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体育保健学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刘 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体育保健学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刘 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体育保健学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刘 勇

2 绪 言 一、体育保健学的概念: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 与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在医疗保健和体育运动相
绪 言 一、体育保健学的概念: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 与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在医疗保健和体育运动相 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 它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及人体对体育运动 的积极性适应。

3 体 育 保 健 学

4 二、学习目的: 是运用现代医学保健知识和方法,对体育运动 参加者进行医学监督和指导,以达到促进身体生长
发育;增迸身心健康,增强体质;防治运动性伤病并 促进运动能力的提高。 学习体育保健学的意义在于掌握体育保健学 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指导自己在体育专业学习期间 的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以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教 学和运动训练水平

5 三、体育保健学的任务 养生学和有关临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 1、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
运用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营养学、卫生学、 养生学和有关临床医学的知识和技能: 1、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 练水平,为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 科学依据,并给予监督和指导;

6 2、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界
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 3、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 治措施; 4、研究伤病后的训练以及多种疾病的体育康复的 手段与方法。

7 四、研究内容 1、体育卫生: 阐明人体卫生、精神卫生、环境卫生、运动建筑 设备卫生、营养卫生以及儿童、女子以及中老年人体 育卫生等。
2、医务监督: 阐明人体形态和机能检查、测定的方法、指标与评 定;体育教学、训练、比赛的医务监督;比赛期的特殊 医学问题;运动性疾病的预防和处理。

8 3、运动损伤: 阐明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运动损伤的急救、 病理与处理;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的原因、症状、 治疗及预防。 4、运动按摩: 阐明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在运动实践中的具体应 用;常用穴位和穴位按摩法。 5、医疗体育: 阐明医疗体育的原理、一般伤病后的体疗方 法、体疗的注意事项及禁忌证

9 五、学习要求 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正确理 解人体结构与机能之间,有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是统
一的,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 响的关系。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影响结构。体育锻 炼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来共同完成的。

10 2、正确树立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统一的观点,运用
相关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不断改善运动环境,适应 外界环境变化,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促 进身体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加强实践 教学环节,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4、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实践中注意不断总结经 验,为提高体育教学、训练的科学水平,为增强学生 体质和增迸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11 第一章 体育卫生与运动环境卫生 第一节 体育锻炼卫生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原则是根据生物体对刺激的适应规
第一章 体育卫生与运动环境卫生 第一节 体育锻炼卫生 一、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原则是根据生物体对刺激的适应规 律及运动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规律而确立的一 种卫生原则。 1、适当的准备活动。 2、运动量必须由小到大,逐渐增加。 3、学习动作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

12 二、系统性 三、全面性 四、个别对待 是保证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条 件之一。学习技术必须循序渐进保持经常性和系统性,
否则条件反射就会消失,同时也容易出现伤害。 三、全面性 全面地锻练人体,使身体的形态、机能和各种素 质全面、均衡发展,并与年龄相适应。 四、个别对待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具有不同的解剖生理特点。 因此,锻练的项目和运动量的大小,必须符合年龄及 性别等特征。

13 第二节 环境对人体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一、冷环境 1、概念:冷环境一般指0℃ 以下或者更低的环境。
第二节 环境对人体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一、冷环境 1、概念:冷环境一般指0℃ 以下或者更低的环境。 2、冷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血管收缩,人懒惰,基础 代谢变缓,工作质量降低,暴露的肢体易发生冻伤等。 3、冷环境中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可以改善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提高耐寒 力,有利于身体各系统机能的进一步提高。

14 二、热环境 1、概念: 热环境一般指32℃ 以上或者温度更高的环境。 2、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人的基础体温不变,出汗,基础代谢加快,情
绪烦躁。 3、热环境运动中运动对人体的影响: 可以提高人体的体温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

15 三、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当温度低于4℃ 或者高于32℃ 时,人的工作 能力就下降;温度在 11 ℃ ~25 ℃之间时,进行体
力劳动效率最高;脑力劳动的最佳温度是5 ℃ 、 20 ℃ 、25 ℃ 。当温度高于40℃时,无论哪种工 作质量都大幅度降低。

16 四、高原环境  高原环境具有低压、低氧、寒冷、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等特点。空气中氧气的密度或氧分压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一般在海拔2000m以上的地区,人体由于缺氧可能会出现轻微的症状,海拔3000~4000m以上缺氧症状就表现的更加明显;海拔4000~5000m以上则必须供氧才能保障安全;海拔7000~8000m如果不供氧,大部分人将出现异常生理症状。

17 第三节 运动建筑设备卫生 一、运动建筑设备的一般卫生要求 (一)基地的选择及坐落方向 室内体育建筑,要有充分日照,一般应坐北朝南,或偏向东南、西南,使建筑物的长轴尽量东西向。   (二)采光与照明   采光照明可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类。  1、自然采光   一般以采光系数作为自然采光的评定指标。采光系数指建筑物的门窗透光面积与室内地面的面积之比。对运动建筑物来说,系数的标准应为1:3~1:5。

18  2、人工照明   人工照明的卫生要求,首先是注意照度充足。  (三)采暖与降温   室内运动建筑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室内的适宜温度一般应控制在21℃左右。
(四)通风   通风是指更新室内的空气。室内运动建筑应有良好的通风设施。通风可分为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两种。

19 二、室内运动建筑设备的卫生要求 (-)体育馆 体育馆的大小,应根据其用途和卫生要求来设计。体育馆的地面应平坦、坚固、不滑和不眩目,以木质地板为好。体育馆的墙壁应无明显的棱角和突出部分,空调、暖气设备应尽可能地安装在墙内。 (二)游泳池(场)   池水卫生是游泳池(场)卫生的关键,池水卫生要求与饮用水基本相同,为使池水达到以下要求,就应经常换水、消毒和清洗泳池。

20 三、室外运动场地设备的卫生要求 田径场   田径场的长轴方向最好是正南北方向,以避免阳光的直射。跑道坚固,不怕雨水冲淋,并具有一定的弹性。跑道还应保持一定的湿度,而又便于雨水向底层渗透。跑道的表面应平坦,无凹坑、碎石、浮土和其他杂物,也不能太滑,以防运动者滑倒摔伤。在炎热的季节里应经常在跑道上洒水。 其他运动场地 也要符合相应的要求。

21 第二章 运动与营养 概 述 一、营养的概念: 及各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进行,都依赖体 内的物资代谢过程,因此必须步断地从外界摄
第二章 运动与营养 概 述 一、营养的概念: 生命的存在,有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 及各种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进行,都依赖体 内的物资代谢过程,因此必须步断地从外界摄 取一定数量的新物质,主要是从食物中摄取。 获得和利用食物的综合过程称为营养。

22 二、营养的意义 人体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 2、提高身体机能、增进健康; 3、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延长寿命;
营养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 人体各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1、促进生长发育; 2、提高身体机能、增进健康; 3、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延长寿命; 4、提高工作效率和运动能力。

23 供应不足,儿童少年的发育受到很大的影 响。到了1970年,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远远高 于战后供给量。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
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食品 供应不足,儿童少年的发育受到很大的影 响。到了1970年,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远远高 于战后供给量。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变,营养 水平的提高,日本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也相 应得到了改善。

24

25 第一节 营 养 素 构成机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为机体进行正 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称为营养素。 组成和生理作用可分为糖、脂肪、蛋白质、
第一节 营 养 素 食物中能被在体内消化、具有供给热能、 构成机体组织调节生理机能,为机体进行正 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称为营养素。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有几十种,按其化学 组成和生理作用可分为糖、脂肪、蛋白质、 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大类。

26

27 (-NH2),还有一个不同的侧基。氨基酸的这种结 构可以用分子式表示,式中的R代表不同的侧链。
一、蛋白质与运动 (一)组成 1、元素:C. H. O. N. S. P等。 2、基本结构:氨基酸。   在核心碳原子上既有羧 基(—COOH),又有氨基 (-NH2),还有一个不同的侧基。氨基酸的这种结 构可以用分子式表示,式中的R代表不同的侧链。

28 (1)非必需氨基酸:指在体内自身可以合成, 而不需要由体外的食物蛋白质供给。 (2)必需氨基酸:指不能在体内自身合成,必
3、种类:有20多种,可分为两大类。 (1)非必需氨基酸:指在体内自身可以合成, 而不需要由体外的食物蛋白质供给。 (2)必需氨基酸:指不能在体内自身合成,必 需由体外的食物蛋白质直接供给。 必需氨基酸有八种:亮、异亮、苯、色、光、 缬、苏、赖。

29 (二)营养功用 1、构成机体组织: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组织的新陈 代谢和损伤的修复也都需要蛋白质的参与。 2、调节生理功能: 蛋白质与体内生理功能有关。 3、供给热能: 人体每天所需要的热量有10%~14%左右来自 蛋白质。

30 (三)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 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的消化率、必需氨基 酸的含量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和蛋白质的生物 价四个方面来评定。
在衡量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时,可按 蛋白质的含量、蛋白质的消化率、必需氨基 酸的含量及其相互间的比例和蛋白质的生物 价四个方面来评定。

31 1、食物中蛋白质的含量 把含有各种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质称为完全蛋 白质,其营养价值较高。含必需氨基酸不全的蛋 白质称不完全蛋白质,营养价值较低。 2、蛋白质的消化率 指一种蛋白质可被消化酶分解的程度。消化率 越高,被机体吸收也越多,营养价值就越高。

32 3.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和相互间的比例 从食物中摄取的各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其相互比例越接近人体需要模式,愈容易被人体所利用。

33 4、蛋白质的生物价 蛋白质的生物价指表示食物蛋白质在机 体内真正被利用的程度。它是评定蛋白质营 养价值的主要指标。

34 当几种营养价值较低的蛋白质食物混合 食用时,由于各种蛋白质所含的氨基酸相互 配合、补充,改善了氨基酸的比例,从而使 混合蛋白质的生物价提高,这种现象称蛋白 质的互补作用。

35 面粉、大米所含的赖氨酸低于需要模式,而豆类含的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不足,因此,谷类与豆类同时食用可以互补,以提高营养价值 。

36 可贮存少量(约1%)。过多的蛋白质迸人体内 后,经肝脏分解为尿素等排出。
(四)蛋白质的供给量与来源 1、蛋白质的供给量 蛋白质在体内贮存量极微,营养充分时约 可贮存少量(约1%)。过多的蛋白质迸人体内 后,经肝脏分解为尿素等排出。 蛋白质的需要量与机体的活动强度、肌肉数 量的多少、年龄及不同的生理状况等条件有关。

37 2、蛋白质的来源 肉类、鱼类,其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0%~30%; 奶类为.3%~3.8%; 蛋类为11%~14%;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有: 肉类、鱼类,其蛋白质含量一般为10%~30%; 奶类为.3%~3.8%; 蛋类为11%~14%; 豆类为20%~49.8%; 硬果类为15%~26%; 谷类为6%~10%; 薯类约占2%~3%。

38 肉收缩、氧的运输与贮存、各种生理机能的调 节等。此外,氨基酸可为运动时肌肉耗能提供 5%~15%的能量。
(五)蛋白质与运动能力 蛋白质与人体运动能力有密切关系,如肌 肉收缩、氧的运输与贮存、各种生理机能的调 节等。此外,氨基酸可为运动时肌肉耗能提供 5%~15%的能量。 体育运动使体内蛋白质代谢发生变化,不 同性质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亦有所差异。

39 二、脂肪与运动 (一)组成: 括中性脂肪和类脂质,狭义脂肪仅指中性脂 肪。脂肪由碳、氢、氧三元素组成。中性脂
脂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脂肪包 括中性脂肪和类脂质,狭义脂肪仅指中性脂 肪。脂肪由碳、氢、氧三元素组成。中性脂 肪是由1分子甘油和3分子脂肪酸构成的酯, 又称甘油三酪。

40 脂肪酸分为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 两类。在多种不饱和脂肪酸中,有几种是体内 不能合成的,必须由每日食物供给,称为“必 需脂肪酸”。含有必需脂肪酸油脂,营养价值 较高。植物油一般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因而 营养价值较高。

41 (二)营养功能 1、供给热能: 肪在 体内可以产生37.655kj热能,是蛋白质 和糖的两倍多。脂肪和糖供给充足时,可以
脂肪是发热量最高的热源物质,每克脂 肪在 体内可以产生37.655kj热能,是蛋白质 和糖的两倍多。脂肪和糖供给充足时,可以 避免人在饥饿时蛋白质的消耗。

42 成分。中性脂肪在体内构成贮存脂肪,大部分 存在于皮下,因脂肪导热性低,能防止热量散 失,可调节体温。 内脏器官的脂肪,对固定器官、避免机械
2、构成身体组织: 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是构成细胞的重要 成分。中性脂肪在体内构成贮存脂肪,大部分 存在于皮下,因脂肪导热性低,能防止热量散 失,可调节体温。 内脏器官的脂肪,对固定器官、避免机械 摩擦、移位和撞击有一定作用。

43 素A、D、E、K往往与脂肪并存,人体在摄入脂 肪的 同时,便可获得这类维生素。另外,脂 肪还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这是 因为:
3、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的携带者,脂溶性维生 素A、D、E、K往往与脂肪并存,人体在摄入脂 肪的 同时,便可获得这类维生素。另外,脂 肪还能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这是 因为:

44 第一,摄入体内的脂溶性维生素, 只有溶于脂
肪后才能正常运输和代谢; 第二,脂肪酸可刺激胆 汁分泌,胆汁中的胆汁 酸盐能协助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利用。 4、供给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具有多种功能 促进发育,维持皮肤和毛细血管的健康。缺乏 时会出现发育水平低下、皮肤水肿和湿疹等;

45 (2)促进脂肪运输和代谢,对预防 脂肪在体内
堆积和冠心病有积极作用; (3)与精子形成、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密切关系。 5、增加食物的美味和饱腹感: 过油的饭菜色香味美,能增加食欲;含 脂肪多的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长,饱腹感强。

46 化率、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及维生素的含量。
(三)营养价值评定: 食用脂肪的营养价值,主要取决于脂肪消 化率、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及维生素的含量。 1、消化吸收率: 脂肪的消化率与其溶点有关,含不饱和脂 肪酸的油脂溶点低,含饱和脂肪酸的油脂溶点 高。凡溶点高于人体温的就较难乳化和消化吸 收,反之则容易消化吸收。如牛羊脂的溶点都

47 99%。黄油、奶油是乳 融性脂肪,容易消化吸收。
在40C以上,其消化率约为81~88%;而植物 油和 炼过的猪油和鸡油,其消化率约为97一 99%。黄油、奶油是乳 融性脂肪,容易消化吸收。 2、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 植物油是必需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动物油含 饱和脂肪酸较多,它与胆固醇结合形成酯,容易 在动脉内膜沉积,形成粥样硬化,从这种意义上 讲,植物油的营养价值优于动物脂肪。

48 响,故变动范围较大。另外,就脂肪在体内供 能而言,亦可由糖 来供给。至于为了供给必需 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以及促进其吸收所需要
(四)供给量及来源: 1、供给量: 脂肪供给量受饮食习惯、季节和气候的影 响,故变动范围较大。另外,就脂肪在体内供 能而言,亦可由糖 来供给。至于为了供给必需 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以及促进其吸收所需要 的脂肪并不太多,一般每日有50克脂肪即能满 足需要。

49 (1)过多的危害:动物性脂肪过多,易得高 血压、心脏病等;运动员脂肪过多,耗氧增 多,影响运动 ;血中胆固醇含量增高,不利胃 肠吸收。 (2)过少的危害:正常人脂肪占人体重男为 12%;女为20%;运动员男为3~4%;女为 10~12%。脂肪过少人削瘦,易疲劳,怕寒 冷,皮肤粗糙。

50 2、脂肪的来源: 来自肉类、鱼肝油、骨髓和蛋黄等。 植物性脂肪来自菜籽、芝麻、豆类、花生 和硬果类等。
脂肪酸广泛分布于各种食物中,动物性脂肪 来自肉类、鱼肝油、骨髓和蛋黄等。 植物性脂肪来自菜籽、芝麻、豆类、花生 和硬果类等。

51 被充分利用,而且其代谢的中间产物——酮体 增加,使体内酸性增高,对身体机能和运动能 力有不良影响。 实验证明:在同一运动负荷下,高脂肪膳
(五)脂肪与运动能力 脂肪是人体从事长时间运动的主要能源,但 必须在氧充足的情况下方可实现。 在氧不充分时代谢不完全,脂肪不仅不能 被充分利用,而且其代谢的中间产物——酮体 增加,使体内酸性增高,对身体机能和运动能 力有不良影响。 实验证明:在同一运动负荷下,高脂肪膳 食使氧消耗增加10%~20%。

52 脉硬化及冠心病有良好的作用。此外,有氧 运动促使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游离出来参与 供能,以及运动造成的机体热量负平衡,从
有氧运动可使体内脂肪减少,这对防治动 脉硬化及冠心病有良好的作用。此外,有氧 运动促使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游离出来参与 供能,以及运动造成的机体热量负平衡,从 而有助于减少体内的脂肪。

53 三、糖与运动 (一)组成: 1、元素: 称碳水化合物,由C、H、O三种元素组成。 2、分类: 按其分子结构分为单糖、双糖、多糖。 3、特点:
单糖消化吸收快,多糖消化吸收慢。

54 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淀粉被消化成 其基本组成单位——葡萄糖后,以主动方式吸 收入血。在机体的糖代谢中,葡萄糖居主要地 位。糖的多聚体——糖原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 式,血液中运输的也是葡萄糖。

55 消化吸收,分解产热快,氧化耗氧少,而且在 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能分解释放能量。
(二)糖的营养功用 1、供给热能: 糖是热能的最重要和最经济的来源,容易 消化吸收,分解产热快,氧化耗氧少,而且在 有氧或无氧条件下都能分解释放能量。 有氧代谢:在供氧充足时,葡萄糖进行有氧氧 化彻底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 无氧酵解:在缺氧时糖则进行酵解生成乳酸。

56 增加肝脏糖元的含量。肝糖元充足时,对有害 化学物质就有较强的解毒功能,并有助于保护 肝脏免受有害物质的损害。
2、构成机体重要物质: 体内的结合糖参与身体组织某些重要物质 的构成,参与机体许多生命过程。 3、保肝解毒作用: 足够的糖,可以与蛋白质结合成糖蛋白, 增加肝脏糖元的含量。肝糖元充足时,对有害 化学物质就有较强的解毒功能,并有助于保护 肝脏免受有害物质的损害。

57 水平才能维持大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当糖供给 不足时,由于血糖水平下降,脑组织供能不 足,其正常机能就要受到影响,严重时,可出
4、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机能: 大脑能量代谢极强,虽然脑的重量仅占体 重的2%,但能量消耗却很大,约为基础代谢 的25%,脑组织中无能量贮备,糖是大脑唯一 的能源,大脑每天需要约100~120克糖,血糖 水平才能维持大脑的正常生理功能。当糖供给 不足时,由于血糖水平下降,脑组织供能不 足,其正常机能就要受到影响,严重时,可出 现昏迷、休克甚至死亡。

58 单独摄入蛋白质时多。这是因为食后体内蛋白 质的合成和进一步代谢都需要能量,摄入糖可 增加ATP的形成,有利于氨基酸的活化及蛋白
5、节约蛋白质: 蛋白质与糖一起摄入,体内贮留的氮要比 单独摄入蛋白质时多。这是因为食后体内蛋白 质的合成和进一步代谢都需要能量,摄入糖可 增加ATP的形成,有利于氨基酸的活化及蛋白 质的合成,使体内贮留氮量增加,此作用称为 糖节约蛋白质的作用。

59 产物草酚乙酸结合进入三竣酸循环,才能被彻 底氧化。糖缺乏时,由于脂肪代谢产生的乙 酚基物质氧化不全,使体内酮体增加,影响正
6、抗生酮作用: 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乙醚基,必须与糖代谢 产物草酚乙酸结合进入三竣酸循环,才能被彻 底氧化。糖缺乏时,由于脂肪代谢产生的乙 酚基物质氧化不全,使体内酮体增加,影响正 常生理功能,甚至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所以糖 类有协助脂肪代谢和抗生酮作用。

60 当机体缺糖时,心脏和骨骼肌工作能力下降,骨骼肌中缺乏糖原储备,则出现耐力不足,心肌缺糖,可出现心绞痛。
7、维持心肌和骨骼肌的正常功能 : 当机体缺糖时,心脏和骨骼肌工作能力下降,骨骼肌中缺乏糖原储备,则出现耐力不足,心肌缺糖,可出现心绞痛。 (三)供给量和来源 1、糖的供给量: 我国人民膳食中糖占一日总热量供给最的 60%一70%。通常成人每天每千克体重约需 4~6克,运动员要多一倍。

61 体内糖储备量很少,约500克左右。因此必须从 每日从食物中摄取。 (1)供给不足: 肌肉无力,神经系统出现反应迟钝。 (2)供给过量: 需水量多,增加心脏负担,加大血液粘 滞性,血钾下降,恶心,想呕吐。

62 2、糖的来源: 泛地分布于几乎所有的生物体内,其中以植 物中含量最多,约为85%~95%。 糖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 源和碳源。
糖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物质之一,广 泛地分布于几乎所有的生物体内,其中以植 物中含量最多,约为85%~95%。 糖在生命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提供能 源和碳源。

63 (四)糖与运动能力 糖是运动中的重要能源。运动时肌肉的摄糖量可为安静时的20倍以上。运动使体内的糖大量消耗。体内糖原贮存量与运动能力成正比关系。 糖原贮备减少,不仅使机体耐久力下降,而且也使大强度运动时的最大吸氧量降低。运动前和运动中合理的补充糖,可以减少糖原消耗,提高血糖水平,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

64 (1)运动后补充糖可促进糖原贮备的恢复。 (2)运动后即刻摄人果糖对肝糖原的效果较 好,葡萄糖与蔗糖可使肌糖之贮备在24h后保 持较高水平。

65 四、维生素与运动 (一)概 述 1753年发现长期生活在海上的人,出现身 上无力,牙齿出血,甚至出现死亡。1880年英
(一)概 述 1、维生素的发现: 1753年发现长期生活在海上的人,出现身 上无力,牙齿出血,甚至出现死亡。1880年英 国医生林德发现得病的人服用“柠檬汁”可以痊 愈,并发表论文“论坏死病”。19世纪,俄国一 位科学家鲁宁开始对此进行研究;1890年东南亚

66 象。波兰医生方克用酵母蒸馏后抽取“胺”来
殖民者多发“脚气病”;荷兰医生埃克 曼,发现鸡光吃精米面,也产生类似的现 象。波兰医生方克用酵母蒸馏后抽取“胺”来 治疗脚气病取得成功,并发表论文,称这种 物质为“维生素”。此后各国科学家相继发现 了不同种类的维生素,分别命名位VA、 VD、VE、VK等。

67 (2)水溶性维生素:VB族、VC、VPP等。
2、种类: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按其溶解性可分为 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等两大类。 (1)脂溶性维生素:不容于水,容于脂 类,包括VA、VD、VE、VK等; (2)水溶性维生素:VB族、VC、VPP等。 3、功用:维生素多数以辅酶的形式参与酶系 统活动,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物质代谢,保证 生理功能。

68 4、特点: (1)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须不断 从外界摄取的一组低分子量有机物质。 (2)性质极不稳定,容易损失破坏; (3)必须适量供给,不可盲目乱用。

69 (二)维生素A 元醇。天然维生素A只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 植物性食品中含有一种可在体内转变成维生素 A的物质——胡萝卜素。

70 1、性质: 溶于脂肪,不易受热破坏,但易受氧化、强 光、紫外线的破坏而失去功能。 2、营养功用: (1)维护正常视功能: 维生素A是眼内感光物质视 紫质的主要成分。维生素A缺乏人的暗适应能力 就要受到影响,甚至产生夜盲症,严重影响视力。

71 织器官以及腺体的健康 有重要影响。缺乏时,泪 腺上皮组织受损,分泌减少或停止,可使角膜、 结膜干燥和发炎,严重时出现角膜软化、穿孔 失
(2)维护上皮组织的健康: 维生素A参与组织间质的合成,对相应的组 织器官以及腺体的健康 有重要影响。缺乏时,泪 腺上皮组织受损,分泌减少或停止,可使角膜、 结膜干燥和发炎,严重时出现角膜软化、穿孔 失 明;皮脂腺分泌减少,可造成皮肤干燥、毛囊角 化、皮肤出现 棘状丘疹;身体抵抗力降低,易感 染疾病等。

72 (3)防止肿瘤和癌症: 维生素A的摄入与癌症的发生呈负相关;β- 胡萝卜素是抗氧化剂,在氧分压较低的条件下, 能直接消灭自由基,自由基是引起肿瘤和许多疾 病的重要因素。 3、来源: 含维生素A 的有动物的肝脏、肾脏、鱼籽、 蛋黄、牛奶等;红、黄蔬菜可在体内转化。

73 氧自由基 新陈代谢过程中,我们吸进体内的氧气有 98%被正常利用,余剩下的分别形成过氧化离子 或超氧化离子,在体内“瞎转”,变为氧自由基,
就像氧化作用腐蚀金属一样,体内自由基氧化作 用于人体,引起各种退行性、功能性疾病:如心 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皮肤皱纹、老年斑 等,导致衰老提前。

74 人体本身具有一套清除氧自由基的系统,在我
们体内粘膜和胞浆层有酶在细胞里。这些酶,包含 有硒、铜、锌、镁、维生素E、C等。它们可以阻止 或修复自由基造成的损害。然而,随着年龄的增 大、生活压力、精神紧张、吸烟酗酒、空气污染、 电磁辐射等原因引发代谢紊乱,造成人体免疫力功 能逐渐削弱,抗氧化系统无力抵抗自由基对细胞组 织的氧化损伤。于是,机体生理开始出现各种退行 性变化,如动脉硬化、高血脂等,称老化。

75 要消灭致病衰因子——自由基,必须增强体 内抗氧化能力。由于生物体内的活性氧与活性氮 的不断产生,只有在抗氧化剂和体内有抗氧化作 用的维生素和酶的协同作用下,才能不断地清除 自由基,并且可使活性氮在有利无害的低水平上, 即一小部分在体内的活性氧和活性氮履行生物体的 必需的生理作用,大部分自由基则可被清除。

76 4、供给量: 一般成人与儿童每天1mg;对视力要求高的 人可适量增加;长期超过需要量的10~20倍的摄 取可引起不良反应。 (三)维生素D 维生素D又称为抗佝偻病维生素,目前认为 它也是一种类固醇。

77 1、性质: 溶于脂肪,耐热,对酸硷稳定,不易氧化。 2、营养功用: 主要是促进钙磷吸收,有利于新骨的生成、 钙化。维生素D缺乏可导致软骨病和儿童佝偻病。

78 3、来源: 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和禽蛋等;人体内 由胆固醇转变的7-脱氢胆固醇储存在皮下,在 阳光及紫外线的作用下可转化为VD。 4、供给量: 一 般人不需要补充,只有孕妇、儿童结核 病人要适量补充。儿童超量服用可导致中毒。

79 (四)维生素E 1、性质: 维生素E在无氧条件下对热稳定,但对氧十 分敏感,易自身氧化。 2、营养功用: (1)是体内最重要的抗氧化剂,保护细胞,能 使细胞的不饱和脂肪酸免于氧化的破坏;

80 (2)能减少组织的耗氧量,减少氧债,改 善循环,改善肌肉营工,对心脏产生良好的 影响,从而提高人体活动能力; (3)用于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 (4)促进血红素的合成; (5)抗衰老。

81 3、来源: 维生素E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组织中。 4、供给量: 维生素E一般情况下是不易缺乏的。某些 脂肪代谢吸收障碍等疾病,孕妇及哺乳期的 妇女及新生儿应注意补充。

82 (五)维生素B1 维生素B1又名硫胺素,为白色结晶。 1、性质: 水溶性维生素,不易氧化,怕碱,怕高温。 2、营养功用: (1)辅助糖代谢: 维生素B1缺乏时糖代谢丙酮酸阶段就不能 进一步氧化,从而造成丙酮酸在组织中堆积, 影响机体正常功能,降低对机体的能量供应。

83 (2)促进能量代谢: 有促进糖原在肝脏和肌肉中聚集,在能 量代谢过程中加速糖原和磷酸肌酸分解的作 用,有利于肌肉活动。 (3)维护神经系统的机能: 神经组织所需的能量主要依靠糖供给,维 生素B1有辅助糖代谢的作用。缺乏时神经系统 功能减弱;严重缺乏时,症状更加明显。

84 (4)减轻疲劳: 维生素B1充足时可以减轻神经系统的 疲劳程度,并可以治疗神经系统的伤病。 对运动员有特殊的意义。 (5)促进消化吸收: 能加强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85 3、来源: 来源广泛,粮谷类、豆类、酵母、硬壳果、 动物肝、肾、脑、瘦肉、及蛋类,绿叶蔬菜和 水果。但主要存在于种子的胚芽和外皮中,加 工过于精细的米面,可导致维生素B1缺乏。 4:供给量: 维生素B1需要量与机体的劳动强度成正比。

86 (六)维生素B2 1、性质: 水溶性维生素,耐热性强,对酸及氧化较 稳定,但易被日光和硷破坏。 2、营养功用: (1)体内酶的重要成分: 与细胞的呼吸有密切关系,缺乏时,物资 代谢不能正常进行。

87 (2)保护眼睛、皮肤、口舌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缺乏时可引起口角炎、眼部炎症、阴囊炎。 (3)参与蛋白质的代谢: 是肌肉蛋白质合成不可缺少的因素。对肌 肉的发育有重要作用。

88 3、来源; 来源广泛,以动物肝脏、肾、心及牛奶、 鸡蛋、绿叶蔬菜和豆类等。粮食和一般蔬菜 中含量不多。 4、供给量: 供给量基本同维生素B1,平时要主意膳 食的合理调配。

89 (七)维生素C 1、性质: 水溶性维生素,怕硷惧热,极易氧化忌金属。 2、营养功用: (1)促进生物氧化:有提高组织的生物氧化过 程,促进物质代谢,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对疲 劳和过度训练有治疗作用。

90 (2)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 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形成,缺乏时, 细胞间质细胞间质不能形成,可发生坏死病。 有促进创伤愈合和骨折愈合的作用。 (3)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维生素C能促迸抗体生成,促进血细胞的 噬菌能力,从而提高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

91 (4)参与解毒: 维生素C在体内可保持酶系统免受毒物的 破坏,从而起到解毒作用。还有研究报道,维 生素C具有阻断亚硝胺合成的作用。 (5)促进造血: 食物中的三价铁在维生素C的参与下原为 二价铁,二价铁再生成血红蛋白。

92 动物实验证明,维生素C与ATP酶的活性有 关,当维生素C缺乏时,动物心脏与骨骼肌中 ATP酶的活性明显下降,而当供给正常量的维
(7)增强机体的应激能力: 维生素C可增强机体对缺氧、寒冷和高温 的应激能力。

93 3、来源: 主要含于植物性食物中,分布很广,几乎所 有的蔬菜和水果中都含有维生素C。新鲜蔬菜水 果的维生素C含量较多,枣、山里红、油菜、洋 白菜等也含量较多;蔬菜的叶部比茎部含量高。 4、需要量: 维生素C的需要量与工作性质、年龄、身体 健康状况有关。一般成年男子每日需75mg,女子 为7Omg。运动强度大或能量消耗多的人,需要量 可在100mg以上。

94 (七)维生素PP 1、性质: 水溶性维生素,耐热,体内虽可自行合成, 但来源少,合成率低。 2、营养功用: (1)促进消化系统的健康,减轻胃肠障碍; (2)使皮肤更健康; (3) 预防和缓解严重的偏头痛; (4) 促进血液循环,使血压下降;

95 (5) 减轻腹泻现象; (6) 减轻美尼尔氏症的不适症状; (7)使人体能充分地利用食物来增加能量; (8)治疗口腔、嘴唇炎症,防止口臭; (9)降低胆固醇及甘油三脂。

96 3、来源 广泛地存在于动、植物性食物中,含量较丰 富的有酵母、花生、稻谷、豆类及动物内脏。维 生素PP往往与维生素B1、维生素B2同时存在。 4、供给量 成人的建议每日摄取量是13~19mg,哺乳妇 女则为20mg 。过量服用会产生副作用。

97 维生素在食物加工烹调中的损失率(%) VB1 VC VB2 VPP 淘米3~4遍 70以上 25 煮 粥8两米 放硷0.1g 56 放硷1g
煮 粥8两米 放硷0.1g 56 放硷1g 96 油炸面食 100 50 48 碾压糙米 70~90 先洗后切 2 先切后洗 8~27 细切后洗 81.6 急火快炒 0.7~17.3 小火慢炒 59~68.4

98 维生素在体内的作用发挥受多种条件限制。 例如维生素C,有报导曰:一天抽二十支香 烟,体内的维生素C丢失量达90%以上; 维生素PP忌水、磺胺药剂、酒精、食品加 工、安眠药、雌激素。 抽烟、喝酒、常摄取砂糖的人要增加维 生素B1的摄取量;

99 五、无机盐与运动 无机盐也称矿物质。人体组织中几乎含有 自然界存在的各种元素。发现有20余种是构成 人体组织、维持生理功能、生化代谢所必需。
各种无机盐总量占约体重的5%。 这些物质在人体内自身相对稳定,并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

100 特点: 不能在体内合成,也不会在代谢中消失。 常量元素: 在体内含量大于0.01%(100mg/kg体重)的无 机盐称常量元素,如钙、磷、钠、钾、镁、氯 和硫。 微量元素: 在体内含量小于0·005%的称微量元素,如 铁、铜、锌、氟、锰等。

101 (一)钙 钙是人体内最丰富也是最重要的矿物质,占体 重2%,其中99%固定于骨钙库,1%游离在血液
和细胞外液里。骨钙库与血钙间有自稳系统保持 动态平衡。由雌雄激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维 生素D等参与调控。钙不足时,调节机能从骨骼释 放钙来保持正常血钙浓度,维持整体生理功能。

102 1、营养功用 (1)构成骨骼及牙齿: 骨骼和牙齿是人体中含钙最多的组织,占体 内总钙的99%,若缺乏,骨骼和牙齿的生长或 维持正常状态都会受到影响,可发生软骨病。 (2)维持神经和肌肉活动: 钙是细胞膜、软组织及细胞外液的组成成 分。维持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神经冲动的传导, 心脏的正常搏动。

103 (3)促进体内某些酶的活性: 钙对许多参与细胞代谢的大分子的合成和 转变的酶有调节作用,如琥珀酸脱氢酶、三磷 酸腺昔酶、脂肪酶及一些蛋白质分解酶等。 (4)参与凝血过程: 钙有激活凝血酶的作用,若缺乏则凝血受影响。

104 2、供给量 中国营养学会规定钙日供推荐标准量: 儿童800~1200mg,少年1000~1200mg, 成人与老年人800mg,孕哺妇1500mg。而卫 生部调查资料显示,国民钙摄入量仅为标准 量的50%左右,尤其是中小学生及50岁以上 的中老年,普遍钙摄入量不足。

105 3、钙的吸收 食物中的钙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经过 消化过和变成游离钙才能被小肠吸收。 (1) 钙的吸收与年龄有关。随年龄增长其吸收率 下降。婴儿对钙的吸收率超过50%,儿童约为 40%,成年人只为20%。一般40岁以后、钙的吸 收率逐渐下降,

106 (2)膳食结构: 由于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以素食为主,植物 性食品中钙、铁、锌元素的含量不足。食物中的 植酸与草酸在肠腔内与钙结合成不溶解的钙盐、 会减少钙的吸收,如菠菜、苋菜、茭白、韭菜 。 过高的脂肪摄入或消化不良,可由于大量脂 肪酸与钙结合成为不溶性皂钙,而从粪便中排 出,尤以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油脂为明显,这 个过程也会引起脂溶性维生素D的丢失。

107 4、关于补钙 不同钙源在体内吸收方式是有区别的,药 效表现也有很大不同。 一般选择要考虑:产品 含钙量、溶解度、吸收利用率、有无毒副作 用、配方科学含金量、是否合算等。 补钙除了合理选择钙制剂之外,多晒太阳, 均衡营养、科学烹调等也很重要。日常有许多 食物可供钙源补充。

108 (1) 乳类与乳制品:牛、羊、马奶及其奶粉、
乳酪、酸奶、炼乳、冰激凌。500ml鲜牛奶可补充 600mg钙。 (2)鱼虾蟹类与海产品:鲫鱼、鲤鱼、鲢鱼、泥 鳅、虾、虾米、虾皮、螃蟹、海带、紫菜、蛤 蜊、海参、田螺等。 (3)肉类与禽蛋:羊肉、猪脑、鸡肉、鸡蛋、鸭 蛋、鹌鹑蛋、松花蛋、猪肉松等。

109 5、钙吸收的影响因素 (1)盐:盐的主要成分钠,能令体内的钙流失。 (2)过量的动物蛋白:   据研究指出,摄取动物蛋白多,体内的钙随尿 液排出也多,即两者成正比。 (3)咖啡因、酒精、吸烟:   它们均会减少钙吸收,其中咖啡因影响造骨细 胞,减低造骨的速度。

110 (4)喝汽水   汽水含磷量高,常喝汽水,会令体内的钙 磷比例失衡。据动物研究显示,过量磷会降低 钙留在体内的水平。

111 6、关于牛奶补钙的问题   虽然牛奶含丰富钙质,但钙的吸收受很多 因素影响。 (1)膳食中太多动物蛋白,会令钙流失。 (2)运动量多则会加强钙的吸收。

112 (3)高 磷质影响钙的吸收: 一杯全脂牛奶含钙290毫克,含磷228毫克﹔   摄取高磷质时,身体也较难好好地吸收牛 奶中的钙。 7、补钙的最佳时机 孕妇补钙可以促进胎儿的发育,增加出生 时的体长与体重。而童年期补钙则可增加骨质 密度,增加日后抵抗骨折的能力。

113 有专家强调说:一个人骨骼强度的95%是在 12-18岁期间形成的,其间进行合理的体育锻 炼,可获得高骨钙量而终身受益。 资料显示,从12岁起补充钙质,到18岁时的 骨密度比不补钙者高出6%,

114 8、老年人的补钙问题 由于老年人激素代谢水平的改变,肠钙吸收率下 降导致钙摄入量不足。如果长时期摄入的钙及吸收 的钙不能补偿丢失的钙,容易发生钙缺乏。一方面 会发生骨质疏松;另一方面会导致软组织和动脉血 管壁钙的异常沉积,结果发生老年性退行性变及各 种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结石等。

115 造成老年人骨质疏松,除因钙、维生素D缺 乏和激素水平下降等因素外,还与神经系统调 控下的肌肉质量有关。 研究发现:钙与维生素D只能决定3%—10%的 骨强度,而机械性因素即肌肉的负荷及牵张力 对骨强度的影响可达40%。 老年人补钙的良方:均衡的营养+适量的运动

116 (二)磷 在自然界中,磷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它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于矿石中,是构 成蛋白质的成分之一。动物的骨骼、牙齿和神 经组织,植物的果实和幼芽,生物的细胞里都 含有磷,磷对于维护生物体正常的生理机能起 着重要的作用。

117 1、营养功用 (1)构成骨与牙齿: 人体内磷总量的85%-90%存在于骨及牙齿中,其余10%~15%与蛋白质、脂肪、糖及其他有机物结合,分布于几乎所有的组织细胞中。 (2)参与物质能量代谢: 磷是体内许多酶的重要成分。一切肌肉活动、神经系统的活动以及糖和脂肪的代谢,都需有磷的化合物参加。供给肌肉收缩的能量物质都是磷的化合物。机体的能量消耗愈大,磷的消耗量愈多。

118 (3)维持血液的酸碱平衡: 磷在血中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磷酸盐 能与氢离子结合,并从尿中以不同形式,不 同数量磷酸盐类排出,从而调节体液的酸碱 度。 (4)磷与脂肪合成磷脂: 磷脂是构成神经组织的重要物质。

119 2·供给量与来源 (1)供给量: 磷的需要量随年龄而下降。我国没有提及供 给量标准,可能是食物中广泛存在磷,从摄食中 即能得到满足。据研究,维持平衡时需要磷量为 520~1200mg/d。

120 (2)来源: 磷广泛存在于动植物组织中,一切富含 蛋白质的食物中都含有磷,如蛋类、肉类、 鱼类等。植物性食物中,豆类和绿色蔬菜含 磷量也较高。

121 (三)铁 铁是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铁在微量元 素中是体内含量 最多的一种,约占体重的 0.0057%,成年男子平均含铁约为每Kg体重 50mg;女性约为每Kg体重30mg。 有60~70% 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内, 5%铁存在于肌红蛋 白,25%铁存在于细胞色素A以及某些呼吸酶 中。

122 1.营养功用 参与体内氧与二氧化碳的转变,交换和组 织呼吸过程,与细胞内生物氧化有密切关系。 若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贫血一般要经历铁储存耗竭期、红细胞生成 缺铁期,最终才发展成为缺铁性贫血

123 缺铁性贫血 1、机制: 人体的红血球由血红蛋白组成,血红蛋白 又是由铁和蛋白组成的。红血球经过120~
130天就会衰亡代谢,必须不断地补充铁,如 铁质缺乏,就会因补充不足而出现缺铁性贫血。

124 2、缺铁性贫血的症状: 由于血液带氧能力低下,血液带氧不足而表现为心慌、气短、疲乏、无力、头晕、耳鸣、记忆力降低,精力无法集中;有的也有腹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毛发无光泽,指甲扁平、反甲、甲破裂、指甲盖下发白,口唇黏膜和眼睑下黏膜苍白,腰膝酸软、手脚冰凉,经常性的怕冷也是明显的症状。

125 3、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引起缺铁性贫血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 是铁的摄取不足或长期失血,使体内铁质缺乏。 (1)饮食中缺乏足够的铁,或食物结构不合理, 使铁的吸收利用降低,是缺铁的原因之一。 (2)铁的吸收利用不良,如胃大部分切除术 后、胃酸缺乏、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也可导致铁 的缺乏。

126 (3)生理情况的改变,需铁较多,如不足量补充,即可出现缺铁性贫血。 (4)铁的大量丢失,主要是一些长期的慢性失血,如月经过多、钩虫病、胃肠出血、结肠肿瘤等所致。
另外运动员中的青少年、耐力性项目、女运动员和控制体重中的运动员为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

127 2·供给量与来源 (1)供给量: 我国建议每日铁供给量成年男子12mg,成年女子平时18mg,孕期和哺乳期28mg。 (2)来源: 含铁较多的食物有动物肝脏、动物全血、畜禽肉 类、蛋黄、豆类、绿色蔬菜、五谷的外皮及胚叶部分。此外,在做菜时最好用铁锅,且醋、西红柿等酸性食物还可使铁锅的铁质溶解,增加食物中铁的供给量。

128 (四)氯化钠 在 国家统计局编印的《统计年鉴》里,主要工业产品中有一项“原盐”,其中包括海盐、井盐、矿盐和湖盐;如果按用途的不同,又可分为食盐、工业盐、农牧盐、渔盐等。我们在市场上买的食盐,它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1)。由氯离子和钠离子组成。为白色四方结晶或结晶性粉未。微潮解性。溶于水和甘油。

129 1·营养功用 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影响水的动向,对维持体内水分,防止水分丧失有重要作用;参与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氯是胃酸的主要成分;氯化钠与肌肉活动关系密切,缺乏时肌肉软弱无力,易于疲劳,大量丢失可导致肌肉痉挛,这与氯离子减少引起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增高有关。此外,膳食中的氯化钠还有调味作用,可增进食欲。

130 2·供给量与来源 (1)供给量: 氯化钠的摄人量与饮食习惯有关,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成人每日需氯化钠8~15g。在炎热的气候或剧烈运动等大量出汗的情况下,氯化钠的需要量增加,排汗l L,约需补充氯化钠3g。 (2)来源: 主要是食盐,在一般食物中含量很少。

131 3、超量的危害 人体摄入过多的钠离子会导致体内钾、钠比例失调,进而引发高血压、心脑血管硬化、心脏病。 专家指出,患过高血压、肾脏疾病,肾上腺功能亢进及心、肾功能不全的人群和运动量不大,出汗不多的人群,都应严格控制氯化钠的摄入量,

132 六、水与运动 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成分,各器官都含有水,它占成人体重的57%~60%。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人体与外界环境交换的物质中,以水为最多。人体若丢失水分超过体重的30%以上,生命活动将无法维持,水对人类的生存来说是最为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133 (一)水的营养功能 1、水是细胞和体液的重要成分 它参与体内许多代谢过程,体内各种生理生化反应都是在以水为介质的环境中进行的,水是良好的溶解剂,能溶解许多营养素,既有利用物质的消化、吸收、运输和废物的排除,又有利于体内物质代谢的进行。

134 2、参与维持体温的恒定 水的比热高,能吸收较多的热量,以保持体温不至于发生明显的波动。体内物质代谢产生的热量可通过汗液蒸发散热,使体温维持恒定。 3、水是润滑剂 水的黏度小,可使摩擦面润滑,减少损伤。体内各关节、肌肉、体腔、呼吸道和器官等处都能分泌润滑液,有良好的润滑作用。

135 4、维持脏器的形态和机能 体内结合水与蛋白质、黏多糖和磷酷等相结合而形成胶体,使脏器维持一定的形态和坚实性,保持正常的机能。

136 (二)供给量与来源 1、供给量: 随年龄、体重、气候及运动强度而异。正常成人每日需水2000~2500ml,不同年龄每日需水量不同,10~14岁青少年每日每公斤体重需水50~80ml,而成人每日每千克体重需水40ml。一般情况下,水的出入量应保持平衡。

137 2、来源: 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来自饮料水、食物水和代谢水。代谢水为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氧化所产生的水,亦称体内氧化水。每100g蛋白质可产生41ml水,100g糖氧化时可产生55ml水,100g脂肪产生107ml水,一般混合食物每产热418·5kJ约可产生12mI水。

138 七、纤维素 纤维素是人类健康必不可缺的营养要素,被现代医学称为“第七营养素”。 1、膳食纤维定义:
是食物中不被人体胃肠消化酶所分解的、不可消化成分的总称。包括不能被人体消化的多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胶质等。

139 2、分类: 按溶解度分类可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 (1)可溶性纤维:树胶、果胶、藻胶、豆胶等。 (2)不溶性纤维:纤维素、木质素等。

140 3、功能 (1)增加排泄物的体积,缩短食物在肠内的通过时间,减少人们患结肠癌的危险。 (2)可降低血胆固醇水平,减少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 (3)减少胆石症的发生。 (4)膳食纤维素可产生饱感,避免摄入过多的热能、脂肪、碳水化合物, 有防治肥胖的作用。

141 (5)有减缓食物中的多糖迅速转化为单糖并极为迅速地进入血液,导致血糖骤然升高功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4、需要量:   据我国营养专家分析,国人平均每天需补充膳食纤维10克。儿童每日摄入6克~8克膳食纤维素为宜。

142 第二节 热 能 一、营养学上的热能概念 人体的一切活动,如肌肉的收缩与舒张、呼吸、心跳、血循环、消化、排泄、腺体分泌、代谢等都需要能量。这些量在体内代谢过程中最终都要转化为热,故称为热能。 人体内的热能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些热源物质在体内通过生物氧化释放出能量,并借助高能磷酸化合物(ATP)将能量与化学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后者是机体直接热能来源。

143 人体对能量的利用是低效率的。由食物获取的热能大约有4/3以热量形式散发体外。
二、热能单位: 常用单位是千卡(K cai)或千焦耳(KJ)。 1焦耳是1克的物体以1牛顿的力移动1米所消耗的能量。 1卡是1毫升水从l5度升到16度时所需要的热量,也可以简化为1克水升高l度所要的热量。 两个能量单位互换关系如下: 1千卡=4.184千焦耳 千焦耳=0.239千卡

144 三、影响热能消耗量的因素: 影响人体热能消耗量的因素,有基础代谢、劳动与生活活动和食物特殊动力作用等。 (一)基础代谢
机体在清醒状态下空腹安静时,室温在18~25C之间的热能需要量即是基础代谢的热量。它受体表面积与体型、年龄、性别、内分泌状态及精神因素等影响。在能量代谢方面一般说来: 男性高于女性,儿童高于成人,寒冷气候条件下高于温热气候。

145 在一般情况下: 成年男子每千克体重,1小时的基础代谢所消耗的热能为4.185kJ,或每一平方米体表面积1小时消耗167.4kJ。女性比男性约低5%,老年人比成年人约低10~15%。在正常情况下,基础代谢可有10~15%的波动。 基础代谢率: 是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单位体表面积的机体产热量。

146 肌肉活动对热能代谢的影响最显著。机体进行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率,特别在剧烈运动或劳动时,产热量可增大到安静时的15一20倍。
(二)劳动与生活活动 人体活动,特别是劳动 (或运动)是人体热能消耗的主 要组成部分、影响其消耗量的因素很多,包括劳动(或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环境条件和工作的熟练程度等。 肌肉活动对热能代谢的影响最显著。机体进行轻微的活动都可提高能量代谢率,特别在剧烈运动或劳动时,产热量可增大到安静时的15一20倍。

147 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机体即使处于安静状态,其产热量也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这种使机体产热量增加的作用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三)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机体即使处于安静状态,其产热量也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这种使机体产热量增加的作用称为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四、热能消耗量和需要量的测定: 热能消耗最准确的测定方法是直接测定法和间接测定法,但因这些方法所需要设备和技术此较复杂,所以一般很难做到。实际工作中多采用“活动观察计算法”或“体重平衡法”来计算热能消耗。

148 该法是应用直接或间接测定、推算所得的人体各项活动能量消耗的数据,计算实际活动的热能消耗。
(一)活动观察计算法: 该法是应用直接或间接测定、推算所得的人体各项活动能量消耗的数据,计算实际活动的热能消耗。 具体做法是: 对受试者观察24小时,并将各项活动的内容和持续时间记录下来,通过查能量消耗率表 ,分别求出各项活动的热能消耗 ,各项活动能量消耗相加就是受试者一天活动的能量消耗 。

149 适用于健康的成年人。进行一段时间对摄入食物热量的精确计算,再根据始末时间体重的测量,可得出此时期的热量消耗。
(二)体重平衡法: 适用于健康的成年人。进行一段时间对摄入食物热量的精确计算,再根据始末时间体重的测量,可得出此时期的热量消耗。 五、热能供应量的标准: 在营养学上能量需要量和供给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需要量是指能保证人体健康、发育和有效地完成各项活动的生理需要量,低于此量将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150 供给量是在需要量的基础上,考虑到个体差异和群体中绝大多数人的需要,并从一定时期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出发所提出的一种安全量。因此,供给量一般要大于需要量,而且其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一定时期内机体的热能收支不平衡,首先反映在体重的变化,然后可发展到降低身体机能,影响健康,引起疾病,缩短寿命。热量过多与不足均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热能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151 长期摄入热能不足,体内贮存的脂肪和糖元将被动用,甚至体内的重要物质蛋白质,也被动用分担供能。可发生饮食性营养不良。
1、热量过多的危害: 摄入热量过多,其多余部分在体内转变为脂肪。脂肪过多形成肥胖,肥胖增加机体负担,妨碍活动,对提高运动成绩不利。过于肥胖者由于肺泡换气不足而发生缺氧,心脏工作负担加重。肥胖还易发生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胆石症、痛风症等疾病。 2、热能不足的危害 长期摄入热能不足,体内贮存的脂肪和糖元将被动用,甚至体内的重要物质蛋白质,也被动用分担供能。可发生饮食性营养不良。

152 其临床表现为基础代谢降低,消瘦,贫血,精神萎靡,皮肤干燥,肌肉软弱,脉搏缓慢,体温降低,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疾病。同时工作效率和健康水平下降。
造成热能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饮食与运动两个方面。具体到不同的人,其主要原因不完全相同。可以是摄入热能过多或不足,也可能是缺乏运动或运动过度。因此解决问题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此外,某些疾病也可引起热能失去平衡。

153 第三章 儿童少年、女子及 中老年的体育卫生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
第三章 儿童少年、女子及 中老年的体育卫生 第一节 儿童少年的体育卫生 儿童少年身体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体内新陈代谢旺盛,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智力和心理的发育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

154 经常参加体育锻练对于儿童少年的发育、体质的增强,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形成,都具有良好的影响和作用。
但是少年儿童具有区别成年人的身体解剖结构和年龄特征,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练时就要从少年儿童的身体实际出发,提出相应的体卫要求,并进行医务监督,才能防病、伤、意外。

155 一、儿童少年的发育特点: (一)年龄分期: 1、婴儿期: 出生至一岁; 2、幼儿期: 一岁至六岁; 3、儿童期: 七岁至十二岁;
1、婴儿期: 出生至一岁; 2、幼儿期: 一岁至六岁; 3、儿童期: 七岁至十二岁; 4、少年期: 十三岁至十七岁;青春发育期 5、青年期: 十八岁至二十五岁。

156 (二)生长发育规律: 1、两次生长发育高峰: 第一次: 从胎儿时期到出生后一年内。这是一生中身高体重增长最快的阶段。
生长发育是经过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人体发育的各个阶段是不平衡的: 1、两次生长发育高峰: 第一次: 从胎儿时期到出生后一年内。这是一生中身高体重增长最快的阶段。 第二次: 10~12岁开始到14~15岁;到20岁基本停止。

157 第一个生长高峰期生长顺序是头、躯干、下肢; 第二个生长高峰期生长顺序是下肢、躯干、头。
2、身体发育的比例: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 胎儿时头部占身体的比例是二分之一; 初生儿是四分之一; 成人是八分之一。 3、身体的发育生长顺序规律: 第一个生长高峰期生长顺序是头、躯干、下肢; 第二个生长高峰期生长顺序是下肢、躯干、头。

158 4、生长发育的五领先: A:下肢领先于上肢; B: 四肢领先于躯干; C:长度领先于围度、宽度; D: 身高领先于体重。 5、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四、三、二、一: 下肢增长了四倍; 上肢增长了三倍; 躯干增长了二倍; 头增长了一倍。

159 6、器官、系统发育的不均衡性: 儿童少年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与它们所担负的功能相适宜。

160 二、心理卫生 1、特点: 儿童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和逐渐成熟的时期。随年龄的增长会有很大的差异。要根据儿童少年身心发育特点,采取必要的保健措施,以促进其身心发展和健康。

161 2、要求: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2)胸怀宽广,欢乐开朗; (3)处理好人际关系; (4)热爱、关心集体; (5)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162 三、解剖特点与体卫要求: (一)骨骼: 1、特点: 骨骼硬度小,弹性大,易变形,脊拄易发生弯曲。 2、要求: 养成正确的坐、站、走的姿势,少做静止的脊拄背伸练习,加强背肌锻练。

163 肌肉水分多,弹性好,但是肌力弱,耐力差,易疲劳。大块肌肉的上肢肌-屈肌发育较早;小肌肉、下肢肌、伸肌则发育较迟。
(二)肌肉: 1、特点: 肌肉水分多,弹性好,但是肌力弱,耐力差,易疲劳。大块肌肉的上肢肌-屈肌发育较早;小肌肉、下肢肌、伸肌则发育较迟。 2、要求: 不宜做时间的静力的、负重的、耐力的动作。

164 肌肉练习以轻负荷,快频率,中强度为好。不要强求做非常精细的小动作。
在身体发育的急增期发展肌肉的练习少做,而身体发育的急增期过后应全面发展力量。

165 兴奋高,容易扩散,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差,容易产生疲劳,但是恢复也快。
(三)神经系统: 1、特点: 兴奋高,容易扩散,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差,容易产生疲劳,但是恢复也快。 11~12岁以前,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主要依靠直观现象建立条件反射。分化抑制能力较差,难以掌握复杂精细的动作。

166 14~16岁开始大脑皮层分化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反应的潜伏期缩短,分化能力较强。
2、要求: 要少讲解,多示范、多练习、多休息,多安排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活动,避免过多的紧张的长时间练习。

167 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地强调动作的细节。
多采用直观教学和示范教学,多用简单易懂和形象化的语言和口诀进行讲解,多做模仿性练习。 抓住动作的主要环节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地强调动作的细节。 能够掌握复杂、高难度的动作。

168 心肌纤维细,心脏体积小,每搏输出量小,但相对值较大。心跳频率快,运动时要靠增加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心输期缩短,心肌供血不足,心脏负担大。
(四)心血管系统: 1、特点: 心肌纤维细,心脏体积小,每搏输出量小,但相对值较大。心跳频率快,运动时要靠增加心率来增加心输出量,心输期缩短,心肌供血不足,心脏负担大。 2、要求: 训练应以短时间、大强度的速度练习为主;

169 胸廓小,呼吸肌力弱,肺容量小,呼吸频率快,深度小,最大吸氧能力低,呼吸肌容易疲劳。呼吸道短而浅,粘膜薄,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差。
课的密度要小,间歇次数要多; 长时间的紧张练习,过多的憋气和静力练习对心脏不利。 (五)呼吸系统: 1、特点: 胸廓小,呼吸肌力弱,肺容量小,呼吸频率快,深度小,最大吸氧能力低,呼吸肌容易疲劳。呼吸道短而浅,粘膜薄,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差。

170 2、要求: 掌握正确的呼吸节律,学会深呼吸,养成鼻呼吸的习惯;尽量少做带有憋气的力量练习,耐力练习要安排好间歇时间。

171 第二节 女子体育保健 一、女子发育的一般特点 (一)女子的六期划分: 1、新生儿期 2、幼女期 3、青春期 10~20岁 4、生育期
第二节 女子体育保健 一、女子发育的一般特点 (一)女子的六期划分: 1、新生儿期 2、幼女期 3、青春期 10~20岁 4、生育期 18~45岁 5、更年期 50岁以上 6、老年期

172 (二)体格发育的一般特点: 1、9~10岁以前身体功能情况和运动能力与同龄男孩基本相同 2、9~10岁以后身高、体重一般都超过男孩。 3、12~13岁以后男孩的身高、肌肉、力量、运动能力又超过女孩 4、比男孩早两年进入青春期,结束也早两年。

173 5、女子骨盆较宽,皮下脂肪较多,体重占身高比例较大,形态机指标均落后同龄男子
6、女子脂肪占身体重量的百分之二十八;男子占百分之十八。 二、女子体卫要求 (一)青春发育期: 在此阶段女子在体格发育、内脏器官,身 体素质都逐渐落后于男子。

174 由于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的迅速发育,使她们身体各方面出现急剧的变化,男女在形态上、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方面都出现较大的性别差异。
对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有条件的都应男女分班上课。不具备分班的也应分组教学,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应区别于男生。要避免震动大的运动,以免影响骨盆的正常发育和盆腔内器官的正常位置。 现代马拉松女子的成绩正在接近男子。

175 (二)经期卫生: 1、月经: 月经是女子特有的生理现象。每月一次。通常把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到下一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为止,称为一个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一般为21天~35天,平均为28天。 女子到45岁~50岁左右卵巢逐渐萎缩,内分泌功能下降,月经周期发生紊乱,这个时期称为更年期。

176 以后月经停止,称之为绝经期。 此阶段的女子参加体育锻练更要注意经期卫生。 当今中学生正是处在12岁~15岁之间。 2、要求: (1)适当减少运动量,运动时间要短; (2)要避免震动大和剧烈的运动; (3)避免热、冷刺激;

177 (4)不宜下水游泳; (5)有经疼和月经紊乱者,经期应停训。 三、人工月经期 人为的使月经期提起或错后的方法称之为“人工月经期”。 人工月经期打乱了正常的月经规律,可能给妇女的机体造成损害,除非重大比赛,一般不宜多用。

178 行经的第五天开始,每天服复方甲地孕酮一片,连服15天,停服后的2~5天即来月经。
1、提前法: 行经的第五天开始,每天服复方甲地孕酮一片,连服15天,停服后的2~5天即来月经。 例如:某女月经周期28天,1号来月经,下一次来月经的时间应该是本月的28号。如果5号开始服药,连服15天到20号,停药后另加2~5天,最迟是25号就应该来月经。这样月经周期最少缩短了3天。

179 比赛前末次月经的第15天开始,每天服18甲基炔诺酮(18甲)一片,连服18天,停药后第二天即来月经。
2、推后法: 比赛前末次月经的第15天开始,每天服18甲基炔诺酮(18甲)一片,连服18天,停药后第二天即来月经。 例如:某女月经周期28天,1号来月经,下一次来月经的时间应该是本月的28号。如果15号开始服药,连服18天,就已经到了下月的3号,这样月经周期就推迟了5天。

180 四、更年期保健: 更年期是性腺功能逐渐衰退至最后消失的一个过渡时期,也是人生必经的一个生理阶段。根据身体状况更年期出现的时间不一样,大多数发生在45一52岁之间。 1、最突出的症状: 由于雌激素分泌量减少,月经时常延迟,甚至数月来潮一次,经血量也逐渐减少。当卵巢功能衰退到一定程度时,月经停止来潮而绝经。

181 由于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及代谢的变化,致使体重增加,体态变胖,骨质疏松,肌肉力量减弱。
血压不稳定,阵发性烘热,面颊潮红,出汗,头痛,烦躁,失眠等,称为更年期综合症。 由于其他内分泌腺的功能及代谢的变化,致使体重增加,体态变胖,骨质疏松,肌肉力量减弱。 2、更年期保健要求: 1)、保持乐观的情绪 2)、注意劳逸适度 3)、合理调配膳食 4)、加强自我观察 5)、参加体育活动

182 第三节 老年人体育卫生 一、老化的概念: 自然界中一切生物,都有一个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生物发展的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人过中年以后,各器官组织出现退行性变化和机能衰退。身体的适应性、抵抗力减弱,这就是衰老。现代医学把出现衰老的过程称之为老化。

183 老化分为生理和病理两种: 1、生理老化: 是指人类不可避免的自然衰退老化、消亡的过程。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人老的有快有慢。 2、病理老化: 是由疾病引起的衰老。 实际上两种老化是合并而出现的。

184 二、老年的划分: 1964年我国把年龄达到60岁的人称为老年人。联合国把年龄达到65岁的人称为老年人。 我国认为: 1、出生~20岁发育期 2、20岁~40岁成熟期 3、40岁~60岁渐衰期 4、60岁以上衰老期

185 45岁~59岁称为老年前期 60岁~89岁称为老年期 90岁以上称为长寿期 今后一些年我国将进入老人化时代。 三、老人体育卫生要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即出现退行性改变。各个系统都发生明显的变化。 对于老年人的体育卫生要求就要区别儿童、少年和青年人。

186 1、老年人从事体育运动是,必须遵守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和持之以恒的原则。
2、老年人不应从事速度性和力量性的锻练。宜选择以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氧代谢的全身运动。 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练,使机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使身体各组织细胞得到血液提供的较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改善组织细胞的代谢,减轻、减慢衰老的过程。

187 四、老年人精神卫生要求 1、正视现实 2、克服不良个性 3、保持乐观稳定情绪 4、消除孤独 5、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 6、活到老、学到老 7、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

188 五、传统养生方法: 1、发要常梳; 2、面要常擦 ; 3、目要常运; 4、耳要常弹; 5、口要常漱; 6、齿要常叩; 7、浊要常呵; 8、胸要常扩; 9、腹要常揉; 10、腰要常活:11、谷道常提;12、肢节常摇; 13、腿膝常压;14、肌肤常摩;15、足心常搓; 16、二便常禁言 。

189 第四章 医务监督概述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身体各方面都将发生一系列适应性的变化。这一变化的结果对健康水平和运动水平的影响,对某些伤病的防治,都具有“双向效应”。 为了使体育运动获得良好的效果,必须采取医务监督措施,把不利于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于那些促进身体健康等积极因素,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90 第一节 医务监督的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运用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和方法,帮助和指导体育运动参加者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练、训练和比赛,用以促进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增进健康,积极预防运动创伤和运动性疾病,提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

191 二、医务监督的基本内容: 1、体质测试与健康检查; 2、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医学观察; 3、运动训练和比赛期间保健指导;
4、运动性伤病的防治; 5、对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监督; 6、运动环境和场地设施的卫生监督; 7、建立自我监督制度; 8、日常的体育卫生宣传教育。

192 第二节 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 体育教学的医务监督,包括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医务监督,体育课的医学、教育学观察,以及体育活动的健康分组等内容。对体育教学实施医务监督,是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实现体育教学基本任务的必要保证。

193 一、体育课的医务监督 (一) 内容: 1、体育课的健康分组 (1)分组的依据: ① 健康状况; ② 身体发育状况; ③ 生理功能状况;
(一)  内容: 1、体育课的健康分组 (1)分组的依据: ① 健康状况; ② 身体发育状况; ③ 生理功能状况; ④ 运动史和身体素质状况。

194 分组时要在学期初,要在体检的基础上进行,要适时调整。
(2)健康分组的方法: ①  基本组; ② 准备组; ③ 医疗体育组。 (3)注意事项: 分组时要在学期初,要在体检的基础上进行,要适时调整。 (4)体育锻炼的禁忌: 体温升高的急性疾病;各种内脏疾病的急性期; 具有出血倾向的疾病;恶性肿瘤等。

195 (二) 意义: 1、通过体育课的医务监督,可以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以及机体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应,评定运动量是否适宜;
(二)  意义: 1、通过体育课的医务监督,可以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以及机体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应,评定运动量是否适宜; 2、了解体育课的组织方法是否合理; 3、运动环境和场地设备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总之,从事医务监督的目的在于改进体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使体育锻炼能达到最佳效果。

196 (三)医务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取决于课的具体任务和查的目的。 一般可检查几个人,挑选健康状况相同,但身体素质和功能状况不 同的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以了解体育课对不同学生的影响。 1、   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体反应; 2、   观察课的组织和教法; 3、   观察和检查运动环境、场地设备的卫生条件。 (四)医学观察的结果的评定: 根据医学观察的内容,对检查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定。

197 二、 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与评定 (一)测量生理负担量的方法 传统的方法是把体育课分为五个部分:
二、 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与评定 通过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可以了解运动量的大小,观察机体对体育课的反映和评定学生身体功能水平,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一)测量生理负担量的方法 传统的方法是把体育课分为五个部分: 1、安静时; 2、准备部分; 3、基本部分; 4、结束部分; 5、课后5~10分钟。

198 1、记录测定的各部分时间与脉博; (1)课前安静时:脉率为80次/min; (2)开始部分:占时3min,脉率为86次/min; (3)准备部分:占时l2min,共测4次,脉率分别为94、 、127、140次/min; (4)基本部分:占时25min,脉率分别为116、154、142、110、104、174、110、130、120次/min; (5)结束部分:占时5min,下课时脉率为86次/min。

199 2、绘制脉率曲线图; 3、通过图中各点做横坐标的垂线: 将纵横坐标变化曲线分割为15个小区

200 4、计算各划分小区的生理负担量; ∑xn:每个小区的生理负担量; N:每个小区的最低脉率; n:每个小区的最高脉率; d:最高与最低脉率之差; 即d=n-N t:每个小区所占时间(min)。

201 ∑x4=494, ∑x5= 267, ∑x6 =384, ∑x7 =270, ∑x8 =296, ∑x9=453,
根据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为: 依次类推,分别计算出 ∑x4=494, ∑x5= 267, ∑x6 =384, ∑x7 =270, ∑x8 =296, ∑x9=453, ∑x10=396, ∑x11= ∑x12 =426, ∑x13=480, ∑x14=250, ∑x15= 515。

202 5、区的合并与扩大; 根据教材内容、性质和连续性,以及教学组织过程,把区的 范围扩大或合并。根据一定的时间间隔和练习内容,将本次课的
15个小区合并扩大为四个大区。

203 6、计算出各大区的平均生理负担量;

204  7、计算平均生理负担量; 8、计算生理负担量指数: 平均生理负担量 生理负担量指数= = =1.5 课前安静时脉搏

205 从运动负荷指数评定表中可得知,该次课的生理负担量
9、查运动负荷指数评定表 从运动负荷指数评定表中可得知,该次课的生理负担量 等级为中等。

206 体育课平均脉搏—课前安静时脉搏 K%= × 100%
10、百分法 体育课平均脉搏—课前安静时脉搏 K%= × 100% 体育课最高脉搏—课前安静时脉搏 K%= × 100%= 42% 122—80 180—80 查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等级表得知该次课的生理负担量 等级为中等。 百分法(K%)可用于一般大、中学校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等级的确定。 百分法(K%)即为体育课的密度。

207 注1、进行测定时,要特别注意课前安静时的脉博,要尽量排除各种外界因素,否则,计算出来的生理负担量指数可能偏低。
注2、有实验证明, 脉博超过每分钟180次, 运动时间达到20分钟以上,T细胞免疫功能即下降, 约12小时才能恢复。因此一般学校体育课中的最高脉搏不超过每分钟180次为宜。

208 (二)评定: 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应根据人体生理和功能活动变化的规律,逐步加大运动量,到课结束时,又逐步减少。按照一次体育课的结构来看,生理负担量的高峰应控制在基本部分的中期偏后为宜。

209 第三节 自我监督 一、概念: 在体育锻练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功能状况,经常进行观察,并定期记栽在自我监督记录表上的一种方法。 二、作用: 1、在教学中,随时掌握好学生的身体状况,借以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2、可以间接地评定运动量的大小,预防和早期发现过度疲劳。 3、为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重要的依据。

210 三、内容: (一)主观感觉: (二)客观检查:

211 (一)主观感觉 1、一般感觉: 反映整个机体的功能状况,尤其是中枢神经系 统的状况。一般感觉好的人,在运动过程中总是精神饱满,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积极性高。但在患病或过度训练时,就会感到精神萎 糜不振、疲倦、乏力、头晕或心情易激动等。在进行自我监督时,根 据情况可填写为良好、一般或不好 2、运动心情: 一个身体健康,精神状况良好的人,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心情愉悦,乐于参加运动的。

212 指运动训练或比赛后的不良感觉,如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四肢无力等。
若出现对运动不感兴 趣,表现冷淡或厌倦,不服从教师或教练 员的指导,情绪容易冲动, 可能是教学和训练不当或出现疲劳,也可能是早期过度训练的征象。根据个人的运动心情,可填写为很想训练、愿意训练、不想训练、冷淡或厌倦等。 3、不良感觉: 指运动训练或比赛后的不良感觉,如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四肢无力等。 一般来说,在强度较大的训练或比赛后,由于机体疲劳,大部分人会产生二些不良的感觉,但这些现象经过适当休息后就会消失。

213 如果运动时或运动后除上述不良感觉外,还有心悸、头晕、头痛、气喘、恶心甚至呕吐、心前区或上腹部疼痛等症状,说明机体对运动负荷不适应,或身体功能状况和健康状况不良。在自我监督
记录表中,可填写具体的不良感觉。

214 正常的睡眠状态应是入睡快,睡得深,不做或很少做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睡眠应当是良好的。
4、睡眠: 正常的睡眠状态应是入睡快,睡得深,不做或很少做梦。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睡眠应当是良好的。 体育活动参加者和运动员中出现失眠、睡眠不好的现象,大多是对运动负荷不适应或是过度训练的早期反应。记录时可填写睡眠的时间以及睡眠状况,如良好、一般、不好或失眠、多梦、易醒等。

215 生活制度规律,健康状况正常的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食欲应该是正常的。
5、食欲: 生活制度规律,健康状况正常的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食欲应该是正常的。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或运动员,由于能量消耗多,一般食欲良好,食量也较大。但健康状况不良或过度训练时,食欲便会减退,食量减少。此外,运动训练刚结束后马上进餐,食欲也是较差的。 记录时可填写食欲良好、一般、不好或厌食等。

216 6、排汗量: 运动时人体排汗量的多少,与运动负荷或运动强度、气温、湿度、风速、训练水平、情绪、衣着量、饮水量以及汗腺的数目等因素有关。 如果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运动时出现大量排汗的情况,可能是过度训练的征象。 根据排汗情况,记录时可填写为汗量较多、一般、不多或其他。

217 脉博的频率与训练水平有密切关系。逐步减少为训练水平提高。脉博可以反映头天训练情况,也可进一步评定训练水平。
(二)客观检查 1、基础脉博(清晨): 脉博的频率与训练水平有密切关系。逐步减少为训练水平提高。脉博可以反映头天训练情况,也可进一步评定训练水平。 (1)方法:清晨、空腹、静卧,测量30、60秒钟。 (2)部位:桡动脉、颈动脉、心脏。 (3)正常:每分钟60~80次;运动员每分钟44~66次 (4)评定标准: A、脉博逐渐下降或不变,表明机体反应良好;

218 B、脉博增加10次/分钟,表明机体不良; C 、经常保持较快脉率,持续三天以上,而又无生病发烧等原因, 应考虑运动量安排不当或负担量过大。 2、体重: (1)初参加锻练者的体重变化分为三个阶段: 初下降 中稳定 后增加 (2)运动员一次训练后的体重变化: 一般项目体重减轻300克~500克; 马拉松训练减轻1000克~3000克; 马拉松比赛减轻2000克~3000克。

219 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昼夜的时间,体重恢复到原来的重量为正常。
(3)体重的测定方法: 清晨、空腹、大小便后、赤足、单衣。 (三)评价: 合理地训练,运动成绩会逐步提高。如果正常训练,成绩仍上不去,可考虑过度训练等方面的问题。

220 第四节 运动训练的医务监督 一、内容: 1、进行系统的医学观察和现场观察; 2、预防和检查、治疗运动性疾病;
第四节 运动训练的医务监督 一、内容: 1、进行系统的医学观察和现场观察; 2、预防和检查、治疗运动性疾病; 3、检查运动场地、器材和运动服装; 4、严格训练制度和操作规程; 5、总结经验,加强宣传,做好预防工作。

221 二、常用生理指标:  (一)脉博: 脉博是反映人体机能的灵敏指标。它反映运动量的大小,可掌握训练的强度和密度,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况和训练水平,而且测定的方法简单易行。 应用: 1、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况: 基础脉博由快到慢,反映机能状况良好。

222 &、自身前后对比:先定量负荷测量一次,过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 &、两人同时进行相同的定量负荷测量来比较。
2、评定训练水平: A、定量负荷法: &、自身前后对比:先定量负荷测量一次,过一段时间再重复一次。 &、两人同时进行相同的定量负荷测量来比较。 30秒钟30次蹲起实验: 由瑞典体育联合会设计的测定运动员心脏功能的30秒钟30次蹲起实验的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①、静坐5分钟,侧出15秒钟的脉博数,乘4得出1分钟的脉博数,标以P1。

223 ②、在30秒钟内完成30次蹲起(每秒钟做一次),即刻侧15秒钟的脉博数,乘4。标以P2。
③、休息1分钟再侧15秒钟的脉博数,乘4即休息状态下的1分钟的脉博数,标以P3。 ④、按以下公式计算指数: P1+P2+P3-200 指数= ───────────── 10

224 5、评价: 指数小于或等于0心脏功能为最好; 0~5 很 好 6~10 一 般 11~15 不 好 大于16 很 差B:结合运动成绩分析法:结合运动成绩测定一次,过一段时间再重新测量一次,前后进行比较。前后运动成绩一样,心率下降和前后心率一样,运动成绩提高都说明机能状况良好。

225 B、运动后脉博恢复的速度:恢复的快反映机能好。 C、运动结束后5~10分钟脉博恢复到运动前的数量此次运动量为小;
3、反映运动量的大小: A、基础脉博:逐步减慢为好。 B、运动后脉博恢复的速度:恢复的快反映机能好。 C、运动结束后5~10分钟脉博恢复到运动前的数量此次运动量为小; 脉博较运动前每分钟快2~5次,此次运动量为中; 脉博较运动前每分钟快6~9次,此次运动量为大。

226 4、反映运动强度等级: 每分钟 144次以下 小强度 每分钟 150次以上 中强度 每分钟 180次以上 大强度 5、控制训练间歇时间: (1)耐力训练:中长距离项目的训练,一组练习结束后,待心率降到每分钟120~130次即可开始下一组练习。 (2)力量训练:一组练习结束后,在开始下一组运动时的心率应是训练前的心率加百分之三十。

227 (二)血压: 1、评定训练强度: 大 上升40~ 下降20~ 小时 强 度 收 缩 压 舒 张 压 恢复时间 小 上升20~ 下降5~ ~5分钟 中 上升20~ 下降10~ ~30分钟

228 2、评定身体机能状况: (1)机能下降训练后收缩压上升明显,舒张压也上升,恢复时间延长。 (2)机能不良:训练后收缩压上升不明显,舒张压上升或出现异常反应,恢复时延长。 (3)过度疲劳:训练后的清晨,血压经常保持在140毫米汞柱。

229 (2)运动中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对血管起挤压作用,使回心血量增加;
附:血压变化的机理: 1、运动中收缩压升高的原因: (1)运动中动员了储血库的血液; (2)运动中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对血管起挤压作用,使回心血量增加; (3)体液的增加。 2、运动中舒张压的变化: (1)运动时肌肉中的毛细血管大量开放扩张,使外周阻力减少,舒张压下降。 (2)训练水平不高的人,毛细血管开放不多,舒张压上升。

230 第五节 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概念: 参加体育锻炼以及运动训练和比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体就会产生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 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或各器官不能 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对人体来说又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231 二、表现: 1、肌内疲劳: 肌肉疲劳时,肌力下降,肌肉收缩速度和放松速度减慢,放松时间延长可达12倍,严重影响肌肉快速、协调动作。
2、神经疲劳: 表现为大脑皮层功能下降,如反应迟钝、判断错误,注意力不集中等。 3、内脏疲劳: 表现为呼吸和心脏的疲劳,呼吸肌疲劳使呼吸变浅变快,气体交换能力下降。心脏疲劳是心电图发生改变。

232 三、原因: 1、运动时机体内能量物质(ATP、CP和糖元)消耗过多;
2、肌肉活动时释放出来的酸性物质,如乳酸、二氧化碳和丙酮酸等来不及清除,在体内积累过多。 3、体内各种物质失去平衡,造成机体内环境稳定性失调。 4、中枢神经系统因高度紧张的精神活动而造成的功能下降。

233 四、判断: 1、根据学生和运动员的各种自觉症状如疲乏、头晕、头悸、恶心等。 2、根据疲劳的客观体征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和注意力等,
3、根据身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情况如心率、心电图、反应时、肌健反射、肺活量、血压、握力和尿蛋白等。 在学校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还可以采用比较简易的方法来判断疲劳程度。

234 五、消除疲劳的常用措施 疲劳是运动负荷的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运动训练是以疲劳为媒介而不断提高身体训练水平的。如果强度较大的运动后,不能采取消除疲劳的适当措施,疲劳就会积累,不仅使运动成绩下降,还会成为疾病或伤害事故的原因。

235 1、睡眠: 2、积极性休息: 3、按摩: 4、物理疗法: 5、营养与药物: 6、心理恢复法: 7、氧气及负离子吸入法:

236 第七节 兴奋剂 一、概念: 为了提高运动能力,应用刺激性或超正常量的药物以及其他手段,即称为使用兴奋剂。是指运动员为了人为地或不正当地提高比赛成绩的为目的,将任何形式的药物或非正常量的生理物质,通过不正常的途径摄入体内。

237 二、兴奋剂的种类: (一)药物 第一类刺激剂: 1、中枢神经系统刺激剂; 2、精神刺激剂; 3、拟交感神经胺类。 第二类麻醉镇痛剂:
吗啡、海洛因、双氧可待因、杜冷丁等。 第三类合成类固醇:睾酮、甲基睾丸素、睾丸素、康力龙等。

238 第四类 利尿剂: 双氢克尿塞、利尿酸等。 第五类 激素: 第六类 血液兴奋剂 输入血液、红细胞或有关的血液成分。
第四类 利尿剂: 双氢克尿塞、利尿酸等。 第五类 激素: 促性腺激素HC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红细胞生长素EPO等。 第六类 血液兴奋剂 输入血液、红细胞或有关的血液成分。 第七类药理学、化学和物理学手段: 某些药物学、化学、物理学使用方法。

239 三、禁用手段 (三)受一定限制的药品 有乙醇、大麻、局部麻醉剂、皮质类固醇、β-受体阻滞剂等5类药品。 1、血液兴奋剂:
2、药理学、化学和物理学。 现在已经发现的试图改变兴奋剂检测尿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的做法有: (1)导管插入术;(2)尿掺尿、 其他类型

240 四、兴奋剂的危害 含有兴奋剂的药物能刺激人体的生理功能,振奋精神,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运动能力。但是各种兴奋剂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会给服用者带来精神负荷和体力的超常支出带来机体损害,使身体能量贮备过量消耗,恢复期延长,致使体内生理功能紊乱。

241 若运动员长期使用兴奋剂,则对身体健康危害更大,甚至可以危及生命。神经过敏、失眠、眩晕、,心悸、血压增高、诱发精神幻觉症,有的还会产生心动过速、恶心、呕吐、肌肉震颤、肝脏和心脏损害以及组织癌变。女运动员若长期服用类固醇激素,会导致男性化改变,如多毛、嗓音变粗、阴蒂增大,还会引起月经紊乱和生育能力降低。 青少年服用合成类固醇还会使生长发育过早停止。有些兴奋剂一旦吸食还会使运动成瘾或产生中毒反应。

242 第十章 运动性疾病 第一节 过度训练 一、概念: 二、病因: 过度训练是由于疲劳连续积累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
第十章 运动性疾病 第一节 过度训练 一、概念: 过度训练是由于疲劳连续积累所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 过度训练的全称叫过度训练综合症,它的早期就是过度疲劳。 二、病因: 运动负荷(在一段时间内)超过了身体可能承受的能力,造 成了疲劳的积累而产生的一系列功能障碍及病理改变的结果。

243 三、症状与检查: (一)轻度: (二)中度: 1、违反教学、训练原则,引起疲劳的积累; 2、功能状态不良。
运动能力下降,不想参加训练,睡眠不好,食欲减退,头 晕、无力、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易激动,与神经衰弱较 相似,训练后感到特别疲劳,恢复时间延长。 (二)中度: 运动能力下降,以上症状加重,全身乏力,经常头痛, 体重下降,易出汗,心功恢复缓慢,有轻度异常变化。

244 (三)重度: 1、运动能力显著下降,自觉症状更为严重,检查可见精神不振, 面色不佳,安静时血压增高或异常降低;
2、心率加快或异常减慢,呼吸性心律不齐,肝脏轻度肿大,颜面 与下肢浮肿,体重下降,心血管系统联合功能试验, 出现异常反 应者约占60%~80%,有反应正常,恢复时间明显延长; 3、肺活量、最大通气量、慑氧量均减少,运动后氧债增加; 4、“X”线胸片,少数人出现心脏扩张,心电图可有不同程度的 异常现象;化验也有多项指标不正常。

245 心率 生理指标变化:  收缩压 舒张压    机能正常的人,运动时心率正常升高,运动结束后心率也正常下降,收缩压同时上升,舒张压下降,过度疲劳的人,心率增高,恢复时延长,收缩压升高不大,舒张压也上升。

246 四、处理: (一)早期: (二)中期: 关键是在于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速度和大强度的力量性练习,注意休息。 严重者需要完全休息治疗。
调整训练计划,减少运动量,改变训练内容和方式,主要减少 速度和大强度的力量性练习,注意休息。 (二)中期: 停止专项训练,进行治疗,但一般不需要完全停止体力活动。  严重者需要完全休息治疗。 过度训练的恢复,轻者2~3周,重者2~3月,严重者需要休息 半年以上。

247 五、预防 (一)加强医务监督 (二)重视产生过度训练的一般因素; (三)遵守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原则。
加强医务监督是预防过度训练的重要措施,注意训练中的一 些特殊信号; 1、身体抵抗力下降; 2、无训练欲望; 3、体力不能完全恢复; 4、体重下降; (二)重视产生过度训练的一般因素; 例如:个体差异、年龄 性别等; (三)遵守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原则。

248 第二节 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是在训练或比赛时,运动负荷超出肌体所能承受的能力 一、病因: 1、主要是训练水平不高和生理功能状态不良;
第二节 过度紧张 过度紧张是在训练或比赛时,运动负荷超出肌体所能承受的能力 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状态。过度紧张常在一次训练或比赛后的即刻或 短时间内发生。 一、病因: 1、主要是训练水平不高和生理功能状态不良; 2、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勉强完成剧烈运动或比赛

249 二、机制: 三、征象: (一)急性胃肠功能紊乱及运动应激性溃疡: 1、脑血管、冠状动脉、小动脉痉挛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
2、其发病实质可能是运动中低血氧、低血糖,以及肌体内某 些原发病灶发展的结果。 三、征象: (一)急性胃肠功能紊乱及运动应激性溃疡: 1、症状: 恶心、呕吐、头痛、头晕、面色苍白; 2、机制: 可能是剧烈运动和情绪紧张使交感神经占优势,大量分泌肾 上腺素,造成血内儿茶酚胺含量增高,引起胃肠血管收缩,循环

250 (二)急性心脏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 血量减少,导致胃肠血管痉挛而发生出血性糜烂。 1、症状:
运动后出现头晕、眼花、步态不稳、面色苍白或发绀,急剧 衰弱,呼吸困难;可有恶心、呕吐、咳嗽、咳血沫痰,胸痛,右 季肋部痛,甚至意识丧失。 2、检查: 脉快无力而弱,或心率不齐,血压降低,年龄大者多出现心 肌梗塞。

251 (三)脑血管痉挛: (四)运动猝死: 运动后发生一侧肢体麻木,动作不灵活或麻痹,伴有头痛、恶心 和呕吐。 1、运动猝死的原因:
绝大多数是由于心血管性疾病所致。在激烈的运动中诱发急性心 力衰竭或引起主动脉瘤破裂。其次是由于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 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导致脑溢血。 也有猝死前无任何症状的,分析为在剧烈的运动中导致急性心肌 梗塞、心率严重时常所致。

252 2、运动猝死的预防: (1)预防为主,及早发现高危人群; (2)训练中加强医务监督,注意观察发现猝死的先兆。 (3)避免过度训练,注重准备活动和整理放松; (4)重视运动员的心脏保护。 尼古丁与一氧化碳对冠状动脉管壁和心肌细胞具有毒性和致炎作用。

253 四、处理: (一)轻度: (二)对于严重的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 (三)昏迷者: 应使病人安静平卧,注意防暑保暖,给服热糖水或镇静剂;
一般情况短时间休息即可恢复; (二)对于严重的有心功能不全的病人: 要保持安静,半卧,针刺或点按穴位内关、足三里等; (三)昏迷者:   针刺、点按人中、百会、合谷、涌泉等穴;   如呼吸、心跳停止,应作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挤压,并迅 速请医生来处理。

254 五、预防: 1、加强素质训练,注意循序渐进; 3、做好准备活动; 5、加强医务监督。 2、量力而行,不可勉强参加紧张的训练和比赛;
4、患病或伤病初愈,不可参加剧烈运动; 5、加强医务监督。

255 晕厥是由于脑部一时性供血不足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丧失。
  第三节  运动与晕厥 晕厥是由于脑部一时性供血不足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丧失。 一、原因与发病机理: (一 )血管扩张性晕厥病因: 常因精神过分激动、受惊、恐怖等原因引起。 由于神经反射使血管紧张性降低,引起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压下 降,产生一时性脑部缺血。

256 (二)植物性神经功能失调:长时间站立或久蹲后骤燃起立或长期卧床后突然改变为站
立时,使肌肉泵和血管调节功能失调,致使回心血量骤减以及动脉血压下降低所致; (三)重力休克: 1、疾跑后立即站立不动,下肢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肌肉的收缩对它们的节律性挤压作用;

257 吸气后憋气用力,致使胸内压和肺内压显著增高,引起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的减少,可出现短暂的昏厥前状态。
2、血液本身的重力关系,使大量的血液积聚在下肢舒张的血管中,导致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的减少。 (四)胸内压和肺内压增高: 吸气后憋气用力,致使胸内压和肺内压显著增高,引起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的减少,可出现短暂的昏厥前状态。

258  (五)低血糖症   正常人当血糖浓度低于一定数值时,会发生血糖过低而引起晕厥。此症多发生于长跑和超长跑项目,亦见于中小学生在上体育课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时间剧烈运动,体内血糖大量消耗;再加上饥饿等原因。

259 (六)心源性晕厥   心源性晕厥常发生在足球、篮球、网球、马拉松和慢跑等项目,以中老年人常见。因剧烈运动时心肌需氧量增加,易造成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晕厥;剧烈运动还会激发心律失常,也可引起短暂晕厥;另外,在剧烈运动后立即洗澡或淋浴也会造成心肌缺血和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曼厥。

260 二、症状: 1、昏迷前,全身软弱、头晕、耳鸣、眼前发黑、面色苍白; 2、昏迷后,意识丧失或迷糊不清,面白、手足发凉,出冷汗、 脉博增快或正常; 3、清醒后,精神不佳,仍有头痛,头晕,全身无力等。有出现逆行性健忘的现象。

261 三、处理: 1、便患者处于仰卧位或下肢抬高位,松解紧身衣服和束带,注意保暖; 2、作双下肢向心性重推摩或揉捏,必要时嗅以氨水或点掐人中、百会、涌泉等穴; 3、如有呕吐,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以免因舌头后坠及呕吐物 堵塞气道而妨碍呼吸;

262 4、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若伴有心跳停止,应同时进 行胸外心脏挤压;
5、知觉清醒前或有呕吐时,均不宜给予任何饮料; 6、清醒后可给以热饮料或少量白兰地,注意休息; 7、神志未能迅速恢复者,应送医院作进一步处理。

263 四、预防: 1、坚持体育锻炼,提高心血管功能; 2、加强医务监督,在重大比赛和大强度训练前应进行体格检查; 3、对发生过晕撅者应作全面的检查,并避免剧烈运动; 4、久蹲后要慢慢地站立; 5、疾跑后应继续慢跑,并作深呼吸,逐渐地停下来;

264 6、饥饿或空腹时不宜参加体育活动; 7、进行长距离运动要及时补充糖、盐和水分; 8、进行剧烈运动后,应休息约半小时后再洗澡或淋浴,以防晕厥的发生; 9、若有晕厥先兆时,应立即平卧。

265 第四节 低血糖症  一、概念: 运动性疾病之一,由于体内血糖大量消耗,以致使体内血糖低于55HG时,大脑皮质调节糖代谢的机能紊乱,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低血糖。 二、病因: 1、长时间剧烈运动,血糖大量消耗和减少; 2、运动前饥饿,肝糖元储备不足;

266 3、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糖代谢的功能紊乱,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增加;
4、情绪紧张或身体有病可诱发此病。 三、征象: (一)轻者: 病人感到非常饥饿,疲乏无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 (二)严重: 神志模糊,语言不清,精神错乱,躁动不安,惊厥,昏迷。

267 四、急救:  1、轻者能补充一些糖份症状就能很快好转; 2、昏迷者可针刺或点按急救穴,后及时送医补糖。 五、预防: 1、没有锻炼基础、有病、饥饿的人,不要参加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包括洗澡时的长时间的热水浸泡 2、长时间的运动中要注意补充糖份。

268 第五节 运动性贫血 一、概念:贫血是一种症状
第五节 运动性贫血 一、概念:贫血是一种症状 运动性贫血与运动训练有密切关系,或者是直接由运动训练造成的血液中红细胞数目及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生理数值,称之为运动性贫血。 二、标准: 血红蛋白的浓度与红细胞的数量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血液红细胞数量越多,血红蛋白的浓度也就越高。 血红蛋白是一种结合蛋白,由一个珠蛋白和四个亚铁血红素组成,易于氧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 。

269 男低于120g/L;女低于105mg%均被视为贫血。 三、病因: (一)红细胞的机械性脆性增加
常数: 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 女为110~150g/L。 男低于120g/L;女低于105mg%均被视为贫血。 三、病因: (一)红细胞的机械性脆性增加 1、运动时脾脏收缩释放溶血因素,使红细胞脆性增加,红细胞膜的抵抗力减弱; 把狗的脾脏摘除后,再运动就会出现贫血现象,同时红细胞脆性也不会增加。

270 2、运动时血流加速,致使红细胞与血管壁碰撞加剧,引起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新生与衰亡之间的平衡被破坏,从而导致运动性贫血。
3、有人对运动后两周的大鼠与安静对照组的大鼠比较,发现骨骼肌中肌红蛋白量增加。 推测红细胞中血红蛋白被利用来制造肌肉蛋白和新的红细胞,把红细胞的破坏视为肌肉剧烈活动中机体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271 (二) 蛋白质和铁的摄入量不足 1、运动时汗液中铁的排泄量增加; 2、由于肌肉增长,机体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也增加; 3、 偏食,食欲差,影响正常饮食的摄入; 4、 疾病影响营养素的吸收。

272 四、特点 1、由运动训练的生理负担量过大造成,与风湿类、内分泌疾患、肠道寄生虫、消化慢性出血、血液病等造成的贫血区分开;
2、多数为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少数为溶血性,个别为混合型; 3、 女性高于男性; 4、  年龄小的高于年龄长的。前者发病较轻

273 五、征象 血红蛋白减少,血液输送氧的功能不足,以至全身各器官、组织缺氧,从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1、头晕、乏力、易倦、记忆力下降、食欲差; 2、运动时症状较明显,伴有气促、心悸等; 3、皮肤、粘膜苍白、心率较快; 4、心尖区可听到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5、症状与血红蛋白数量及运动量有密切的关系; 6、红细胞数低于正常值; 即男低于400万/mm3;女低于350万/mm3。 正常值 男450万~550万个;女380万~460万个

274 六、处理 1、  适当减少运动量; 2、   改善营养,尤其是补充蛋白质和铁; 3、 服硫酸亚铁片剂,每日3次,每次0.3克,服VC、胃蛋白酶合剂,有利铁的吸收。 七、预防 1、 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2、 遵守训练原则; 3、 合理的饮食; 4、 加强医务监督。

275 第六节 运动性血尿 由于剧烈运动中引起肉眼或显微镜下的血尿,检查时无原发病发现者,称为运动性血尿。运动性假性肾炎 一、原因与发病机理
第六节 运动性血尿 由于剧烈运动中引起肉眼或显微镜下的血尿,检查时无原发病发现者,称为运动性血尿。运动性假性肾炎 一、原因与发病机理 运动性血尿的发病机理,迄今仍不清楚,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肾静脉高压 耐力运动员体脂百分比较少,肾周围脂肪组织亦较少,长时间连续的跑、跳运动,使身体和肾脏受到震动,造成肾脏下垂,肾静脉与下腔静脉之间的角度变锐或扭曲,使肾静脉血回流受阻,引起肾静脉高压,从而导致红细胞渗出。

276 以上两个原因都影响肾小球的正常功能,使其滤过率下降,通透性增加,导致红细胞渗出。
(二)肾脏缺血、缺氧 剧烈运动时,为适应运动需要,身体的血液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心、肺和骨铬肌,使肾脏的血流量减少,造成肾脏相对性缺血、缺氧;同时,因运动产生大量乳酸,使血液中乳酸含量增高。 以上两个原因都影响肾小球的正常功能,使其滤过率下降,通透性增加,导致红细胞渗出。

277 运动时,腰部猛烈屈伸或倦缩体位,使脏肾受到挤压,肾小球微血管壁受损伤,从而引起肾出血。
(三)肾脏损伤 运动时,腰部猛烈屈伸或倦缩体位,使脏肾受到挤压,肾小球微血管壁受损伤,从而引起肾出血。 另外,肾脏遭受到剧烈的震动或打击。也会引起肾血管破裂而出现血尿。 (四)膀胱损伤 跑步时,当膀胱内尿液充盈量不够,由于地面对身体产生震动,使膀恍后壁与膀胱底部相互撞击,导致膀胱壁出血,引起血尿。 也有人认为运动性血尿是一种功能性改变。

278 二、症状与体征 1、 运动性血尿的特点是运动后骤然出现血尿; 2、大多数患者在大运动负荷或运动强度突然猛增后出现血尿; 3、血尿严重程度与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的大小有关; 4、若停止运动,血尿迅速消失,多数患者血尿在3天内 消失,最长不超过7天。 5、除血尿外,一般无其他症状与体征。血液化验、肾功能检查、 腹部X光平片及肾盂造影等检查均属正常。

279 三、鉴别诊断 器质性疾病和外伤所致的血尿与运动性血尿体征不同,要加以鉴别。首先要到医院作详细检查,找出引起血尿的原因,只有排除器质性疾病所引起血尿之后,才可考虑运动性血尿。

280 运动性血尿与病理性血尿的区别 运动性血尿: 1、运动后出现; 2、血尿严重程度与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的大小有关; 3、一般无其他症状与体征。
病理性血尿: 1、其血尿程度与运动负荷无明显关系; 2、伴有各种症状;

281 (1)肾小球肾炎者,常有浮肿、尿少、血压升高等症状尿液检查 除有红细胞外,还有蛋白和管型;
(2)泌尿系结石者,常有肾绞痛、尿频、尿急、尿少、尿痛和 尿中断等症状,腹部X光平片或肾盂造影常可发现结石; (3)泌尿系感染者,如肾盂肾炎、膀胱炎、肾结核等,除血尿外, 还有脓尿(尿液中有大量白细胞)及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 痛),尿液细菌培养和尿沉渣涂片染色检查,都可找到细菌,有时 还伴有发热、腰痛、膀胱区压痛和肾区叩击痛等;

282 (4)外伤引起的血尿,腰部有明显受伤史。 浓缩的蛋白尿在肾小管内受酸性反应作用以及运动时肾缺血等因素,在远端肾小管中凝固形成管型。 运动性颗粒管型尿为 一过性的生理变化,运动结束后24小时内可以全部消失。

283 四、处理 1、肉眼血尿,无论有无症状,均应停止运动;2、镜下血尿,而尿中红细胞数量不多,又无自我症状者,应适当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尤其要减少跑跳动作,加强医务监督,定期检查尿液并给予治疗;。 3、镜下血尿伴有身体机能下降的运动员可肌肉注射ATP和维生素B12。 运动性血尿在多年内也可能反复出现,但预后良好。器质性和外伤性所引起的血尿,应针对原因进行治疗,一般 不能进行正常训练。

284 五、预防 1、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2、长跑前或跑中喝些饮料; 3、可在运动鞋里垫上较厚的、弹性好的鞋垫,并避免在过硬的地面上反复跑跳。

285 第七节 运动性腹痛 一、病因: (一)胃肠痉挛:
第七节 运动性腹痛 运动性腹痛是一种症状,多泛指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时产生的腹部痛疼现象。 一、病因: (一)胃肠痉挛: 饭后过早进行运动;运动前吃的过饱、喝的过多;空腹锻炼引起胃酸和空气对胃的刺激等都可能引起胃肠痉挛,致使胃肠壁的神经受到牵扯,而产生腹痛。

286 (二)肝脾郁血: 1 、开始运动时,速度过快,内脏器官的功能跟不上运动的需要心脏搏动无力,影响静脉血回心,下腔静脉压力上升,肝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引起肝脾郁血肿胀; 2、剧烈运动时如果呼吸急促而表浅,可使胸内压上升,从而妨碍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的回流,造成肝脾郁血。肝脾被膜的张力增加,使被膜上的神经受到牵扯而产生疼痛。 肝痛在右,脾痛在左。

287 (三)肌肉痉挛: 由于肌肉收缩过于频繁,过于紧张;肌肉在剧烈的运动中受伤;肌肉疲劳以及由于大量排汗,丢失盐分,使水盐代谢紊乱都可导致肌肉痉挛产生疼痛。 肌肉痉挛分呼吸肌痉挛、腹直肌痉挛、髂腰肌血肿。 (四)腹部慢性疾病: 患有肝炎、胆道感染、溃疡和慢性阑尾炎的人,病变部位常有充血、水肿,比较敏感,参加剧烈运动时受到牵扯和震动等刺激,即可产生疼痛。

288 运动中腹痛的部位一般与有关脏器的解剖部位有关。
二、症状: 运动中腹痛的部位一般与有关脏器的解剖部位有关。 胆 石 症 胃 痉 挛 脾 郁 血 肝 郁 血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肠痉挛等   右髂腰肌血肿 腹直肌痉挛等 左髂腰肌血肿 阑 尾 炎 宿便刺激 

289 三、处理: 1、一般情况下减速度、加深呼吸、按摩疼痛部位即可使症状减轻; 2、严重的停止运动,针刺、点按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并请医生来处理。 四、预防: 1、合理安排膳食,运动前避免吃的过饱和饮水过多; 2、做好准备活动; 3、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律与动作配合; 4、夏季运动要适当补充盐分; 5、对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就医治疗,不可勉强运动。

290 第八节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长时间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多发于小三头肌、足底屈拇和屈趾肌。也就是说负重的肌肉容易痉挛。 一、病因
第八节 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长时间不自主的强直性收缩。多发于小三头肌、足底屈拇和屈趾肌。也就是说负重的肌肉容易痉挛。 一、病因 (一)大量排汗: 较长时间参加剧烈运动,大量失水,氯化钠丧失过多,可使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发生肌肉痉挛,也称热痉挛。 (二)肌肉收缩失调: 由于肌肉快速连续收缩,放松时间太短,肌肉的协调性被破坏;特别是在局部肌肉处于疲劳状态时,肌肉更容易拉伤。

291 (三)寒冷的刺激: 准备活动不足,突然遇到寒冷的刺激,神经兴奋与抑制失调。例如:游泳时突然受到冷水的刺激;游泳时间太长,散热多,就容易发生痉挛。 (四)疲劳: 人体工作或运动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出现疲劳,当肌肉疲劳时收缩力降低放松也不完全,故在用力时,易发生抽筋。 因此水中活动时不能过于疲劳。  二、症状: 痉挛处肌肉出现硬块,小关节出现挛缩疼痛难忍。 例如:夜晚睡觉伸腿时脚趾抽筋。

292 1、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和耐久力; 2、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是在下水前;
三、处理: 1、牵扯痉挛的肌肉; 2、点按穴位 。 四、预防: 1、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的耐寒能力和耐久力; 2、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是在下水前; 3、夏季运动要注意补充盐分、VB1硫胺素可使体力、神经的疲劳程度减轻; 4、疲劳后,不易做剧烈运动。 5、游泳时间一般不要太长。

293 第九节 中 暑 一、概念: 中暑是长时间处在高温或热辐射环境中所发生的一种急性高温疾病。 二、病因:
第九节 中 暑  一、概念: 中暑是长时间处在高温或热辐射环境中所发生的一种急性高温疾病。 二、病因: 当空气湿度大、温度高、通风不良及头部缺乏保护而被烈日直接照射下,致使体温调节发生紊乱,人体机能也随之紊乱而发病。 

294 三、症状: (一)热痉挛:在高温环境中,因出汗过多,体内丢失大量氯化钠,以至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肌肉疼痛和痉挛,尤以对称性腓肠肌痉挛为多。体温正常,严重者血压下降。 (二)热衰竭:高温时大量出汗可引起失水,使血容量减少,同时由于皮肤散热的需要,皮肤的血液循环大量增加,由于调节差可导致 周围循环衰竭。起病急,大量出汗,皮肤温凉,脱水明显,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体温正常或稍低,自述头痛、头晕,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

295 (三)日射病: 由于头部受到烈日的直接照射,红、紫外线穿透颅骨引起脑膜充血和脑组织损伤。表现为呼吸和周围循环衰竭现象,剧烈头痛,脑部温度可高达42度,体温升高不明显,有昏迷。
(四)热射病:由于长时间在高温、高热和不通风的环境中工作或运动,身体通过一系列的调节不能散去多余的热量,导致体内热量积蓄过多以至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严重机能障碍。起病急,头晕、头痛、呕吐。体温升高妁热干燥,严重者可出现精神失常,血压下降,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296 四、处理:首先将患者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垫高头部,物理降温,补水,服十滴水、人丹;有昏迷者点按人中、十宣、足三里等。
五、预防:   1、平时要坚持在较热的环境中锻炼,逐步提高身体的耐热能力; 2、在烈日下锻炼时衣着要色浅、单薄、宽松,时间不宜过长; 3、“三暑天”的作息要调整; 应在早上与下午较晚的时间训练。 4、室内训练场地要有良好的通风、降温设备; 5、应准备低糖含盐的饮料。

297 第十节 冻 伤   冻伤是人体受低温、寒冷侵袭,引起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发生水肿、水泡、坏死等损害的症候群。冻疮是最常见的一种冻伤。 一、原因与发病机理 (一)冻伤原因: 1、主要是由于外界温度过低所致; 2、气候因素; 3、局部保暖措施不当; 4、机体状况不良

298 (二)发病机理 当组织冻伤后,局部血管收缩、痉挛、血流减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皮肤苍白,继而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局部出现水肿或水泡。同时又因血流淤滞,红细胞凝集在血管腔内,最后形成血栓,使组织坏死,皮肤呈紫褐色。 二、症状与分类 (-)第一度为红斑级   为皮肤的浅层冻伤,局部皮肤苍白、微肿、瘙痒、疼痛,若处理及时,一般几小时或24h内可消失。未经处理的,数日后可自行恢复。

299  (二)第二度为水泡级   为皮肤全层冻伤,皮肤明显红肿,还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水泡液为草黄色;泡内液体干后结成黑色痴皮并脱落,其下有新的上皮再生。局部发热、疼痛。如无感染,一般2~3周后痂皮脱落痊愈。   (三)第三度为坏死级   为全层皮肤冻伤或有部分皮下组织的损害。皮肤局部或肢体发生坏死,皮肤呈紫褐色,结成坏死的痴皮。痴皮脱落后,其下是溃疡的肉芽面。 运动员冻伤部位多见于手足末端、鼻尖、两耳及男性外生殖器。第一度冻伤较多见,第三度冻伤较少见。

300 冻伤的处理原则是对患处复温、保暖、改善血液循环;预防感染;改善和提高全身状况。 首先将患者送到温暖的室内,立即进行复温。
三、处理   冻伤的处理原则是对患处复温、保暖、改善血液循环;预防感染;改善和提高全身状况。  首先将患者送到温暖的室内,立即进行复温。 1、逐渐加温法 、快速加湿法 四、注意事项 1、快速加湿法的水温不能超过43℃,否则可能造成更大损。 2、皮肤出现水泡时,不要把水泡弄破,以防感染。 3、局部复温后还要注意保暖,并将患处稍垫高,以促进静脉回流。 4、处理冻伤时,严禁用火烤或用热水烫,也不要用雪擦或用力按摩受冻组织。 5、在搬移冻伤肢体时,动作要轻揉,避免碰撞和牵扯,以防骨折或扭伤肢体。 6、严重冻伤应送医院处理。

301 四、预防 1.平时注意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性; 2.在湿冷的季节进行长时间户外运动时,戴上御寒用品。衣服、鞋、袜要温暖合适;
3.男同志还应注意预防外生殖器冻伤,在内裤里加上保温兜档; 4.运动后或比赛间歇要及时穿好衣服; 5.膳食中适当增加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的食物。

302 第十一节 溺 水 一、病因: 水经口鼻进入肺内,造成呼吸道阻塞,又因水(泥沙)等的刺激引起喉痉挛,致使气体不能进出导致窒息;同时患者的不断挣扎有使窒息加重,造成肌体缺氧,如时间稍长,就有生命危险。 1、淡水渗透压低,经肺泡毛细血管进入血液,使血容量突然增加,导致血液稀释和溶血,使血纳、血钙降低,溶血使血钾过高,引起心室颤动而迅速死亡。 2、海水入肺,(含电解质较高)水分至血液入肺,造成肺水肿及心脏停博而死亡。

303 二、症状: 不省人事,口鼻充满泡沫,肢体冰冷,面部肿胀,身体有发绀现象,腹部胀大,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三、急救: 1、岸上:用救生圈、竹竿、绳子; 2、水中: 水中救护要从溺水者的身后靠近,避免被溺水者所抱住,如果被抱住,要用反关节动作解脱,使其头部出水,拖行。

304 四、处理: (一)控水: 清除口鼻内的异物和分泌物,松开裤带、衣领口,进行控水。动作要迅速,操作时间要短。 方 法: 1、让患者头胸低,伏卧在救护者的腿上; 2、让患者头胸低,伏卧在救护者的肩上; 3、让患者头胸低,伏卧在牛背上。 不管用那一种方法控水,都要使被救护者的腹部有节律的受到震动。

305 (二)人工呼吸: 1、对口呼吸: 溺水者仰卧,头部尽量后仰,把口打开,有条件的在口上盖一块纱布。救护者一手托其下颌;另一手捏住其鼻孔,深吸气,对口吹入,后松手让其出气。接着继续重复前面的动作,中间不要间断,每分钟对口吹气16~18次。

306 另一人两手相迭,放于胸骨体下段及剑突部,适度用力下压,松手快用力不可过猛,反复进行。
2、心脏外按摩: 另一人两手相迭,放于胸骨体下段及剑突部,适度用力下压,松手快用力不可过猛,反复进行。 对口呼吸与心脏外按摩要同时进行,两者的比例为1:4。

307 (三)死亡的四个特征: 1、呼吸停止:绒毛放在鼻孔上也不见摆动; 2、心跳停止:用耳或用听诊器也听不到心音,心电图无波动; 3、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瞳孔在亮处不见小,暗处不见扩大;用手指挤压眼球,瞳孔变成椭圆形; 4、角膜反射消失:用手或绒毛轻触角膜,不出现眨眼反射。 现代医学的新概念:脑死亡。

308 第四节 运动员高血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是: 正常成人血压: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 mmHg; 高血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诊断高血压的标准是: 正常成人血压: 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 mmHg; 高血压: 收缩压160mmHg和/或舒张压95 mmHg; 临界高血压: 血压值在上述二者之间。

309 一、运动员高血压原因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的病因不明)和继发性高血压(血压升高是肾脏、内分泌和心血管等疾病的一种表现)。
运动员中高血压发生率约为6.6%,以投掷、跳跃和举重运动员发生率较高。 一、运动员高血压原因 (-)运动性高血压  运动性高血压属继发性高血压的一种。   目前已知引起运动性高血压常见有以下原因:  

310 1.过度训练或过度紧张所致高血压 2.专项训练所致高血压 (二)青年性高血压   指年龄在18岁以下,体格发育比同年龄者良好,内脏器官功能强,无不良感觉或仅在大运动负荷训练时偶有轻微头晕、头痛。血压增高常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多数舒张压正常,绝大多数青少年在青春期过后血压恢复正常

311 (三)反应性血压增高   指运动员在某种因素刺激下,引起血压一时性高于正常 。  (四)原发性高血压病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一般有家族高血压病史。它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一般在40~50岁偶在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以后血压间断地高于正常,有时会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记忆力差和乏力等症状。随着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最终可导致心、脑、肾等器官受损。

312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 1.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和运动史,如了解有无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现象,高血压与训练和比赛之间的关系等;
2.做全面身体检查,如血、尿、胸透、心电图、眼底血管等检查; 3.若怀疑是运动性高血压,应同时做心血管系统机能试验以及运动前后心电图检查和肾功能检查等; 4.还要密切观察运动时血压反应。 通过上述检查,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运动后如一过性出现尿蛋白,同时又伴发高血压的运动员,两者多数均为运动所致。

313 三、预防和治疗 (一)对于过度训练和过度紧张所致的运动性高血压,主要是预防上述两种运动性疾病的发生,预防措施详见本章第一、二节的预防。 (二)因力量性训练过多而出现的运动性高血压,应适当减少力量性练习,增加其他素质训练,尤其要增加放松性练习,对运动新手安排训练时更应注意这方面。 (三)青年性高血压,一般不要禁止他们参加运动训练,但要适当地控制运动强度、密度及比赛的次数,并要限制进行力量性练习。 (四)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应适当地参加体育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比赛,作息制度要规律,注意劳逸结合,膳食中限制钠盐的摄入。多吃含钾、钙和镁丰富的食物。宜戒除烟、酒等不良嗜好。血压较高或有症状者,应遵医嘱服少量降压药物 。

314 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的概述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
第十一章 运动损伤的概述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 运动损伤是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伤害。它是保健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健指导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它研究损伤的预防、治疗、康复,并通过统计学方法,总结损伤发生的原因、机制及规律,用以协助改进运动条件,改善教学、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

315 二、 运动损伤的分类 (一)按损伤组织种类分: (二)按损伤组织有无裂口与外界相通分: 1、无裂口与外界相通称为闭合性损伤;
分为:肌肉、韧带、皮肤、关节、骨折、神经、血管、内脏等损伤。 (二)按损伤组织有无裂口与外界相通分: 1、无裂口与外界相通称为闭合性损伤; 2、有裂口与外界相通称为开放性损伤。 (三)按损伤的程度分: 1、轻度伤: 伤后不损失工作能力,仍能完成教学训练计划。

316 丧失工作能力24小时以上,需要治疗,训练计划和运动量需要减少。
2、中度伤: 丧失工作能力24小时以上,需要治疗,训练计划和运动量需要减少。 3、重度伤: 需要较长时间住院治疗,完全不能运动。 (四)按损伤的病程分: 1、急性损失: 一次性损伤,发病急,病程短,病理变化和症状明显。 2、慢性损伤: 小伤或疲劳累积,或急性损伤后遗所致。

317 第二节 损伤的基本原因 一、思想因素 1、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不重视,训练不注意安全,对损伤的发生 不分析原因,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第二节 损伤的基本原因 一、思想因素  1、对运动损伤的预防不重视,训练不注意安全,对损伤的发生 不分析原因,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2、盲目冒失地进行锻练,急于求成,忽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 行的原则。 3、意志品质不坚强。

318 二、准备活动方面 1、不做准备活动: 2、准备活动不充分: 3、准备活动内容与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不好,或者缺乏专项准备活动。
由于机能惰性,各部分机能没有相应提高, 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 2、准备活动不充分: 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的机能还没有充分做好准备,就投入到紧张的正式运动,或者准备活动较马虎。 3、准备活动内容与运动的基本内容结合不好,或者缺乏专项准备活动。

319 三、技术上的缺点和错误 4、准备活动过量,机能下降,已经疲劳。 5、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间隔时间过长,失去准备活动的意义。
违反人体结构机能的特点和力学原理的容易导致伤害。 1、传球时的手型不对,手指易挫伤。 2、掷标枪、手榴弹时,肘低于肩。可造成肱骨骨折。

320 四、运动量安排不合理 3、竞走不送髋,易造成胫骨前肌负担过重。 (一)局部负担量过大,超出生理负担量。
1、过多的跳跃和蹲杠铃,导致膝部负担过大,易患髌骨劳损。 2、过多的跳、跑能引起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3、小儿过多地支撑动作,易引起桡骨远端骨骺炎和肱骨小头骨骺炎。

321 五、教学、训练和比赛的组织方法上的缺点 (二)人体机能状态不良。
身体疲劳,机能降低,伤病刚愈,肌力减弱,反应迟钝,再进行正常的训练,就难免出现伤害。 五、教学、训练和比赛的组织方法上的缺点 不遵守训练原则,缺乏医务监督,不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原则,不从实际出发,器械练习缺乏指导和保护,训练场地小人多,没有区域划分。

322 六、其他原因 1、场地、设备上的缺点; 2、不遵守竞赛规则,违反体育道德;
3、气候条件不良,高热中暑,寒冷冻伤,光线不好,看不清物体,易发生跌、撞等。

323 七、诱因 (一)各运动项目的特点: 1、过多的半蹲动作可致髌骨损伤; 2、过多的支撑项目可致肩、肘、腕伤;
3、长跑中髂胫束前后滑动,磨擦股骨外侧髁,可致膝外侧痛疼症侯群。 (二)人体解剖特点与弱点: 1、岗上肌受大节结与肩峰的挤压;可致肩袖伤。 2、关节在一定的屈曲位,稳定性下降。

324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和态度: 预防为主、积极治疗、抓早抓小、练治结合。
第三节 运动损伤的预防 一、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和态度: 运动损伤不仅影响个人的身体健康,学习和工作,影响运动员的系统训练和运动成绩,影响运动寿命。还会给人们心理影响,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积极预防运动损伤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增强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迅速提高我国的运动技术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预防为主、积极治疗、抓早抓小、练治结合。

325 二、运动损伤的预防的原则 (一)加强思想教育: 1、克服麻痹思想; 2、树立良好的体育作风。 (二)遵守教学、训练原则,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1、重视重视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练; 2、严格遵守若干训练原则; 3、正确制订训练和比赛计划; 4、适宜地加大运动量。

326 (三)加强保健指导: 1、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2、要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3、注意设备的安全卫生; 4、要避免伤后的过早训练,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5、要实行教练员、运动员、医生三结合的制度。 

327 第十二章 运动损伤的急救与处理 第一节 急 救 一、意义: 急救是否及时,正确,直接影响生命安全和今后的治疗效果。
第一节 急 救 一、意义: 对意外或突发的伤病事故,进行紧急的初步的临时性的处理,用以保护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伤害,减轻伤病员的痛苦,预防并发症,为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急救是否及时,正确,直接影响生命安全和今后的治疗效果。 

328 二、原则: (一)抢救生命第一: 1、首先抗休克。 2、注意保暖或防暑; 3、止血。 (二)动作要快:
快抢救,快转运,争分夺秒,迅速敏捷,采取措施。 (三)注意事项: 1、态度和蔼亲切,忌粗暴; 2、要保持镇静,有条不紊。忌惊慌失措,故此失彼; 3、技术熟练、迅速; 4、了解病情,进行有效地抢救。后伴随去医院,向医生介绍病员情况及抢救经过。

329 一、出血与止血: (一)止血的重要性: 第二节 出血的急救方法
 第二节 出血的急救方法 一、出血与止血: (一)止血的重要性: 人体血量因性别、时间、机能状况发生变化。但是基本上维持衡定。健康成人每公斤体重有75毫升血,一个人的总血量一般达到4000~5000毫升。 如果失血达五分之一,就会出现乏力、头晕、口渴、面色苍白等急性贫血症状。如果失血达三分之一,就会有生命危险。

330 二、分类与鉴别: (二)止血是抢救伤员的第一步: (一)按出血的部位分:
应立即进行止血,尤其是止大动脉出血,往往是抢救生命的最重要的措施。闭合性损伤的出血,及时压迫止血,也有减轻肿胀,利于康复的功效。 二、分类与鉴别: (一)按出血的部位分: 1、内出血: 由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内脏出血。包括皮下组织、肌肉、关节腔、胸腔、腹腔和颅脑。

331 开放性的血液外流,是运动员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
2、外出血: 开放性的血液外流,是运动员损伤中最常见的一种。 两种出血比较,内出血的性质较为严重,因为内出血的早期不宜被察觉,容易被忽视。 (二)按出血的性质分: 血 管 出 血 点 特 点 危险性 静   脉 在伤口的远心端 缓慢持续外流暗红色 较 小 在伤口的近心端 呈喷射状间歇外流鲜红色 较 大 动   脉 毛细血管 在创面呈点状渗出 介于动静脉之间 较 小

332 三、止血方法: (一)抬高伤肢: 使出血部位高于心脏,出血部位血压降低,减少出血。 (二)加压包扎:
用以压住创伤部位的血管而达到止血的效果,主要用于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333 (三)冷敷: 目的是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的感觉。有止痛、止血、防肿胀的作用,冷敷的越及时越好。 (四)压迫止血: 用于体表动脉出血的止血方法,简单有效。 最容易的压迫部位称为压迫点。一般是在出血部位的上方。

334 第四节 休克与急救 休克”一词为外来语 Shock 获得音译,原来的意思是“震荡”。 一、原因: 它是由创伤、出血、烧伤、脱水、重度感染、手术、药物过敏、精神刺激等不同原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理状态或全身综合症。 二、机制: 由于毛细血管灌注量急剧减少,引起组织代谢障碍和细胞 受损,导致组织器官缺氧,引起代谢紊乱,并导致神经系统和内 分泌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紊乱。 这种紊乱互为因果关系,产生恶性循环,不及时抢救可导致死亡。

335 (一)兴奋期: (二)抑制期: 三、征象 休克的过程分为兴奋期和抑制期。 烦躁不安、呻吟、叫喊、表情紧张、面色苍白、脉快有力、
 三、征象 休克的过程分为兴奋期和抑制期。 (一)兴奋期: 烦躁不安、呻吟、叫喊、表情紧张、面色苍白、脉快有力、 呼吸表浅、急促。 (二)抑制期:   短时间意识模糊、反应迟钝,全身软弱无力,四肢发凉, 血压下降,脉快无力。严重的还伴有口渴、头晕、出冷汗、发 绀、酸中毒、昏迷等。

336 四、急救 1、针刺或指掐人中、内关、足三里、合谷、十宣、涌泉等 穴位,以使其恢复知觉。 2、止血、止痛,保证呼吸通畅。
3、对伤部包扎和固定,防感染和再伤。 4、神志清醒又无消化道损伤的可适量饮水,以解口渴。 5、防止再休克和便于进一步处理,应及时转院。 注:急救时最好不采用头低脚高位,以防颅内压增高,静 脉回流受阻,并使隔肌上升,影响呼吸。

337 第五节 关节脱位 一、概念: 二、原因: 三、合并症: 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关节面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叫关节脱位。
第五节 关节脱位 一、概念:   在外力的作用下,使关节面之间失去正常的连接,叫关节脱位。 二、原因:  1、直接暴力:外力直接作用于关节部位所致; 2、间接暴力:由外力传导所致。运动性脱位多是有间接力所致。 三、合并症: 在脱位的同时,可引起神经、血管、肌肉、关节囊等损伤。

338 四、分类 1、从脱位的位置分为正、侧、前、后脱位; 2、从脱位的时间分新鲜性脱位和陈旧性脱位和少见的习惯性脱位;
3、根据脱位的原因分外伤性和病理性脱位; 4、根据脱位的程度分完全性和半脱位; 5、根据关节腔是否与外界相通分开放性和闭合性脱位。

339 五、症状 1、痛疼肿胀,瘀斑、压痛明显; 2、运动能力丧失; 3、畸形; 4、关节腔空虚; 5、“X”线检查。
注:脱位的初期,由于感觉神经阻滞、麻木,痛疼较轻。易于忽视伤情。

340 六、急救 七、功能锻练 1、止痛、止血抗休克。可采用兴奋的加强手法; 2、夹板、绷带固定。例如肩关节脱位的固定; 3、立即送医院。
又:一些小脱位可以就地整复,整复后要注意防止肿胀。 七、功能锻练 1、急性期可以锻练其他关节; 例如:肘关节脱位可锻练肩、腕、手; 2、中期可以小范围的伤关节获活动,静力活动; 3、后期进行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练习,以提高关节稳定性。

341 第六节 骨 折 一、概念: 二、骨折的分类: (一)从骨折周围软组织情况分: 在外力的作用下,骨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叫骨折。
第六节 骨 折 一、概念: 在外力的作用下,骨的连续性遭到了破坏,叫骨折。 二、骨折的分类: (一)从骨折周围软组织情况分: 1、开放型骨折:骨折端与外界相通; 2、闭合型骨折: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

342 (二)从骨折的程度分: (三)从骨折后的稳定性分: 1、完全性骨折:骨小梁完全断裂; 2、不完全性骨折:骨出现裂缝;也称骨裂。
 2、不完全性骨折:骨出现裂缝;也称骨裂。 (三)从骨折后的稳定性分: 1、稳定性骨折: 骨折断面平整,经复位后,适当固定,位置不易移动。 例如:椎体压缩性骨折。 2、不稳定性骨折:  骨折复位后易于发生再移位者称为不稳定骨折。

343 (四)从骨折的时间分: 1、新鲜性骨折:从骨折时开始至2—3周内。 2、陈旧性骨折:骨折后2—3周以后。 时间划分依据:
 1、新鲜性骨折:从骨折时开始至2—3周内。 2、陈旧性骨折:骨折后2—3周以后。 时间划分依据: 1、因伤部形成肉芽组织和转化为纤维组织的这一过程为2周左右。 2、骨外膜深层的成骨细胞在一周内开始形成与骨平行的骨样组织。

344 三、骨折的性质及导致原因 (一)损伤性骨折: 即受到外力所导致的骨折。 1、直接暴力: 力量直接触及骨折部位引起的骨折。
例如:车轮直接压在腿上所至或棍棒直接击打所至的骨折。 2、间接暴力: 力量不是直接致伤,而是受力较远的部位骨折。 例如:倒地手撑地,上臂与地面构成不同角度,可发生 桡 骨远端肱骨髁上骨折和锁骨骨折。

345 3、肌肉强力收缩: 肌肉猛烈收缩引起撕脱性骨折。 例如:踝关节内翻,可引起外踝尖撕脱性骨折;突然下跪,股 四头肌猛烈收缩,可发生髌骨骨折。 4、疲劳性骨折: 长时间的反复的直接或间接的力作用于骨骼的某一点上, 致使局部骨质发生组织改变而导致骨折。 例如:脚第二、三跖骨骨折; 胫腓骨疲劳性骨折; 这一类骨折无移位,但是愈合缓慢。

346 四 、 症状与诊断 (二)病理性骨折: (一)一般症状: 因病变而引起的骨折。 例如:骨髓炎、骨肿瘤等部位遭到轻微的外力即可断裂。
 例如:骨髓炎、骨肿瘤等部位遭到轻微的外力即可断裂。 四 、 症状与诊断 (一)一般症状: 1、红肿瘀血; 2、痛疼; 3、功能障碍;

347 (二)特有症状: 1、畸形:  骨折后在肌肉的作用下,形成缩短、旋转、重叠、成角等形状。 缩短 旋转 重叠 成角

348 (三)检查: 2、假关节活动: 没有关节的部位发生不正常的活动。 3、骨擦音(感): 骨折端相互磨擦时,听到的和感觉到的骨擦音和骨折动感。
注:如果没有以上体征,有人可能有骨折。 例如:嵌插性骨折;骨裂。 (三)检查:  1、压痛: 痛点固定、局限。 2、轴心挤压实验: 由远处向骨折处挤压可发生间接性痛疼,用于短骨。

349 五、应急处理: (一)止血、止痛抗休克: (二)现场临时固定: 3、轴心冲击实验: 由远处向骨折处冲击可发生间接性痛疼,用于长骨。
4、“X”线检查: 对于深层不易扪及的和不易确诊的最后用“X”线诊断方法。 五、应急处理: (一)止血、止痛抗休克: 静卧、保暖、止血、补液、针刺止痛。以抢救生命为主。  (二)现场临时固定: 现场临时固定的目的是防止再伤,减轻痛疼,便于转运。

350 (三)对临时固定的器械的要求: 1、夹板的长度应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 2、夹板两端空隙处、骨突处要垫衬棉花软布。
3、绑缚松紧要适当,注意观察末端循环。 注意: 如伤及重要动脉,血液供应不足,包扎过紧,超过一定的 时限,可致肌群缺血而致死,经过机化形成疤痕组织,经过逐 渐挛缩,形成特有畸形,并致重残。 (爪形手、爪形足)

351 六、开放性骨折的处理: 七、善后处理: 八、功能锻练 外露骨端应清除污物,进行消毒,纳入创口内,不易还纳 的,可覆盖纱布,原位包扎。
现场处理后,要送到医院去治疗,要求动作要轻快,防震免 撞,随时观察,警惕休克。 开放性骨折要在6小时内送到医院。 八、功能锻练 (一)早期: 1、时间: 整复后1~2周内。

352 (二)中期: 2、目的: 促进肿胀消退,防止关节粘连。 3、锻练: (1)主动锻练: 固定肢体的肌肉静力性练习,肢体末端自主活动。
 (2)被动锻练: 上下关节施用轻手法的抚摩、揉捏。 (二)中期: 1、时间: 整复后3~6周。  促进血液循环,舒筋解挛,解决粘连。 2、目的: 3、锻练: (1)主动活动: 伤肢上下关节的自主活动,加强肌力练习。 (2)被动活动: 伤部及附近关节做按摩,伤部关节用搬法。

353 (三)后期: 1、时间: 整复后7~12周。 2、目的: 消除疤痕,通利关节,增强肌力。 3、锻练: (1)主动活动:
全面锻练,做一切力所能及的动作。 (2)被动活动: 在中期按摩的手法上,加大幅度、强度,增加摇晃、提弹、 指针等。

354 第十三章 运动损伤的处理 变化及处理原则 第一节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 一、病理变化 (一)组织损伤出血期: (二)急性炎症反应期:
第十三章 运动损伤的处理 第一节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 变化及处理原则 一、病理变化 (一)组织损伤出血期: 伤后即刻至数小时 组织破裂,即刻出血到组织间隔,产生血肿。 (二)急性炎症反应期: 这个过程从伤后数小时至几天

355 由于伤部的病理变化,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
1、炎性充血: (1)坏死组织被蛋白溶解酶分解,其产物使小动脉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局部血压升高,血流加快,血量增多,产生动脉性充血。 (2)受伤组织产生崩解组织,致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 加,使血浆渗出,血液流速减慢,产生静脉性充血。 2、炎性水肿: 由于伤部的病理变化,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 液中的液体、蛋白质、白血球等渗出血管壁,形成

356 渗出液(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原因是由于微循环血
管内流体静压升高,组织内渗透压升高等所致)。 3、淋巴循环障碍: 局部损伤导致淋巴管产生损伤性堵塞,淋巴循环 发生障碍,渗出液不能由淋巴运走,形成水肿。肿胀 对神经产生压迫和牵扯性刺激,使局部痛疼进一步加 剧,并产生保护行反射,出现功能障碍。 如果肿胀压迫了动脉,就会产生跳动性痛疼。

357 (三)肉芽组织生成期: 1、肉芽组织: 伤后24小时肉芽组织开始形成 由新生的毛细 血管与增殖的成纤维细胞,以及各种炎症细胞所形 成的物资。
伤后24小时肉芽组织开始形成 由新生的毛细 血管与增殖的成纤维细胞,以及各种炎症细胞所形 成的物资。 2、形成过程: 伤后4~6小时以后,血肿与渗出液开始凝结成 块。24小时左右,由伤口周围长出新生的毛细血管

358 (四)疤痕形成期: 和成纤维细胞,伸入并吸收血、水肿的凝块,白血 细胞清除坏死组织,邻近健康的细胞分裂增生。这 种新长成的组织即为肉芽。
从伤后的5~6天起,成纤维细胞开始产生胶质 纤维,并转化为纤维细胞,经过多数毛细血管的闭 合、退化、消失。肉芽组织缺血转化为疤痕。

359 二、组织的修复与再生: (一)修复: (二)再生: 损伤组织的愈合是通过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来实现的。
一般是指组织缺损的周围健康组织的再生来修复 的过程。 (二)再生: 指组织损伤后,细胞分裂增生以修复的过程。

360 三、影响再生与修复的因素 (一)年龄: 1、完全再生: 再生的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原组织完全相同。 2、不 完全再生:
再生的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原组织不完全相同, 由肉芽组织代替,形成疤痕。 总结 三、影响再生与修复的因素 (一)年龄: 年幼者比年老者修复的快。

361

362 (二)营养: (三)内分泌: 营养差,肉芽组织形成的少,愈合就 延缓。如果 蛋白质严重缺乏,就影响再生;维生素C缺乏,就会
导致胶原纤维合成的减少,愈合延缓。 (三)内分泌: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多少也与组织的修复有很 大的关联。肾上腺皮质激素适宜的分泌可以防止疤 痕的形成过多;可以促进疤痕的吸收。

363 (四)损伤程度: (五)组织的再生能力: (六)局部血液循环情况: (七)处理情况: 损伤程度小,再生就好,修复就快,反之则慢。
结缔组织、小血管、骨的再生能力强;肌肉、 软骨、神经组织的再生能力差。 (六)局部血液循环情况: 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好,可以保证组织所需要的 营养物质;加快坏死组织的吸收和局部感染的控制。 (七)处理情况: 处理的及时利于修复。

364 四、处理原则 (一)早期: 急性出血炎症期 1、时间:伤后24小时以内。 2、主要症状: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一)早期: 急性出血炎症期 1、时间:伤后24小时以内。 2、主要症状: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3、处理原则:制动、止血、防止肿胀,镇痛,减轻炎症。 4、治疗方法: A:冷敷,加压包扎,抬高伤肢。 B:外敷新伤药。 C:穴位镇痛。 D:向心轻推摩。

365 (二)中期: 肉芽生成期 1、时间:伤后24~48小时以外。 2、主要症状:瘀血肿痛。 3、处理原则:活血化瘀,防止粘连,促进淋巴、
(二)中期: 肉芽生成期 1、时间:伤后24~48小时以外。 2、主要症状:瘀血肿痛。 3、处理原则:活血化瘀,防止粘连,促进淋巴、 血液循环。 4、治疗: A:热敷; B:理疗; C:按摩、火罐; D:中草药敷; E:以伤情进修功能锻练。

366 (三)后期: 疤痕修复期 1、时间:5~6天以后。 2、主要症状:肿胀痛疼已消,锻练时仍然觉痛酸无力;重伤则局部僵硬,动作受限。
(三)后期: 疤痕修复期 1、时间:5~6天以后。 2、主要症状:肿胀痛疼已消,锻练时仍然觉痛酸无力;重伤则局部僵硬,动作受限。 3、处理原则:软化疤痕,分离粘连,促进功能恢复。 4、治疗方法: A:按摩; B:旧伤药外敷,熏洗药熏洗; C:功能锻练。 

367 附:方剂 (一)新伤药 1、组成: 黄柏30g 延胡索12g(活血止痛)木通12g(清热利湿) 羌活7g 独活7g 白芷7g 木香9g(有降压作用行气解郁) 血竭3g 2、作用:清热,消肿,止痛。 3、主治:损伤早期,有红肿热痛者。 4、用法:上药研末、 用时取适量药末就水或蜂蜜调和滩在油纸上外敷于伤处,每日更换一次。

368 (二)伤科偏方 1、组成:松针 生姜 食盐 适量 2、方解: 松针含有芳香性油有开窍作用;生姜性辛热有驱寒作用;盐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 3、用法:上物捣碎,加热敷于患处。

369 第二节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及处理方法 一、概念: 二、处理要点: 局部皮肤或粘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有血
第二节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 及处理方法 一、概念: 局部皮肤或粘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有血 液自创口流出。常见的有擦伤、刺切伤和撕裂伤。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易于感染。 二、处理要点: 及时止血,处理伤口,防止感染。

370 三、伤因: 四、部位与处理: 这些损伤多是在运动中摔倒相互碰撞或器械伤 害所至。 例如:田径场上摔倒身体被炉渣擦破;球类运动时碰
撞致眉弓处撕裂伤;钉鞋、标枪、冰刀所致的刺切伤。 四、部位与处理: 1、擦伤:手、肘、腿、面部及身体的正面。擦伤的 危险性小,只需清创后涂抹红、紫药水即可。

371 2、撕裂伤:头皮、额面为多。伤口边缘不整齐,损
伤广泛,严重的可致组织坏死。轻者可用粘膏粘合; 伤口大者需止血缝合并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 3、刺切伤:腿、足为多。处理同撕切伤。

372 第十五章 常见运动损伤 第一节 挫伤 一、概念: 二、原因: 外力直接作用于身体的某些部位引起的闭合性软 组织损伤。
第十五章 常见运动损伤 第一节 挫伤 一、概念: 外力直接作用于身体的某些部位引起的闭合性软 组织损伤。 二、原因: 互相冲撞、踢打、碰撞器械等。

373 三、症状: 四、处理: 1、单纯型: 局部痛疼,肿胀,青紫、压痛,功能障碍。 2、合并型: 伴有内部器官损伤,休克。
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严重的要及时送医院。

374 五、预防: 1、训练、比赛需要穿着一定的保护装置。 2、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裁判要公正,严格。 4、改进运动技术,纠正错误动作姿势。

375 第二节 肌肉拉伤 一、原理: 二、原因: 肌肉主动收缩超出负担能力;突然的被动拉长超出伸展能力,都可以导致肌肉拉伤。
第二节 肌肉拉伤 一、原理: 肌肉主动收缩超出负担能力;突然的被动拉长超出伸展能力,都可以导致肌肉拉伤。 二、原因: 1、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的生理机能未达到活动所需要的状态。 3、疲劳,肌肉机能下降,协调性差。 2、训练水平不够,肌肉的弹性和伸展性不够,力量差。

376 四、多发部位 4、天气原因:天冷活动时间不够,肌肉活动不开;天热稍活动就出汗,误认为肌肉活动开了。 三、损伤部位
4、天气原因:天冷活动时间不够,肌肉活动不开;天热稍活动就出汗,误认为肌肉活动开了。  三、损伤部位 一块肌肉因损伤的原因不同可致不同的部位损伤。 1、被动损伤多致肌肉的起止点和肌腹与肌腱的交界处 损伤; 2、主动损伤多致肌肉的肌腹损伤。 四、多发部位 1、下肢:大腿 国绳肌、股四头肌、内收肌群、小腿三头肌; 2、躯干:腰背肌、腹直肌、斜方肌等。

377 五、损伤程度: 六、症状: 1、肌微细损伤; 2、肌纤维部分断裂; 3、肌肉完全断裂; 4、并可致筋膜和腱鞘的损伤。
1、痛疼、肿胀、压痛、肌痉挛、功能障碍; 2、抗阻实验为阳性(+); 3、断裂者一端膨大,一端有凹陷。

378 七、处理: 八、预防: 1、轻伤处理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包括肌肉无 完全断裂者; 2、肌肉断裂者应送医院缝合。 1、做好准备活动
2、加强肌力和柔韧性锻练,屈肌和伸肌力量要平衡发展; 3、合理安排运动量。

379 第三节 关节韧带损伤 一、概念: 二、损伤机制: 关节韧带损伤主要是由间接外力作用引起的一 种闭合性损伤。
第三节 关节韧带损伤 一、概念: 关节韧带损伤主要是由间接外力作用引起的一 种闭合性损伤。 二、损伤机制: 在外力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常范围的运动,关 节内外韧带受到过度的或猛烈的牵拉而造成损伤。

380 三、征象 1、局部疼痛、肿胀; 2、明显压痛; 3、功能障碍; 4、侧搬试验(+); 5、韧带完全断裂或撕脱时,关节有不稳定或松动感;
6、“X”线片确诊有无骨折。

381 四、处理: 五、预防: 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1、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正确地掌握动作技术;
3、加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和韧带柔韧性练习; 4、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

382 第四节 滑囊炎 一、急性挫伤: 二、慢性损伤: 在外力的直接作用下使滑囊壁受到损伤而发生 创伤性炎症。 致局部组织发生改变。
第四节 滑囊炎 一、急性挫伤: 在外力的直接作用下使滑囊壁受到损伤而发生 创伤性炎症。 二、慢性损伤: 局部负担量过大,致使滑囊壁受到反复摩擦,导 致局部组织发生改变。

383 三、征象: 四、处理: 1、急性: 压痛,肿胀,可摸到肿块,疼痛明显,活动加剧。 2、慢性: 疼痛较轻,有肿块或小结节,做某一个动作时出
现疼痛。 四、处理: 1、急性: 停止运动,外敷新伤药,止疼药,肿大大可抽液 后再加压包扎,可向囊内注射考的松。

384 2、慢性: 针灸、理疗;严重影响运动的,可手术切除滑囊。 五、预防: 1、加强自我保护,掌握正确的倒地方法; 2、注意控制局部负担量。

385 第五节 腱鞘炎 一、损伤机制: 二、多发部位 由于肌肉反复收缩,使肌腱与腱鞘发生过度摩擦, 所引起的肌腱腱鞘创伤性炎症。
第五节 腱鞘炎 一、损伤机制: 由于肌肉反复收缩,使肌腱与腱鞘发生过度摩擦, 所引起的肌腱腱鞘创伤性炎症。 二、多发部位 1、桡骨茎突部腱鞘; 2、手指屈肌腱鞘; 3、肱二头长头肌腱腱鞘; 4、踝部、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腱鞘。

386 三、征象: 四、处理: 五、预防: 1、疼痛; 2、肿胀; 3、压痛; 4、功能障碍; 另外,损伤的部位不同,其征象也各异。
1、减轻局部负担量; 2、局部固定; 3、外敷中药 4、理疗、针灸、穴位注射。 五、预防: 1、合理安排运动量; 2、准备活动要充分; 3、训练后要及时放松。

387 第六节 骨骺损伤 一、损伤机制: (二)慢性损伤: 骨骺损伤是儿童少年常见的一种损伤。 骨骺板的强度比正常的肌腱要弱2~5倍。
第六节 骨骺损伤 骨骺损伤是儿童少年常见的一种损伤。 骨骺板的强度比正常的肌腱要弱2~5倍。    一、损伤机制: (一)急性损伤: 间接暴力所致。暴力有剪力、撕脱力、劈裂力、 挤压力等; (二)慢性损伤: 局部负荷过大,肌肉反复收缩、牵扯所致。

388

389

390 二、征象: (一)急性损伤: 1、 明显的外伤史; 2、疼痛; 3、局部红肿; 4、压痛; 5、功能障碍; 6、有的还会出现畸形;

391 (二)慢性损伤(骨骺炎): 1、无明显的外伤史; 2、发病缓慢; 3、局部疼痛肿胀; 4、压痛; 5、运动受限
6、“X”线片显示与正常骨有异。

392 三、处理: 1、骨骺分离与骨折,处理原则与方法同骨折。 2、有骨骺损伤可疑者应休息,禁止负重三周以上;
     3、骨骺炎要减少局部负荷,固定关节,中药外敷, 理疗,针灸,按摩。

393 第七节 髌骨劳损 一、 概念: 二、损伤机制: 髌骨劳损是指髌骨软骨病和病故同缘腱止装置 的慢性损伤的统称。
第七节 髌骨劳损 一、 概念: 髌骨劳损是指髌骨软骨病和病故同缘腱止装置 的慢性损伤的统称。 二、损伤机制: 膝关节长期负担过度或反复的微细损伤积累而成。

394 膝关节在130~135度的半蹲位时,内外侧副韧带 放松,主要靠髌骨和股四头肌维持关节的稳定性。髌 骨同缘腱止部和髌韧带承受的牵扯力,以及髌、股相 应关节面所承受的挤压力较大,若再发力加扭转,就 会出现挤压,捻错、摩擦,导致局部组织细胞的损伤 和破坏,引起腱纤维出血、变性、增生、钙化和软骨 细胞肿胀、纤维变性、龟裂、剥离等一系列病理变 化。

395 三、征象: 1、早期膝软、膝痛、大运动量训练后明显,休息后消失; 2、严重时静止、行走都痛; 3、疼痛与膝关节的 动作有密切的关系;
4、半蹲痛,以单腿半蹲最为明显; 5、关节积液; 6、髌骨压痛检查(+); 7、抗阻伸膝试验(+); 8、“x”线片示,晚期髌、股关节间隙变窄,髌骨关节 面,上下缘骨赘形成,髌韧带增厚或钙化。

396

397

398 四、处理: 至今没有特殊的治疗方法。 1、站桩 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是防治髌骨劳损的积极手段。 1)高位半蹲,髋、膝角度不宜过大;
2)尽可能长的时间; 3)每天1~2次。 2、主动直腿高抬,负重直腿高抬练习; 3、理疗、针灸、按摩; 4、中药外敷。

399 五、预防: 1、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2、加强股四肌的力量训练; 3、注意放松; 4、加强医务监督。

400 第八节 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一、原因 (一)局部负担量过大 (二)场地过硬 本病多发于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特别是青少年。
第八节 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 本病多发于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特别是青少年。 一、原因 (一)局部负担量过大 在一个时间内过多的用脚尖跑跳,动作没有缓冲。 (二)场地过硬 支撑反作用力大,增加了局部负担。

401 二、损伤机制: (一)肌肉机械牵扯学说: (二)应力学说 肌肉附着处的骨膜长期不断地受到牵扯,捩伤或 紧张,使骨膜发生松弛所致伤。
身体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反复作用于胫骨, 再加上胫骨本身的形态结构的特点,使该部骨组织 内部的应力受到改变和破坏,从而产生一种生理或 病理的反应。

402 重力和反作用力,反复作用是变化的主要外因;骨骼特点是变化的根据。
骨骼的“S”形,在力的作用下,凸面受到伸展,而凹面受到挤压,拉张力大,抗应力也大时,骨组织可以提高应力,与外力的增加来保持平衡,表现为骨小梁的合理排列和骨皮质的增厚,发生良形生理反应。若负担不当,抗拉应力增长跟不上拉张力的增加,则引起骨膜松弛充血、出血,出现骨骼损伤性炎症。

403 三、症状 在负荷适宜时,上述两种因素都能改变骨膜血液 循环,使骨膜增厚,骨质增粗加固,提高负荷能力, 引起良好生理改变。
若负荷超出组织的适应能力,就会发生骨膜松 弛或分离、充血、肿胀,骨膜下出血,以至局部骨 质脱钙或断裂,产生骨折。 三、症状 1、急性期多有局部肿胀(小腿下段为多); 2、压痛,有局部,有散在;

404 四、处理: (一)轻者早期: (二)严重者: 3、训练后出现痛疼,下蹲时痛疼加剧; 4、有结节及肿块; 5、“X”线可诊断有无骨折。
绷带裹扎小腿,调整减少下肢运动量,继续运动。 (二)严重者: 运动后及时放松,温水浸浴,按摩,理疗,局部 封闭,中药熏洗,以至停训。

405 五、预防:  1、训练要循序渐进,运动量要合理。 2、正确掌握跑跳技术,注意放松和缓冲。 3、避免在硬地上训练。 4、注意运动后放松。

406 第九节 脑震荡 一、损伤机制: 脑震荡是脑损伤中最轻又较常见的一种。在体育 运动中和一般的生活中都可能发生脑震荡。
第九节 脑震荡 脑震荡是脑损伤中最轻又较常见的一种。在体育 运动中和一般的生活中都可能发生脑震荡。 一、损伤机制: 在外力的打击下,脑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受到普 遍震荡所引起的一时性意识和功能障碍,不久即可恢 复,多无明显的解剖病理改变。

407 二、征象: 1、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2、后立即出现意识障碍; 3、意识丧失时,呼吸表浅,脉率缓慢,肌肉松弛,瞳
孔稍放大,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 4、意识清醒后出现逆行性健忘; 5、头疼、头晕、恶心、呕吐; 6、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

408 三、处理: 1、伤员平卧,安静休息; 2、注意身体保暖,头部可用冷毛巾冷敷; 3、对昏迷者要急救,促使其知觉的恢复;
4、呼吸停止者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5、脑震荡患者要卧床休息至症状完全消失。

409 注:昏迷5分钟以上,有其他异常症状,或神志
清醒后剧烈头痛、呕吐,或再度昏迷者,说明伤情 严重,要立即送医院。 闭目举臂单腿平衡试验可评价恢复程度。


Download ppt "体育保健学 阜阳师范学院体育系 刘 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