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防震 减 灾 宣 传 提 纲 齐齐哈尔市地震局

2 引 言 我们齐齐哈尔市座落在北国边陲的嫩江之滨,地处松嫩平原与大兴安岭山脉的交接地带。2003年“8.16”和2004年“3.24”内蒙古两次5.9级地震、2005年“2.23”我市富裕县富路镇的4.2级地震和“7.25”林甸县5.1级地震,我市震感都十分明显。

3

4

5

6

7

8

9

10

11 普及防震减灾知识的必要性 作为现代化城市,无论未来能否发生破坏性地震,我们都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做到有备无患。因此,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普及防震抗震基本知识,增强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能力,使全市城乡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地震基本常识,掌握备震、避震、自救、互救的方法,是当前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的任务。

12 第一部分 地震有关概念

13 一、什么是地震? 人们通常所说的地震,一般是指构造地震。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在这种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就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当能量大到一定程度,地壳的某些脆弱地带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造成那里的岩层突然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样就发生了地震。所以说,地震是地球不断运动变化的一种结果。

14 其实,地震和刮风、下雨一样,都是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500多万次,平均每天1万多次。每年这500多万次地震中,有感地震约5万多次,造成破坏的地震近千次,7级以上造成巨大破坏的地震仅有十几次,并且大多数发生在海洋中或者在人烟稀少的地方。

15

16

17

18 二、什么是震源、震中、震中距? 1、什么是震源?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部位)叫做震源。从震源垂直向上到地球表面的距离叫做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的为深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一般来说,相同震级的地震,震源越浅,对地面造成的破坏越大。

19 2、什么是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的投影点叫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叫做震中区或极震区。
3、什么是震中距?震中到地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按照震中距的大小,地震可分为远震、近震、地方震三类。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叫做远震;震中距在 公里之间的地震叫做近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叫做地方震。

20 三、什么是地震震级、地震烈度?震级与烈度有什么不同?
1、什么是震级?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标度叫做震级。震级是用地震仪器记录推算出来的。震级的大小与震源释放出的能量多少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21 就一般的浅源地震来说,按照震级大小,地震可分为7类:小于1级的地震,叫超微震;1级以上,小于3级的地震,叫弱震和微震,这种地震,人们一般感觉不到,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也叫无感地震;3级以上,小于4.5级的地震,叫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在震中区会感觉到,但不会造成破坏;4.5级以上,小于6级的地震,叫中强地震,这种地震,对震中区的建筑物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人们普遍能够感觉到;6级以上,小于7级的地震, 叫强烈地震,这种地震,在震中区会造成严重破坏(人员伤亡,地面变形、喷沙冒水、构成灾害);7级以上的地震,叫大地震;8级以上的地震,叫巨大地震,这种地震对震中区可造成毁灭性的灾害(建筑物倒塌,桥梁断裂,地表严重变形)。

22 2、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上各点造成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叫做地震烈度。地震烈度的大小,不仅与震级的大小和震中距的远近有关,而且与震源深度、地质构造、建筑物(构筑物)地基条件有关。一般情况下,就地面上相对震中的某一点来说,震级越大、震中距越近、震源越浅、地质结构越差、建筑物(构筑物)地基条件越差,这一点的地震烈度就越高。反之就越低。一般来说,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地面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来综合评定的结果。震中区的破坏是最严重的,因此烈度也最高。

23 目前,我国采用的《中国地震烈度表》共分12度。5度以上才会造成破坏。1—2度:人无感觉,只有仪器才能记录到;3—4度:在夜深人静时人有感觉。白天少数静止的人也有感觉;4—5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摇晃;6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7—8度:房屋受到破坏,地面出现裂缝;9—10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11—12度:毁灭性破坏。

24 震级与烈度的区别: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描述地震现象的两个不同的重要参数。震级和烈度是因果关系,震级是起因,烈度是后果。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在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值。

25 四、什么是地震波?什么是震感? 1、什么是地震波?地震发生时,在地球内部传播的弹性波叫做地震波。地震波从震源发出,向四面传播。我们通常所说的地震能量,就是指地震时释放出来的弹性波的能量。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 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一致的波叫做纵波。纵波在岩石介质里的波速为5—7公里/秒,引起地面的上下颠簸振动。 传播方向和振动方向垂直的波叫做横波。横波在岩石介质里的波速为3—5公里/秒,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一般来说,横波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26 先颠后晃现象 因为当地震发生时,纵波比横波速度快,所以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纵波先到),然后才感到左右摇晃(横波后到)。因此,人们通常说,地震时人的感觉是“先颠后晃”。

27 五、地震的种类有哪些? 划分地震种类的方法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划分为5种类型:
1、构造地震。构造地震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地震。这种地震占全球地震总数的90%以上。而且造成的破坏最大。我们将构造地震按照发震的特点,分为5种类型:

28 孤立型地震。其特点是:没有前震,余震很少而且很小,余震与主震的震级相差悬殊,整个地震的能量基本上是通过主震一次释放的。
主震---余震型地震。其特点是:一个地震序列中,主震的震级很突出,而且余震的次数较多,拖的时间也较长。 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其特点是:一个地震序列中,主震之前,有许多前震。 双震型地震。其特点是:一个地震序列中,由两个时间间隔不长,地点、大小相近的地震释放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 群震型地震。其特点是:一个地震序列的主要能量,是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的,没有明显的主震。

29 2、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岩浆活动,在火山附近也可能引起地震,这种地震叫做火山地震。
3、塌陷地震。由于地下岩洞坍塌、大型山崩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叫做塌陷地震。这种地震约占全世界地震的3%。 4、诱发地震。由于人类在地壳外界的活动如水库蓄水、矿山采矿、油田抽油注水等引发的地震,叫做诱发地震。目前最常见的诱发地震是水库地震。 5、人工地震。由于人为活动如核爆破、工程爆破、机械振动而引起的地震,叫做人工地震。这类地震一般震级不大。

30 六、地震有哪些特点? 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连锁性强、预测预防难度大。

31 七、什么是地震的直接灾害和次生灾害? 1、什么是直接灾害?地震时直接造成的损失,叫做直接灾害。直接灾害是由强烈地震的原生现象所造成的灾害。比如,造成房屋、桥梁、水坝等各种建筑物崩塌,人畜伤亡,财产损失,生产中断。 2、什么是次生灾害?地震时,间接造成的损失,叫做次生灾害。大的地震直接造成易燃物、易爆物或剧毒品等设备受损,而设备受损很可能引起火灾、爆炸、污染以及细菌传播、水源污染、瘟疫等,那么,火灾、爆炸、污染、细菌传播、水源污染、瘟疫等,就是次生灾害。

32 八、我国地震概况如何? 全球有两大地震带:一条是环太平洋地震带,也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震带,全球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另一条是欧亚地震带,也称为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它是全球第二个集中发生地震的地方,全球15%的地震发生在这里。我国地处这两大地震带的包围之中,地震多发而且灾害严重。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发生的7级以上浅源地震(深度小于70公里)约占全球的35%,全球4次8.5级以上特大地震,有2次发生在我国。我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约占全球的53%。据对建国以来各种灾害统计,因地震死亡人数占我国各类灾害死亡总人数的54%,居群灾之首。

33 建国后地震发生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1949年至今的55年间我国大陆地区因地震死亡27.3万人,伤约76.3万人,房屋倒塌690多万间,经济损失数百亿元。在这期间,我省在1963年6月21日发生了萝北5.8级地震,1967年8月15日发生了密山兴凯湖5.2级地震,1986年2月至8月发生了德都中强震群(5.1级、5.5级、5.4级)和2005年7月25日大庆市林甸县发生5.1级地震。

34 九、2010年前我国地震活动趋势如何? 根据我国历史地震资料分析,地震活动在时间分布上呈活动和平静交替轮回的特征。20世纪以来,我国大陆地区已经历了五个地震活跃期,每个活跃期中都生发过十几次7级以上大震。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地震活动进入了第五个活跃期。期间已发生10余次7级以上强震,和1次8.1级左右巨大地震。1999年以来,东北地区进入了第五个地震活跃期。在这期间,发生了辽宁岫岩两次5.6级地震、内蒙巴林左旗5.9级地震、内蒙东乌珠穆沁旗5.9级地震和黑龙江林甸5.1级地震。专家预测东北地区进入第五个地震活跃期的后半期。

35 十、什么是地震监测预报?国家对地震预报有哪些规定?
1、地震预报:对未来发生破坏性地震的预测,叫做地震预报。地震预报按时间进程划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4种:长期预报(几年至几十年)给出国土地震危险区划,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规划服务;中期预报(几个月至几年)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是实施地震预防的基础;短期(几天至几个月)和临震(几天内)预报,在于直接减轻地震灾害,特别是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作用。

36 2、国家对地震预报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和《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在特殊情况下,也就是在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且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新闻媒体刊登或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依照《地震预报管理条例》规定,以国务院或者省级政府发布的预报为准。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地震预测意见不得向社会发布,不得向国(境)外提出地震预测意见。

37 十一、目前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如何? 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已经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第四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做出了短临预报。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作为第一次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但是,从世界范围来说,地震预报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未从科学上掌握地震孕育发生的规律。目前的地震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概括为:对地震孕育发生的原理、规律有所认识,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对大尺度的中长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成功的概率还相对较低。

38 从80年代初开始的地震预报的攻关研究,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不均匀特征及活动规律、地震孕育过程及相应前兆表现的认识都在不断深化,预报经验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因此,可以说对未来地震形势估计的结果,是经过多层次科技人员反复研究,并为地震活动证明是有科学依据的。

39 但是,任何一种预测科学都不能百分之百的准确,加上一些地区监测能力不足。所以,在某些重点监视防御区虽然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背景,但是也可能没有在预测的时间内发生地震,或者发生了地震而未能做出短临预报。同时,非重点区也不是绝对没有发生地震的可能。因此,除了重点监视区及其边缘地区必须充分认清震情形势,加强综合防御外,非重点监视防御地区也应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40 十二、什么是地震前兆? 我们把与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有密切联系的异常现象,叫做地震前兆。地震前兆分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两种:
1、宏观前兆:通过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自然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做宏观前兆。常见的宏观前兆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习性异常反映、地声、地光、火球等。 2、微观前兆:通过仪器、仪表才能测量到的自然界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做微观前兆。常见的微观前兆有:小地震活动、地壳变化、地磁、地电、重力、地应力变化,地下水氡含量或其他多种化学成分变化,地震波速变化等。

41 三、地震宏观异常与地震预报的关系如何? 地震宏观异常的观测和研究是我国地震预报研究特色之一。曾经在海城、松潘、岫岩等地震的成功短临预报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地震工作者、群测群防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发现大的地震发生过程中,每次大震前都有一些震前异常现象,特别是有丰富的宏观前兆现象。例如井发浑、冒泡、翻花、升温、变色、变味、陡涨、陡落;泉源突然枯竭或涌出;动物习性异常反应;地声、地光、火球;植物的反常开花结果等。

42 人们对震前动物异常现象,在很早以前就有所认识。据资料和近40年来我国发生的强震震例统计,震前有异常反应的动物有100多种。一般说来,动物在地震前大多为惊恐反应,象遇到敌害,极度紧张,少数表现为抑制型,表现为萎靡不振。我国历次震例表明,动物异常超前时间多数在24小时左右,震前11小时动物异常的频率会有所增高,震前2—3小时达到高潮。

43 有些大震前还有地声、地光现象。地声、地光现象比较复杂,很难作出确切描述。一般而言,与人看惯的光象、听惯的声音不一样,让人感到怪异甚至恐惧。地光的特点:一般出现在临震前或震时,也有出现于震前数小时或更早的。它形状各异,有带状光、球状光、片形光、火样光、柱状光等,颜色多样,呈红、白、紫、橙等色。地声的特点:多数出现在震前或震时,但也有出现在震前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声音类似于机器轰鸣声、雷声、炮声、狂风呼啸声、撕布声、石头相互摩擦声等。另外还可能有天气骤冷或骤热,出现大风、大雨、大雪等急变化。

44 我省的两次地震都有动物异常 1986年2月9日至8月16日我省德都发生的中强震群和2005年7月25日大庆林甸县发生的5.1级地震,震前都出现过狗狂叫、叼狗崽搬家;鸡晚上不进架、惊叫、乱飞;老鼠不怕人、惊恐乱窜等动物习性异常的现象。因此,发现这些宏观异常现象的群测群防人员要及时上报,对实现地震的短临预报至关重要。

45 十四、目前我国及我省地震监测有哪些主要手段?
1、我国情况: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国家和省级专业地震台站400多个,区域遥测台网27个,建有地方台、企业台900多个,群测点8000多个。地震监测手段主要有测震、地形变、地电、地磁、水位、水化、流量、水温、重力,此外还有地应力、地热、电磁波、地声、地光、气象因素等。

46 2、我省情况:目前我省有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台11个,区域遥测台网3个,市、县企业台17个,群众观测点68个。主要监测手段有测震、地电、地磁、形变、水位、水氡、地温、电磁波等。对省内发生 的3。0级以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发生的2。0级以上地震,可在15分钟内确定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47 2、我市情况:目前我市有测震台1个;正在进行市数字化遥测台网中心和碾子山、甘南、泰来、讷河、克东5个子台建设;在来一井、甘一井、甘三井、湾一井等4个地下流体地震前兆观测站的基础上,在龙江、甘南、泰来、富裕4个县增加了宏观前兆观测手段;在嫩江断裂带两侧龙沙区、泰来县、甘南县、讷河市的部分乡镇建立了8个地震宏观观测点,在九县(市)七区建立了193人的地震灾情速报和宣传教育人员队伍,形成了我市的群测群防宏观监测网络。

48 十五、如何识别地震谣传? 1、地震谣传的起因:地震谣言是一种既无确切来源,又无事实根据,凭主观想象猜测的地震消息。产生地震谣传的原因是:(1)是把一些自然现象如秋季气候返暖果树开花,及春季大地复苏解冻而引起的翻沙、冒水等现象误认为是地震前兆异常;(2)是对地震部门正常的业务活动,如野外观测、地震考察、某种前兆异常的落实、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活动等引起猜疑;(3)是来自海外蛊惑人心的宣传,或个别人别有用心的造谣;(4)是个别人借机搞封建迷信,部分居民愚昧无知而轻易上当受骗等等。

49 2、地震谣言的特征:(1)在谣言开始形成的时候,说法上很不统一,有人说东,有人说西,并且内容也简单。但是经过人们传来传去,就会逐渐形成一条比较统一的谣言,而且相当逼真。另外,在谣言传播过程中,又有人根据个人的兴趣,对谣传加以补充和再加工,就又形成了一条新的地震谣传流向四面八方。(2)谣传中对于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都非常具体。在时间上能“准确”到几点几分,在地点上能“精确”到某个村庄。而在震级上又加以夸大,有的传说地震的震级大到自从有记录以来都没有发生过。(3)地震谣传的另一个特征是打着外国人的招牌骗人。传谣的人在叙述内容以前,往往先声明:“是美国人测出来的”、“是日本人测出来的”、“是某某之音说的”等等,反正人们也不会跑到外国去核对。

50 3、地震谣言的识别:(1)只要不是政府正式发布的地震预报就都不要相信。国务院规定,只有省一级人民政府才有权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的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其他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对外发布地震预报。(2)凡不是通过正式渠道的消息,说“某某单位已经通知了要地震”,都不可信。如要发布地震预报,政府将采用一切措施迅速通知到震区的全体民众。(3)凡是将发震时间“预报”一天以内,甚至“精确”到几点几分者,肯定都是谣言。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地震预报水平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精度。

51 (4)凡是将地震地点“预报”得十分具体,(具体到某某乡或某某街道辖区)者,肯定都是谣言。因为目前全世界的地震预报水平都无法达到这样的精度。(5)凡是贴有“洋标签”(说国外某某专家已预报)地震传言肯定都是谣言。因为国际间有约定,不许向其他国家发布地震预报。因此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也不允许进行地震的“跨国预报”,也从来没有外国专家预报过中国的地震。(6)凡是带有封建迷信色彩和离奇古怪的地震传言都是谣言。

52 不要听信谣传 4、及时平息地震谣传。地震谣传危害甚大。当听到地震传闻时,要及时向当地政府和地震部门反映,并协助地震部门平息谣传,避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对地震谣言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53 十六、什么是地震灾害防御?地震灾害防御应采取哪些措施?
地震灾害防御是指地震发生前应做的防御性工作。震害防御主要有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1、工程性防御措施。是用工程抗震设防和抗震加固来完成防御建筑物、构筑物遭受地震破坏,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工程性防御措施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最主要的途径。

54 依法进行抗震设防 地震造成人员伤亡的直接原因是地表的破坏和建筑物、构筑物的破坏与倒塌。椐对世界上130余次伤亡较大的地震灾害进行的分类统计表明,其中95%以上的伤亡是由于建筑物、构筑物破坏、倒塌造成的。因此,对各种建筑物、构筑物依法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使其在破坏性地震中不损坏、不倒塌,是避免人员伤亡的关键。

55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作了明确规定:
(1)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必须进行抗震设防,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经过国家和省级地震行政部门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56 (2)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3)已经建成的重大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有重大文物价值和纪念意义以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57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主要是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或机构和社会公众所从事的旨在提高抗御地震灾害能力,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的依法减灾活动。

58 十七、什么是大震的预警现象和预警时间? 1、大震的预警现象。事实表明,大地震的发生虽然十分突然,但在大地强烈震动之前,仍能出现一些人们能够感觉到的有关现象。这些在大震前短暂时间内出现、能够预示强烈地震即将到来的临震宏观现象,叫做大震预警现象或地震前兆。了解大震预警现象对紧急避震、自救互救、安全脱险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效果。大震预警现象包括:(1)地光、(2)地声、(3)地面的初期振动。

59 地光的出现时间一般很短,往往一闪而过。地光虽然时间很短,瞬时即逝,但当观察到这种地震前兆后,应当争分夺秒,立即采取防避措施。
地声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或几十天内,以临震前几分钟内出现者居多。一般说地声越大,声音越沉闷,地震也越大;反之,地震就越小。当听到地声时,大地震可能很快就要发生了,所以要立即采取防御措施。 地面的初期振动在强烈地震的震中区附近,最初的颠动,是由首先到达的纵波引起的;数秒钟以后,横波就以忽上忽下、左右摇摆的运动方式到达,造成更强烈的地面垂直和水平振动,因而人们就感到像站在风浪中的船甲板上一样剧烈颠簸,这就是人们感到“先颠后晃”的原因。

60 2、大震的预警时间。从地震发生到房屋破坏,虽然时间短暂,只有十几秒钟,但仍可以划分出三个不同的阶段:(1)地面微动(先颠),一般伴有地声、地光等现象,即预警现象出现;(2)地大动(后晃);(3)房屋倒塌。 由于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有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房屋受力后的破坏也有一个由小到大、由晃到倒的过程。这样就形成了地震破坏过程的“三步曲”。

61 大震的预警时间:从人们发现预警现象开始,到房屋倒塌,这个时间差,称为大震的预警时间。
预警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震中距的大小,同时也与建筑物条件、人们震时所处的状态和发现预警现象的早晚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为13秒钟左右。预警时间是人们紧急避震、减少伤亡的最后时机。

62 第二部分 避震基本方法

63 十八、震时个人避险方法是什么? 地声、地光、地面的初期振动,是地震向人们发出的最后警报,尤其是在地下初动到房屋开始倒塌间的十几秒钟内,抓住时机、冷静判断、迅速避震,是人们在大震中求生的关键所在。

64 1、明白室内避震空间。由于预警时间很短,因此,室内避震更具现实性。大量调查资料表明,房屋倒塌后所形成的室内三角空间,往往是人们得以幸存的相对安全地点。这主要是指大块倒塌体与支撑物构成的空间。
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是: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室内最不利于避震的场所是:附近没有支撑物的床上;吊顶、吊灯下;周围无支撑的地板上。

65 2、判断地震的远近与强弱。地震有大有小,有远有近;不同地震造成的破坏有很大差别,采取的避震方式也不相同。前面讲过,地震时人们会感受到先颠后晃。随着震中距离的加大,颠与晃的时间差会逐渐加长,颠与晃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以外,人们就感觉不到颠动,而只能感到晃动,说明这个地震离你比较远;颠动和晃动都不太强时,说明这个地震不很大或距离远;在这两种情况下,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需在坚实家具底下暂避即可。此时如果跑出,反倒有可能被一些飞来的瓦片等砸伤。

66 3、紧急抉择避震。大震发生时,情况十分复杂。一般的原则是:
(1)因地制宜,正确抉择。震时每个人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正确的抉择。这些情况包括:住平房还是楼房,地震发生在白天还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坚固,室内有没有准备避震空间,你所处的位置离房门远近,室外是否开阔、安全,等等。我国多数专家趋向于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方法。

67 (2)行动果断,切忌犹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钧一发之间,容不得你瞻前顾后,犹豫不决。例如,唐山地震中有一个李阿姨,她本来已经跑出门口,又想起妹妹还在睡觉,便返身回屋,结果她和妹妹都被砸伤。想到家人是对的,但此时,情况紧急,只有保存自己,才有可能救助别人。 (3)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在大震来临时,要保持冷静,避免惊慌,要克服“惊呆”和“惊逃”两种不良反映,迅速躲到附近最安全的地方。

68 十九、地震发生时,各种不同情况的应急避震措施有哪些?
1、在家里的应急避震措施(2种情况): (1)在楼房的避震措施:要保持清醒和冷静的头脑,可选择管道多、整体性好、跨度小的厨房、浴室、厕所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可从楼上跳下。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充溢。

69 住在高层楼房的人员,更要就近躲避。不要跑向阳台,不要站在窗边,不可使用电梯,不要乱挤乱拥。拥挤中不但不能脱离险境,反而可能因踩踏、拥挤而受伤。就近躲避应蹲下或坐下,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暴露在坚实物体外而受伤;保护头颈部,低头,用手护住头部或后颈,有可能时,用身边的物品,如书包、被褥等顶在头上;保护眼睛,低头,闭眼,以防异物伤害;保护口、鼻,有可能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以防灰土、毒气。

70 (2)在平房的避震措施:要充分利用这短促的时刻跑出室外,或是迅速躲在桌下、床下及紧挨山墙跟下,头靠近山墙跟;两只手臂在胸前重叠,面朝下,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呼吸,鼻梁上方凹部枕放臂上,降低重心,保护要害,同时随手抓住纺织品、毛巾捂住口鼻,以免灰尘呛肺,窒息而死。

71 2、在室外的应急避震措施(8种情况): (1)在室外活动的人们,要迅速环顾四周,根据所处的位置,快速转移到最安全的地带。要远离建筑物。特别不要进入建筑物救人、取物。 (2)在街道上的行人,要迅速离开电线杆、路灯、变压器、烟囱、高大建筑物等危险设施、设备和围墙、狭窄巷道等,跑向比较开阔的空旷地带。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没有物品时也可以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做好自我防御的准备。 (3)在过街桥或立交桥下的行人,要迅速远离桥下,跑到开阔的地方,或者根据实际情况,迅速选择近处较为有利的地点躲避。

72 (4)行使中的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地逐渐刹车;行使中的汽车,司机应小心减速,就地刹车,停靠在路边或宽阔地带;车上的乘客,要抓住车中的座椅,或就地蹲下,抓住其他牢固的物件。
(5)江河水面上的船只,要立即停止航行,或者马上就近靠岸。 (6)在山区的人们,(含傍山居宅、游牧)要远离陡崖,密切注意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当出现山崩、滑坡、泥石流的迹象时,千万不能在其前面往山下奔跑,应该立即横向撤离。

73 7)处在石化、煤化、化学、煤气、天然气、燃油等易爆、有毒的工厂厂区、仓库或设施附近的人们,要迅速离开,朝污染源的上风处迎风奔跑。当遇到毒气泄露,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向逆风方向奔去,切忌顺风方向奔跑;当遇到易燃气体泄露,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逆风方向跑去,同时要切忌使用明火,以防爆炸燃烧。 (8)遇到火灾的人们,要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待地震停止后,逆风向(或垂直风向)匍匐前进,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74 3、在工作岗位上的应急避震措施(8种情况):
(1)正在办公楼内工作的人们,要立即藏在办公桌下。待地震后,有序、迅速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2)正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要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然后迅速撤离。 (3)正在井下作业的工人,要立即停止作业,但千万不要站在井口(竖井)、洞口、洞内交叉口(巷道)、丁子接头断面和通道拐弯等部位,谨防它们受地震而坍塌。支撑的巷道比这些部位更安全。不要急于外跑,选择有支撑的巷道避震。待地震停止后,向单一巷道、竖井等地带撤离。要关掉电源,切忌用明火,以防瓦斯爆炸。地震后,最大的问题是涌水,并急剧上涨,因此,要抢时间转移到安全地方。

75 (4)正在从事与化工专业有关的岗位人员和正在使用、生产有毒、放射性、细菌类等岗位人员,要根据专业特点、规范,立即按照程序,停止使用和生产,并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紧急避震。比如,迅速将两种不同化学性质物品中的一种移出室外或采取隔离措施;迅速熄灭火源;紧急固定装有在空气中容易自燃的物质的容器;迅速关闭生产、储存有毒气体的阀门;必要时,要迅速中和有毒气体,千方百计消灭可能造成间接损失或产生次生灾害的根源。当在岗生产的大部分人员疏散后,还应该留有少数人员,在预先加固的支撑保护处监视震情,以便及时处理,防止蔓延。

76 (5)正在从事高温、高压工作的人员,要按照工作程序和有关规定,立即停止生产。按规范紧急关闭、处理可能产生灾害的源头,杜绝隐患,保证地震冲击下的绝对安全。
(6)正在高空作业的人员,要立即停止工作,迅速降低重心,或返回地面,寻找安全地方躲避。 (7)正在从事自动控制、资料储存、重要档案储存等电脑系统的工作人员,要迅速采取耐震措施,防止记忆损坏。 (8)正在作手术或者为临产产妇接生的医务人员,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坚守现场。等待地面停止振动后,照常进行手术。最好在地震发生之前,就对手术室、接生室进行加固,用角铁做成支撑房架,并且备有防尘罩。

77 4、在学校里的应急避震措施(3种情况): (1)正在教室里上课的师生,如果从突然出现的颠簸与摇晃中老师(或学生)断定是地震,老师要立即反复下达口令:“大家不要慌,躲在桌子下,靠门窗的同学躲到墙根下!”学生要迅速把椅子放到自己的课桌上,把书包放在头顶,躲在课桌下。老师在下达指令的同时,自己也要迅速躲在讲桌下。如果发现有的学生逃跑或者跳楼,老师要喝令:“不能跳楼!不能往外跑!”待地震停止时,老师立刻再下令:“同学们,不要慌,成两行跟我到操场去集合!”组织学生有序地撤离到操场上。

78 (2)正在操场或室外上课的师生,在地震发生时,不要惊慌解散,老师要指挥学生原地蹲下,不允许学生跑回教室。要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电线杆、高悬物等危险设施。
(3)正在幼儿园、托儿所的儿童,由于没有自理能力,最佳的措施就是震前对房屋进行加固。地震发生时,值班教师要立即组织儿童在桌下避震。震后带领儿童疏散。

79 5、在公共场所的应急避震措施(4种情况): (1)在影剧院或大型娱乐场馆里,一旦地震发生,活动要立即停止。观众要就地蹲下或者躲在排椅的下面,或者蹲在舞台角下、乐池下。要用随身物品保护头部。要注意避开吊灯、电风扇等悬挂物品。地震停止后,要有秩序地组织观众向多个出口疏散。 (2)正在进行比赛的体育场馆,地震时要立即停止比赛,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待地震过后,有组织、有步骤地向体育场外疏导。

80 (3)正在百货商场里的人们,地震发生时要做到“躲好”和“防好”。
“躲好”:就是选择大承重的柱子旁边、内墙的墙角处、大的商品或者低矮的家具旁边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住头部。注意:不要奔跑;不要拥向人多的地方;不要拥向楼梯和自动扶梯。避开玻璃门窗、橱窗、柜台;避开高大不稳的货架或摆放重物、易碎物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一些高悬挂物的地方。地震过后,要自觉的、有秩序地疏散,千万不要拥挤。如果在第一层,是比较安全的地方,不要往外跑。在其他楼层,不要被卷入人流之中。

81 “防好”:就是千万记住两条:一防卷入人流之中;二防发生火灾。如果在地震后的几分种内发生火灾,要冷静,不要惊慌。当人在楼的最上层时,如果下层开始冒烟,就应该下到最低层去;如果在完全不能下楼的情况下,就跑到楼顶上,等待救护。 (4)正在地铁车站或地下商场的人们,当判断是地震发生时,要迅速保护好头部,防止吊灯等物品下落伤人,并且就近在柱子或稳固的物体旁边蹲下。地震过后,迅速自觉的、有秩序地从出入通道撤到地上安全地带。

82 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的人们要切记:千万不要奔跑,千万不要拥向人多的地方,千万不要拥挤。要自觉的、有秩序地散。

83 第三部分 自救互救知识

84 二十、震后自救方法有那些? 1、如果地震后不能自行脱险,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
(1)如果地震后被埋压在废墟中不能自行脱险,一定要沉住气。在这种危难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要树立生存的信心。要相信一定会有人来救你!你要千方百计保护自己,等待救援。 (2)保护自己不受新的伤害。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求援要有一定时间。因此,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85 (3)设法与外界联系。仔细听听周围有没有其他人,听到人声时用石块敲击铁管、墙壁,以发出呼救信号。与外界联系不上时可试着寻找通道。观察四周有没有通道或光亮;分析、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从哪个方向有可能脱险;试着排开障碍,开辟通道;若开辟通道费时过长、费力过大或不安全时,应立即停止,以保存体力。 (4)如果暂时不能脱险,要耐心保护自己,等待救援。保存体力,不要大声哭喊,不要勉强行动,以延缓生命;寻找食物和水,食物和水要节约使用,无饮用水时,可用尿液解渴;如果受伤,想办法包扎,尽量少活动。 (5)被救出后要听医生的话,以免遭受新的伤害。按医生要求保护眼睛,长期处于黑暗中的眼睛避免强光的刺激;进水进食要听医嘱,以免肠胃受到伤害。

86 2、若能自行脱离危险,应立即按下述要求行动:
(1)迅速从各种危险环境中撤出:从危房中撤出,到开阔的地方去。临走前灭掉明火,关闭煤气开关,切断电源、火源。在有关人员指挥下撤离,千万不要拥挤。尽快离开室外各种危险环境,遇到特殊危险时要注意保护自己。不要轻易回去,谨防余震随时发生。 (2)尽快与社区、家人、有组织的疏散地点取得联系。 (3)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参加互救活动,按科学的方法救助他人。

87 二十一、震后互救方法有哪些? 1、震后救人的原则:震后救人,首先要做到快捷,使救人的队伍迅速扩大,让更多的人获救。
(1)先救近处的人。不论是家人、邻居,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只要近处有人被埋压就要先救他们。相反,舍近求远,往往会错过救人良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先救青壮年。这样可使他们迅速在救灾中发挥作用。 (3)先救容易救的人。这样可以加快救人的速度,尽快扩大救人队伍。 (4)先救生,后救“人”。紧急救人时,只要埋在废墟中的人的头部露出,能够呼吸,就去再救下一个人。这样可以救活更多的人。

88 2、震后互救的要领 震后救人,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办法,关键是保障被救人的安全。 (1)定位:寻找被埋人员,并判定其位置。先仔细倾听有无呼救信号,也可用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埋压物中是否有待救者。如果听不到声音,可请其家属或邻居提供情况。根据现场情况,分析被埋压人员可能的位置。

89 (2)扒挖;注意幸存者的安全。使用工具扒挖埋压物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当接近被埋压人时,不可用利器刨挖。扒挖时要特别注意分清哪些是支撑物,哪些是一般的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的支撑条件,对人员造成新的伤害。扒挖过程中应尽早使封闭窨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 (3)施救:保证幸存者的呼吸。先将被埋压者头部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再使其胸腹和身体其他部分露出。对于不能自行出来者,应使其尽量暴露全身再抬救出来,不可强拉硬拖。

90 (4)护理:救出后给予必要的特殊护理。对于在黑暗、窒息、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救出后应给予必要的护理: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不可一下子进食过多。要避免被救人情绪过于激动。对受伤者,要就地作相应的紧急处理。 (5)运送:分别情况处理。对救出的重伤员,应送往医疗点救治。对骨折伤员、危重伤病员,运送时应有相应的护理措施。应特别提醒的是,救人中一定要特别注意安全。千万不要对被埋压者造成新的伤害。地震中曾发生过救人时踩塌被埋压者头上的房盖,使本来可以获救者不幸身亡的事情。扒挖时,用工具利器伤人致命的事,也时有发生。因此,在参加抢救他人时,既要有热情,也要讲科学,千万不能鲁莽从事。

91 二十二、不同环境的救人方法有哪些: 1、瓦砾堆内救人的4种方法:(1)充分利用瓦砾堆中已有的空隙,进行支撑和加固,然后爬行到被埋压人员所在的房间或地点,救出的伤员。(2)在侧墙凿开豁口,进入被埋人员房间。(3)在瓦砾堆外的地面上开凿竖井,下到一定深度后,再水平掘进到预定空间。作业时,需配备空气压缩机和风钻、风镐及支撑器材。(4)运送伤员一般采用侧身匍匐搬运、背着匍匐搬运、把伤员绑在背上搬运、爬行搬运、用搬运袋搬运等几种方法。伤员的外运路线应是原抢救人员推进的路线。

92 2、高空救人的3种方法:包括高空人员抢救和高空排险:(1)对阻隔在危楼上的幸存者,身体健壮者可用揽索吊送;老、弱、幼及受伤人员应用揽索和担架相结合吊送,也可用梯子背运;还可用起重吊装设备抢救被困者。(2)尽量用楼房破坏形成的斜面或滑动面运送伤员。(3)人员救出后,及时进行高空排险作业。用起重吊装设备将危险物吊下,或予以拆除。

93 3、夜间救人的2种方法:夜间地震救人与白天相比,主要是解决照明问题。(1)利用松明火把、蜡烛、手电、马灯、汽灯等照明器材,解决分散抢救的照明需要。(2)利用汽车车灯、备用电源,解决较大面积抢救工作的照明需要。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Download ppt "大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 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