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关注艾滋病 加强自身防护 华西医院血液科 马洪兵
2
艾滋病流行趋势 医务人员艾滋病意识调查 艾滋病基本知识 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预防
3
全球艾滋病的传播流行速度持续上升 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 至2002年底全球HIV累计感染人数已达6900万人,已有2 400万人死于AIDS 目前每天大约有1万4000人感染艾滋病病毒。 全球艾滋病的传播流行重点正由非洲转向亚洲
5
艾滋病流行可能成为中国的国家性灾难 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 据估计,到2002年底,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100余万,居亚洲第 2 位 病人数累计达20万人以上,现存活病人8-10万
6
艾滋病流行可能成为中国的国家性灾难 目前我国艾滋病的流行经过散发期、局部流行期已转入广泛流行期 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 如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到2010年,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将超过1000万人
7
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四大特点 艾滋病流行波及范围广 部分地区已进入艾滋病发病和死亡高峰 艾滋病流行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
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
8
华西医院收治艾滋病情况 收治3例艾滋病 王某,男,33岁,全身浅表淋巴结长大,皮疹,血小板减少,贫血,鹅口疮 2003年4.4 李某,女,30岁,慢性腹泻,全身进行性消瘦,鹅口疮
9
艾滋病流行趋势 医务人员艾滋病意识调查 艾滋病基本知识 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预防
10
昆明医护人员艾滋意识调查 对60%的问题回答正确的人数仅有83% 80.4%表示不愿接触HIV/AIDS病人
11
部队医务人员掌握艾滋病情况 对艾滋病一般知识回答正确率:>90% 对专业性较强的艾滋病知识正确率60-70%
艾滋病检测与职业防护知识回答正确率30-40% 文化程度与专业技术职务对回答正确率无显著性差异
12
艾滋病流行趋势 医务人员艾滋病意识调查 艾滋病基本知识 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预防
14
HIV外界环境中生存能力 HIV对热很敏感 、耐碱不耐酸、紫外线不能灭活HIV AIDS病人血液中HIV10-1000个/ml
乙肝病人血液中HBV1-10亿个/ml 防止HBV传播的措施能有效预防HIV传播
15
传染源 感染HIV的人是本病唯一的传染源 包括 AIDS 患者与无症状的HIV感染者
16
传播途径
17
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 据WHO认为,日常生活接触不传播HIV,即通过握手、接吻、共餐、生活在同一房间或办公室、接触电话、门把、便具等,接触汗液或泪液、被蚊子或其他昆虫叮咬等方式不会传播。
18
HIV 感染的高危人群 同性恋者、性乱者、患有性传播疾病 静脉注射吸毒 反复输血
19
高危人群有下列两项以上者应考虑艾滋病 ①3-6月内体重下降10%以上 ② 慢性咳嗽或腹泻1个月以上 ③ 间歇或持续发热1个月以上 ④ 全身淋巴结肿大 ⑤ 反复出现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单纯疱疹感染 ⑥ 口咽念珠菌感染
20
HIV的检测 筛查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明胶凝集试验 各种快速诊断试剂 确认试验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
条带免疫试验 免疫荧光试验 HIV抗体在窗口期不能检出:P24抗原和HIV核酸检测
21
HIV的感染窗口期 窗口期是从被感染HIV到体内产生可被检测到的足量的特定抗体的这段时间
窗口期一般为2周—3月,少数可长达6个月,平均长度以三个月为准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三个月当中,不能再有其他危险行为,否则必须重新计算时间 虽然在窗口期作HIV抗体检测,其测试结果可呈“阴性”,但仍具有传染性
22
HIV感染的自然史 急性感染期:2-4周 无症状期:8-10年 艾滋病期:12-18月
23
HIV感染的临床分期 Ⅰ期急性感染期 Ⅱ期无症状感染期 Ⅲ期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PGL) Ⅳ期 艾滋病
24
艾滋病(Ⅳ期) 2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 3 各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 4 因免疫缺陷而激发肿瘤,如卡氏肉瘤、NHL
1 体质性疾病:发热、乏力、盗汗、体重下降 、慢性腹泻 2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癫痫、进行性痴呆、下肢瘫痪等 3 各种机会性病原体感染 4 因免疫缺陷而激发肿瘤,如卡氏肉瘤、NHL 5 免疫缺陷并发的其他疾病,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
25
鹅口疮
26
肺孢子虫 肺孢子虫肺炎 肺孢子虫在肺外产生的隆起性钙化
27
弓形虫病 眼弓形虫病眼底病变 脑弓形虫病病理标本
28
隐孢子虫病 艾滋病合并隐孢子虫病,在小肠壁绒毛表面呈现黑点
29
CMV视网膜炎
30
马尔尼菲青霉菌
31
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32
抗病毒治疗药物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 :AZT、3TC、双汰芝 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 NVP
蛋白酶抑制剂(PI): IDV
33
艾滋病流行趋势 医务人员艾滋病意识调查 艾滋病基本知识 艾滋病职业暴露与预防
34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 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HIV/AIDS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35
1984年报道了首例职业暴露后HIV感染 1998.6统计因职业原因感染HIV 13万例 据研究表明职业暴露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高危人群是护士、实验室技术员和麻醉师 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者近百名
36
研究资料表明,医务工作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具刺伤后,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机率为 0
研究资料表明,医务工作者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针具刺伤后,发生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机率为 0.33%(20/6135),粘膜表面暴露的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率为 0.09% (1/1143)。而皮肤接触暴露者无一人感染报道。
37
职业暴露后的预防(PEP) 现场急救处理 报告、检测与保密 暴露后评估 预防性用药
38
HIV暴露后紧急局部处理 1、刺激出血:如皮肤有伤口,应当反复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2、 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或沾污的皮肤
3、 消毒与包扎:伤口应用消毒液 ( 如 70%酒精、0.5%碘伏等 ) 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伤口
39
报告 暴露者向部门和单位领导报告,了解发生原因与后果,对当事人提供医疗和心理支持,在发生感染的情况下,对个人、家庭生活予以救助和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 重大事故发生单位及时向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库(点)报告,储备库(点)负责人联系当地有关专家根据情况共同进行风险的评估,确定用是否用药
40
小型事故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措施报告主管领导和有关专家,以及时发现处理中的疏漏之处,使处理尽量完善妥当
41
监测 由本省省级艾滋病病毒检测中心抽血检测被暴露者的抗艾滋病病毒抗体,并分别在暴露后0周、6周、12周、6个月、12个月检测
42
保密 由于HIV感染者可能面临来自各方的歧视和压力,因此无论重大事故或小型事故,对事故涉及的职业暴露者,均应注意做好保密工作
每一个得到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均应严守秘密
43
暴露后危险的评估 1 确定暴露级别 2 确定 HIV 暴露源危险程度
44
确定暴露级别
45
确定 HIV 暴露源危险程度
46
预防性用药 预防性用药的推荐方案 暴露级别 暴露源级别 预防性用药推荐方案
预防性用药的推荐方案 暴露级别 暴露源级别 预防性用药推荐方案 1 级 级 不一定使用 PEP 级 级 AZT/3TC 级 级 AZT/3TC 级 级 AZT/3TC+ PI 级 或 2 级 AZT/3TC+ PI 不明 不明 AZT/3TC
47
用药注意事项 1 在暴露后如存在指征应立即开始,最好在暴露后 1-2h 之内;CDC推荐高危的职业性暴露后1-2周仍应给予预防用药
2 如果无很大的不良反应,预防性治疗应持续 4 周 3 育龄妇女使用 AZT 作为预防用药期间,应避免或终止妊娠
48
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 发生时间 、地点 、经过 暴露方式 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 接触物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发生时间 、地点 、经过 暴露方式 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 接触物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包括赴现场专家或领导活动) 是否采用暴露后预防药物,用药情况、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情况 用药的依从性状况 抗 HIV 1/2 检测结果 0 周 6 周 12 周 6 月 12 月
49
职业暴露相关法规-1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安全药品储备库(点)实施方案(试行)》 于2002年1月22日起正式实施
4个区域性储备库: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 3个储备点分别设在云南、新疆和河南
50
职业暴露相关法规-2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自2004年6月1日起开始实施
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 制定有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工作制度,并为医务人员提供合格的防护物品
51
临床医护人员的安全防护 HIV职业暴露只是冰山一角,潜在的危险无法估计 预防传播最有效的方法是采取普遍性防护原则
普遍性防护原则:所有患者的血液和体液都应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采取一整套防护措施
52
防护方法 遵守各种医疗操作时的安全防护要求 安全处置锐利器具,防止被锐器划伤或刺伤 对所有器具严格消毒 认真洗手
使用防护设施避免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等 安全处置废弃物
53
小结 艾滋病在世界和我国流行日趋严重 HIV/AIDS患者可出现于临床任何一个科室
在诊治、护理病人中遵循普遍防护原则是预防传播的最有效方法 发生职业暴露后应采取急救措施,及时上报,根据暴露情况以决定是否进行PEP
54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