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高考大阅读 答题技巧 山西省 灵丘一中 刘兴文 2009年3月2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高考大阅读 答题技巧 山西省 灵丘一中 刘兴文 2009年3月21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考大阅读 答题技巧 山西省 灵丘一中 刘兴文 2009年3月21日

2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理 解 B 鉴赏评价 E 分析综合 C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8.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 理解 现代文阅读能力 分析 鉴赏 整体感知,揣摩语言 把握文意,筛选信息 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研究探讨,深入领会
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4 侯银匠(小小说) 纯朴的嗜血者 晚清学人杨守敬(选做)
2008年高考文学作品考查情况 试卷 分值 题 目 全国卷Ⅰ 22 阳关古道苍凉美 全国卷II 马缨花 北京卷 18 碧云寺的秋色 天津卷 敦煌 上海卷 灯笼红 重庆卷 时间怎样地行走 安徽卷 我与地坛  福建卷 17 吟 风 广东卷 15 河的第三条岸(小小说) 绝妙的错误 宁夏卷 25 二十年以后(小小说) 湖北卷 湖南卷 谈静 江苏卷 20(选答18) 侯银匠(小小说) 纯朴的嗜血者 晚清学人杨守敬(选做) 江西卷 21 朦胧的敬慕——悼念鲁迅先生 辽宁卷 雨 韵 山东卷 歌德之勺张炜 我所认识的梁漱溟 四川卷 我爱水 浙江卷 乌米

5 从命题材料看:全国卷和地方卷高考的现代文大阅读,多以文学作品为材料设题。
从文章的体裁看,都是有文化内涵、有较高文学品位的散文。 从考点的设置看,始终紧扣对学生筛选、抽象、概括、整合信息能力的全方位考查的要求,贴近生活,富有人文性。 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6 现代文大阅读考查常见设题方式 一、常见发问模式 运用了……手法(技巧) 表达了……(内容) ……的好处是什么? ……的作用是什么?
结合上下文分析……表达效果…… 答题要求: 一是明确回答运用何种表达技巧 二是揭示作品运用某种表达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三是阐述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和好处 答题模式: 运用什么技法——表达什么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

7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二、表达技巧分类 (1)运用某种表达方式的技巧 (2)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①叙述的技巧,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②描写的技巧,如人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如联想、想象、渲染、烘托、衬托(正反)、对比、抑扬(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 、虚实、象征、铺垫等

8 在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在小说中,塑造形象,表达主旨。 倒叙 引起悬念 插叙 使叙述完整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抒情 直接抒情
分类 散文 小小说 记叙 顺叙 交待清楚明白 在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在小说中,塑造形象,表达主旨。 倒叙 引起悬念 插叙 使叙述完整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抒情 直接抒情 1.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2.在开头起定文章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间接抒情 描写 细描、白描 1.在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现主旨。 2.在小说中,主要是再现自然景色、事物情状、描绘人物的形貌及内心世界,使人物活动的环境具象化。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细节、语言、行为) 议论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 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说明 作解释,有利于把人、事、物展示给读者。

9 承上启下 、统摄全篇、详略主次、行文线索 、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主旨等
(3)布局谋篇的技巧 (4)修辞的技巧 承上启下 、统摄全篇、详略主次、行文线索 、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设置悬念、点面结合、深化升华主旨等 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共8种

10 三、答 题 方 法 和 技 巧 叙事抒情 定内容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 粗读 散文 定文体 小说 定结构(线索、结构)
定内容 写情抒情 说理议事 借物抒情 粗读 散文 定文体 小说 定结构(线索、结构) 定中心(文章主旨) 精读 写景抒情 定特点 借物抒情 托物说理(借物说理、借人说理、借话题说理) 审题干,定区位 答题 抓语词,定重点 多联想,定答案

11 文学作品阅读解题步骤 一.明确内容 对所给阅读材料进行总体浏览,主要阅读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心中略有一个文章的整体的了解。确定所给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是抒发人生情感方面的,还是讨论文艺问题的;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抒情,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溯缘由、辨明真伪的。

12 二.明确文体 1.写景散文――借景抒情――主旨在景人相通处。 (《碧云寺秋色》) 2.写人散文――因人抒情――主旨即对所写之人的感情。(《日月行色》) 3.写物散文――移物就情――主旨即物人相通处。(《马缨花》《绵绵土》) 4.哲理散文――托物说理或直接说理――物与理相通处。(《谈静》《灯火的温情》) 5.小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情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二十年以后》)

13 三.审题干、定区位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核心是“提取信息”,“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的题干上,因为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颇具匠心,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审题干都审哪些内容呢? ①题干能显示命题意图。现代文阅读题干的设置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其中,前两者是显现的;而后者则是隐性的,但却又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只有与命题意图吻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因此要努力通过题干去揣摩命题的意图。而命题意图又融于创设情境和设问角度之中,所以,通过显现条件去揭示隐性因素,就成了揣摩命题意图的必然途径。

14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②题干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这个方向来自何处?就来自于题干本身的暗示。当然,题干中的答题方向同样是非显性的,也同样需要我们对题干作出分析和挖掘。 ③题干能显示答题区位。答题的区位是指试题形成答案所在的语段或句子,这是保证答案准确的前提条件。信息集中在何处呢?试题的题干往往会有所显示。因此,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从而确定出答题的区位。 ④题干能显示答题方法。答题方法包括答案应采用怎样的句式去表述、用怎样的方法去推求答案等几个方面,这同样会在试题题干中有所反映。

15 四.抓语词、定重点 ①所找内容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还是结尾,还是中间的某个位置;处在这个位置上的文字往往有什么作用。  位 置      特点或作用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文章中心,照应开头,主题升华。

16 ②所找到的内容用了哪种表达方法,是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还是议论;语言是平实还是空灵;这样有什么作用。
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17 ③所找内容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还是排比,等等,有什么作用
衬托---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对比---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具体地说: 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18 要关注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一、人称 1.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
要关注以下“表达技巧”的作用:    一、人称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19 考 题 示 例 2000年高考《长城》 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2、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20 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05湖北卷《土地 》 20.试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叙述人称?其作用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第二人称。既自由、灵活,又具有真切感、亲切感。(3分)

21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杨柳》 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2分)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2分)

22 二、叙述方式 1.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
二、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3 三、描写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
三、描写 描写的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4 考 题 示 例 05全国3《张家界》 .……我不习惯这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于是披衣出门,徘徊在小溪边,听上流的轰轰飞瀑。听得兴发,索性循水声寻去。拐过山嘴,飞瀑仍不见踪迹,却见若干男女围着篝火歌舞。大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的珊瑚,令人想到火之情,火之灵。自始自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的“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的背景。 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大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25 91全国高考《世间最美的坟墓》 “风儿……和暖的阳光…冬天,白雪……”这段景物描写在全文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在不容大声说话的地方,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反衬出墓地的宁静。 B.象征伟人将与大自然一样永世长存,更显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没有奢华装饰,描写自然景物更显示坟墓的朴素。 D.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活泼的景物可增添一点生气和温暖的情调。

26 (原文) 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煦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在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还是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像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

27 08四川卷 我爱水 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 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28 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考 题 示 例 05年广东《壶口的黄河》 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答案

29 四、修辞手法 1.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 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
四、修辞手法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30 05年湖北卷第20题: 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你想象根系在黑暗的土地下嗞嗞嗞地伸长,真正侧耳去听,它们就屏住呼吸一声不响了。你想象枝叶在悄悄地伸腰踢腿挤眉弄眼,猛回头看,它们便各就各位一本正经若无其事了。你从不敢手指瓜果,怕它们真像邻居老吴伯说的那样一指就谢,怕它们害羞和胆怯于是气呼呼地不再合作,总之,它们是有表情的,有语言的,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来到餐桌上,进入你的口腔,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这几乎不是吃饭而是游子归家,是你与你自己久别后的团聚,也是人与土地一次交流的结束。 【答案】拟人(或比拟或比喻)。既形象生动,又充满感情。

31 98年高考《报秋》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

32 参考答案 2、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 四季,领取生活罢。
1、 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 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2、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 四季,领取生活罢。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 参考答案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层层铺开,逐步扩大,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强调时光的飞逝。 对点明本 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33 05天津卷《看树》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参考答案 把风拟人化,把情感具象化,反映出作者抛却烦恼后的平和心境。

34 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98年高考《报秋》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改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 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 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参考答案 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35 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04江苏《草堂·诗魂 》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成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本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36 表现手法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37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38 05年高考《一日的春光 》 “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参考答案
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 欲扬先抑,突出下文的“一日的春光”。

39 08年福建《吟风》 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 答: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40 08年福建《吟风》 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 答: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闻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41 08年江西《朦胧的敬意——悼念鲁迅先生》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6分) 答: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①②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 ③—⑩段分写:③④⑤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时的所见所感;⑥—⑩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是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 ⑾⑿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42 04天津卷《春从心出》 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都只有一次。生命中的青春也只有一回。我们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会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经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你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6分) 参考答案 ① 内容上,这件事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②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深化了作者的思考,引发了议论。

43 04湖北卷《怀表,很老很老了》 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6分)
【答案】 主要从两个方面回答。①作用:第一层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结构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1---4段写修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绍表的来历作铺垫;5段写表的来历凸显父亲的精神;剩余的部分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精神的感悟。“至于这样写的好处”是一些公式般的表述,难度不大。

44 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05年广东《壶口的黄河》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车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45 2000年全国《长城》 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 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1、借飞鸿作为岁月的见证。 2、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入对历史的回顾。 参考答案

46 题型示例 答案 因为冬天的树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 04年广东《说树》
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因为冬天的树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 答案

47 07辽宁 《炉火》 第一自然段,作者写了“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2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2分)

48 07年江西《泰山很大》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对上文不同文所写泰山的归结;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

49 07年全国一卷 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答: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 (此句是结论性句子,与前句是并列关系,可从上文、前句和原因上分析) (2)南方的天地太玲珑剔透了,太经不起摔打了。 答:南方过于精致纤巧,过于脆弱,远没有大西北粗犷坚韧。 (此句是领起性句子,用了对比手法,目的是突出大西北粗犷坚韧。)

50 重要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51 答 题 技巧 答案表述的原则:   1、忠实于题干。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52 忠实于语言规则 (3)要通:不要有语病 (1)要显:不能含蓄、笼统 (2)要简:不要罗嗦、繁琐;要概括、简洁
(4)要选好句式:用判断句、陈述句,不用 省略句和问句

53 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 选定区域。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明确方向。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54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在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55 答 题 注 意 点: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1、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2、综合分析回答不要太抽象,要点明其手法或作用。 3、概括要点时,要尽量分条作答,看分答点,一般4分至少2点,6分至少3点,一定要分点陈述。 4、尽量利用文本中的相关语句作答,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 5、一般来说,解答本题的时间可安排为20分钟左右,阅读文本的时间累计占答题时间的一半左右。

56 解 题 示 例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第一步:定内容,定文体 1.定内容。题目——《江南的冬景》,读开头、结尾以及中间各段的开头结尾部分,可知这篇文章正如题目,写的是江南的冬景。读作者——郁达夫,联想学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从而略推本文的风格。 2.定文体。以上的分析,可以基本确定,这篇文章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下一步的研读中,就要注意体会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点,从而确定作者的感情,即文章的主旨。

57 第二步: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3.定结构。本文的题目是“江南的冬景”,开头写的却是北国的冬景,接着写江南的冬景之美,从地质到河港到一天中冬景的变化。即:北国之冬景——江南的冬景:地质,河港,一天中冬景的变化。 4.定中心。文章中并无直接地抒发感情的句子,但从作者对景色的描写中,能够体会出作者对江南的冬景的喜爱之情,联系《故都的秋》的描写手法,可知这种喜爱之情就是文章的主旨。 5.定特点。文章借景抒情,完全把情融于景中,这就是本文的特点。

58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
第三步: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多联想、定答案 1.(1)作者认为冬景有“一种特殊的情调”,如果用文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应是_____ 。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需要找的句子,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最后。 B.抓语词,定特点。读句子“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这是一个判断句,抓住其中“便是”这个词,答案显然就在其后面。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注意字数问题,确定答案为:明朗。 (2)作者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这一个境界”是一个怎样的境界?(不超过20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找到原文,在文章的第五自然段,句中有一个重要的指示代词——“这一个”,这说明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应从前面的段落中去寻找。

59 ①原句所在的第五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
B.抓语词,定特点。 ①原句所在的第五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末尾有“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句子,这其中的“悠闲”很显然是关于“怎样的境界”的问题的关键词,画出来。 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的后面都是描写性的话,直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显然都是在解说“悠闲”的,没有重点词。而接下来的一句“若再要点景致进去……”中有“再”.则说明后面的“景致”也是“境界”的一部分,将“景致”画出。是什么景致呢,从后文看,地方——乡村;时间——傍晚。则这种景致可总结为“乡村晚景”。 ③“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句中还有一个重点连词“又是”,说明关于“境界”,前面应还有内容。到上一段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境界”有关的一些语词,分别画出来,它们是“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以上按文序画出的重点语词有: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悠闲、乡村晚景(乡村的傍晚景致)。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将上面画出的词连词成句,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注意字数问题,则得出答案:悠闲地、无肃杀、含蓄有生气的乡村晚景。

60 2.作者描写江南的冬景,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是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安排材料的目的是什么?
(1)这是采用了_______的写作手法。(不超过8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从题干中可知,作者描写北国的冬天的内容在文章的开头,且问的是写作手法方面的。这就给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应从“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的关系着手找答案。 B.抓语词,定特点。读原文可知,写北国在前,写江南在后.且全文写的是江南的冬景,“北国的冬天”和“江南的冬景”之间不是平等关系,江南为主,北国为副。江南温暖,北国寒冷。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联想前面关于文章表现手法的内容,可知这里采用的是衬托手法,且是衬托手法中的反衬。得出答案:衬托(反衬)。 (2)这样安排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5个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基本同上一题。这一题实际上问的就是文章使用衬托这种表现手法的作用。 B.抓语词,定特点。同上一题。 C.多相联,定答案。根据前面的分析,联想上面的衬托手法的表达作用是:可以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结合问“作用目的”时的答题方式: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具体的表达效果。得出答案为:运用反衬突出江南冬日的生机,表达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

61 3.在江南“感不到岁时的肃杀”,作者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不超过40个字)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很显然答案就在这一句的前后的段落中。字数的限制是40,这说明要找的内容较多,可能有多个方面。 B.抓语词。定特点。在区位中,找有关的内容,并画出来。依次可以画出这样的一些句子:①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②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③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另外,前面第二自然段中也有重要的两句,即:①寒风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②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分析,注意字数的限制,得出答案:江南之冬,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太阳出来,鸟雀吱叫,生机遍地。

62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三项是( ) A.作者在赞美江南冬景的同时,仍旧留念北方的最惠季节——秋。 B.江南的冬季冷不过一两日,太阳一出来,就温暖如春。 C.描写江南日暮雪景的四句引诗,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江南雪景的美丽。 D.江南的冬天微风和煦,枝头总挂着花朵,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 E.江南的冬天空气湿度大,微雨中的小酒店让人感到悠闲。 F.最后一段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面概括了江南冬夜的特点。

63 解析:A.审题干,定区位。题干中说是对文章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从文章主旨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从而确定思考方向。题干中让找“正确的三项”,则根据选项中的内容,找出错误的.再排除。
B.抓语词,定特点。分别分析六个选项,注意其中的判断句和一些重要的词(或表感情,或表范围)。A项中说“仍旧留念北方的最惠季节——秋”,这是一个判断句,站在文章主旨的高度,全文写的是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之情,其情不在“北方”,更不是秋季,故本项错误。D项中说“枝头总挂着花朵,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结合原文,站在文章主旨的高度,文章描写的江南的冬景是“无肃杀的”“含蓄有生气的”,并不是“充满生机的”,这两者并不是一个意思。故D错误。E项中说“微雨中的小酒店让人感到悠闲”,文章中确定说到了“悠闲”这个词,也说到了“小酒店”,但细读原文,可知作者“悠闲”说的是江南的冬景,并不是“小酒店”,故E错误。 C.多联想,定答案。根据以上的分析,再检查其余的三项,可确定答案为:BCF。

64 祝同学们心想事成,金榜题名。


Download ppt "高考大阅读 答题技巧 山西省 灵丘一中 刘兴文 2009年3月2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