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九章 内分泌 (Endocrine) 概 述 下丘脑与垂体 甲状腺 调节钙代谢的激素 肾上腺 胰 岛 性 腺 其他内分泌物质
概 述 下丘脑与垂体 甲状腺 调节钙代谢的激素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动物机体体内两大信息传递系统,动物机体内脏活动的调节以及内环境的稳定,都是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控制而实现的。这两个调控系统无论是在形态上或是在功能上均是密切联系的,神经系统对内分泌的活动有调控作用,反过来,内分泌又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两者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1、我国古代甲骨文有记载,将雄性动物阉割以后,可以使其动物变得性情温和,便于饲养。 2、 古印度的替代疗法 3、十七世纪对内分泌开始有一定的的认识和了解 4、1848年德国人Berthold成功地进行了睾丸的移植,开创了内分泌研究的先河。 5、1885年法国生理学家Claud bernard在观察肝的泌糖过程时发现,肝细胞直接将糖分泌进入血液,而无任何导管,于是创立了内分泌学的概念。 6、20世纪初,内分泌生理进入了一个较为迅速系统的研究时代,形成了一门较为完整的学科。 肾上腺 胰 岛 性 腺 其他内分泌物质
2
概 述: 一、激素的概念与分类 二、激素的作用及其特征 三、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和代谢 四、激素的作用机制 五、激素分泌的调节
3
一、激素的概念与分类: 由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的特殊有机物质,被释放到细胞外,通过扩散或血液循环输送到另一类细胞,从而调节这些细胞的代谢活动,这类物质称为激素(Hormone) 。※ 神经分泌(neurocrine) 内分泌(endocrine) 旁分泌(paracrine) 自分泌(autocrine) 神经内分泌(neuroendocrine) 表分泌和外分泌(exocrine) 激素的分泌方式包括:
4
二、激素传递方式 远距分泌
5
激素的分类 (一)含氮激素 蛋白质类 Ins 肽 类 TRH,ACTH 胺 类 E,NE (二)类固醇激素 皮质醇,雌激素
(三)固醇类激素 维生素D3 (四)脂肪酸激素 前列腺素
6
四、激素作用的机制 ①靶细胞受体对激素的识别和结合 ②激素-受体复合物转导调节信号 ③所转导的信号引起靶细胞的生物效应
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激素作用的其它方式 感觉器官分类
7
激素-受体复合物的形成 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ATP转变为cAMP cAMP激活其依赖性蛋白激酶 促进特异蛋白磷酸化 激活靶细胞的生理反应
(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激素-受体复合物的形成 G蛋白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ATP转变为cAMP cAMP激活其依赖性蛋白激酶 促进特异蛋白磷酸化 1.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①含氮激素特别是蛋白质和多肽类激素是大分子,一般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②先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生成激素-受体复合物; ③并通过G蛋白激活位于细胞膜内侧的腺苷酸环化酶; ④在Mg2+存在的条件下腺苷酸环化酶促使ATP脱去焦磷酸形成环一磷酸腺苷(cAMP); ⑤ cAMP作为细胞内信使进一步激活一种或多种cAMP依赖性激酶,促进细胞内许多特异蛋白的磷酸化作用,生成各种磷酸化蛋白,从而引起靶细胞不同的生理反应。 在这一机制中激素作为第一信使,cAMP被称为第二信使,因此将这一激素的作用机制称为第二信使学说。 激活靶细胞的生理反应 其中,激素为第一信使,cAMP为第二信使。此外cGMP、Ca2+、IP3、DG及NO也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参与介导激素的生理作用。
8
(二) 类固醇的作用机制 激素-核受体复合物 调控DNA转录→生成新mRNA ——基因表达学说 激素 + 胞浆受体
激素受体复合物+细胞核受体 激素-核受体复合物 调控DNA转录→生成新mRNA
10
典型的激素应具有的特点: (1)具有特异性; (2)只调节细胞内生理反应的速度,而不能发动 新的反应; (3)激素作用的高效性;
(4)分泌速率不均一; (5)激素的半衰期很短; (6)激素与激素之间存在着协同或拮抗作用。 (1) 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激素是一种信息物质,它起着在不同细胞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作用。 (2) 激素是机体的催化剂。 (3)激素的分泌速率是不均匀的,呈脉冲式释放。 (4) 激素的高效性:在血液中只要微量存在,即能发挥生理效应。 例如:0.1ugCRH ugACTH ug糖皮质激素的释放 (5)激素的半衰期很短:即激素活性在血液中消失一半的时间。一般只有几十分钟,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半衰期约为25min,较长的也只有几天,如甲状腺激素。 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胜利效应,然而它的存在可以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作用起支持作用的这种现象称为激素的允许作用。
11
三、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和代谢: 1、激素的合成 2、激素的分泌 3、激素的转运 4、激素的代谢
激素从释放到失活并被清除的过程。半衰期是激素的浓度或活性在血液中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结合状态的激素代谢速度一般较慢,半衰期较长。激素失活的部位可以在靶器官,也可以在肝、肾等组织被酶解破坏,随胆汁和尿液排出。 3、激素的转运 4、激素的代谢
12
激素 1、 激素的合成: a、肽类和蛋白质激素的合成 mRNA 模板DNA 核糖体翻译 前激素原(信号肽) 激素原 b、甾体激素的合成
降解 核糖体翻译 前激素原(信号肽) 激素原 内质网裂解 b、甾体激素的合成 胆固醇、酪氨酸在胞浆中酶促反应下合成。
13
2、 激素的分泌: 含氮激素合成后一般在囊泡内储存,经胞吐作用释放(受Ca2+内流和cAMP或cGMP刺激)。 类固醇激素合成后一般不储存,通过单纯扩散的形式释放。
14
3、 激素的转运: 长途转运:分泌部位与靶器官之间的距离较长(ACTH、LH、FSH) 短途转运:分泌部位与靶器官之间的距离较短(GnRH、TRH) 储 存 结 合 (与载体蛋白结合) 游 离 发挥作用
15
五、激素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激素对受体的调节 4、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允许、拮抗)
16
内环境的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 下丘脑 垂 体 内分泌腺或细胞
1、激素分泌的神经调节(直接、间接): 内环境的变化 中枢神经系统 间 接 植物性神经系统 下丘脑 直 接 垂 体 内分泌腺或细胞
17
有正反馈和负反馈,后者多见;根据反馈路线的长短,有长反馈、短反馈和超短反馈三种。
2、激素分泌的体液调节: ——激素的反馈调节 促激素 激素 靶器官 生理效应 血 液 反 馈 有正反馈和负反馈,后者多见;根据反馈路线的长短,有长反馈、短反馈和超短反馈三种。
18
2、激素分泌的体液调节: ——代谢产物的反馈调节 激素 代谢变化 代谢产物浓度变化 反 馈 例: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受血糖调节。
19
(Hypothalamus and Hypophyseal)
第二、三节 下丘脑与垂体 (Hypothalamus and Hypophyseal)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和机能联系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下丘脑与垂体从解剖学上看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单位,但它们的机能密不可分,近十几年来,对它们二者功能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神经内分泌学,目前这门学科发展极为迅速。 神经内分泌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重点是神经系统对内分泌活动的调节和整合作用。 三、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分泌 四、腺垂体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20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结构和机能联系: 下丘脑位于间脑的腹面,是双侧对称的结构,被第三脑室分为左右两半,与内分泌有关的核团大多集中在下丘脑的内侧部,可分为三个区: 前区(视上区) 中区(结节区) 后区(乳头区)
21
构成这些核团内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有两种:
1、大细胞性的神经细胞系统: 视上核——加压素即抗利尿激素 室旁核——催产素 集中分布于正中隆起、弓状核、腹内侧核、视交叉上核。此系统产生促垂体激素,促进或抑制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 此系统的神经纤维(轴突)终止于正中隆起,与垂体门脉的微血管环密切接触。它们的细胞较小,分泌激素随血液循环到达垂体,调节垂体的功能。因此,该区域由叫下丘脑促垂体区。 2、小细胞性的神经细胞系统——下丘脑促垂体区 集中分布于正中隆起、弓状核、腹内侧核、视交叉上核。此系统产生促垂体激素,促进或抑制垂体前叶激素的分泌。
22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1、子宫收缩(分娩)与回位; 催产素 2、排 乳; (Oxytocin) 3、学习、记忆和母性行为。
2、排 乳; (Oxytocin) 3、学习、记忆和母性行为。 1、调节渗透压、血容量和血压; 精氨酸升压素 (Vasopressin) 2、学习、记忆和性行为。 两者为互为结构相似的9肽(分泌调节)。
23
神经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 1、非条件刺激(子宫颈、乳房) 催产素(OXT) 2、条件刺激(幼仔出现、挤乳等) 1、血浆渗透压感受器(血成分) 精氨酸升压素 2、血管压力感受器(血容量)
24
三、下丘脑促垂体激素的分泌: 下丘脑促垂体区内神经内分泌小细胞分泌的激素都是肽类激素,经垂体门脉系统送到腺垂体,调节腺垂体的分泌活动。
现已确定的下丘脑分泌的调节腺垂体释放或抑制激素共有九种(分泌调节)。
25
四、腺垂体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共有八种,根据其分子结构特征可以分为三大类(分泌调节): 1、肽类激素
(ACTH、MSH、LPH) 2、糖蛋白激素 (FSH、LH、TSH) 3、蛋白质激素 (GH、PRL)
26
第四节 甲状腺的内分泌 一、甲状腺结构特点 二、甲状腺激素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 四、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27
一、甲状腺结构特点: 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甲状腺由腺泡组成;腺泡壁是一层立方上皮细胞,腺泡腔中充满胶体物质(是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主要是甲状腺球蛋白和激素。是体内唯一细胞外储存的内分泌激素。 (thyroglonbulin,TG) 甲状腺是在个体发育中最早出现的内分泌腺之一,位于气管腹侧,甲状软骨附近。由左右两个叶和连接两个叶的腺峡组成。甲状腺由腺泡组成;腺泡壁是一层立方上皮细胞,腺泡腔中充满胶体物质(是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主要是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nbulin,TG)。当甲状腺受到刺激而功能活跃时,细胞变高、呈柱状、胶质减少,反之,细胞变低、呈扁平形,而胶质增多。猪、牛、羊、兔的甲状腺在胚胎发生中期就开始发挥功能。
28
甲状腺素的合成 1、聚碘作用(iodine accumulation) 2、碘的活化(iodine activation)
3、酪氨酸碘化(iodination of tyrosine)和碘化酪氨酸(iodotyrosine)的偶联。 甲状腺激素(T3或T4)生成后,以甲状腺球蛋白的形式存在甲状腺的胞泡腔中。当机体需要甲状腺激素,腺上皮顶端的微绒毛通过胞饮作用将甲状腺球蛋白吞饮入腺细胞内,经溶酶体酶水解后,T3、T4被释放进入血液。 T4的半衰期大约6~7d,T3大约为1~3d。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是在甲状腺球蛋白的糖蛋白分子上进行。合成的主要原料是碘。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过程包括聚碘作用。碘的氧化、酪氨酸碘化和偶联3个过程。 1、聚碘作用(iodine accumulation)甲状腺腺泡上皮的基底侧胞膜上有特殊碘泵(iodine pump),能在Na+-K+-ATP酶水解ATP供能条件下,从血浆中主动摄取碘离子(I-)进入细胞。 2、碘的活化(iodine activation) 浓聚在甲状腺内的I-,在过氧化物酶催化下,以过氧化氢为氧化剂,转化成活性碘,活性碘的形式是I2或I-。并与过氧化酶形成复合物。 3、酪氨酸碘化(iodine of tyrosine)和碘化酪氨酸(iodotyrosine)的偶联。碘化过程是活性碘在有酪氨酸碘化酶的作用下与甲状腺球蛋白分子的酪氨酸结合形成一碘酪氨酸残基(MIT)和二碘酪氨酸残基(DIT)。
30
三、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 甲状腺激素没有特异的靶细胞,几乎影响机体内的每一个器官,其生理作用十分广泛。 生热 1、代 谢 糖 2、生长发育
1、代 谢 糖 1、 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作用 (1) 对氧化产热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可使大多数组织的氧化代谢率增加,产热量增多 (2)对水和离子转运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参与毛细血管正常通透性的维持和促进细胞内液更新。甲状腺功能低下时,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大,水、钠和氯在组织间液潴留,组织液中积聚多量粘蛋白,发生特征性水肿。 (3)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的影响。甲状腺激素能促进小肠吸收单糖和使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升高;促进脂肪组织与骨骼肌吸收和氧化葡萄糖;增强肾上腺素对糖代谢的作用和促进胰岛素降解。 2、甲状腺激素对生长发育与生殖的影响 (1)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般由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协同调控而完成。生长激素主要促进组织生长,而甲状腺激素促进器官、组织的分化,蝌蚪的甲状腺若被切除蝌蚪不能演变成青蛙。生长激素对生长的促进作用,需要有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存在,即甲状腺激素对生长激素有“允许作用”(premissive action)。 (2)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也有重要影响。在胚胎期和出生早期,若甲状腺激素缺乏或不足,这时大脑皮层内神经元数目减少、体积缩小、分化和成熟延迟、代谢率降低导致发生呆小症 (3)甲状腺激素对维持正常生殖也有重要影响。哺乳类胚泡的附植必须要有甲状腺功能参予。如果没有甲状腺激素参与则脊椎动物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甲状腺功能低下,常使公畜生精过程受到损害;母畜初性期推迟,发情紊乱,受精率降低,甚至出现流产、死胎或产弱仔现象。 2、生长发育 脂肪 3、神经系统 蛋白质 4、生殖和泌乳 水和电解质 5、其他作用 维生素
31
四、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1、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2、反馈调节 3、其他激素的调节(E、GH与垂体对TRH的反应)
4、碘摄取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32
调节钙代谢的激素: 一、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 二、降钙素(Calcitonin)
三、1,25二羟胆钙化醇 (1,25dehydroxycholecalciferol) 四、钙调激素分泌的调节
33
一、甲状旁腺素: 甲状旁腺是位于甲状腺附近的成对小腺体,一般有两对。
甲状旁腺是位于甲状腺附近的成对小腺体,一般有两对。肉食动物和马的两对甲状旁腺都包埋在甲状腺内部;反刍动物有一对甲状旁腺在甲状腺内,另一对位于甲状腺前方;猪的两对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前方。 牛、马、狗和猪等的甲状旁腺内有两类细胞,一类是数量较多以分泌甲状旁腺素的主细胞;另一类是数量较少但功能不明的嗜碱性细胞 甲状旁腺素(PTH)是由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分泌的,它是一种多肽,其氨基酸的组成随动物种属不同而略有差异,牛、猪天然的PTH为8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PTH的活性部位是N一端的34肽段。 甲状旁腺素(PTH)是由甲状旁腺主细胞分泌的一种多肽(84),其氨基酸组成随动物种属不同而略有差异。
34
甲状旁腺素的主要作用是升高血Ca2+,其靶器官为骨、肾脏和肠道。
(1)PTH对骨的作用: 促进骨钙溶解进入血液使血钙升高。 (2)PTH对肾脏的作用是: (1)PTH对骨的作用:促进骨钙溶解进入血液使血钙升高。 PTH升高血钙的作用有快速效应和延迟效应两个时相。快速效应可在PTH作用后几分钟内促使骨细胞线粒体内的Ca2+动员进入胞浆,并迅速转运至细胞外液,使骨细胞中的Ca2+含量下降,于是骨细胞从骨质中吸收Ca2+,结果骨致密质中的Ca2+进入血液。PTH升高血钙的延迟效应需在PTH作用十几小时后才出现,主要是促使破骨细胞的溶酶体释放出水解酶,分解骨质中的胶元和粘多糖,导致骨基质溶化,同时抑制破骨细胞转变为成骨细胞。 (2)PTH对肾脏的作用是:①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钙的排出。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磷的徘出,②促进肾小管内羟化酶的活性,使25-OHD3转变成1, 25一二羟维主素D3 (1,25-(OH)2D3)使肾小管上皮内的Ca2+输送进入细胞外液,再进入血液。 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增加尿磷的徘出; ②肾小管内羟化酶的活性(1,25-(OH)2D3)。 (3)PTH对肠道的作用(间接促进Ca2+的吸收)。
35
二、降钙素: 降钙素(calcitonin,CT)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约3000道尔顿,由于能降低血中Ca2+浓度而得名。 1、甲状腺“C”细胞可分泌降钙素(ca1citonin,CT),降钙素是由32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约3000道尔顿,由于能降低血中Ca2+浓度而得名。 2、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降钙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降低血钙和血磷,对幼畜尤其明显,它的靶器官是骨,其次是对肾脏和肠道。 (1)对骨的作用 降钙素能抑制骨原始细胞转变成破骨细胞,并加速破骨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增强成骨过程,使骨细胞释放人血的钙磷减少,因而血钙和血磷浓度降低。 (2)对肾脏的作用 降钙素能抑制肾小管对钙、磷、钠、钾、铁和氯等离子的重吸收,使这些离子在尿中的排出量增加。 (3) 对胃肠道的作用 降钙素对胃肠道吸收钙没有直接作用,但能抑制肾内的25-OH D3转变为1,25-(OH)2D3,的过程,因而间接地抑制肠道对钙的吸收。 (1)对骨的作用 降钙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降低血钙和血磷: (2)对肾脏的作用 (3) 对胃肠道的作用
36
四、钙调激素分泌的调节: 血钙浓度升高 (1)血钙和血磷浓度: PTH CT 1,25二羟胆钙化醇 (2)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37
一、胰 岛 素 胰岛素的发现 1869年德国人P.Langerhans发现,在胰腺内除了有众多的腺泡外,在显微镜下还看到一群岛状的细胞群,它们没有泡腔,也没有分泌管。以后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胰岛细胞,称之为Langerhans Cells。 1889年 Minkowsky等将狗的胰腺全部切除,二日后尿中出现糖分,表现极明显的糖尿病,30天后丧生。证明糖尿病起源于胰的内分泌缺乏,
38
1909年De. Meyer给胰岛细胞激素起了一个名字—胰岛素(insulin),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可当时,这种激素的存在还只是一个假设。
1920年 Banting 和 Macleod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发现了胰岛素。
39
一、胰岛的结构特点: 胰岛是胰腺的内分泌部分,由大小不等、形状不定、散布于胰腺组织中的细胞群组成,颇似一个个“小岛”故称为胰岛。
A细胞——胰高血糖素 B细胞——胰岛素 胰岛是胰腺的内分泌部分,由大小不等、形状不定、散布于胰腺组织中的细胞群,颇似一个个小岛故称为胰岛。 胰岛细胞按形态学特征分为4类:A细胞(又称a细胞)、占胰岛细胞总数的15%~20%,分泌胰高血糖素;B细胞(又称ß细胞),占胰岛细胞总数的79%~80%,分泌胰岛素;D细胞占胰岛细胞总数的1%~8%,分泌生长抑素,PP细胞数量很少,分泌胰多肽。 D细胞——生长抑素 PP细胞——胰多肽
40
二、胰岛激素及其作用:※ 1、胰岛素 2、胰高血糖素 3、生长抑素和胰多肽
胰岛素是由胰岛的ß细胞所分泌,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6000道尔顿,是一种小分子酸性蛋白质,含51个氨基酸残基,分为A、B两条肽链,A链有21个氨基酸残基,B链有30个氨基酸残基,两条肽链通过两个二硫键连接。A链的第6和第11个氨基酸之间,也有一个二硫键。 (1) 糖代谢的调节 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糖原分解以及糖的异生,因此胰岛素具有很强的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2) 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一方面促进肝细胞和脂肪细胞内脂肪酸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并使其转变为中性脂肪,另一方面胰岛素抑制脂肪酶的活性,抑制贮存脂肪的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 (3) 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一方面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贮存,另一方面又抑制组织蛋白的分解。 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维持血糖稳定的主要激素,总的来说胰岛素可促进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并在体内贮存,故胰岛素有“储存激素”之称 3、生长抑素和胰多肽
41
1、胰岛素(Insulin): 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分为A、B两条肽链,两条肽链通过两个二硫键连接。
动画 (1) 对糖代谢的调节——促进糖的利用(降低血糖); 胰岛素是由胰岛的ß细胞所分泌,由5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6000道尔顿,是一种小分子酸性蛋白质,含51个氨基酸残基,分为A、B两条肽链,A链有21个氨基酸残基,B链有30个氨基酸残基,两条肽链通过两个二硫键连接。A链的第6和第11个氨基酸之间,也有一个二硫键。 (1) 糖代谢的调节 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抑制糖原分解以及糖的异生,因此胰岛素具有很强的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2) 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一方面促进肝细胞和脂肪细胞内脂肪酸的合成,促进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并使其转变为中性脂肪,另一方面胰岛素抑制脂肪酶的活性,抑制贮存脂肪的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 (3) 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一方面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贮存,另一方面又抑制组织蛋白的分解。 胰岛素是促进合成代谢、维持血糖稳定的主要激素,总的来说胰岛素可促进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并在体内贮存,故胰岛素有“储存激素”之称 (2) 对脂肪代谢的调节——加速合成,抑制动员; (3) 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促进合成,抑制分解。 胰岛素可促进三大营养物质的合成和贮存,故胰岛素有“储存激素”之称
42
2、胰高血糖素(Glucagon): 胰高血糖素由29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
(1)调节糖的代谢—— 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2)调节蛋白质的代谢—— 胰高血糖素是由胰岛A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它是由29个氨基酸组成的直链多肽,分子量为3485。各种哺乳动物的胰高血糖素一级结构完全相同,胰高血糖素的半衰期为5~10min,主要在肝脏和肾脏中被分解而失活 (1)调节糖的代谢 促进糖原分解和葡萄糖的异生作用,而使血糖浓度明显升高。 (2) 调节蛋白质的代谢 促进组织蛋白质的分解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3)调节脂肪代谢 激活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酶,促进脂肪的分解,使血浆中游离脂肪酸含量升高。 由于胰高血糖素对三大营养物质的作同主要是促进分解。所以,有人把胰高血糖素称为“动员激素”。 促进分解,抑制合成; (3)调节脂肪代谢—— 促进脂肪的分解。 由于胰高血糖素对三大营养物质的作同主要是促进分解,所以,胰高血糖素又称为“动员激素”
43
三、胰岛功能的调节: 1、血中代谢物质的作用 2、神经系统 3、其他激素 4、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44
第七节 肾上腺的内分泌 一、肾上腺的组织结构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三、肾上腺髓质激素
45
一、肾上腺的组织结构: 哺乳动物的肾上腺有一对,分别位于左右肾脏的前缘,每个肾上腺明显地分为皮质和髓质两部分。皮质和髓质是两个不同的内分泌腺 。
46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起源于中胚层,皮质部的细胞自外向内排列成三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即: 球状带——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球状带分泌的激素以醛固酮为主,主要参与调节体内水盐代谢,故称盐皮质激素(miner a1ocorticoid)。 束状带和网状带以分泌皮质醇为主,参与体内糖代谢的调节,故称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glucocorticosteroid )。 网状带还分泌少量性激素(sex hormone)(包括雌二醇、脱氢异雄酮等)。 目前已知皮质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是由胆固醇转化而来。是21个碳原子的甾体。几种主要皮质激素的化学结构如下。 束状带——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 网状带——分泌皮质醇和少量性激素
47
盐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以醛固酮为例): 1、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主动重吸收Na+,同时促进K+和H+排出,称为“保钠排钾”作用。
醛固酮分泌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调节。
48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 2、对组织和器官的作用; 3、在应激反应中的作用; 4、抗炎症和抗免疫的作用;
5、对其他激素的允许性作用。 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主要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
49
总之,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广泛而复杂,主要归纳为:
5增(增血糖、蛋白分解、胃酸、RBC、血小板); 4抗(抗炎、过敏、免疫排斥反应、休克); 3减(减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1怪(向心性肥胖) 。
Similar presentations