色?
1.名词解释: 海派 新感觉派 张恨水的通俗小说 2.如何理解新感觉派的现代派特色? 3.施蛰存的创作与刘呐鸥、穆时英有何异同?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