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一章自然界的物質 1-1 自然界 1-2 水 1-3 大氣 1-4 土壤
2
章前小故事 1843年,俄國沙皇從埃及擄掠了一些人面獅身石像,保存在列寧格勒博物館中。一天,一位從事考古研究的老學究來到博物館,在石像前端詳許久後感嘆地說:「這人面獅身越來越瘦了,」一旁的管理員驚訝地說:「沒錯,我常發現石像的周圍有一些粉末,這是怎麼一回事啊?」 老學究說:「這是因為我們這邊比較潮濕,空氣中會有較多的水分、氧氣及二氧化碳作用於石像上而使其表面結構變得疏鬆,加上我們這邊冬天比較冷,石像縫隙中的水容易結成無數的冰碴,當水結成冰時,膨脹1/10的體積便將縫隙一點一點地撐大,於是就有粉末產生並從石像上面掉下來。」 「這該如何是好呢?」管理員焦急地問著,老學究說:「很簡單,只要在石像表面塗上一層油脂,隔絕空氣和水分就可以了。」
3
1-1自然界 在地球表面的自然界中,包含著水、大氣、土壤三項主要物質及生物與這些物質的交互作用。
4
1-2水 有些生物沒有氧氣,沒有陽光,依然可以存活,但幾乎沒有一種生物能夠在沒水的環境下生存。在地球表面上,海洋面積約有75%,水分約佔人體重量的70%,而許多環境或氣候的變遷也都與水有關,可見其對自然界的重要性。 水為無色、無味,由1個氧原子和2個氫原子所組成的液體,其分子式為H2O。
5
1-2.1水的基本性質 水在1大氣壓(1atm)時,沸點為100℃,凝固點約為0℃,是自然界中唯一固、液、氣三種狀態同時存在的物質。
水的三相圖
6
水比其他液體有較高的比熱(1cal/g℃)與汽化熱(539kcal/g),溫度不易升高或降低,有助地球表面的溫度變化不至太大及調節日夜的溫差。
※想一想: 紙杯內加水,然後在底部加熱,會燒起來嗎?原因爲何呢? 答案:因為水的汽化熱很高,會不斷吸收從燭火得到的熱 能,就算達到水的沸點,只要紙鍋中的水沒有燒乾 ,就不會達到紙的燃點160℃,因此不會燒起來。
7
在4℃時,水的密度最大,為1g/cm3,即使是冰天雪地的湖面下,仍舊會有液態的水可供生物存活。
水是一種良好的溶劑,可以協助溶解許多的物質。
8
1-2.2水的淨化及消毒 淨化水質有下列六個基本流程(如圖):
9
自來水廠淨水六流程說明 沉降:利用重力讓顆粒較大的懸浮雜物沉澱於池底。
凝聚:凝聚劑(明礬KAl(SO4)2.12H2O)溶於水後會形成氫氧化鋁Al(OH)3,吸附較輕的懸浮物。 過濾:將凝聚過的水通過砂濾池,可除去絕大部分肉眼可見的雜質。 曝氣:增加水中的溶氧量,以加速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機物。 除臭:通過有活性碳的過濾床,除去水中的顏色及氣味。 消毒:加入氯氣Cl2或臭氧O3,濃度只要0.2~1ppm,使細菌的蛋白質變性,即可達到殺菌的效果。
10
ppm是衡量濃度的一種單位,單位為百萬分之多少或1公升的溶液中含有溶質多少毫克。
※想一想: 一標準游泳池,長50公尺,寬25公尺,深3公尺,以氯氣消毒,氯氣濃度欲達0.5 ppm,試問需加入氯氣多少公克? 解:長50m=5000cm,寬25m=2500cm,深3m=300cm ∴水的體積=5000×2500×300= cm3 而水的密度=1g/ cm3 ∴水的質量= ×1= 公克 而氯氣濃度欲達0.5ppm,所以需加入氯氣: ×0.5ppm= ×=1875公克
11
1-2.3硬水的軟化 含有鈣離子Ca2+或鎂離子Mg2+的水,稱之為「硬水」。
硬水通常可分為暫時硬水與永久硬水二類,而其差別主要在於所含的陰離子不同。 硬水種類 陽離子 陰離子 暫時硬水 Ca2+,Mg2+ 碳酸氫根離子HCO3- 永久硬水 氯離子Cl- 或硫酸根離子SO42-
12
加熱暫時硬水時,碳酸氫鈣和碳酸氫鎂會反應成碳酸鈣及碳酸鎂沉澱,達到軟化硬水的效果,但此法對永久硬水無效。
Ca(HCO3)2(aq) CaCO3(s) + CO2(g) + H2O(l) Mg(HCO3)2(aq) MgCO3(s) + CO2(g) + H2O(l)
13
硬水有二個缺點: 硬水會使肥皂不易溶解,降低肥皂的去污力。 硬水在鍋爐中加熱,易生碳酸鈣CaCO3或碳酸鎂MgCO3所沉澱的鍋垢及水垢,使得鍋爐導熱不平均,降低傳熱的效率,甚至發生輸水管堵塞或鍋爐爆裂的工安事故。 *生活小常識 家中熱水瓶內常附有一層白色水垢,根據酸鹼中和的原理,可用檸檬汁或白醋來加以清洗;若是蓮蓬頭的水量變小,可能是蓮蓬頭的細孔被水垢堵塞了,此時不妨將蓋子旋開清理看看。
14
軟化硬水的三種方法 煮沸法:僅適用暫時硬水,對永久硬水無效。
化學藥劑法:於硬水中加入洗滌鹼(碳酸鈉Na2CO3),可產生碳酸鈣及碳酸鎂等沉澱物,去除水中的Ca2+和 Mg2+,達到軟化的效果。 陽離子交換法:利用過濾器中含有鈉離子Na+的陽離子樹脂或天然泡沸石(化學式NaZ,Z表一陰離子團)來交換水中的Ca2+和Mg2+。
15
當硬水通過陽離子交換樹脂時, 每一個Ca2+或Mg2+可交換出兩個 Na+。 但泡沸石使用一段時間後,樹脂 中Na+的數量會越來越少,軟化 效果將變差。此時可用濃食鹽水 加以浸泡沖洗來進行「再生」, 將Na+補充回去,恢復陽離子樹 脂的交換效能。 Ca2+(aq) + 2NaZ(s) CaZ2(s) + 2Na+(aq)
16
1-2.4海水資源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 種類名稱 克/仟克海水 說 明 氯離子 19.35 1.含量最多的離子是Cl-。
說 明 氯離子 19.35 1.含量最多的離子是Cl-。 2.含量最多的陽離子是Na+,其次是Mg2+。 3.氯化鎂MgCl2略有苦味。 4.氯化鈣CaCl2易潮解,可做乾燥劑。 5.曬鹽時,硫酸鈣CaSO4會先結晶出來。硫酸鈣是石膏的成分。 鈉離子 10.76 鎂離子 1.35 硫酸根 0.89 鈣離子 0.41 鉀離子 0.39 溴離子 0.07
17
食鹽除了是重要的民生用品外,電解不同狀態食鹽的所得的產物,也是現代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不同狀態的食鹽 陽極產物 陰極產物 電解濃食鹽水 2NaCl(aq) + 2H2O(l) Cl2(g) + H2(g) + NaOH(aq) 氯氣Cl2 氫氣H2及 氫氧化鈉 NaOH 電解熔融態食鹽(熔點約800℃) 2NaCl(l) Cl2(g) + 2Na(l) 鈉Na
18
動手做做看 在家裡電解濃食鹽水,看看兩極有什麼變化?如果沒有碳棒,兩極可用迴紋針代替,也觀察迴紋針有何變化?
解答:如以迴紋針代替碳棒電解濃食鹽水,觀察到以下現象: 兩隻迴紋針處皆冒出泡泡。 接電池正極端(突起的那端)的泡泡是氯氣,周圍水面有點黄綠色;接電池負極端的泡泡是氫氣,除泡泡外沒什麼變化。 氯氣那端的迴紋針出現紅褐色及綠色的「髒東西」,應該是迴紋針的成分參與了氧化反應,產生氫氧化鐵(紅褐色)和鉻離子(綠色);而氫氣那端的迴紋針則無變化。 氯氣那端的迴紋針最後會變細。 繼續電解下去,水質會變得乾淨一些,可能是氯氣溶於水產生次氯酸(漂白水)所致。 可檢驗電解濃食鹽水不同階段的pH值,觀察試紙的顏色變化。
19
從海水中製鎂 鎂在海水中的含量,是僅次於鈉離子的金屬離子。 製鎂程序:
20
1-2.5海水淡化 淡化海水的四種方法: 蒸餾法:一般利用太陽能(日光)加熱海水,冷凝收集蒸餾出的水蒸氣,就可得到淡水。
21
凝固法:隨著溫度下降,海水中的鹽會因溶解度降低而不斷地結晶析出,等到結冰時,鹽都沉積在底部了,此時只要熔化上部的冰即可得到淡水。
22
逆滲透法:水分子會自發地從濃度低處通過半透膜到濃度高處;而逆滲透法便是將海水加壓,讓水分子「逆向」從濃度高處(海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低處流出來而得到淡水,亦是目前海水淡化廠最常用的方法。
23
離子交換法:將海水通過陽離子交換樹脂(記作RH)和陰離子交換樹脂(記作R'OH)兩根管柱,讓海水中的陽、陰離子吸附於樹脂中交換出H+和OH-,而等量的H+和OH-便結合成水分子,又稱為「去離子水」,達到海水淡化的目的。當交換樹脂使用一段時間後,可分別用鹽酸HCl沖洗RH管柱,氫氧化鈉NaOH沖洗R'OH管柱,使其恢復樹脂交換離子的功效。
24
1-2.6水污染的種類及其影響、防治 水污染的種類,較常見的約有以下幾種:
需氧廢料:又稱耗氧廢料,家庭或其他地方所排放的有機廢物是其主要來源。這類物質進入河川後,水中的微生物(好氧菌)會將它們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但其分解過程會消耗水中的溶氧,溶氧量一旦減少,水中的生物也活不了。此外,當溶氧耗盡後,厭氧菌便取而代之,在無氧狀態下,厭氧菌會將這類廢料分解成帶有惡臭及毒性的甲烷、氨氣、硫化氫、磷化氫等物質。
25
資料閱讀 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稱作「生化需氧量」,指微生物分解水中需氧廢料所消耗氧的量。作法為:取污水樣本,測其水中溶氧量x1 ppm,在20℃的溫度下,經過5天的時間,再測其溶氧量x2 ppm,BOD=x1-x2。 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稱作「化學需氧量」,指水中有些需氧廢物無法被微生物分解時,以化學方法氧化所有需氧廢料所消耗氧的量。通常COD值會大於或等於BOD值,而COD或BOD值愈高,表示該水質受需氧廢料的污染愈嚴重。
26
農肥與清潔劑:農肥與清潔劑中含有氮、磷化合物,這類化合物是水中低等植物綠藻的養分,倘若綠藻過度繁殖生長而覆蓋了大片的水面,該現象稱之為「優養化」。大片的綠藻不僅影響食物鏈,也會阻礙陽光照射滋生細菌,且當微生物分解大量死亡的綠藻時,也會消耗水中溶氧,影響水質。
27
廢熱:主要來自發電廠的冷卻用水,這類廢水使得附近水域的溫度上升,導致溶氧減少及生物異常的現象增多。例如:屏東墾丁核三廠附近海域的珊瑚白化。
28
重金屬污染:許多工業排放廢棄物中都含有重金屬物質,不僅污染土壤、水中生物及地下水源,也影響農作的品質,尤其當人類體內的重金屬濃度達到一定程度時,會有中毒,甚至死亡的危險。這類重金屬常見的有:汞、鎘、鉛、銅、鋅、鎳、鉻、砷等(砷非重金屬,但環保法規有納入規範),其中汞、鎘、砷三者所引發的常見病症為:汞—水俣病;鎘—痛痛病;砷—烏腳病。 其他物質:有放射性物質、廢棄物(如垃圾,廢電池)、有機氯化物(如DDT,戴奧辛)及塵埃等。
29
水污染防治 水污染影片 首要便是杜絕污水進入河川及海洋。例如:都市污水下水道系統應普及,建造工廠應環評,以及其廢棄物處理應通過審核才發建照,並定期或不定期前往視察,落實按圖施工的計畫。 其次是預防勝於治療,政府的廉能、效率與公權力,必須在水質污染防護及水資源經營上,扮演一個主動出擊、積極作為的角色。
30
1-3大氣 在地表上空約1000公里內所覆蓋的氣體稱為大氣。 大氣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影響而環繞在地球四周所形成的壓力,稱為大氣壓或簡稱氣壓。
在海平面上, 1大氣壓約等於760毫米汞柱(=1atm),也就是大約每1平方公分的面積會承受1公斤的重量。 當高度增加時,氣壓則因氣體越漸稀薄而遞減(通常低空中每上升5.5公里,壓力約會減一半)。 有90%的大氣是在離地表30公里的範圍內,這層大氣彷彿一個防護罩,保護著地球免於過冷、過熱及受隕石、輻射的侵襲,同時充分提供生物生存必要的氣體。
31
※想一想 在1大氣壓下,每1平方公分的面積約會承受1公斤的重量,既然如此,光一隻小手臂起碼也有5、60平方公分吧!為什麼不會被壓扁呢?
解答:因為我們生活在1大氣壓的環境下,身體內部也適應此一壓力,具有與外部相同的大氣壓而相互抵銷掉,所以不會有特別的感覺。不過,若於短時間內改變身體所處位置的高度,如坐電梯、搭飛機、登高山、潛水、從水底快速上升等情形,就會感到內外壓力不平衡所帶來的不舒服或傷害。
32
1-3.1大氣的組成 大氣的組成及性質隨海拔高度而異,由地表往上依序可區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氣層、游離層、外氣層等五大層,各層範圍大小不同,大氣層之外即為外太空。 對流層:離地表13公里內,大部分的氣體集中在此層,每升高1公里,溫度下降約6.5℃,上冷下熱造成氣體對流,含有豐富的水蒸氣,幾乎所有生物及各種氣候變化都發生在此層。 ※想一想: 夏天玉山頂上(海拔3952公尺)的溫度,大約幾度呢? 解答:3.952×6.5 = 25.7℃ 假設夏天平地溫度=31℃ 則玉山頂上溫度約31-25.7=4.3℃
33
平流層:離地表13~50公里,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上升,氣流平穩、對流微弱,長程客機都在此飛行。平流層的空氣乾燥,除氮氣及氧氣外,還有具特殊氣味,來自由三個氧原子形成之臭氧O3分子,會吸收陽光中的紫外線,可避免過量紫外線威脅地表生物的生存,故又稱為臭氧層。 *資料閱讀 爲什麼平流層會有較多的臭氧,而其他層沒有呢? 這是因為平流層有氧氣和強烈紫外線的緣故。當氧氣經強紫外線照射解離成氧原子後,氧原子又與氧氣化合成臭氧(O2 + 紫外線 O;O2 + O O3),而中氣層、游離層及外氣層由於缺少氧氣,對流層因無強烈紫外線,所以臭氧只會發生在平流層。
34
中氣層:離地表50~90公里,溫度隨高度增加而下降,到中氣層頂端時約降至零下95℃,是大氣層中溫度最低的地方。由於中氣層會吸收太陽輻射產生光化學反應,故又稱為光化層。
游離層:離地表90~550公里,溫度隨高度增加而劇烈上升,故又稱為增溫層。增溫層吸收強烈太陽輻射所產生的光電離子,可反射地面傳來的電磁波及使無線電波遠距離傳播。
35
外氣層:離地表550~1000公里,僅含少量最輕的元素—氫和氦二種氣體。
大氣層的高度與溫度關係如右圖:
36
1-3.2空氣中所含的物質 地球生物活動範圍內的大氣稱為空氣,乾燥空氣所含的成分,氮氣約有78%,氧氣約有21%,其他氣體如氬氣、二氧化碳、氖氣、甲烷、氫氣等約佔1%。 氣體種類 體積百分比 氮氣N2 78% 氧氣O2 21% 氬氣Ar 0.9% 二氧化碳CO2 0.034% 氖氣Ne 0.0018% 氦氣He 0.0005% 甲烷CH4 0.0001% 氫氣H2 %
37
氮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的循環 氮氣的循環:高空閃電的高溫及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可將氮氣與氧氣化合成氮氧化合物(又稱固氮作用),成為植物所需的養分;土壤中的微生物會將腐爛的動植物有機體分解成含氮化合物,再由脫硝細菌分解成氮氣返回到空氣中,完成自然界裏氮氣的循環。 氧氣的循環:物質燃燒、金屬氧化及動植物的呼吸作用,都會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所幸植物會利用水分及二氧化碳行光合作用來釋放出氧氣,維持了自然界裏氧氣的循環。 呼吸作用:C6H12O6 + 6O CO2 + 6H2O + 能量 光合作用:6CO2 + 6H2O C6H12O6 + 6O2 二氧化碳的循環: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會經由物質燃燒、火山噴發及動植物的呼吸作用來產生補充之,形成自然界裏二氧化碳的循環。
38
1-3.3 氣體的性質、製備及反應 可壓縮、可膨脹、會擴散、會對流是氣體共通的性質。
氮氣的性質:氮氣為無色、無臭、無味之氣體,在常溫常壓下,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產生反應,也不易為生物所吸收。由於氮氣很難溶於水,故實驗室可用排水集氣法收集之。
39
氮氣的製備及反應 實驗室製備法 1.亞硝酸鈉與氯化銨共熱:
NaNO2(s) + NH4Cl(s) NaCl(s) + N2(g) + 2H2O(l) 2.氨氣通過高溫的氧化銅: 2NH3(g) + 3CuO(s) N2(g) + 3Cu(s) + 3H2O(l) 工業上製備法 在高壓低溫下將空氣液化,利用各種氣體的沸點不同分離出氮氣。例如:氮氣沸點(-196℃)比氧氣(-183℃)低,故將液態空氣緩緩蒸發,液態氮便會轉為氮氣先行逸出。 氮氣用途:氮氣的化學性質不活潑,填入燈炮中,可避免鎢絲在高溫下快速氧化而提早燒壞;填入食品包裝中,可提高保存期限;填入高速輪胎中,可避免爆胎;若以氮氣及氫氣為原料,並依「哈伯法」製造氨氣,則可進一步轉化成農肥或炸藥的成分。此外,液態氮也是實驗室裏常用的冷卻劑。
40
資料閱讀 德國化學家哈伯(Fritz Haber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發明了合成氨的方法:在高溫、高壓下,藉由催化劑的作用,先將氫氣與氮氣合成氨,再將氨進一步製成硝酸、銨鹽、尿素等作為肥料或火藥的成分。氨在當時可說是非常重要的化學原料,哈伯也因此受到希特勒的重用,擔任了當時的農業部長。 3H2(g) + N2(g) NH3(g)
41
氧氣的性質:氧氣為無色、無臭、無味之氣體,化性很活潑,能與大部分的元素化合。由於氧氣僅微溶於水,一公升的水約只溶解8
氧氣的性質:氧氣為無色、無臭、無味之氣體,化性很活潑,能與大部分的元素化合。由於氧氣僅微溶於水,一公升的水約只溶解8.6毫克的氧氣,故實驗室亦得以排水集氣法收集之。 氧氣的製備及反應 實驗室製備法 將氯酸鉀或過氧化氫與二氧化錳共熱: 2KClO3(s) KCl(s) +3O2(g) 2H2O2(l) H2O(l) + O2(g) 工業上製備法 1.在高壓低溫下將空氣液化,液態氮會先轉為氮氣逸出,剩餘者即為氧。 2.電解水也可得到氧氣。 2H2O(l) H2(g) + O2(g) 氧氣用途:提供動植物呼吸作用;燃燒的助燃劑;水中溶氧有助於有機物的分解。
42
二氧化碳的性質:二氧化碳為無色、無臭、無味之氣體,對水之溶解度高於氮氣及氧氣,溶於水後便會形成所謂的碳酸H2CO3。由於二氧化碳的分子量比空氣大(比空氣重),故實驗室一般採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之。
43
二氧化碳的製備及反應 實驗室製備法 碳酸鈣與鹽酸反應
CaCO3(s) + 2HCl(aq) CaCl2(aq) + CO2(g) + H2O(l) 工業上製備法 加熱(800℃)分解自然界中的灰石 CaCO3(s) CaO(s) + CO2(g) 二氧化碳用途:植物行光合作用;製造碳酸飲料及滅火劑;固態二氧化碳(俗稱乾冰,-78.5℃)在常溫下會昇華成氣體,可用於冷藏食品、製造煙霧效果或作為實驗室裏的冷卻劑。
44
1-3.4大氣污染及其防治 大氣污染的產生,除了少數來自大自然之外(如森林大火、火山爆發),絕大部份來自人為活動的因素,尤其工廠及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廢氣,更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一般而言,空氣污染物的成分約可分為五大類: 碳的氧化物:主要有一氧化碳CO及二氧化碳CO2兩種。通常有機物質燃燒都會產生二氧化碳,但當氧氣不足時,則會產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吸入體內後,會取代氧氣而與血紅素結合,造成缺氧的「一氧化碳中毒」;而二氧化碳雖是空氣的成分之一,然過多二氧化碳的排放,則會造成大氣二氧化碳急速增加、地表溫度呈現異常升高的「全球增溫」現象。
45
硫的氧化物:主要有二氧化硫SO2和三氧化硫SO3二種,其來源主要來自工廠。火力發電廠和煉油廠大量燃燒煤及石油,除了產生碳的氧化物之外,也會產生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與空氣中的水氣反應成亞硫酸H2SO3,或與氧氣反應成三氧化硫後,再進一步與空氣中的水氣反應成硫酸,並隨著雨水落下,形成酸雨。 2SO2(g) + O2(g) SO3(g) SO3(g) + H2O(l) H2SO4(aq)
46
資料閱讀 pH值稱為溶液的酸鹼值。 在25℃時,pH=7表示該溶液成中性; pH<7表示該溶液成酸性,pH值愈小表示該溶液愈酸;
47
氮的氧化物:主要有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兩種。一氧化氮多數來自空氣中氮與氧在內燃機裏高溫形成的反應,如汽、機車所排放的廢氣。一氧化氮排出進入大氣後,很快就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成二氧化氮,過多的一氧化氮會破壞「臭氧層」;而都市的二氧化氮濃度偏高時,天空則會呈現一片紅棕色煙霧,再與空氣中的水氣結合便生成可導致「酸雨」的硝酸。 2NO(g) + O2(g) NO2(g) 3NO2(g) + H2O(l) HNO3(aq) + NO2(g) 碳氫化合物:具揮發性的有機物,主要來自交通工具的燃料油和化學工業所使用的有機溶劑。 懸浮微粒:為大氣中懸浮的細小顆粒。可能來自工廠或交通工具排放的碳粒、火山灰、沙塵暴或營建工程的粉塵。懸浮微粒經常附著上述所言的碳氧化合物、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及碳氫化合物等污染源,一旦經過光化學反應的作用,便會產生所謂的「光化學煙霧」。
48
大氣污染的現象(一) 全球增溫:凡有溫度的物質都會釋出紅外線,又稱熱輻射。地球物質(地表)吸收陽光所釋放的熱輻射,一部分回到外太空,一部分被空氣中能吸收紅外線的物質(如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等提供大氣及地表穩定溫度的溫室氣體)反輻射,使得地球保有適當平衡的溫度。但自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及加速砍伐森林後,大氣的二氧化碳變得越來越多,彷彿形成一個厚厚的溫室玻璃籠罩著地球,不斷吸收地表原本要釋回外太空的熱輻射,造成地球平均溫度逐年的升高,此即全球增溫現象,又名溫室效應。
49
大氣污染的現象(二) 酸雨:雨水中因溶有二氧化碳而成弱酸性,當pH值為5.6以下時,便稱之為酸雨。硫與氮的氧化物是造成雨水酸化的主要污染物,嚴重者,酸鹼值更可能只有3以下。 例如:1979年,美國維吉尼亞州曾測到pH值低於1.5的雨水,它比檸檬汁還酸。酸雨不僅改變了土壤及水域的酸鹼值,使得樹木、農作物及水中生物難以生存,還會造成建築及雕刻石材的侵蝕,甚至危害人體的健康。 此外,酸雨和其他污染還有一個不同之處,就是它是不分國界的,因為空氣污染物會隨風漂浮到數百公里或數千公里遠的地方,故每個國家都應努力管制各種導致酸雨的污染源。 酸雨影片
50
大氣污染的現象(三) 臭氧層破洞:大氣中的臭氧O3,可以吸收太陽90%的紫外線,避免生物因過量的紫外線而造成細胞的病變,有研究結果顯示,皮膚癌、白內障、農作物病害及減產都與紫外線的照射量相關。 1985年,英國探險隊在南極上空偵測時,發現平流層裏的臭氧濃度竟減少了將近50%,科學家將此情形稱為臭氧層破洞。臭氧層遭受破壞的起因,主要來自人類大量使用氟氯碳化物所導致的臭氧連鎖分解反應,據估氟氯碳化物的1個氯原子大約會造成10萬個臭氧分裂。 氟氯碳化物屬於惰性氣體,在地面上幾乎為無害物質,可輕易將其加壓成液體或減壓成氣體,是冷氣機、電冰箱、各式噴劑「冷媒」的成分。不過,為了避免大氣中的臭氧持續減少而危及地球的生存,目前各國已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並改用新一代不含氯原子的「環保冷媒」,如CH2FCF3。
51
大氣污染的防治 有關大氣污染的防治,可分為治本及治標兩方面:
治本即杜絕污染物進入大氣中。例如:工廠廢氣必須經過有效處理才能排放,如靜電防塵、脫硫等;交通工具需加裝觸媒轉換器及獎勵開發環保能源等。 2. 治標即建立各種污染物的測定與分析,且需及時公佈數據警示大眾;建立空污排放總量、積極綠化及加強取締廢氣排放等措施。
52
資料閱讀 觸媒轉換器分為兩段: 1.前段為減化觸媒(利用鉑與銠金屬觸媒) 2NO N2 + O2 ; 2NO2 N2 + 2O2
2.後段為氧化觸媒(與前段產生的氧氣再行結合) 2CO + O CO2
53
1-4土壤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地殼,受自然應力(包括水力、風力、動物力)長期風化、崩解及微生物、水、空氣、有機質等交互作用而成的碎小疏鬆顆粒。
土壤從地面由上往下約可分為表土、心土、底層三部分,表土內含豐富的有機質,植物根部皆從此處吸收養分,且該層溶解的礦物質會沉積在下方,進而形成質地較表土緊密的心土層;心土層內含大量的黏土成分及氧化鐵、氧化鋁等礦物質,底層則大多為半風化或未風化的岩塊。
54
土壤中的化學成分相當複雜,含量最多的有氧、矽、鋁、鐵四種元素,尤其多數岩石、砂礫、土壤都含有矽酸鹽,人們可從矽酸鹽中提煉純度極高的「矽」,並加工成各種半導體元件原料的晶圓,其產生方式,某種程度而言,就好比「點石成金」一樣,是目前相當具有經濟價值的產業。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現今台灣地區的土壤污染約有80%來自廢水,13%來自空氣落塵,其餘則來自廢棄物、農藥等,污染源可說包含了水及大氣的污染物。所以若要有效防治土壤的污染,首先必須做好水及大氣污染的防治。 環境化學家呼籲推展4R的觀念: 減量使用(reduction)、重複使用(reuse)、 回收(recycle)、再生(regeneration)等。 做為落實環保的四種方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