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環境倫理與哲學 教材撰寫者:黃朝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鄭先祐/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環境倫理與哲學 教材撰寫者:黃朝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鄭先祐/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教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環境倫理與哲學 教材撰寫者:黃朝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鄭先祐/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教授

2 環境倫理與哲學 環境哲學理念 環境倫理的意義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原住民的環境倫理 我國傳統的環境倫理 宗教的環境倫理
西方環境倫理的發展 歐美的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的實踐 總結

3 環境教育的基本哲學理念就是「地球太空船(Spaceship Earth) 」觀念 (Harvey, 1976)。
環境哲學理念 地球太空船概念 環境教育的基本哲學理念就是「地球太空船(Spaceship Earth) 」觀念 (Harvey, 1976)。 太空船是自給自足的,所有的食物、飲水、燃料及用品均裝載在內,並必須有效地循環利用和清除廢棄物; 船上的人員若能如此運作下去,太空船即可永續發展,否則便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永遠無法返航; 地球(環境)與人類的關係彷似太空船與船員的關係,深刻了解這種關係,正是環境教育的基本任務。

4 環境教育的另一基本哲學理念為永續發展概念
環境哲學理念 永續發展概念(1/5) 環境教育的另一基本哲學理念為永續發展概念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概念是以1962年Rachel Carson「寂靜的春天」(Silent Spring) 和1972年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成長的極限」(The Limit to Growth) 等論述為基礎而建立的「環境典範」。 1980年, IUCN, UNEP, WWF等三個國際組織提出「世界自然保育方略」(World Conservation Strategy),首度提出「永續」(sustainable)一詞,為「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肇始。

5 環境教育的另一基本哲學理念為永續發展概念
環境哲學理念 永續發展概念(2/5) 環境教育的另一基本哲學理念為永續發展概念 1983年,聯合國成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任命挪威總理布倫特蘭(G. G. Brundtland)夫人為主席。 隨後1987年WECD發表「布倫特蘭報告」(The Brundtland Report),命名為「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正式揭櫫「永續發展」的理念。 「布倫特蘭報告」中對「永續發展」提出的標準定義為:「既可滿足當代人之需求,又不犧牲下一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之發展」(Development that meets the needs of the pres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ability of future generations to meet their own needs.)

6 環境教育的另一基本哲學理念為永續發展概念
環境哲學理念 永續發展概念(3/5) 環境教育的另一基本哲學理念為永續發展概念 由此可見,永續發展是環境永續性、社會永續性及經濟永續性三者之間的相互平衡、折衷(trade-off)與整合。 簡而言之,永續發展是一種能夠持續改善人類生活品質且不超出維生生態系統承載力(carrying capacity)的發展方式。是一個為了確保人類能夠永續發展下去的必要手段。 至其基本原則包括:公平性(equity)、永續性(sustainability)、共通性(commonality)等。

7 環境教育的另一基本哲學理念為永續發展概念
環境哲學理念 永續發展概念(4/5) 環境教育的另一基本哲學理念為永續發展概念 對於人類而言,自然環境也有著各種不同的價值。譬如環境教育學者韓格福(H. R. Hungerford,1988)即認為自然環境具下列十種價值: 自然環境 倫理價值 道德價值 美學價值 健康價值 生態價值 遊憩價值 政治價值 教育價值 經濟價值 宗教價值 圖2 韓格福區分的自然環境價值

8 環境教育的另一基本哲學理念為永續發展概念
環境哲學理念 永續發展概念(5/5) 環境教育的另一基本哲學理念為永續發展概念 環境倫理學家羅斯頓(H. Rolston, 1988)則認為自然環境包含以下價值: 自然環境 維生價值 基因多樣性的價值 經濟價值 文化象徵價值 科學價值 塑造性格價值 遊憩價值 生命價值 美學價值 圖3 羅斯頓區分的自然環境價值

9 自然環境的倫理價值(1/2) 環境哲學理念 環境價值的等級
價值一詞,顧名思義,含有等級的意思,我們判斷事物的價值常有以價值的高低或大小表示該價值的等級(楊冠政,1991)。根據價值的性質,我們可以把環境價值分作以下三個等級:﹙1﹚物質價值﹙2﹚精神價值﹙3﹚倫理價值 (參見表1)。 圖4 價值的等級

10 自然環境的倫理價值(2/2) 環境哲學理念 表1 環境價值的等級 價值等級 韓格福的價值分類 羅斯頓的價值分類 物質價值 經濟價值
表1 環境價值的等級 價值等級 韓格福的價值分類 羅斯頓的價值分類 物質價值 經濟價值 維生價值;經濟價值 精神價值 政治價值 宗教價值 遊憩價值 美學價值 遊憩價值;文化象徵價值; 科學價值;美學價值; 塑造性格價值; 基因多樣性價值 倫理價值 道德價值 生態價值 生命價值

11 人類倫理關係的歷史演變 環境哲學理念 1.個人、家庭、與家族內的關係 (輩分關係) 2.社會生活的關係,家族間的關係 (家族關係)
3.極權國家,階級間的關係 (階級關係) 4.民主革命,經濟自由化 (人民與國家的關係) 5.生活環境的維護 (人民和人民間的關係) 6.可持續的未來 (人與自然的關係)

12 可持續文明:環境、社會與經濟(1/3) 環境哲學理念

13 可持續文明:環境、社會與經濟(2/3) 環境哲學理念 圖5 可持續發展的各種資材 (Capital)。

14 環境哲學理念 可持續文明:環境、社會與經濟(3/3) 圖6 自然資源與國民福祉的關係示意圖

15 環境倫理的意義 環境倫理的標準(1/3) 1977年,聯合國在前蘇聯的伯利西(Tbilisi)召開國際環境教育會議,會議中曾作出下列建議:「在發展環境教育計畫時必須考慮倫理價值(ethical values),環境教育應以產生認知和價值為目的,藉以改進生活的品質。」

16 環境倫理的意義 環境倫理的標準(2/3) 「關懷地球—一個永續生存的策略」(UNEP, 1991)書中建議,人類應建立以生態為中心,保育為基礎的世界倫理(world ethic)。此世界倫理之要素如下: 每個人都有基本而且平等的權利,這權利包括個人生存、自由和安全、自由思想、宗教、集會和結社、參與公務、教育等。沒有人有權利剝奪他人的謀生方法。每個人和每個社會必須尊重這些權利;並負責保護這些權利。每個人應公平地分享資源使用的利益與成本。每個世代所傳下去的世界,應像他承接的一樣,是多樣的和具生產力的。一個社會或世代不應該限制其他社會或世代的機會。 以上為人類中心倫理

17 環境倫理的意義 環境倫理的標準(3/3) 每個人都是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這個共同體是由所有生物所組成。它將人類社會和自然聯成一體。於此,必須保證每個生物都能獲得人類的尊重,不論它對人類有何價值。人類的發展不應威脅自然的完整,或其他物種的生存。人類應該適當地對待所有生物,並保護牠們免於殘暴、受苦和不需要的殺害。 每個人都應負起他對自然影響的責任,人類應保育生態過程及自然的多樣性,並節約地和有效率地使用資源,務必保證再生性資源的永續利用。保護人類的權利和自然的權利是全世界的責任,它超越文化的、意識形態的和地理的界限。 以上為生命中心倫理 以上為生態中心倫理

18 倫理價值的重要性 人類倫理信念之擴張可視作倫理價值的擴張。 圖7 倫理價值的層級 生態中心倫理 (生態倫理) 生命中心倫理 (生命倫理)
人類中心倫理 (人際倫理) 生命中心倫理 (生命倫理) 生態中心倫理 (生態倫理) 圖7 倫理價值的層級

19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環境倫理的學習(1/2)
在世界倫理中所揭示的倫理標準都是環境教育的教學目標。不論是那一種學科,在教學目標中都要明訂實踐這些倫理標準的行為。總而言之,環境倫理包含人類中心倫理,生命中心倫理和生態中心倫理。環境教育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倫理價值觀,培養學生實踐人際倫理、生命倫理及生態倫理的倫理標準,培養學生實踐倫理價值的行為(楊冠政,2003)。 保護環境具有極高的倫理價值,對每個人而言都是有效的,所以我們常說保護環境,人人有責。這種責任就是代表至高無上的倫理價值。

20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環境倫理的學習(2/2)
愛護地球環境的倫理道德必須人人在生活中實踐。 我們對於物質價值甚至精神價值都還有選擇的餘地,但是倫理價值必須堅守。譬如我們可殺雞或宰鴨以供祭祀,但是不應殺害黑面琵鷺或櫻花鉤吻鮭等保育類動物;我們可以在山野間欣賞美麗的帝鴙和藍鵲,但是我們不宜將牠們囚禁在鳥籠中欣賞,因為這樣就違反了應有的環境倫理價值。

21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人與環境關係的特質(1/8)
觀察今天地球上自然環境的現況,有下列幾點特質: 自然生態平衡是很精緻而脆弱的。人類的過度利用自然是生態系失衡的主因。 人類對大自然的干擾行為(如濫伐、濫墾、濫捕、濫採),會帶來巨大的災害。地球自然資源蘊藏量和空間都是有限的。 全球生物滅絕的速度是空前的,許多物種仍未被命名就已經滅絕。物種快速的消失,將會危害生態體系的維生功能。 人類創造出的有毒物質,隨著全球物理化學運作過程,以及生物圈中的食物鏈到處擴散,如同化學風暴,這將危害人類的健康與生存環境。

22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人與環境關係的特質(2/8)
上述環境生態失衡實可歸因於人類對環境的價值觀發生偏差,譬如只重視物質價值卻忽略了精神和倫理價值,就是其中問題的癥結。其實,人類必須了解到,自己不過是生態系中的一個物種而已,與其他物種必須相互依賴。人類理應尊重自然本身的運作,順應調適,以免產生無法彌補的後果。人類具有維護生態系良好運作與完整性的責任(黃朝恩,2001)。自然生態體系的健康關係著人類生活的健康。

23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人與環境關係的特質(3/8)
凡此種種情況,都是目前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及早因應和執行有效的措施將有利於人類未來的生存發展。因此,人類社會系統應儘速按照環境倫理的規範作出有效調整(王鑫,2003),例如: 生活品質的改善 社區居民或個人的生活方式,應該配合當地的自然資源與環境特色,在資源利用上儘量自給自足。

24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人與環境關係的特質(4/8)
生活品質的改善 人類應調整過度浪費的生活型態,以減少對自然的影響與改變;也應強調精神文明,崇尚簡樸生活,降低物質慾望,勵行綠色消費。 人類應建立自信與自主的生活信念,拒絕盲目的跟隨流行。經濟成長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不必然能夠提昇生活品質。 生活品質的提昇,是要靠整個社會,整個社區大家共同持續的努力。

25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人與環境關係的特質(5/8)
正視科技發展的本質 科學和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是利弊互見的。科技發展的走向要符合社會及生態的需求,減低環境與社會衝擊。 科技發展應有適當的規範,尤其在未了解自然的運作原則之前,應以保存自然的現況為前提。對科技發展的期待應審慎保守,以免因盲目的樂觀而忽略了導致嚴重環境問題的可能性。

26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人與環境關係的特質(6/8)
適度的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並行不悖的。工商業社會的發展和成長有一定的極限。考量社會與環境的成本將有助於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在台灣,對高品質生活的定義不能光以經濟的成長率為指標,反而必須考慮適度降低成長率以保護自然資源。 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應以前瞻眼光妥善計劃與自然共存的模式來避免冒險。 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各地區應維持地區特色的經濟模式。

27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人與環境關係的特質(7/8)
追求公平正義 人類利用自然資源時,也要能顧及對自然、弱勢族群與後代子孫之利益。 每一個人不論其種族,皆應平等的分享自然資源和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有毒廢棄物不應轉移至經濟或政治相對弱勢地區。 企業與個人都應致力於減少廢棄物產生,並對已經生產的廢棄物負起全責,直到清除完畢,恢復環境舊觀為止。 人類不能因滿足當代需求而將環境負荷與影響,轉移給後代子孫。

28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人與環境關係的特質(8/8)
建立有效的社會與政治機制 政府運作應改變以經濟需求為考量的管理,轉成為以實踐個人成就感為考量。 對環境議題,政府應同意以公民投票方式做為政策、制度或實施的主要參考依據。政治運作應藉由大眾共同協商參與來制定環境政策。

29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環境倫理的實踐:以綠色生活為例(1/2)
面對嚴峻的環境和生態危機,雖然仍舊有些人懵然不覺甚或明知故犯,違反生態原則遂行破壞行為,但在環境教育努力下,也有愈來愈多人認識到情況的惡化。其實,只要每個人都願意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情況就會立刻得到改善。這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的改變,常常被概括地稱為綠色生活。 所謂綠色生活,就是將環境倫理的理念落實到生活中,而其中最有效的一項核心行動就是綠色消費。在社會裏,每個人都是消費者,如何扮演好綠色消費者的角色,確是拯救地球、改善環境的關鍵因素(黃朝恩,1992)。

30 5R原則 環境教育與環境倫理的關係 環境倫理的實踐:以綠色生活為例(2/2)
減量 (Reduce) 再用 (Reuse) 回收 (Recycle) 拒買 (Refuse) 再生 (Regenerate) 圖8 綠色生活的5R原則

31 環境倫理與哲學 背景 原住民與宗教的環境倫理 歐美的環境倫理 環境倫理的實踐 結語 目錄 毛利人與達悟人 儒家、道家 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倫理基準、向自然學習 結語 目錄

32 歸屬感(belonging)和親緣關聯(genealogical bounds)
原住民的環境倫理 毛利人的傳統文化 歸屬感(belonging)和親緣關聯(genealogical bounds) 蒙恩責任(beholdenness)和相互關係(reciprocal relations) 尊敬(respect) 與感恩(with-to-be-appreciated) 知識、內在價值、土地保守者 圖片來源: Parkinson, Sydney.  A journal of a voyage to the South Seas. London, 1784, plate 16, opposite page 90. Alexander Turnbull Library, URL, Reference No.PUBL

33 原住民的環境倫理 蘭嶼達悟人的傳統文化 敬重自然 溫順詳和 節制資源的使用 資源分配倫理 永續享用
視飛魚為神聖,對捕魚嚴格規範;設定聖地,絕對保留不用。 溫順詳和 食無惡言,不打罵孩童;忌惡言相咒;取名不宜過高或過低。 節制資源的使用 盛食務盡,不可浪費,平日忌盛裝;按齡造屋,不可過大。飛魚有保存期限;捕魚的量與種類有嚴格規範。 資源分配倫理 新婚年輕夫妻雖建屋分居,但漁獲及芋田收獲,須交由主屋(父母)統籌分配;各社劃分固定地區捕魚,漁獲必要平分。 永續享用 飛魚初食禱告:每年首次吃飛魚,須禱告,詞如:我某某人要享受這美味的食物,願我及家人長命百歲,代代香火永不滅,好使我們繼承這傳統生活。

34 儒家思想(1/2) 我國傳統的環境倫理 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萬物並行而不悖。(大戴禮記)
儒家思想→敬畏自然、順應自然、愛惜自然、天人合一 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萬物並行而不悖。(大戴禮記) 是月也,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虫、夭飛鳥、毋麛、毋卵;……是月也,毋竭川澤、毋漉坡地、毋焚山林(禮記月令篇)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澤 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逸周書) 茍得其養,則物自生。茍失其養,則物自消。(荀子)

35 儒家思想(2/2) 我國傳統的環境倫理 易經(自然哲學) 人本精神,天人合德 保護自然,愛心管理 自然認知
觀察自然運行法則,給予「君子」,倫理道德的啟示。 體會自然運行法則,以達「天人合德」,才能「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 人本精神,天人合德 保護自然,愛心管理 自我節制,尊重生命。 了解自然,順應自然。 自然認知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得養則長,失養則消。 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36 我國傳統的環境倫理 道家的環境倫理觀 自然為本: 天人合一: 心靈環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物物相關、物有所歸、返樸歸真、自然善知、順應自然 心靈環保: 少欲知足、不爭、不強求、不謀求私利

37 佛教 我國傳統的環境倫理 佛家思想(1/3) 眾生平等 對於自然,為「法滿世界」的真空觀; 對於萬物,為「圓融無礙」的圓融觀;
對於眾生,為「悲智雙運」的周偏觀; 對於環保,則有以下三項基本主張: 護生:佛教提倡不殺生而積極護生。《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戒殺護生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對於動物的保護,有著積極的慈悲思想。 眾生平等

38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為艱。
我國傳統的環境倫理 佛家思想(2/3) 惜福:這是佛教對於「同體共生」的認知。唯有珍惜大自然各種資源,人類才能在地球上開展理想的新世紀。福報猶如銀行存款,有儲蓄才有支出。日常生活中,積極配合「垃圾分類、資源回收」,讓可用的資源再生,垃圾即是財富。惜福的方法很多,今歸納為四點:1.隻字必惜,貴之根也;2.粒米必珍,富之源也;3.片言必謹,福之基也;4.微命必護,壽之本也。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為艱。

39 我國傳統的環境倫理 佛家思想(3/3) 任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淨化《維摩經‧佛國品》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佛法明示情與無情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的同體共生關係。吾人對於內心塵垢,固然應該要努力消除、轉化,對於外在的污染,亦應喚起群體意識,力行環保。心經云 :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在作態度的定位。也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精神。因為修行之起,要人們先學會知足、清心寡慾;去除貪嗔癡。這正是一種心靈環保的修持。 任憑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40 慈悲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不殺生,不吃肉:以身佈施、不伐草木 去除三毒:貪、噌、癡 無我價值觀 心靈環保 宗教的環境倫理 佛教的價值觀
無緣大慈攝眾生,猶如一子皆平等。 如是同體大悲無礙。 不殺生,不吃肉:以身佈施、不伐草木 去除三毒:貪、噌、癡 貪,貪求;噌,噌恨心;癡,錯誤的認知 無我價值觀 心靈環保

41 宗教的環境倫理 聖嚴的四種環保 心靈環保:從心靈的淨化做起。 生活環保: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 自然環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知足常樂;培福種福,回饋大地,人人有福。護育萬物,維持永續。 禮儀環保:禮儀由內心發起,對萬事萬物的尊重及平等對待,再形諸於外。透過行為的淨化,以心儀、口儀、身儀,促進人我和諧、社會安寧,以及整體的祥和。

42 宗教的環境倫理 基督教思想(1/3) 聖經曾被評為破壞自然環境的主使力量,讓人類「控制」世界,並激勵科技的發展。在《生態危機的歷史根源》中,L. White 認為近代生態危機的根源是來自基督教(White, 1967, 9-14);因此,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之道,也在於從宗教傳統中尋求解決,因為宗教之於人心有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但其實古希伯來人並沒有發展科技,對他們來說,信賴上主才是一切的根本。而且,舊約的先知們,把人類、土地和上帝的旨意視為息息相關。人類幸福有賴於自然萬物正常的運轉,而大地健康也受人類的道德行為所影響。

43 宗教的環境倫理 基督教思想(2/3) 從舊約梅瑟五書中對自然和大地的看法可以解:安息日的意義、安息年及禧年的規定。這指出為了土地免於重覆使用,所以,必須實行安息年土地休耕政策。在平常也必須給予土地尊重的態度,並培養跟動植物之間的感情。 從先知書中對自然和大地的看法可以了解:土地被污染,上主也受苦、人類的不道德帶來大地的污染、自然界也分享公義。所以,舊約聖經的先知們,把人類、土地和上帝旨意視為息息相關。人類幸福有賴於大自然的正常運作,而大地的健康也受人類的道德行為所影響。

44 宗教的環境倫理 基督教思想(3/3) 再從新約福音書中充滿著耶穌與大自然密切關係之記載,可以知道:自然萬物都是上主愛的對象、自然現象可做為人生的借鏡、好管家的比睮。所以,我們必須尊重自身被賦予管理大地的責任,以尊重、慈愛的態度和自然萬物保持和諧的關係,做好「管家」的角色。因為,所有的受造物,都與上主保有盟約的關係,不容人類去破壞。

45 舊約聖經 天主教的土地倫理觀 新約聖經 宗教的環境倫理 基督教信仰 好管家:公義包含人與自然之關係 新世界
人與世界的被創造,人類管理大地與萬物。(創世紀) 受造界的悲劇(原罪):人類的不道德,帶來大地的污染 與所有生物立約,分享公義,同得救贖。(諾亞方舟) 天主教的土地倫理觀 新約聖經 好管家:公義包含人與自然之關係 新世界 上帝的國度(烏托邦) 願上帝的旨意行在人間,如同行在天上 11世紀的《塔納赫》亞蘭文意譯本(塔古姆) 蕭靜山、朱寶惠、陸亨理、李山甫譯(2007)

46 觀察人類發展進程中,環境倫理有如下的演變:
西方環境倫理的發展 發展階段(1/4) 觀察人類發展進程中,環境倫理有如下的演變: 人類屈從於自然,為強有力的和不妥協的大自然所支配; (決定論) 人類凌駕於自然、支配、利用和控扼自然; (可能論→人類中心主義) 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如同動物、植物和山川一樣,應設法去和大自然和諧共處。 (協調論→生命中心主義、生態中心主義)

47 西方環境倫理的發展 發展階段(2/4) 第一階段無疑是人類依附和順從自然的階段。在原始社會,生產力甚低,人類對自然的了解和認識尚處於蒙昧狀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有限,對許多自然現象由畏懼而崇拜,在在表現出人類對自然的屈從。

48 西方環境倫理的發展 發展階段(3/4) 第二階段是改造和利用自然的階段。進入農業社會以後,人類對自然的了解和認識實現了一次飛躍,改造利用自然的活動逐步展開,標誌著人類意志力的表現,透過主動選擇來回應:生產工具不斷改進,生活環境不斷改善,社會制度不斷改變,民智日益開展。因而促使人類從自然的奴隸身份走向自然的主人。隨後,工業社會的到來,更標誌著人類認識改造自然的能力再度突破,科技大幅邁進,物質文明一日千里。然而,由於「人定勝天」和「征服自然」等的企圖心的驅使,人類對也因此大肆破壞自然,並且造成了不可勝數的自然反撲。

49 西方環境倫理的發展 發展階段(4/4) 第三階段是剛剛起步的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階段。為了持續生存和持續發展,固然需要在科技上有新的突破,更需要在人類和自然的倫理關係上昇華到新的境界。在創立環境倫理道德的過程中,人類要認真總結人類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

50 Anthropocentrism (人類中心主義)
歐美的環境倫理 基準倫理 Anthropocentrism (人類中心主義) In the western religious and philosophical tradition, only human beings are worthy of ethical consideration. All other things are regarded as mere means to human ends. Biocentrism (生物中心主義) Life-centered environmental ethics All living things are of equal inherent worth Ecocentrism (生態中心主義) 土地倫理 (Land Ethics)

51 歐美的環境倫理 感知主義:動物權(Animal right)
Peter Singer 「動物解放」運動 「動物」能感受痛苦 感知(sentience)就是擁有權利(利益) 的充分且必要的條件。 主張: 反對將動物作為食物、衣物、科學實驗、休閒娛樂等用途。 盡量減少動物受苦,這是人類的道德義務。 給予動物的享樂,要大於痛苦。

52 歐美的環境倫理 Taylor’s biocentric ethics (i)
Paul Taylor’s 1986 book, Respect for Nature (尊敬自然) is one of the most fully developed and philosophically sophisticated contemporary defenses of a biocentric ethics. 四項法則: 不傷害(non-maleficence) 不干擾(noninterference) 盡責(fidelity) 補償公正(restitutive justice)

53 歐美的環境倫理 Taylor’s biocentric ethics (ii)
五個「權重」(priority)原則 當人類和其他生物發生利益衝突時,採用 自衛(self-defense):當人類基本利益受到威脅時。 比例(proportionality):人類的非基本利益不可超越過其他生物的基本利益。 最少錯誤(minimum wrong):盡量減少違背。 分布公義 (distributive justice):山區原住民因耕種不易,為滿足基本利益而獵殺動物,這可被允許。 補償公義 (restitute justice):受傷害的野生物應給予適當的補償。

54 歐美的環境倫理 Taylor’s biocentric ethics (ii)
圖片來源:Groom, M. J., G. K. Meffe, and C. R. Carroll (2006) Principles of Conservation Biology. 3rd. ed. Sinauer Associates, Inc.

55 歐美的環境倫理 Leopold 的土地倫理(1/2)
以「生物社區」為主體,包含土壤、水、植被、動物;整體統稱為「土地」(大地)。 任何保存「生物社區」(土地) 完整、穩定和美麗的行為,就是好的行為,否則就是錯的行為。 人類的角色,從對自然世界的征服者,轉變為自然世界的成員。 人類可將動物視為「資源」,應該管理和控制動物的族群,包括獵殺動物,以維持整個生態環境的穩定和平衡。 人類必要以「生態良知」(ecological conscience) ,來面對自然。

56 歐美的環境倫理 Leopold 的土地倫理(2/2)
Fig.7 Leopold land ethic

57 Arne Naess (挪威哲學家)(1973)提出, 深層生態學
歐美的環境倫理 深層生態學(1/2) Arne Naess (挪威哲學家)(1973)提出, 目前的環境運動是基於淺層的生態學。 深層生態學 以更整體、非人類中心的觀點,找出造成環境問題的社會和人文的根本病因。 扭轉哲學觀或世界觀,進而改變社會的經濟結構和意識形態,才能徹底化解環境問題。 避免「去政治化」(de-politicization),以保有深層生態學運動的政治本質。

58 歐美的環境倫理 深層生態學(2/2) 人類和其他生物,本體就具有「價值」。 生物多樣性,有助於這些生物價值的「實現」。
人類沒有權利減少生物多樣性,除非是為維持人類的基本需求。 人口宜少,不宜過多。 人類對其他生物已經造成過度干擾,且持續惡化。 政策必要改變,包含經濟、科技和意識形態三者結構性的改變。 意識形態的改變,對生活品質(life quality)的讚賞(基於生物的天賦價值),而不是追求更高的生活享受。大(bigness) vs. 偉大(greatness) 認同上述觀點者,都有義務參與推動改革。

59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1/2)
歐美的環境倫理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1/2) Eco-feminism, Francoise d’Eaubonne (1974)創的名詞。 人對大自然和女性的宰制(domination),兩者間,有密切的關連(Warren, 1990)。 主張: 以關心(care)和關係(relationship)為基礎,面對環境的問題。 發揮女性天生的特質,關懷地球環境。 女性美德,母愛。(德行的觀點)

60 歐美的環境倫理 生態女性主義(Eco-feminism)(2/2)
基進生態學: 文化的生態女性主義。 關心的倫理(ethics of care) 關心(care)、關係(relationships)、愛(love)、負責(responsibility)、信任(trust)的價值。 關心他人,取代權利和義務的約束; 合作關係,取代衝突對峙。 靈修運動 (spirituality movement) 大地女神(Gaia): 女性、大自然和神性,三者合一。

61 環境倫理的實踐 倫理基準 (ethical presumptions): 向自然學習 Right action (正確的行為)
Good action (好的行為) Consequences (結果) 向自然學習 生態式生活 (Ecological Living) 適應式倫理 (Adaptive Ethics)

62 環境倫理的實踐 倫理基準(ethical presumptions)

63 環境倫理的實踐 倫理 (Ethics):Right and Good
Right action: (正確行為) Duty (責任) Rights (權利) Being Good: (好行為) Character (品行) Relationships (關係) Consequences: (好結果) Predicting the future (預測未來)

64 Adaptive Ethics 向自然學習: 生態式生活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Duty (責任): to reduce our consumption Rights (權利): to a healthy environment Character (品行): consumer choices Relationships (關係): with our natural community Consequences (結果):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65 環境倫理的實踐 Presumptions: 責任
確定和維護「健康環境」的「內在價值」。 關心未來世代,消費不超過我們這個世代可容許的量 。(跨世代的公平) 尊重別人同樣使用「自然資源」的權利 。(同世代公平) 付出 0.7% of GNP,給較低度開發的國家 (Agenda 21)。 Agenda 21 (二十一世紀議程),是聯合國對可持續發展的行動計畫,於巴西里約的「地球高峰會議」(Earth Summit) 擬定 (1992)。

66 環境倫理的實踐 Presumptions: 品行與關係
為目前與未來世代,生活盡量「簡樸」。 為較可持續生活,使用食物鏈較基層的食物。 停止資助廣告,因為廣告鼓勵更多消費。 支持遮陰咖啡(shade-grown coffee)以及其他合乎生態的農業發展。

67 環境倫理的實踐 Presumptions: 權利
支持可確保安全、足量的,和可負擔「糧食」供應的政策與法規。 減少食用牛肉,為保護環境和增加 the supply of grain(穀物) for food. 支持「當地環境」由「當地住民」管理的政策。 糧食生產的外部成本 (externalities),要內化(Internalizein the market price)。

68 Adaptive Ethics 倫理實踐的工作表 (adaptive)
環境議題 (environmental issue): 了解與描述環境議題的內涵 建構 ethical presumptions Give reasons (理由) for responding to this issue based on: 責任、權利、品行與關係 考量結果 (consequences) List the likely consequences of acting, and the evidence needed 自己的決定 (Make your decision)

69 環境倫理經典著作 1. Thoreau, H.D. (1854) Walden; Life in the Woods.
2. Marsh, G.P. (1864) Man and Nature. 3 Muir, J. (1901) Our National Parks. 4. Leopold, A. (1949) A Sand County Almanac. 5. Carson, R. (1962) Silent Spring. 6. Club of Rome (1972) The Limits to Growth. 7. White, L. (1967)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Science 155: 1203. 8. Hardin, G. (1968)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 162: 1423. 9. Rolston, H. (1988) Environmental Ethics. 10. Naess, A.(1973) 'The Shallow and the Deep, Long-Range Ecology Movement.'Inquiry 16:

70 重要環境倫理原則 國際自然資源保育聯盟(IUCN ,1982) 編寫的「世界自然憲章」(World Charter for Nature)認為重要的環境倫理原則包括: 要尊重自然,不損害必須的自然過程。 不能危及地球上的遺傳活力;所有形式的生命,其種群水準必須足以維持其生存。換言之,要保護必要的生態環境。 對地球上的任何區域,都要遵從保育原則,尤其是若干珍貴的生態敏感地區。 生態系統和生物以及土地、海洋和大氣資源,都要得到認真管理,以獲取和維持最大的持續生產力。 要保證不因戰爭或其他行動而引致自然退化。

71 保護自然的倫理基礎(1/3) 世界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整體,由自然和人類社會所組成。任何一方的生存發展都依賴於另一方面的生存發展。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與所有其他物種一樣是永恆生態規律的對象。所有的生命都依賴於自然系統的不間斷的運轉,這保證了能量和養分的供應。因此,為維護世界社會的生存、安全、公正和尊嚴,所有人類都必須擔負起生態責任。 所有物種具有固有的生存權利,生物圈的完整性和多樣性必須受到支持,生態環境和生態過程要得到維持,如此,人類文化才能有持續繁榮的保證。

72 保護自然的倫理基礎(2/3) 永續性是所有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依據。這種跨世代公平正義的道德基礎將能使自然許多利用價值被公平地分配並保存給子孫後代。 後代的福祉是我們當代人的一份社會責任。因此,當代人應當限制其不可更新資源的消費,要使其能維持在剛好滿足社會的基本需要。也要對可更新資源進行保育,確保永續的生產力。

73 保護自然的倫理基礎(3/3) 所有人類必須授權為他們們自己生活和地球上的生命行使責任。因此,他們必須有完全的受教育的機會、政治權利和可維持的生活。 以倫理和文化的觀點面對自然與人類生命,不管在某一社會中佔主導的政治、經濟或宗教意識形態是怎樣的,多樣性可從促進尊重和增強生命多樣性的關係而得到鼓勵。

74 總結 環境問題的根源 人性 旺盛的意志力 (改造自然,→物質文明躍升改善生活) (人定勝天、 征服自然) 慾望 表面:繁榮富裕 → 但卻造成浪費、奢靡 實則:環境失衡、資源 枯竭、人口激增 過度的企圖心 急功近利、 貪得無厭→精神文明淪喪→巧取豪奪、→竭澤而漁 利慾薰心 利令智昏 自毀家園

75 環境問題的後果 總結 輸入 系統 輸出 1. 資源的枯竭 2. 自然的改造 3. 天災的頻生 4. 物種的絕滅 5. 生態的失衡
開發 利用 濫用 誤用 輸入 系統 輸出 1. 資源的枯竭 2. 自然的改造 3. 天災的頻生 4. 物種的絕滅 5. 生態的失衡 單向式(浪費)的社會 低品質 的 熱能源 高品質能源 存在於空氣,水,土壤中的廢棄物 物質

76 環境問題的對策 總結 輸入 系統 輸出 高品質能源 低品質 的 熱能源 永續 利用式 的社會 物質 污染控制 物質輸出 廢棄物質
回收及 再利用 節約 替代 管理、保育 綠色消費 綠色生活 ‧ 環境倫理 ‧ 人文關懷 ‧ 心靈改革

77 (Sustainable Society)
總結 基本倫理原則—建立永續社會 (Sustainable Society) 地球上資源的供應是有限的,人類必須與所有生物共享資源。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順應自然法則。違反自然法則必將禍由自取。 人類不能征服自然,必須與自然和諧共處。 在自然環境的限制下,人類應謀求自然資源的最佳利用,加強保育。 天地人和

78 參考文獻 Anonymous (1986).Education on Environmental Values. UNESCO- UNEP.
Brennan, A.,Lo, Y. S. (2008).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Edward N. Zalta (ed.),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Winter 2009 Edition).Retrieved May 22,2011,from Chris MacDonald.(2011). Applied Ethics Resources on WWW. Retrieved April 25,2011,from Des Jardins, J. R. (2006).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4th ed.). USA: Thomson Wadsworth. Environmental Ethics (2011). Environmental Ethics Journal. Retrieved May 15,2011,from Epstein, R. (2004). Environmental Ethics. Retrieved April 19,2011,from Harvey, G. (1976).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 delineation of substantive structure. Ph.D. Dissertation, S. Illinois Univ. Hinman, L. M.(2010). Multimedia Resources on Environmental Ethics. Retrieved May 2,from

79 參考文獻 Mattson, D. J. (1996) Ethics and science in natural resource agencies. BioScience, 46(10): Partridge, E. (1980). Environmental Ethics: An Introduction. Retrieved May 15,2011,from Partridge, E. (2011).Environmental Ethics and Public Policy. Retrieved April 30,2011,from Rath, L. et al (1966). Values and Teaching, Ohio:Merrill. Rokeach, M. (1968). Beliefs, Attitude and Values Jossey-Bass Publishers Rolston, H. (1988). Environmental Ethics.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Starkey, C. (2007). The land ethic, mor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rationality. 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 XLV, Steiguer, J. E. (1995). Three theories from economics about the environment. BioScience, 45(8),

80 參考文獻 Traer, R. (2009). Doing Environmental Ethics. USA:Westview Press.
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 (2011).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hilosophy. Retrieved April 22,2011,from Wagner, F. H. (1996). Ethics, Science and public policy. BioScience, 46(10), Wikipedia (2011). Environmental ethics. Retrieved May 21,2011,from Hungerford, H.R. (1988). 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USA:Champaign Stipes Publishing. 王鑫(2003)。永續發展教育綱要。九年一貫課程環境價值融入教學研討會研習手冊,13-15。 周儒(1992)。環境倫理的探討。環境教育季刊,15,25-31。 黃朝恩(1989)。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環境教育季刊,2,26-32。 黃朝恩(1992)。心靈環保與綠色運動,環境教育季刊,14,3-7。

81 參考文獻 楊冠政(1991)。環境價值的策略研究。環境教育季刊,10,12-25。
楊冠政(1996)。人類環境倫理信念的演變。環境教育季刊,28,11-13。 楊冠政(1996)。生命中心倫理。環境教育季刊,29,17-30。 楊冠政(2003)。生態倫理的內涵及其實踐。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6,57-74。 鄭先祐(1994)。人類生態與社會文明。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編。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出版。 鄭先祐(2000)。新世紀的綠色思潮--文明擴張下的台灣。現代學術研究,專刊10,79-129,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鄭先祐(2005)。環境正義、環境人權和治理的歷史淵源與關係。應用倫理研究通訊36,19-25。 鄭先祐(譯)(2001)。加速邁入永續性。2001年世界現況(StateoftheWorld),第十章。台北:看守台灣研究中心。 鄭先祐(譯)(2002)。打破資源和鎮壓相連的環節。2002世界現況(StateoftheWorld),第七章。台北:看守台灣研究中心。

82 教材編撰人:黃朝恩教授、鄭先祐教授


Download ppt "環境倫理與哲學 教材撰寫者:黃朝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鄭先祐/國立臺南大學生態科學與技術學系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