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
2
本章的主要学习目标 1. 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 阐述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 3. 比较说明传播理论的几种重要传播模式。 4. 领会系统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教育中的系统方法的基本步骤。
3
第一节 学与教的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混合学习理论 第二节 视听与传播理论 视听教育理论 教育传播理论 第三节 系统科学理
4
第一节 学与教的理论 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机制的心理学理论。研究结果是教育技术学对教与学过程和资源进行分析、设计、开发等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 学习理论构成了教学理论的基础,可以说,一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必须是建立在有关的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 因此,学习理论应当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本节主要对学习理论进行阐述。
5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对此做出对应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对此做出对应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6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桑代克开始了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机制的方法,并提出学习的“试—误”说,认为学习是在不断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中产生的。 提出了尝试错误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的三个定律。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学科。 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7
桑代克迷笼试验
8
早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在刺激情景(S)与有机体的反应(R)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学习的结果表现为特定刺激与特定反应之间联结(表述为S-R)的建立。这种观点,支持了视听教学中用媒体不断呈现信息来进行教学的模式的发展。
9
华生,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婴幼儿心理教养》。
10
斯金纳,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
11
斯金纳的主要观点是: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学习是一种操作性条件反射(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学习的成功要靠及时的强化。
意义:推动了程序教学的发展,现在仍然对计算机辅助教学、个别化教学等有指导作用。
12
这种理论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被称为“暗箱”。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只有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的教学单元,在强化的帮助下对教学单元的内容进行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强化的频率,把出错带来的消极反应降低到最低。 这种理论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因此被称为“暗箱”。
13
行为主义心理学在20世纪20~50年代占据了心理学主导地位,其学习理论在教育技术领域促进了视听教学、程序教学及早期CAI的发展。
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很多不足。它完全否认人类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把动物实验的结果生硬外推至人类的学习,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难免走向机械主义和环境决定论。
14
二、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
15
皮亚杰(J. P. Piaget) ,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认知结构说”,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的材料或经验结为一体,这样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
16
皮亚杰认为,认识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又推动认识的发展,强调认识过程中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新知识与以前形成的知识结构相联系的过程,表明了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人类学习才会发生。
17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和外界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兴趣、需要和爱好,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的外界刺激做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
18
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单纯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批评。在这种背景下,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结合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习理论的优点,提出了既要重视外部刺激(条件)与外在的反应(行为),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
19
加涅的理论认为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使之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目前流行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型中绝大部分都是以这种折中的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
20
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实体及其特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建构主义者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所以,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21
(一) 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含义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22
1. 情境 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3
2. 协作 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24
3. 会话 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25
4. 意义建构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图式”,也就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26
由上述“学习”的含义可知,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27
(二) 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方法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与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28
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主体作用: (1) 要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意义建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 (3)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地思考。“联系”与“思考”,是意义建构的关键。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和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则学生意义建构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29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2) 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3) 在可能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有利于意义建构的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30
搭脚手架 支 架 式 学 习 进入情境 独立探索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31
创设情境 抛 锚 式 学 习 确定问题 自主学习 协作学习 效果评价
32
(三) 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思考 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前两年,在我国教育技术界兴起了学习、研究和应用建构主义的热潮。2003年以来,人们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热情开始降温,把研究焦点转向了混合学习理论。 就此,南国农在《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进展》(电化教育研究)一文中总结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33
(1) 它在教学教育中造成的影响不够令人满意。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发现法学习”、“生成性策略”,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排斥“接受法学习”、“呈现性策略”。对教育教学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2) 它自身的功能,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强大。它只是在实现认知发展目标时有着优势,在实现情感发展目标和简单技能训练目标时,远不如人本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3) 美国基础教育质量出现滑坡引发的思考。为什么滑坡?人们(包括美国教育部门官员)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教育上奉行乔纳森等的建构主义理论所导致的。
34
四、 混合学习理论 进入21世纪以来,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简称B-Learning)在国际上被赋予新的含义并广泛流行,使国际教育技术界的教育思想观念经历了又一场深刻的变革。 所谓“B-Learning”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
35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B-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6
徐福荫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的课堂学习的混合,是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的混合,是网上资源与音像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混合,是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参与的混合,是个人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是必选与自选学习内容的混合,是不同教学理论的混合,是不同教学媒体的混合,是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风格的混合;是教学技术与非教学技术的混合等。
37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思想或观念,是一种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混合式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混合哪些事物,而在于如何混合,其目的在于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混合学习所要做的工作是在适当的时间,为适当的人,以适当的传递媒体,通过适当的学习方式,提供适当的学习内容。
38
第二节视听与传播理论 视听理论与传播理论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节首先介绍视听教育理论,主要介绍“经验之塔”理论;接着介绍传播的概念和类型,并对教育传播理论进行论述。
39
视听教育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感官的特点和功能,提高教育信息传递的效果。
一、 视听教育理论 视听教育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感官的特点和功能,提高教育信息传递的效果。
40
戴尔(Edgar Dale),美国教育家,于1946年所著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是最具代表性的视听教育的研究著作。
他把各种视听教学的手段与方法概括为一个“经验之塔”去系统地阐述。 “经验之塔”理论已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在指导开展教育技术实践方面具有显著的意义和作用。
41
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42
“经验之塔”的基本观点: (3) 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 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 最后形成概念。概念可以做推理之用,是最 经济的思维工具,它在很大程度上把人们探 求知识的过程简单化、经济化,因而可以指 导进一步的实践。 “塔”基的学习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 越向上升,则越趋于抽象。但并不是说求取 任何经验都必须经过从底层到顶层的阶段, 也不是说下层的经验比上层的经验更有用。 划分阶层,只是为了有利于说明各种经验的 具体或抽象的程度。 (4) 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育、教学媒 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直观,也能 为获得更好的抽象创造条件 (2) 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 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首先给学生丰富的具 体经验。学生只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 没有具体的经验做支撑是不行的。 (5) 位于“经验之塔”中间部位的视听教材 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视觉符号更能 为学生提供较具体的和易于理解的经验,它 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直接经验的不足。
43
二、 教育传播理论 (一) 传播的概念和种类 1、概念 2、种类 关于传播,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传播是利用媒体
把信息从信息源传递到受传者的过程。 按传播者与接收者所属的范畴分为人的内在传播(或 称自我传播)和人与人的传播;人与人的传播又进一 步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教育传播。 其中,自我传播的传者和受者都是自己,如独自思考、 自言自语等出声和不出声的心理活动,都是内向的信 息传播;从规模看,这是最小的,一个人的“传播”。
44
(二) 教育传播模式 1.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2. 香农—韦弗传播模式 3. 贝罗传播模式
45
1. 拉斯威尔传播模式 拉斯维尔(Haold Lasswell) ,美国政治学家,1948年他提出了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众、信息、媒介、效果,即著名的“5W模式”。 控制分析 内容分析 媒体分析 受众分析 效果分析 研究“谁”,也就是传播者,进 而探讨传播行为的原动力。 研究“说什么”(或称信息内容)以及怎样 说的问题。 研究传播通道,除了研究媒体的性能 外,还要探讨媒体与传播对象的关系。 研究庞大而又复杂的受众,了解其 一般的和个别的兴趣与需要。 研究受众对接收信息所产生的意见、 态度与行为的改变等。
46
拉斯威尔的5W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的缺陷:
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而不是双向的模式,由于该模式的影响,过去的传播研究忽略了反馈过程的研究; 其次,这个模式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
47
2、香农—韦伯传播模式 香农 韦伯
48
香农和韦弗(Shannon and Weaver)在《通信的数学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一个传播模式,它可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该模式把传播过程分成7个基本要素:信源、编码、信道、译码、信宿、干扰和反馈。 现代教育技术采用香农―韦弗的传播模式,主要在于选择、制作适合表达和传播教育信息的现代教育媒体,及时分析来自各种渠道的反馈信息,以取得教育的最优化
49
3. 贝罗传播模式 (SMCR模式 ) 1960年,贝罗(D. Berlo)
综合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大众传播学和行为科学等新理论,提出了一种如左图所示的传播模式来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
50
贝罗模式比较适合于研究和解释教学传播系统的要素与结构,如S—M—C—R相当于教师—课业—手段—学生;还可以用其揭示的条件作为依据,结合实际传播场合及要素的具体情况,预测教育传播的效果,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51
(三) 教育传播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 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例如:拉斯威尔的“5W模式”; 2. 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
3. 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南国农、李运林将教学传播过程分解6个阶段; 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可以通过反馈机制使传播过 程不断循环进行。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学生 双向的互动过程,所以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 过程的设计中对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都要重视,并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进行调整和控制。 4. 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规律,如: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 。
52
接收和解释信息:学生通过各种感官接收经由各种媒体传来的信
号,然后依据自身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信息译码,也就是将符号 解释为信息意义,并储存在大脑中。 媒体传递信息:这时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信号传输的距离 和范围;二是信息内容传递的先后顺序。要根据信号的传递要求, 应用好媒体手段,保证信号的传递质量。在应用媒体之前,必须 设计好信息传递的结构,在媒体运作时,按照设计方案传递信息。 媒体传递信号时要尽量减少干扰,保证传递质量。 评价和反馈:学生通过接收和解释信息,增加了知识,但是否达 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需要通过评价确定。有很多种评价的方式 和方法,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书面作业,也可以观察学生的 行为变化,以及阶段性的反馈信息。 确定教学信息:教学传播过程的第一步是依据教学目的和课程的 培养目标确定要传递的教学信息。一般来说,课程的文字教材是 由专家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编写的,都能够较好地体现要传 递的教学信息。因此,教师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是要通过钻研教材, 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将待讲解的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确 定要求达到的学习水平。 调整和再传递:通过把预定的教学目的和获得的反馈信息比较, 可以发现教学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对教学信息、教 学顺序和教学媒体进行调整,进行再次传递。如在课堂提问时发 现问题,可及时进行调整;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问题,可进行集体 辅导或个别辅导;在远距离教学中发现问题,可以在一定范围内 组织面授辅导,或者增发辅导资料。 选择传播媒体:选择传递信息的媒体,实际上就是信息编码的活 动,在一套原理指导下,对某种信息选用合适的符号和信号的媒 体去呈现和传递。如选择媒体要能准确地呈现信息内容;要容易 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容易得到;在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的同时付 出的代价尽可能小。
53
第三节系统科学理论 系统科学理论是对20世纪40年代诞生的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的总称。系统科学理论是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思维科学发展综合的结果,具有横断科学的性质,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系统科学理论对教育技术有重大影响,其系统观被用来分析教育问题,其系统分析方法被引入到教育技术理论中,成为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取向。
54
1、要构成一个系统,有三个必需条件:两个以上的要素,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与作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必须产生整体功能。
2、系统科学的三原理——有序原理、反馈原理和整体原理,均有适用于一般科学研究的普遍性。
55
(1)有序原理 系统科学的有序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结构转变为高级结构。人的学习系统就是开放的有序系统,通过与外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不断扩充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进步。
56
(2)反馈原理 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在一个可控系统中,系统通过获取反馈信息来调整其活动。在教学系统中,教师也必须通过反馈掌握情况,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一个系统,如果不能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就不能进行有效控制。在现代教育媒体中,媒体的反馈性能基本决定了其在个别化学习中的有效程度。
57
(3)整体原理 系统科学的整体原理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紧密结合所具有的整体功能,大于其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教学问题时,不能只关心现代教育媒体等个别要素,而应从整体把握,分析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因素,如教育者、学习者、媒体、教学目标等,对其要素进行最优化的配置,以期形成在特定系统环境下系统诸要素的合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58
系统科学的系统分析方法,提供了用来解决复杂问题的思想、原理、方法、步骤和技巧,它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分析,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相互关系中发现系统的规律性,从而指明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步骤、程序和方法。系统方法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的显著特点。
59
系统方法是结构方法、功能方法和历史方法的辩证统一。结构方法基于系统的内部描述,着重研究产生系统功能所依赖的结构。功能方法基于系统的外部描述,把系统当作“黑箱”,通过研究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去研究系统的功能。历史方法从系统的历时性及进化规律出发,研究系统随时间变化,即其发生、发展、老化和消亡的过程。
60
修订(当需要时) 确定 问题 (从需 求分 析中) 确定解 决问题 的方案 (包括其 他方案) 选择 解决 问题 的 策略 鉴定 实施 的有 效性 实 施 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尹俊华等编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1
小结: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对此做出对应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代表人物有桑代克(Edward L Thordike)、华生(John Watson)。 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认为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强化,才能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代表人物是斯金纳(B.F.Skinner)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很多不足。它完全否认人类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把动物实验的结果生硬外推至人类的学习,忽视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难免走向机械主义和环境决定论。
62
小结: 认知主义是在批判行为主义缺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认知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认知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苛勒、皮亚杰、布鲁纳和加涅等。
63
小结: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64
小结: B-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65
小结: 视听教育理论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感官的特点和功能,提高教育信息传递的效果。戴尔在“经验之塔”理论中,把学习得到的经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塔”基的学习经验是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越向上升,则越趋于抽象。教育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教育不能只满足于获得一些具体经验,而必须向抽象化发展,使具体经验普遍化,最后形成概念。
66
小结: 传播理论引入教育技术领域,并成为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传播的基本模式有拉斯威尔传播模式、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贝罗传播模式。在教育传播中,构成传播系统的要素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和通道、环境等。教学传播过程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确定教学信息,选择传播媒体,媒体传递信息,接收和解释信息,评价和反馈,调整和再传递。教育传播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遵循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
67
小结: 系统科学理论是对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的总称。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的三个原理是有序原理、反馈原理和整体原理,有序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能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结构转变为高级结构。反馈原理认为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控制。整体原理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紧密结合所具有的整体功能,大于其各部分功能之和。
68
习 题 1.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
习 题 1.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与学习组织的技术有何启示? 3. 解释拉斯威尔和贝罗的传播模式,谈谈它们对于观察教学现象的启示。 4. “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对教学媒体与方法的选择有什么启示?
69
课堂教学观摩与分析 观摩一堂优秀教师上的多媒体课,根据本章学过的视听教育理论和教育传播理论,就以下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了哪些传播手段和方法?用到了哪些学习理论?
70
主要参考书目 1. 南国农主编.电化教育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1
5. 南国农编著.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 南国农.教育技术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0,(1). 7. 徐福荫.信息时代的学与教[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7. 8.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 9. 尹俊华等编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42.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