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中藥藥理學 大仁科技大學 藥學系 李春燕
2
Textbook 中藥藥理學 沈映君主編 知音出版社 2002 常用中藥學 台灣藥學會 2008
常用中藥學 台灣藥學會 2008 Pharmacognosy and Pharmacobiotechnology. Robbers, J.E.; Speedie, M.K.; Tyler, V.E.: Baltiomore, Williams & Wilkins, 1996.
3
Schedule 第1章 緒論 第2章 中藥藥性與中藥藥理 第3章 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 第4章 中藥新藥藥理學和毒理學研究的基 本知識
第1章 緒論 第2章 中藥藥性與中藥藥理 第3章 影響中藥藥理作用的因素 第4章 中藥新藥藥理學和毒理學研究的基 本知識 第5章 個論
4
個論 一 醣類及其衍生物(Polysacharides) 二 糖苷質(Glycosides) 三 脂質(Lipids)
四 萜類(Terpenoids) 五 類苯基丙烷 (Phenylpropanoids) 六 生物鹼 (Alkaloids) 七 其他 (Others)
5
緒論 第一節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第二節中藥藥理學發展簡史 第三節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方向 以方藥探理,闡明中醫藥理論的現代科學實質
以方藥探證候,以中藥造模型 以複方配伍關係 研究組方規律 以開發新藥進行中藥和複方的研究
6
第一節中藥藥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中藥藥理學(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TCM)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運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藥與機體( organism,包括病原體) 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規律的科學。 中藥(Chinese Drugs)是指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用於預防、治療疾病的各種物質(植物、動物和礦物)。
7
中藥效應動力學,簡稱中藥藥效學(Pharmacodynamics of TCM)
中藥藥物動力學,簡稱中藥藥動學(Pharmacokinetics of TCM)
8
中藥藥理學的任務 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成果閻明中藥對機體的作用及作用機轉,同時也應闡明中藥在機體內的吸收、分布、轉化和排泄的規律,在闡明以上問題的基礎上以求達到指導臨床進一步合理用藥的目的,也為中藥防治疾病的道 理提供現代科學基礎,還為尋找新中藥提供線索。
9
第二節中藥藥理學發展簡史 從20年代初(1923年)開始,我國學者陳克恢等率先對麻黃、當歸進行了有系統的化學成分和藥理 作用研究,發現從麻黃中萃取得到的有效成分麻黃鹼具有特異性的藥理作用,次年(1924年) ,發表了有關麻黃的研究論文,指出麻黃鹼真有腎上腺素類似的作用,其作用較溫和持久。
10
30年代初當時中藥藥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防己、浙貝母、川貝母、延胡索及強心中藥如擔蜍、黃花夾竹桃等方面,此外還有三七、川芎、山茱萸、車前、 瓦松、牛膝、玄參、陳皮、何首烏、地龍、半夏、黃苓、藏紅花等五十多味中藥的藥理與化學成分的研究,參與人員由幾人發展到了十幾人。
11
40年代以抗瘧藥、抗阿米巴中藥為研究重點進行了工作,找到了抗瘧中藥常山、抗阿米巴中藥鴉膽 子、驅蛔蟲中藥使君子等。此外尚對大戟、大蒜、丹參、防風、杏仁、遠志、蟲 草、五加皮等四十多種中藥進行了某些藥理作用研究,藥理研究人員仍為十多 人
12
50年代和 60年代主要在強心、降壓、鎮痛、驅蟲、抗菌、消炎、利尿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藥物篩選
70年代主要從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抗冠心病、抗腫瘤、中藥麻醉、肌鬆劑(肌肉鬆弛劑)、抗肝炎、止血藥、抗寄生蟲病藥、計畫生育藥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並逐漸注意到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進行中藥的藥理研究
13
從60 年代開始結合中醫藥理論研究中藥及方劑,如在中醫腎的研究中,研究了補腎方藥的藥理作用;又有結合中醫陰陽理論研製類似“陰虛"、“陽虛"證的動物模型,推動了中藥實驗藥理學與中醫理論的研究。中醫治病的主要特點是辨證施治,若能在動物身上模擬出“證"的模型,則對深入開展中醫理論和中藥藥理研 究將會得到巨大突破。目前大陸已有不少單位正在積極開展具有中醫特色的“證"的研究,並相繼創制了不少“證"的動物模型
14
新技術的應用已使中藥研究從器官層次提高到了細胞、分子層次。值得一提的是自70年代後期開始注意了中醫治則治法的研究,如活血化瘀、扶正固本、通裹攻下、清熱解毒、發汗解表等方面獲得了可喜的進展。與此同時,複方藥理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進步
15
第三節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方向 對中藥藥理的研究有兩種基本方向。一種是將中藥當成植物或普通天然藥物,按西方藥學的方法進行研究,分離化學成分,提取其活性部位,定結構,乃至人工合成,然後進行藥效學、藥動學、毒理學的研究,最後過渡到臨床試驗研究。這種研究方向,目前仍占相當的地位,他們主要研究單味中藥,然後從中找到單體,應用於臨床。另一種方向是近二十年來逐漸形成的,即是中醫藥的觀點,確切地說按中西醫結合的觀點對中藥及複方進行研究,其研究的特點是遵循中醫藥理論,密切結合中醫臨床療效,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展開中藥和複方藥理作用的研究,其目的主要是闡明中醫藥理論,闡明組方規律和開發新藥、研製新藥,促進中藥現代化。從中藥和複方的研究看,具體的研究方向大約可歸納為以下幾種
16
以方藥探理,闡明中醫藥理論的現代科學實質
傳統的方劑來源於臨床,從古方的藥理作用研究可反過來證明中醫理論的現代科學實質所在。 有人將治療腎陽虛的名方腎氣丸、右歸丸進行了研究,通過藥理試驗和臨床藥理的研究證明,右歸丸、腎氣丸對腦下垂體一腎上腺軸、腦下垂體一甲狀腺軸、腦下垂體一性腺軸均有興奮作用,並對機體的免疫功能、心血管功能和代謝紊亂有調整作用。這些研究成果反過來證明了腎陽虛證的現代科學實質,說明腎陽虛證與機體內分泌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有密切關係。 又如四逆湯(附子、乾薑、炙甘草〉具有回陽救逆的功效,主治亡陽證。經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它有明顯的強心、抗休克、改善微循環等作用,這些結果反過來提示回陽救逆和亡陽證的現代科學實質,說明亡陽證與休克、心力衰竭、微循環障礙等有 關。 以這種方向研究中藥及複方藥理的例子很多,如四君子湯、玉屏風散、桂枝 湯、麻黃湯、桑菊飲、人參敗毒散、大黃、甘草、遠志、板藍根、刺五加等。
17
以方藥探證候,以中藥造模型 通過代表方藥的藥理研究,探討中醫證的實質,例如通過滋陰方藥研究 陰虛證";通過活血化瘀方藥研究“血瘀證";通過解表方藥研究“表證"等已 成為闡明“證"實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又如通過溫熱藥的研究製造“熱證"模 型;通過寒涼藥的研究製造“寒證",通過瀉下藥大黃研究製造“脾虛證"模型 等。這方面的研究也較活躍。
18
以複方配伍關係研究組方規律 中藥複方藥理的研究目的,在於闡明組方規律(君、臣、佐、使)。如有人研究吳茱萸湯(吳茱萸、生薑、人參、大棗) ,該方具有溫胃止嘔的功效。通過藥理試驗證明全方確實有明顯的止嘔作用,能明顯緩解胃驚孿,並能對抗致吐劑對胃黏膜刺激引起的嘔吐反應。從組方研究中發現,吳茱萸在鎮吐作用上起主導作用(君藥) ,生薑亦有鎮吐效果(臣藥) ,兩者作用協同,而人參、大棗並無鎮吐效應,但加入其內可增強鎮吐效果,且毒性減小。又如黃連與黃苓配伍,其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比單味黃連強若干倍(相須) ,這種研究模式不僅為組方規律提供了現代科學依據,亦為進一步改進處方、精簡處方、開發新藥提供了新的途徑。這方面的例子較多。如蘇冰滴丸、正柴胡飲、桂枝湯等。
19
以開發新藥進行中藥和複方的研究 這種中藥和複方藥理的研究,目的明確,針對性很強。近幾年來發展特別迅速,大陸方面資料顯示 年全國各地申報新藥2,657種,批准生產者 1,298種,其中中藥255種。申報單位主要是藥廠(產品更新)和中藥研究單位,還有部分高等醫藥院校,研究的複方主要是古方、驗方、秘方,單味藥的研究有柴胡、丹參、人參、三七等。這種藥效、毒性、製劑、臨床、生產相結合的研究方向,一方面也遵循〈新藥審批辦法〉的有關規定。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