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中國歷史教育學會 高級程度會考 中國歷史科卷一 聯校模擬試表現評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中國歷史教育學會 高級程度會考 中國歷史科卷一 聯校模擬試表現評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歷史教育學會 高級程度會考 中國歷史科卷一 聯校模擬試表現評析

2 歷史資料題要考核考生什麼? 理解資料能力 對相關歷史之認識程度 應用資料評論史事之能力

3 模擬試歷史資料題 問題︰ (1) 在資料一中,蕭瑀與唐太宗對隋文帝的評價差異頗大,你較贊同哪人的觀點?試據史實以析論之。 (10分)

4 資料一︰吳兢《新譯貞觀政要》 貞觀四年,太宗問蕭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宿衛之士,傳而食,雖性非仁明,亦是勵精之主。」太宗曰:「……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於物。又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恆恐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百司,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 下,惟承順而已。」

5 留意閱卷員是根據以下 三項準則評分的 對題旨的理解 內容 表達

6 作答建議 先簡要說明兩人觀點的不同之處 蕭瑀認為隋文帝乃克己復禮,勤勞思政的勵精之主。
唐太宗則認為隋文帝生性多疑,但洞悉力不足,又因自己得位不正而不信任百官,每事多自行決斷,勞苦而未必盡是良策。其他朝臣知其個性亦不敢多言,唯有唯唯諾諾。

7 贊同蕭瑀觀點的可有以下發揮 蕭瑀的意見是建基於史實,但太宗之見似乎較多為主觀意見,有待考證;
縱使隋文帝有犯過不肯納諫、殺戮功臣、晚年奢侈、刑法尤峻,甚至是易儲之失,但其動機仍是希望致治的,觀乎其在位期間成功統一中國結束分裂,並創造了開皇盛世,與蕭瑀之言不謀而合。唐太宗之評論或許有點太苛刻。

8 贊同唐太宗觀點的可有以下發揮 隋文帝確實是勤勞節儉,成就了開皇治世,此乃人所共知的事實。然蕭瑀之評論正是過於表面。
唐太宗之論,能深入剖析隋文帝勤勞理政背後的原因,乃因他個性多疑且不信群臣。而且太宗更敢於指出隋文帝雖然凡事親力親為,但因其”心不明”,又不肯信任百司和納諫,因此施政常有失誤,其中如殺戮功臣、刑法尤峻、藏富於國,甚至是易儲之失等,與日後隋的速亡有密切關係。因此唐太宗之論實比蕭瑀的更深入。

9 留意答題技巧 此題為比較題,要求考生加進自己對隋文帝施政的表現及評價,提出有力證據,以解釋自己的選擇。無論選擇了較贊同哪人的觀點,都要解釋另一人觀點較不可取的原因,才能收比較之效果。

10 建議評分級別及分數 1-2 只能綜合資料內容作答,有類閱讀 理解。但卻未能指出蕭瑀與唐太宗對隋 文帝評價有何差異 。
只能綜合資料內容作答,有類閱讀 理解。但卻未能指出蕭瑀與唐太宗對隋 文帝評價有何差異 。 嘗試運用資料指兩人對隋文帝評價有何 差異。但未能據史實闡釋兩者差異背後 之原因,並對選擇提出合理的解釋 能充分運用資料清晰指出兩人對隋文帝 評價有何差異,並加進對隋文帝施政的 認識,提出有力證據,以解釋自己選擇 的觀點比較合理。

11 問題︰ (2) 試根據資料一及資料二 中隋文帝的行事,析論其對隋、唐兩朝之影響。 (15分)

12 資料一︰吳兢《新譯貞觀政要》 貞觀四年,太宗問蕭瑀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對曰:「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論事,宿衛之士,傳而食,雖性非仁明,亦是勵精之主。」太宗曰:「……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則照有不通,至察則多疑於物。又欺孤兒寡婦以得天下,恆恐群臣內懷不服,不肯信百司,每事皆自決斷,雖則勞神苦形,未能盡合於理。朝臣既知其意,亦不敢直言。宰相以 下,惟承順而已。」

13 吳兢:《新譯貞觀政要》 貞觀二年,太宗謂黃門侍郎王珪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煬帝失國,亦此之由。」

14 建議分正面和負面兩方面影響作分析 ,亦要顧及隋唐兩朝
正面影響 以資料一中蕭瑀之論出發,說明隋文帝勤勞思政,勵精圖治,先後確立了多種制度,如五省六部、均田、租庸調、科舉、府兵制等,令隋朝開皇年間政治清平,民豐物阜,出現治世。 另外,綜合資料一和二的內容,隋文帝在關中積儲之資本不單有助李淵得天下,其遺下的關中本位政策、基礎建設及各種制度,對唐代開創盛世也有一定的功勞。資料二中藏富於國的負面例子,亦令唐代君主得到啟發,明白到藏富於民的重要性,是故即使安史之亂發生,中央政府震動,但唐代人民仍能維持生計,不致滅亡。此乃唐朝君主汲取隋文帝施政失敗教訓所帶來的影響。

15 負面影響︰ 資料一指出隋文帝”性至察而心不明”又”不信百司,每事皆自決斷”,以至其施政常有錯誤,如殺戮功臣、刑法尤峻、藏富於國,甚至是易儲之失等,埋下隋速亡的伏筆。 資料二指出隋文帝藏富於國之失。當時倉庫滿溢,但文帝竟然在大旱時不肯開倉賑災,留下國庫足五、六十年之用,反而教繼任的隋煬帝奢華無道,以至速亡。

16 建議評分級別及分數 1-4 只能綜合資料內容作答,未能從資料中 隋文帝的行事出發分析其對隋、唐兩朝 之影響,答案組織錯亂
只能綜合資料內容作答,未能從資料中 隋文帝的行事出發分析其對隋、唐兩朝 之影響,答案組織錯亂 嘗試運用資料,陳述隋文帝的行事,並嘗 試從此出發而論析其對隋、唐兩朝之影 響,不過引申不足,論述未及全面。 9-15 能按題目要求根據資料一及二中隋文帝的 行事析論其對隋、唐兩朝之影響,並作 充足的引申,從正反兩面全面分析論述。

17 問題二 秦統一中國後十五年而速亡之原因,論者嘗列舉多端。試本己見,析論其中最為關鍵之三項,並陳述理據。

18 本題要求的並非一般直述秦速亡之原因,考生需要因應題目的約束,作恰當的整合和甄選,尤其必須留意各項有關原因的關連及其主次關係,加以說明。大抵隨意析論其中三項導致秦速亡的原因,而沒有解釋為何它們比其他因素重要,內容會流於偏狹,亦不符合題旨。

19 你較贊同下列哪一種觀點?試據史實加以說明。 觀點一︰明代致亡最關鍵的原因乃邊患和民變交侵。 觀點二︰明代致亡最關鍵的原因為內政不修。
問題五 你較贊同下列哪一種觀點?試據史實加以說明。 觀點一︰明代致亡最關鍵的原因乃邊患和民變交侵。 觀點二︰明代致亡最關鍵的原因為內政不修。

20 題目問考生”較”贊同哪一種觀點,是要求考生對兩個觀點作比較分析後,提出理據以說明自己比較支持哪一個,因此考生必須兼顧題目所附之兩個觀點作反覆申論,說明哪個比較合理之餘,亦要解釋另一個觀點不合理之原因。總之只集中說哪一個好或哪一個不好,皆流於自說自話,未符題旨。

21 問題六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由建國至1957年間之施政,能否解決當時國內外面對的困難?試予析論。

22 此題要求考生能掌握1949-57年間國內外形勢,剖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面對的困難,進而述及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施政,及其解決國內外面對困難的成效。三者環環緊扣,缺一不可。

23 問題八 試述唐代至北宋初年相權演變之概況。

24 此題要求考生綜述由唐代至北宋初年相權之演變發展概況,考生須先解釋唐宋兩代所謂宰相者指的是哪個職位?其權力如何?然後再分期說明各時段相權之變化情況。例如唐初至武后時相權完整;武后至玄宗時開始衰落,但權勢尚在;中唐以後漸受翰林學士、樞密使及三司使的侵奪,直至唐亡。北宋初年相權分割更甚,不單軍事、財政、司法、用人、監察等權力被割,連行政上的議政權力亦喪失,只能以劄子奏事。

25 試論清初盛世之出現與其施行的中央政制和科舉制之關係。
問題九 試論清初盛世之出現與其施行的中央政制和科舉制之關係。

26 此題要求考生分別說明清初盛世出現與其中央政制及科舉制之關係。考生宜就中央政制及科舉制分開論述。中央政制方面清初經歷了議政王大臣、內閣制、南書房及軍機處等幾個歷程,其中以軍機處最具代表性。整體而言,清初的中央政制有助提高君權,提升效率,並能有效控制全國。而清之科舉制不單能化民成俗,融和滿漢,穩定政權;更能公平公正的選出真正的人材輔政,而進士及弟後能在翰林院受訓,培養行政經驗,保證了清朝官員的質素。可見兩制對清初盛世之出現有相當的影響。

27 統計資料 報名人數 1824 (1695) * 出席考試 1658 (1529) 缺席考生 166 (171)
報名人數 (1695) * 出席考試 (1529) 缺席考生 (171) 批改老師人數 (131) 最高得分        分 (83分) 最低得分         分 (0分) 平均得分 (中位數) 分 (45.5分) * 括號中數字為去年聯校模擬試的資料

28 第97%位分 74分 第91%位分 71分 第81%位分 62分 第58%位分 45分 第30%位分 29分 *附2009年高考中史科等級百分比 人數 A B C D E AL 4837 4.1 11.4 23.5 48.2 73.1 ASL 465 1.7 6.7 17.6 41.5 72.0

29 謝謝留心聆聽! 評講結束 請按照本會幹事指示每學校派一位代表到台前取回各校的答卷及優秀範文集作參考 預祝大家成積美滿!


Download ppt "中國歷史教育學會 高級程度會考 中國歷史科卷一 聯校模擬試表現評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