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西方音樂的傳入,改變了臺灣當代音樂的生態環境,也對臺灣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日治時代就開始發展的臺灣流行歌曲,由於近百年來政權的遞嬗,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反映時代態勢的流行歌曲常呈現外來文化與本土創作並陳的樣貌。 上五圖:臺灣音樂家群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西方音樂的傳入,改變了臺灣當代音樂的生態環境,也對臺灣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日治時代就開始發展的臺灣流行歌曲,由於近百年來政權的遞嬗,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反映時代態勢的流行歌曲常呈現外來文化與本土創作並陳的樣貌。 上五圖:臺灣音樂家群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西方音樂的傳入,改變了臺灣當代音樂的生態環境,也對臺灣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日治時代就開始發展的臺灣流行歌曲,由於近百年來政權的遞嬗,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反映時代態勢的流行歌曲常呈現外來文化與本土創作並陳的樣貌。 上五圖:臺灣音樂家群相

2 上圖:由張福興訓練的管樂隊於一九一八年九月八日「新埔
音樂會」的攝影紀念

3 臺灣當代音樂 臺灣當代音樂:指以學院派音樂教育體 系為主的創作音樂,尤其是受西洋音樂 教育系統影響的音樂作品,其風格別於 當代的流行音樂。
臺灣西式音樂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日治時期(1895~1945年) 第二階段(1945~1960年) 第三階段(1960年~至今)

4 回「臺灣當代音樂」 第一階段日治時期(1895~1945年): 無專門的音樂學校,有志於音樂深造的臺灣人,幾乎都到日本留學,學習聲樂、鋼琴、音樂教育較多。當時在作品數量、種類、品質的水準上比較完整,作曲家包括張福興、江文也、陳泗治、呂泉生和郭芝苑等人。 圖12-1 張福興是臺灣首位留日音樂家。返臺後,組成玲瓏會管弦樂團,熱衷採集臺灣原住民音樂;出版第一本臺灣原住民音樂《水社化蕃杵音及歌謠》,是第一位採集、整理臺灣原住民音樂的臺籍音樂家。

5 圖12-2 江文也本名文彬,生於臺北縣 三芝鄉,被視為是「臺灣音樂奇葩」,生前屢獲國際比賽大獎,先後創作了許多富有民族風格、旋律優美的作品,如〈春曉〉、〈靜夜思〉、〈春夜洛城聞笛〉、〈漁翁樂〉、舞劇《香妃傳》、〈孔廟大成樂章〉和〈臺灣舞曲〉等。推薦曲目:管弦樂曲〈白鷺的幻想〉 圖12-3 陳泗治,被譽為「臺灣音樂哲人」。擔任淡江中學校長長達26年,一生奉獻教會及教育工作,創作許多鋼琴曲並培育無數鋼琴人才。推薦曲目:《臺灣素描》 回「臺灣當代音樂」

6 陳泗治〈臺灣素描〉蟾蜍戲群鴨(1’11)

7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杯底不可飼金魚〉
回「臺灣當代音樂」 圖12-4 呂泉生生於臺中縣 神岡鄉,中學畢業後負笈日本,返臺後,採集整編兩首閩南民謠〈六月田水〉(嘉義)、〈丟丟銅仔〉(宜蘭),以五線譜記錄整編成合唱曲,此外,籌設並訓練合唱團,創作、編寫合唱曲,為臺灣造就許多音樂人才。被尊稱「臺灣合唱音樂之父」。推薦曲目: 呂泉生生平簡介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 〈杯底不可飼金魚〉

8 呂泉生生平簡介(6’05)

9 呂泉生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1’28)

10 呂泉生的〈杯底不可飼金魚〉(1’46)

11 圖12-6 郭芝苑生於苗栗 苑裡鎮,1941年考入東洋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創作出融合中國傳統音樂、臺灣鄉土音樂及個人特質的作品,代表作品有〈鋼琴小協奏〉、藝術歌曲〈紅薔薇〉、〈楓橋夜泊〉及臺語歌曲〈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臺灣第一部青少年歌劇《牛郎織女》及歌劇《許仙與白娘娘》等。並致力研究臺灣傳統音樂文化,傳授音樂知識,作育英才。堪稱是「臺灣現代民族音樂的先驅」。推薦曲目:管弦組曲《回憶》 郭芝苑之簡介 〈鋼琴小協奏〉之 快版 回「臺灣當代音樂」

12 郭芝苑簡介(4’20)

13 郭芝苑〈鋼琴小協奏〉之快版(2’41)

14                               郭芝苑的管弦組曲《回憶》(3’43)

15 回「臺灣當代音樂」 第二階段(1945~1960年):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開始成立公立的交響樂團與音樂科系,培養許多音樂專業人才,代表作曲家有許常惠、蕭泰然、馬水龍、李泰祥和游昌發等人。 圖12-6  許常惠生前除了研究及推廣臺灣鄉土民謠音樂,也奠定了臺灣民族音樂學研究的基礎。其在作曲方面也是成就斐然,共創作了包括歌劇、舞劇、交響樂、室內樂、民族器樂獨奏、重奏等作品50餘部,作品融合了西方近現代與中國傳統音樂的風格。推薦曲目:〈葬花吟〉

16 許常惠的〈葬花吟〉(1’00)

17 回「臺灣當代音樂」 圖12-7 蕭泰然生於臺灣 高雄市,被譽為「臺灣拉赫瑪尼諾夫—最後的浪漫主義鋼琴詩人」,集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於一身。以臺灣民謠為素材,結合古典、浪漫、印象及現代樂派等作曲技巧,把臺灣民謠推上世界舞臺。推薦曲目:〈1947序曲〉

18 蕭泰然的〈1947序曲〉之「台灣翠青」(2’18)

19 回「臺灣當代音樂」 圖12-8 馬水龍曾兩度獲得金鼎獎,獲中山文藝獎及吳三連文藝創作獎等。是第一位在紐約 林肯中心做整場個人作品發表會的臺灣作曲家,並曾被列入1991年《世界名人錄》及《五百名人錄》等書中。推薦曲目:〈梆笛協奏曲〉

20 馬水龍的〈梆笛協奏曲〉第一樂章(2’52)

21 第三階段(1960年~至今): 此階段是臺灣新音樂創作的轉捩點,1960年以後,作曲家大多受西洋正統音樂訓練,創作有承襲西洋古典、浪漫樂派的手法,或留學歐洲,以現代音樂的手法創作。留法音樂家許常惠,結合留日音樂家郭芝苑、陳泗治等人,以創作「中國的、民族的、現代的」音樂風格為宗旨,推動臺灣的新音樂創作及熱潮。 回「臺灣當代音樂」

22 臺灣創作歌謠 二○年代,臺灣還在日本的統治之下,雖然 民眾對於傳統的民歌、戲曲仍保持一定的喜 好和興趣,但愈來愈多的西洋、東洋音樂傳
入,國際間的流行風潮也逐漸影響臺灣。 由於留聲機、電影的發明,唱片在臺灣逐漸 普遍化,音樂開始有了商業化的需求,因而 促成了臺語歌謠的發展。

23 這些流行歌謠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伴隨著 臺灣的變遷,反映人民社會的真實現象。依 時間可劃分為: 一、日治時期(1925~1945年)
二、戰後至電視開播的六○年代(1945~1970年) 三、掀起民歌風潮的七○年代 四、曲風驟變的八○年代 五、解嚴後的九○年代

24 一、日治時期(1925~1945年) 1932年,上海電影《桃花泣血記》的同名 宣傳歌曲是臺灣最早的創作臺語歌謠之一。
〈望春風〉、〈四季紅〉、〈雨夜花〉、 〈河邊春夢〉、〈農村曲〉、〈月夜愁〉等 都是此時期的作品。 作曲家鄧雨賢作曲的〈四季紅〉、〈月夜 愁〉、〈望春風〉、〈雨夜花〉,被後人並 稱為「四月望雨」。 音樂劇《四月望雨》演出片段 回「臺灣歌謠創作時期分類」

25 純純演唱〈望春風〉(3’09)

26 純純、豔豔演唱〈四季紅〉(2’38)

27 鄧麗君演唱〈雨夜花〉(2’11)

28 〈河邊春夢〉(2’19)

29 江蕙演唱〈農村曲〉(2’11)

30 陳淑樺演唱〈月夜愁〉(2’54)

31 音樂劇《四月望雨》演出片段(3’22)

32 二、戰後至電視開播的六○年代(1945~1970年) 戰勝初期,百業蕭條,歌曲反應當時的背景與經濟狀況
。如:〈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粽〉等。 1948年推行國語政策,臺語聽眾大量流失;唱片公司轉 以現成的日本流行歌曲配上臺語歌詞在市面上銷售,如 :〈媽媽請妳也保重〉、〈黃昏的故鄉〉,這些歌曲被 評為「混血歌曲」。 戰後四大名曲:〈望你早歸〉、〈補破網〉、〈燒肉 粽〉、〈杯底不可飼金魚〉。 1955年,臺灣再度出現臺語創作歌謠,例如:〈鑼聲若 響〉、〈舊情綿綿〉、〈淡水暮色〉;也出現國語創作 歌曲,例如:〈綠島小夜曲〉、〈不了情〉、〈月亮代 表我的心〉。 回「臺灣歌謠創作時期分類」

33 紀露霞演唱〈望你早歸〉(4’09)

34 蔡幸娟演唱〈補破網〉(1’15)

35 郭金發演唱〈燒肉粽〉(1’58)

36 葉啟田演唱〈媽媽請妳也保重〉(2’33)

37 王識賢演唱〈黃昏的故鄉〉(2’12)

38 江蕙、余天演唱〈鑼聲若響〉(2’44)

39 洪一峰演唱〈舊情綿綿〉(1’59)

40 洪一峰演唱〈淡水暮色〉(3’27)

41 山伯與祝英台》等黃梅調戲劇與電影,黃梅調歌曲 流行傳唱臺灣各地。
1962年受香港黃梅調影響,出現《戲鳳》、《梁 山伯與祝英台》等黃梅調戲劇與電影,黃梅調歌曲 流行傳唱臺灣各地。 圖12-9 由凌波和樂蒂主演的黃梅調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每隔幾年就要重映一次,重映的票房依然不惡 。凌波第一次到臺灣訪問,萬人空巷,凌波乘吉普車遊街,港報稱臺北為瘋人城,可說是中國電影的奇蹟。 《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十八相送」

42 《梁山伯與祝英台》之「十八相送」(3’08)

43 代表作詞家 圖 李臨秋為〈望春風〉、〈補破網〉的歌詞作者,他的作品,首首雋永、生趣、細膩,他的作品在臺灣被譽為:「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李詞。」 圖 周添旺以〈月夜愁〉之詞成名,繼有〈雨夜花〉、〈秋風夜雨〉、〈河邊春夢〉等佳作,創作期橫跨半個世紀,堪稱臺灣歌謠界的泰斗。 圖12-12 陳達儒寫的歌詞有三百多首,較為流傳的有五十幾首,代表作品有〈白牡丹〉、〈雙雁影〉 、〈青春嶺〉、〈滿山春色〉、〈農村曲〉、〈心酸酸〉等

44 李臨秋生平介紹(4’56)

45 代表作曲家 圖 王雲峰曾至日本 東京 神保音樂學院深造,1932年以〈桃花泣血記〉一曲而名噪一時,傳唱至今的〈補破網〉也是他的作品,並曾在國慶大典中擔任樂團指揮。 圖 鄧雨賢享年只有39歲,在他短暫的生命中,留下作品約有五十餘首,卻都是紅極一時,膾炙人口,而且傳世久遠。代表作有〈望春風〉、〈四季紅〉、〈月夜愁〉、〈雨夜花〉等歌曲。

46 鄧雨賢生平介紹(3’37)

47 代表作曲家 圖12-15 蘇桐原是歌仔戲班彈奏揚琴的樂師,在臺灣流行歌曲發展初期,他被唱片公司聘為專任作曲,代表作品有〈農村曲〉
圖 蘇桐原是歌仔戲班彈奏揚琴的樂師,在臺灣流行歌曲發展初期,他被唱片公司聘為專任作曲,代表作品有〈農村曲〉 、〈日日春〉、〈雙雁影〉等。 圖 陳秋霖為自學出身的歌謠作曲家,和陳達儒合作寫歌,創作了〈白牡丹〉、〈滿山春色〉、〈中山北路行七擺〉等,1990年第二屆金曲獎頒發「特別貢獻獎」給他,表彰他對臺灣創作歌謠的奉獻。

48 圖12-17 楊三郎本名楊我成,譜曲採用臺灣獨特的鄉土風格,為貫徹文藝生活的理念,自組黑貓歌舞團,陸續發表新作並到全臺灣巡迴演出,帶動戰後本土文藝界的一股潮流,代表作品有〈孤戀花〉、〈望你早歸〉等。

49 三、掀起民歌風潮的七○年代 七○年代,政府退出聯合國後,民族意識抬頭,年輕人開始尋找屬於自己的歌謠,自彈自唱蔚為流行,掀起「校園民歌」創作風潮。例如:〈如果〉、〈捉泥鰍〉、〈再別康橋〉、〈橄欖樹〉、〈小城故事〉等。 回「臺灣歌謠創作時期分類」

50 邰肇玫演唱〈如果〉(2’48)

51 包美聖演唱〈捉泥鰍〉(1’33)

52 殷正洋演唱〈再別康橋〉(3’37)

53 齊豫演唱〈橄欖樹〉(2’34)

54 鄧麗君演唱〈小城故事〉(02’35)

55 四、曲風驟變的八○年代 受到西方流行音樂的影響,年輕人開始以大 膽的手法,突破過去傳統保守的風格,開創 國語流行歌曲的新風貌。例如:〈鹿港小
鎮〉、〈一樣的月光〉等。 隨著工業科技發達、企業多元化,激勵人心 的歌曲,不論國語、臺語均因應而生。例 如:〈明天會更好〉、〈臺北的天空〉、〈愛拚才會贏〉。 回「臺灣歌謠創作時期分類」

56 羅大佑演唱〈鹿港小鎮〉(4’39)

57 蘇芮演唱〈一樣的月光〉(3’44)

58 〈明天會更好〉(1’47)

59 王芷蕾 演唱〈臺北的天空〉(1’21)

60 葉啟田演唱〈愛拚才會贏〉(2’02)

61 五、解嚴後的九○年代 回「臺灣歌謠創作時期分類」 搖滾曲風開始出現於流行樂壇,例如:黑名單工作室〈抓狂歌〉、林強〈向前走〉,臺灣的搖滾樂團也紛紛出現,成為年輕人崇拜的偶像團體。 圖 林強早年以臺語搖滾樂歌曲〈向 前走〉一曲成名,打破了臺語歌曲長期以來的悲情曲風。 圖 臺灣搖滾樂團「閃靈」,每張專輯都是取材自臺灣歷史的概念鉅作 ,2003年以《永劫輪迴》專輯奪得第十四屆金曲獎「最佳樂團」大獎肯定。推薦曲目:〈岩木之子〉

62 林強演唱〈向前走〉(3’32)

63 「閃靈」的〈岩木之子〉(1’50)

64 圖12-20 國內深受年輕人歡迎的知名搖滾樂團「五月天」,以《後青春期的詩》獲2009年金曲獎最佳樂團。

65 「五月天」演唱〈後青春期的詩〉(2’19)

66 臺灣音樂人才輩出,你知道哪些臺灣的音樂人物?舉例介紹你所知道的臺灣音樂人物(包含臺灣漢族音樂、原住民音樂、民歌、創作歌謠、流行歌曲和當代音樂家),並利用附錄五製作音樂家收藏卡,增加自己的收藏量。例如:
音樂家:馬友友(1955~) 出生地:巴黎 音樂項目:大提琴 音樂成就:享譽國際的美籍華裔大提琴家 重要記事:1978年獲頒享譽全球的艾維費雪獎並畢業於哈佛大學;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作品:馬友友的《電影琴緣》、《愛上大提琴》、《美麗藝術巴洛克》、《繁花似錦巴洛克》、《阿帕拉契之旅》、《絲路》、《馬友友的神祕面紗》。

67 桃花泣血記 1932年由上海進口一部無聲電影《桃花泣血記》,由卜萬蒼編劇,金燄及阮玲玉分飾男女主角。片商為了宣傳,邀請大稻埕著名的「辯士」(因應無聲電影而產生的「電影劇情解說員」)詹天馬作詞、王雲峰譜曲。由女歌星純純主唱,臺灣「古倫美亞」唱片公司錄製成唱片發行。

68 桃花泣血記 圖12-21 金燄與阮玲玉的組合,是三○年代前半期中國電影的最強檔。
圖 金燄與阮玲玉的組合,是三○年代前半期中國電影的最強檔。 圖 第一代臺灣流行歌女歌星,右一為演唱〈桃花泣血記〉、〈望春風〉和〈雨夜花〉的純純小姐(本名劉清香)。

69 〈桃花泣血記〉歌曲的流行,帶動演唱臺語歌謠
的風潮,帶動了唱片市場與電影票房,日後的幾齣 電影也採用發行主題歌曲盤作為宣傳手法,一直到 現代,這種電影中搭配流行音樂的方式持續使用著。 歌詞原有十二段,現保存十一段,傳唱的僅有四段。 歌詞主要敘述富貴世家的男主角,愛上身為牧羊女的 女主角,由於家世背景懸殊而遭家長反對、無法結合 ;藉此批判傳統封建社會的思想,傳達男女自由戀愛 的新思潮,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密切關係。

70 〈桃花泣血記〉歌曲採用五聲音階宮調式,音域有十度;
歌詞傳承自福佬系唸謠「七字仔」白話文,句腳押i韻。 每兩個小節就使用一次切分音,每一句皆由切分音開始。 譜例12-1:〈桃花泣血記〉

71 〈桃花泣血記〉(1’57)

72 江文也—管弦樂曲臺灣舞曲 1934年隨旅日 臺籍音樂家組成的「鄉土訪問音樂團」回臺演出,是江文也一生唯一的返鄉之旅,在故鄉臺灣買了當時正流行的七十八轉曲盤〈桃花泣血記〉。之後回到東京,將24歲時寫的第1號鋼琴曲作品〈城內之夜〉改寫為〈臺灣舞曲〉,然後又改寫成管弦樂曲,採用臺灣高山族民歌為素材,為闊別已久的故鄉所做。1936年獲得柏林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文藝競賽「管弦樂作品特別獎」,並榮獲大指揮家溫格納爾銀牌獎。

73 江文也—管弦樂曲臺灣舞曲 圖12-24 所謂七十八轉曲盤(唱片)就是曲盤一分鐘轉七十八轉,一面只有一首歌曲,必須用留聲機才能播放。
圖 所謂七十八轉曲盤(唱片)就是曲盤一分鐘轉七十八轉,一面只有一首歌曲,必須用留聲機才能播放。 圖 鄉土音樂訪問節目單

74 譜例12-2:第一段木管吹奏,製造雲霧飄渺的氣氛。
全曲為單樂章的標題音樂,分成快板—中板—快板三段。主題架構於五聲音階上,間雜著日本風味;尤其打擊樂器的多樣化,充滿豐富的色彩;以純樸的旋律、民間舞曲的節奏,生動描繪臺灣的風土人情,全曲洋溢著舞曲的青春活力和亮麗的管弦樂色彩。 譜例12-2:第一段木管吹奏,製造雲霧飄渺的氣氛。

75 〈臺灣舞曲〉第一段(1’57)

76 譜例12-3:第二段 主題由弦樂帶出,綿密的樂句有樓閣莊嚴、殿堂華麗之美。
譜例12-4:第三段

77 〈臺灣舞曲〉第二段(0’56)

78 〈臺灣舞曲〉第三段(0’50)

79 〈臺灣舞曲〉全曲(8’33)

80 1936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之國際藝術競賽,江文也以〈臺灣舞曲〉獲選,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林匹克獎牌的臺灣人,也是亞洲首位榮獲國際大獎的音樂家。
1934到1937年,江文也連續以作曲在日本全國比賽獲獎,逐漸成為日本最紅的臺灣作曲家,並進軍國際,獲得歐 美樂壇的肯定,被認為是當時東方最有才華的作曲家。 1936年第十一屆柏林奧運會之國際藝術競賽,江文也以〈臺灣舞曲〉獲選,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林匹克獎牌的臺灣人,也是亞洲首位榮獲國際大獎的音樂家。 圖 年江文也獲頒 的柏林奧林匹克銅牌獎

81 1979年以後,掀起了「江文也復興運動」,音樂學者 們研究並撰文介紹江文也的生平與成就,其作品不斷
1938年,江文也赴北京任教,開 始研究中國正統音樂與民俗樂; 1957年,江文也在「反右運動」 因臺灣人身分被畫右派,被迫接 受勞改,1978年獲得平反,恢復 原教職,但因多年勞改生活,歷 經數次中風癱瘓在床。晚年以整 理臺灣民歌為「有生之年最大的 願望」,1983年逝世於北京,未 完成的交響樂曲〈阿里山的歌聲〉 成為最後遺作。 1979年以後,掀起了「江文也復興運動」,音樂學者 們研究並撰文介紹江文也的生平與成就,其作品不斷 地被演奏,肯定他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的重要貢獻及 地位。 圖 江文也紀念音樂會節目單

82 基本和聲 三和弦 和弦的轉位 分解和弦 屬七和弦與增減和弦

83 三和弦 在根音上方重疊二個三度音程的和弦,也是最基本的和弦,在和弦下方使用羅馬數字和阿拉伯數字,表示和弦級數及轉位。
回「基本和聲」 在根音上方重疊二個三度音程的和弦,也是最基本的和弦,在和弦下方使用羅馬數字和阿拉伯數字,表示和弦級數及轉位。 以C大調音階為根音所重疊出來的三和弦以及級數、種類分別是:

84 回「基本和聲」 和弦的轉位 三和弦的各音在最下面的音稱「根音」,依次往上是「三音」和「五音」。和弦的根音在最下面的稱「原位和弦」,其餘的音在最下面的稱「轉位和弦」,如:三音在最下面則稱「第一轉位」;五音在最下面則稱「第二轉位」。

85 分解和弦 和弦中的每個音先後出現,稱為「分解和弦」。 回「基本和聲」

86 屬七和弦與增減和弦 在三和弦的上方再重疊一個三度音,則為七和弦
。屬七和弦是以屬音(音階的第五音)為根音所排列的和弦,一共是四個音,最上方的音稱為七音,以C大調為例,記法為V7或G7。 回「基本和聲」

87 三和弦除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之外,尚有重疊的 三度音音程皆為大三度的增三和弦,以及重疊的 三度音音程皆為小三度的減三和弦。
回「基本和聲」

88 和弦練習 1. 練習視唱分解和弦: 2. 請用羅馬數字寫出下列和弦的級數: V I I vi iii ii IV IV

89 紅薔薇 這首〈紅薔薇〉是戰後臺灣音樂開始蓬勃發展的環境下所產生的作品。原是詹益川所創作的臺語詩,郭芝苑譜曲,後由盧雲生將歌詞譯成華語,之後被正式編入音樂教材,也被灌錄唱片而流行起來。本曲旋律充滿濃厚的鄉土風味,廣為大眾喜愛。1971年,郭芝苑將獨唱曲改編為同聲三部合唱,曲式採用反覆歌形式(Strophic),共反覆三次。

90 〈紅薔薇〉歌唱(2’16)

91 〈紅薔薇〉伴唱(3’00)


Download ppt "西方音樂的傳入,改變了臺灣當代音樂的生態環境,也對臺灣社會文化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日治時代就開始發展的臺灣流行歌曲,由於近百年來政權的遞嬗,引發了社會的動盪,反映時代態勢的流行歌曲常呈現外來文化與本土創作並陳的樣貌。 上五圖:臺灣音樂家群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